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為什麼能免疫殺蟲劑?

辣麼麼啾


2018年美國曝光,其境內的某些蝗蟲,幾乎對所有的殺蟲劑具有免疫能力!人類所使用的殺蟲劑,不論是混合物還是單質,對活體生物的滅殺都要講一個致死量的問題,也就是說,有一個量的區別,然後才能引起質變。


超級蝗蟲出現在美國

美國是世界主要農產品供應商,美國的國土面積與中國相當,但是他們人口稀少,地理條件優越,可耕地數目遠遠超過中國,經過近100年的發展,美國的農業產業化異常集中,包括機械化在內的高科技應用,使得美國農業生產效率極高,他們曾經自豪地說,“一個美國農民,可以養活數百名美國人”,當然這只是統計學的一種小把戲,我們不必當真。我們通過紀錄片、美國農產品交易所數據可以得知,全美範圍內,農業生產規模巨大,單一品種作物的種植區塊相對集中,這給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絕佳機會,可以這麼說,美國農民每年也要同蝗蟲在內的有害昆蟲作鬥爭,為了有效地避免病蟲害,美國的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為全世界最高,同時他們也大力發展轉基因產品,用來抵抗病蟲害。2018年6月份,美國曝光了某些品種的蝗蟲,已經對人類所生產的所有殺蟲劑,具有免疫力(正常使用濃度)。有一部美國電影《蝗蟲過境》,就是講述如何對抗蝗蟲災害的,蝗蟲大軍在行進的過程中,也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甚至從素食變成肉食。

昆蟲的優勢

實踐證明,越是看上去柔弱與渺小的東西,其整體的生存能力愈加頑強。相對於個體來說,昆蟲的世界充滿危險,到處都是捕食者,人類與昆蟲的戰爭,已經進行了數百萬年,昆蟲看起來比較弱小,隨便用一根手指頭就可以碾死它們,一腳踩下去可以報銷十幾只,昆蟲的應對策略,就是強大的繁殖力和迅速變異的能力,就拿蝗蟲舉例,它們的生命週期一般在5個月~2年之間,一對蝗蟲,每次產卵,達到200~400枚,有些品種一年產卵一次,而有些蝗蟲一生可以產卵5次,遺傳學告訴我們,子代數量越多,產生變異的可能性就越高。

蝗蟲在大面積爆發的時候,整個群體覆蓋的面積可以超過數百平方公里,每天行進達到100-150公里,如果遇到上升氣流和順風,可以達到300公里,當人們對數以億計的昆蟲,噴灑農藥的時候,為時已晚,實際上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量的蝗蟲在沿途播撒了卵塊,也就是說它們已經有了後備軍,人類只是在看得見成蟲的地方大量噴灑農藥,而地表以下很多蝗蟲卵沾染了這些農藥,誘發這些卵內的胚胎產生變異,另外總有一些昆蟲處於噴灑範圍的邊緣,它們的身上只是沾染了不足以致死的藥劑量,就是這些殘餘的農藥,誘發了昆蟲體內基因的改變,它們的後代,依然會受到這種農藥的侵害和誘發,基因改變越來越徹底,最終導致十幾代之後,這些昆蟲對某些農藥產生了完全抗體,蝗蟲的十幾代,也就是10年左右的時間,而人類研發,新型殺蟲劑的時間,需要數年或者數10年,完全跟不上蝗蟲的變異速度,這時候美國的農民就會恐慌,只能加大藥劑濃度和藥劑用量,有的甚至是多種農藥混合使用,反而讓昆蟲的變異更加迅速,產生惡性循環。

蝗蟲的策略與沙丁魚類似,依靠絕對的個體數量求得生存,捕食者再多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部消滅掉整個群體,只要有千分之一生存下來,蟄伏兩三年,又可以形成龐大軍團!


巨型蝗蟲

在巨大的蝗蟲群內,某些蝗蟲沒有能夠吃得到鮮嫩的植物葉子,便開始捕食周邊的同類,身體會變得越來越大、活動能力越來越強、外骨骼也越來越厚,其自身所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就會越來越濃,這樣的超級蝗蟲,連某些鳥類都望而卻步,甚至有美國人捕捉過,身體長度超過12釐米的巨型蝗蟲,而普通的蝗蟲頂多5釐米,這些已經是典型的肉食性蝗蟲,它們成群結隊,肆虐美國小鎮,甚至開始攻擊牛、羊、貓、狗甚至人類。


它們的後代,繼承了這些可怕基因,到了第2年萌發的時候,在若蟲階段與其它蝗蟲一般無二,也是啃噬植物,與一般品種沒什麼區別,造成迷惑性,但是這些特殊品種的蝗蟲成長速度比其它的蝗蟲更快,食量驚人,危害性極強,美國農業部成立了專門的科學小組,盯防這些恐怖昆蟲。

能夠食用的蝗蟲,不超過30種

很多中國人認為,蝗蟲是可以吃的,其實全世界的蝗蟲超過1萬種,絕大部分是不能吃的,如果看到上圖這一種,顏色鮮豔,面目猙獰,個體肥碩的超級蝗蟲,它們下鍋之前已經吃過數百個同類,積聚了大量的有害物質,普通人類,一次性吃下,20個,不管是油炸還是燒烤,都會生病,或者是致命,昆蟲用犧牲個體的方式,將某些自以為是的人類個體,直接從地球上抹去,為它們的後代爭取生存機會。


