4.4億打造的湖北炎帝故里 成世界華人謁祖聖地 有望躋身5A景區


位於湖北省北部的隨州市,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可遠溯至夏商時期。相傳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曾在此嘗百草,種五穀,開啟了華夏5000年的農耕文明。自春秋以來,共有140多種典籍文獻記載炎帝神農誕生於烈山,這座普通的小山也因此得以聞名海內外。

唐代詩人李白在《題隨州紫陽先生壁》詩中寫道:“神農之後,季梁為大賢”,可見炎帝生於隨州之說來源久矣。近年來,專家學者又在九龍山紅石崖坡下發現了“炎帝出生地”——神農洞等大量歷史古蹟,證明隨州是當之無愧的“龍之故鄉”。

2009年,當地相關部門以炎帝神農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託,投資約4.4億元打造出佔地面積171.3公頃的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景區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秀美,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誕辰,都會吸引眾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被譽為世界華人的精神家園。


炎帝故里景區內的“四牛耕作石雕”,寓意炎帝神農氏“首創農耕、馴養家畜”的豐功偉績。古代先民在狩獵過程中,會選擇一些比較馴服的動物進行飼養,而牛就是由炎帝神農氏馴養並用於農業生產的動物之一。在隨州出土的中國最早水牛骨骼,也成為這一傳說的有力佐證。

廣場上這座像“火”字的建築是聖火臺,其造型取材於《史記·補三皇本紀》中的:“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自遠古時期燧人氏“鑽木取火“後,炎帝神農氏將火廣泛運用於生產、生活之中,並製造出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等,故被民間奉為炎帝。

位於烈山腹地的炎帝神農大殿,是祭祀拜祖活動的主要殿宇。整座建築佔地6600平方米,設計採用秦漢風格, 同時融入荊楚地域特色,10米多高的石券門直達二重簷,外廊的36根柱子,全部採用整體花崗岩雕鑿而成,象徵三十六天罡,氣勢恢宏無以倫比。


在景區的任何位置,都可看到這座位於海拔113米山頂的炎帝神農聖像,聖像由花崗岩製成,高達95尺,寓意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底座邊長56尺,寓意中國的56個民族;底座高度42.6尺,寓意炎帝神農氏誕生之日為農曆四月二十六。

明萬曆丁丑年,隨州知州陽存愚豎立了一塊高2米、寬1米的石碑,碑上刻有“炎帝神農氏遺址”,成為隨州炎帝故里的另一重要佐證。近年來,炎帝故里風景區聯合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創建國家5A級炎帝故里文化旅遊區,目前正等待驗收,有望明年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