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小說曹操行刺董卓,成則治世之能臣,敗則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小說曹操行刺董卓,成則治世之能臣,敗則亂世之奸雄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欲除宦官十長侍之亂,不聽曹操陳琳等之勸,依從袁紹之計召外兵入京,至使西涼刺史董卓得勢。

董卓進京,擅殺忠臣,廢少帝為弘農王,而立陳留王為帝,即獻帝。

董卓還派李儒逼殺何太后和唐妃還有少帝。

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等,罪大惡極,人人得誅之而後快。

朝野上下忠良之士無不怨恨。

司徒王允欲謀殺國賊,力挽狂瀾,拯救國家與危難之間。託言賤降誕辰,設宴後堂邀請眾官聚飲。

席間言及:當下董卓專權,社稷危急。

坐間眾官皆哭,唯有一人撫掌大笑,那人便是曹操。

王允避席而問。

操言:“近日操屈身以事董卓,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進卓。聞司徒有七星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很。”

光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曹操與眾不同,是個狠人,當世之梟雄。

首先曹操屈身以事董卓,並得到董卓的信任,說明他狡黠圓通,而不是像大多數忠臣烈士一樣一味的當面斥責,公然與之為敵。因為曹操認為那是愚不可及的,歷史證明這些人大多當場死節。

出餿這主意引董卓入京的袁紹,當時的做法是大罵董卓,懸節東門,辭官奔冀州去了。

雖然有志氣,卻也算匹夫之勇,這也說明了袁紹不如曹操之處,後來雙雄稱霸,曹操勢不如袁紹,反而袁氏卻被曹操所敗,是有原因的。

如果換了三國演義裡的另一個梟雄,一個能與曹操抗衡的劉備,在這種形勢下也不可能與之正面為敵,後面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足以說明,許田圍獵,曹操僭越受眾賀之時,關羽挺刀越罵要殺曹操,被劉備以眼神示意止住,衣帶詔一事董承找上門,素來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也在義狀上籤了名,和曹操煮酒論英雄之後就迅速找藉口遠離京師到徐州保命去了。

所以他們兩個是三國演義的梟雄,一個臉皮厚,一個心黑,都有遠見,有謀略。

接著說說曹操為什麼要向王允借寶刀行刺,難道普通的刀就殺不死董卓嗎?這就是曹操的過人之處,想得面面俱到,如果帶一把普通的刀行刺,後面曹操就沒有行刺被發現假名獻寶刀一說了,根據原文試想一下那樣的畫面: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云:“在小閣中。”操入見。董卓坐於床上,呂布侍立於側。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羸行遲耳。”卓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與孟德。”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劍刺之,懼桌力大,未敢輕動。董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向裡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

《三國演義》小說曹操行刺董卓,成則治世之能臣,敗則亂世之奸雄


如若換了常人已經嚇破了膽,進退失據,不知所措,亦或是勇猛血性的漢子不為所動,繼續刺殺,這樣一來不管刺殺成功還是失敗必定會驚動左右,肯定出不了相府,必死無疑。

而曹操臨變能力極強,膽略過人,他是怎麼做的。

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

《三國演義》小說曹操行刺董卓,成則治世之能臣,敗則亂世之奸雄


如果獻上的是一把普通寶刀,那就場面就滑稽了。所有說曹操借寶刀是有深意的,如果刺殺不成可以假名獻刀,所以活著出了相府,可見其思維之縝密。

再來說說為什麼行刺董卓這麼危險的事,曹操會去幹呢?而且在曹操之前就有失敗的例子。

下面以原文做一下參考和對比:

越騎校尉伍孚,字德瑜,見卓殘暴,憤恨不平。常於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欲伺便殺卓。一日,卓入朝,孚迎於閣下,拔刀直刺卓。卓力氣大,兩手摳住。呂布便入,揪倒伍孚。卓問曰:“誰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惡滔天,人人得而誅之!吾恨不車列汝以謝天下!”卓大怒,命牽出剖剮之。孚致死罵不絕口。

既然有了先例曹操還敢這麼幹,只能說他曹操是一個狠人,把握時機,他知道富貴險中求,雖然極其危險,身家性命攸關,但不管成功與失敗,除了危險之外,自要不死,其他來說對他都是非常有利的,他已經想好了後路。

如果刺殺國賊成功,那將是大功一件,升官厚祿,名垂千古等等。

如果刺殺失敗,也贏得了名聲滿天下,人人皆知,也可以因此矯詔召集天下義士共討國賊。

曹操逃亡時在譙郡中牟縣被抓獲。當時的縣令陳宮也因此十分佩服曹操的這個壯舉,因而捨棄官職和身家助他一起逃走,共圖大事。

結果曹操刺殺董卓失敗,但他還活著,而且出了名。

他開始矯詔頒佈天下,諸侯慕名紛紛皆來響應。

汝南許邵那句話對曹操的評價是十分恰當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有人會說曹操如果刺殺董卓成功了是不是就代替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不可能,因為當時曹操還沒有具備那個能力,當時的他只不過是一個驕騎校尉,不像董卓勢大,有自己的集團,身邊有謀士有軍隊。

直到後來曹操身邊的謀士軍將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壯大,才走上那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路。

《三國演義》小說曹操行刺董卓,成則治世之能臣,敗則亂世之奸雄


所以曹操行刺董卓,對他一生影響非常重大,成功則是治世之能臣,失敗則亂世之奸雄。

最後曹操還是走上了梟雄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