小村姑來自農村,小時候吃過綠油油的蝗蟲,還是燒烤的,說實話,真不好吃,吃到第二隻便感覺到噁心了。在野外生存的時候,萬不得已可以食用一些,那也得是經過特殊錘鍊的特種兵級別,如果是普通人,會被胃內的蝗蟲折騰死。真不明白某些人的口味為什麼如此獨特,非要吃油炸蝗蟲。

總結

蝗蟲也是生態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很多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提供了可靠的食物來源,它們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不得不同各種各樣的惡劣環境做鬥爭,大量產生後代、快速變異,是它們生存的法寶。在於人類這樣的“複雜智慧”生命博弈過程中,蝗蟲們表現出來的“簡單智慧”可能更加可靠。



諸葛小村姑


能免疫殺蟲劑,並不一定是因為它有了抗體。蝗蟲個體並不難殺死,大多數的殺蟲劑都能起作用,關鍵是種群數量太大,來不及噴殺。

蝗蟲的危害一般不必用殺蟲劑防治,原因有二:

一是,蝗蟲多為集群危害,如果蝗災一旦形成,一般損失也就定型了。人為撲殺可以降低次年或後幾年的爆發幾率。

二是,蝗災多與旱災相伴而生。大旱年份之後,若雨量持續偏少,則爆發蝗災的幾率倍增。若要防治,必是舉全省,甚至全國之力,統防統治,同時還要結合農事操作、墾荒造林,興修水利,深翻改土,是一個系統工程。

但是,並不是說蝗蟲就沒法防治。

首先是,注意預測預報,大蝗災爆發後,注意查殘留蟲量;乾旱年份查低窪地退水區域的蟲卵;夏秋季注意查蝗蝻數。準確的預測預報是防治蝗蟲的先決條件。

其次,消滅蝗蟲源地。飛蝗蝗區一般地勢低窪,有一定傾斜度,土質多為沉積、沖積黏土和鹽鹼土,有季節性積水,喜隨退水後在坡地產卵,植被以蘆葦、稗草、茅草、馬絆草等禾本科植物為主,雜以鹼蓬、蒿子、野扁蓄、黃鬚等野草,植被覆蓋度一般在75%以下。 採用墾荒造林、深翻改土的方法改變地貌和植被構成。就破壞了蝗蟲滋生的源地,可有效降低附近地區的蝗災危害。

最後,做好統防統治,根據測報結果,在蝗災爆發前,大面積噴灑農藥,飛機噴藥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六十年代,主要用六六六粉等噴灑,該藥劑由於殘留問題已經禁用多年。現在可以選用,氧樂果、菊酯類、滅多威 等,觸殺性較好的農藥大面積噴灑。

蝗蟲個體並不難殺死,大多數的殺蟲劑都能起作用,關鍵是種群數量太大,極大的增加了防治難度。


農資人黃錦秀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蝗蟲的危害一般不必用殺蟲劑防治,原因有二:

一是,蝗蟲多為集群危害,如果蝗災一旦形成,一般損失也就定型了。人為撲殺可以降低次年或後幾年的爆發幾率。

二是,蝗災多與旱災相伴而生。大旱年份之後,若雨量持續偏少,則爆發蝗災的幾率倍增。若要防治,必是舉全省,甚至全國之力,統防統治,同時還要結合農事操作、墾荒造林,興修水利,深翻改土,是一個系統工程。

但是,並不是說蝗蟲就沒法防治。

首先是,注意預測預報,大蝗災爆發後,注意查殘留蟲量;乾旱年份查低窪地退水區域的蟲卵;夏秋季注意查蝗蝻數。準確的預測預報是防治蝗蟲的先決條件。

其次,消滅蝗蟲源地。飛蝗蝗區一般地勢低窪,有一定傾斜度,土質多為沉積、沖積黏土和鹽鹼土,有季節性積水,喜隨退水後在坡地產卵,植被以蘆葦、稗草、茅草、馬絆草等禾本科植物為主,雜以鹼蓬、蒿子、野扁蓄、黃鬚等野草,植被覆蓋度一般在75%以下。 採用墾荒造林、深翻改土的方法改變地貌和植被構成。就破壞了蝗蟲滋生的源地,可有效降低附近地區的蝗災危害。

最後,做好統防統治,根據測報結果,在蝗災爆發前,大面積噴灑農藥,飛機噴藥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六十年代,主要用六六六粉等噴灑,該藥劑由於殘留問題已經禁用多年。現在可以選用,氧樂果、菊酯類、滅多威 等,觸殺性較好的農藥大面積噴灑。

蝗蟲個體並不難殺死,大多數的殺蟲劑都能起作用,關鍵是種群數量太大,極大的增加了防治難度。


魏大磊生活錄


生物周圍危機四伏。為了生存,他們進化出了許多防禦機制,包括免疫系統。這些機制保護它們抵禦外來物質和病原體的入侵。一旦遭到入侵,第一道防線快速而有效,包括非特定的細胞和體液。體液反應和細胞反應的區別,集中到一點上,那就是它們共享相同的信號通路,但是被不同的刺激激活。這些機理包括在無脊椎動物唯一的先天免疫


園藝小子


因為越來越用農藥產生的


小楊256609601


千錘百煉產生抗體的結果呀!抗體一代一代的往下遺傳,所以免疫殺蟲劑了。


陌語寒


蝗蟲杭毒性比較強!難殺決


換時


這個我也不知道


笑看人生73278


有抗體


青春營地


接觸到的殺蟲劑多了,抵抗力低的死了,能活下來的,自身獲得了免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