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中,主管對人性的假設是基於什麼?

用戶8082473314677


提主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換個更加具體的說法,那就是:目標管理中,上級要管理好下屬(實現管理目標),要基於人性的那種假設來設計管理手段。當然,提問涉及的面會更廣一些。對此,下面的論述將結合管理學領域的相關理論,嘗試做一下解答。

總體判斷為:目標管理中,一般來說,主管對人性的假設主要是基於人性的弱點(說的更嚴重點,基於人性的 “惡”)。也就是說,在進行管理手段設計時,是假設員工不能高效完成目標,或不能按標準要求完成目標。因此,要設計一系列督查和獎懲手段。

雖然人都有自控能力,能自覺履行職責,但也也有惰性,在工作中容易產生懈怠情緒,特別是在較長的時間段來看,人如果沒有約束,沒有主管監督和糾偏的話,在工作中很容易出錯。當然高度自律的人也有,但比較少,因此,在主管就以“他律”的身份履行管理職能,確保工作持續穩定高效。但是,說法不能太絕對,畢竟人是複雜的高級動物,有“惡”(消極)的方面,也有 “善”(積極)的方面。同時,人性也是複雜多變的,會隨著時間、地點、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因此,更準確的來說,主管對人性的假設是基於人性的複雜性。

實際上,在管理學領域中,很早就開始並且一直沒有停止過對人性假設的研究討論。因此,也就形成各種的理論學說,現對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設理論做下介紹。截止目前,共出現了六種人性假設理論,下面做簡單介紹:

1.“經濟人”假設

產生於18世紀,由西方享樂主義哲學者和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該理論,從人性的“惡”出發,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應用的激勵方法以物質和經濟上的利益刺激為主,在約束機制上強調製度化的、剛性的“他律”控制系統。但以這一理論,容易引起勞資關係緊張,工人對工作漠不關心,甚至公開反對等問題。

2.“社會人”假設

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喬治•埃爾頓•梅奧等提出,該理論,從人性的“善”出發,認為人能夠自己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具有自律性,不需要“他律”行為。人是以追求滿足社會需要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不是單純追求金錢和地位,還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心理慾望和社會慾望。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決定員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應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來促進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該理論開創了管理活動中“人本主義”傾向的先河。“社會人”假設的提出是管理學的重要轉折點,推動了“行為科學”學派的誕生。

3.“自我實現人”假設

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研究人類需要的特點時,提出了“自我實現人”的概念。他認為人都有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才能的要求,只有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人的才能充分表現出來,人才會感受到滿足。人希望能夠有機會獲得自身發展與成熟,“自我實現”是工作的最大動力。

4.“複雜人”假設

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艾德佳•沙因在綜合“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和“自我實現人”假設這三種西方人性假設的基礎上提出。他認為,人的需要和潛在願望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些需要的模式隨著年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處的境遇和人際關係的變化而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因此,不存在一套適用於任何時代、任何組織和個人的普遍有效的管理方式。

5.“決策人”假設

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第十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赫伯特·西蒙提出。他認為人是決策的主體,決策方案的實施者,但是由於有限理性的限制,即人們的智力、掌握的知識和信息、積累的經驗的有限性,加之信息的非對稱性等,影響了人們做出正確決策,解決的辦法是通過重複決策來加快學習的過程。他還指出,決策貫穿於管理活動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人類的一切活動和每個人的行為實際上都面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這種選擇就是決策。因此,決策並非高層管理人員的專利,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社會上的每個人都需要做出決策。

6.“文化人”假設

20世紀80年代以來,管理學領域,又興起了“文化人”假設之說,認為人是文化的本體,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繼承者。文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因,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經濟,在企業管理中高度重視企業文化的構建。

基於人性的複雜性這一假設,在目標管理中,管理者應注意以下事項:對工作能力不一樣和不同個性的員工,要針對性地採取管理措施;要樹立正確的人性觀念,堅持以人為本;在進行監督懲罰的同時,要更多采取正向激勵手段等。


職場探戈


假設理論分為: 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複雜人"。

"經濟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此假設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 。 x理論概括地說明了"經濟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

泰羅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

"社會人"的假設的基本觀點: 此假認為,人們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質利益,對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只有次要意義,人們最重視在工作中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 。

"社會人"假設是由霍桑實驗的主持者梅奧提出的 "自我實現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自我實現指的是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現出來,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意。

"自我實現人"的概念是馬斯洛提出來的 。麥格雷戈提出了y理論,y理論與x理論根本對立 。

"複雜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根據"複雜人"的假設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即:應變理論,也有人把他稱為超y理論


黃島隔壁老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e6000023c27c5d94c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