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哪部電影中塑造的人物最打動人心?

小俊子娛樂


個人比較喜歡《當幸福來敲門》中威爾·史密斯飾飾演的克里斯。打動人心的,就是生活中的細節。

整個影片是積極向上的,很多人把它當成一部勵志劇來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影片取材真實故事,主角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

印象深刻的幾個情節:

1,夫妻。當一個男人把生活搞得一團糟的時候,女人也差不多要離你而去。恰好克里斯正是如此,房租、孩子上學、日常的推銷工作、汽車罰單,這恰恰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這些簡單的生活細節往往是最打動人的。

2,教育。當一個爸爸帶著自己的孩子為今天晚上在哪裡睡覺奔波的時候,你能想到這個男人的心酸嗎?當他躲在衛生間的門後,痛哭流涕而不敢出聲的時候,我想他的內心已經無法用崩潰二字來形容了。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然記住一個父親告訴孩子的一句話,“You have a dream, you got to protect it.”

3,機遇。一個魔方,撬動了一個機會。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會出現,但是我們在電影的開始就看見了克里斯其實已經關注了魔方的玩法,也許這也是一種準備。機會來臨時,生活中的我們有所準備嗎?是否能抓住呢?





一枚影視外行


《三傻大鬧寶萊塢》顛覆了我對讀書的理解。

國人喜歡教育孩子好好讀書,就像我媽,把孩子讀書當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家只要我說要看書,她絕對不會選擇打擾我。

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好好讀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成為一名科學家,一名好老師?

我在迷茫中學習,老師講課,能聽的聽,聽不懂也無所謂,佈置下來什麼作業,儘量寫滿,上課不遲到早退,在學校乖巧懂事聽話,我以為的學習就是為了以後考一個好大學,擁有一份好工作而已。

直到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主人公蘭徹對學習的靈活運用,讓我重新看到了讀書的重要性。

學習,總能在不經意間給你帶來驚喜。學習,也不是隻有死記硬背這一種,當然學習也不存在混吃等死的日子裡,它是你認真對待,就能獲得高回報的東西,是一種能帶來創新,讓人看到希望的東西。

我曾經因為這部電影的名字,選擇了放棄觀看,幾年後才陰差陽錯下重新觀看了它,浪費的那幾年讓我甚是可惜,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它的名字而再錯過。

《三傻大鬧寶萊塢》讓你對學習有重新理解。





未成年姐姐


《我不是藥神》

主角塑造:以真實原型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中包括5個主要人物,而真實事件中,只有一個主人公。為了製造戲劇衝突,編劇在前期創作中,刻意加入了呂受益、劉思慧、黃毛、牧師四個主人公。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是個徹頭徹尾的小商販,初衷為了賺錢,但因為仿製藥價格遠遠低於國內正版藥,無心插柳竟成為眾多病友心中的藥神。電影前半段的程勇缺點無數,身材肥胖、不修邊幅,整日睏倦,性格急躁,還有家庭暴力;以謀利為主,對生命缺乏敬畏,面對白血病患者吞雲吐霧,還要求大家取下口罩讓自己看個清楚。

隨著劇情的深入,程勇打動人心的細節也漸漸浮出水面,在房租付不起的情況下,毫無怨言地拿錢給兒子買鞋;不願意前妻把兒子帶出國,和律師力爭甚至大打出手。當他看到黃毛把藥分給同樣處境艱難的病友時,又將藥扔回黃毛懷中。他為了呂受益再次踏入印度,併為後面的病友代購藥品分文不賺,充分說明他做人尚有底線。到了後期,程勇不再只關注個體,他開始能夠心懷芸芸白血病患者,為其奔走,為其同死神爭奪生命權。

配角塑造:配角中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黃毛,這個人物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是影視劇作故事情節發展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在片中有名字,叫彭浩,是個殺豬的。患上白血病的時候,他還未成年就從家裡跑出來了,不想給家人添麻煩。搶呂受益的藥,不發一語;見神父被張院士的人打,他迎頭而上,也是不發一語;呂受益死後,程勇去找他,他依舊一點表情沒有,讓他滾開。黃毛所有的反應都乾脆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因為演員呈現的這個角色是簡單的,行動目的清楚,偏偏他的眼睛非常有感情。黃毛的利落不是因為無情,而是隱忍。他之所以總面無表情,不是因為他沒想法,而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默默消化。黃毛角色的塑造和主要人物程勇的塑造相比,電影中藉助細節的提煉,神形畢現地顯示出其性格的完整性和獨立的審美價值。

群體形象塑造:這部電影中有對廣大的病友群體的形象塑造,他們每一個都是社會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戴著口罩,眼神中既有病痛的淒涼,又要重生的希望。這些人物在影片中沒有特殊的表現空間來單獨表現個體,但他們是電影藝術創作與構思的一面鏡子,它可以照出現實生活中的群體性,提示社會矛盾,顯現生活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這群病友在最初買藥時,為了生存不情願地摘下口罩,到後期主人公程勇被捕時,每一個人主動摘下口罩致敬,讓人為之動容;這群病友在得知低價獲得走私藥時,一張張不斷湧現出高舉人民幣的面容,那是每一個人對生命的渴求;這群病友在派出所裡集體沉默,保護為他們代買走私藥的程勇等形象的塑造,都促使程勇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藥神。

《我不是藥神》這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通過劇本藝術化設計,提煉凝聚人物特徵,將人物性格活靈活現地呈現在銀屏之上,反映出實際生活,使影片創作體驗出專業的視聽水平,實屬一部佳作。






土豆燉小雞兒


這部電影講述了兩位社會身份完全不同的人,一個是億萬富豪,一個是修車工。在正常生活中他們幾乎不可能有交集。

但是因為都身患癌症,機緣巧合之下相識結為好友。二人並決定在餘下的日子裡,完成他們內心所想的“遺願清單”的故事。

我們總說人生,就是由一個個遺憾組合而成的,當你最終面對死亡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嘗試的事情,卻被我們因為生活的無奈而錯過,我們總是在說等有機會去做,等有機會去看看,這一等很多人都是一輩子。

愛德華是一家健康醫療機構的 CEO ,在一次法庭上因為情緒激動,咳出了血,於是在自己創辦的醫學檢查,他卻發現自己也成為一名絕症患者,入住到他自己經營的醫院裡。也許是所謂“怕什麼來什麼” 自己推行的一個房間兩張病床的經營模式讓他自己很鬱悶,也只好自討苦吃和另一位絕症卡特共同分享一間病房,

愛德華家財萬貫經歷了三段婚姻沒有家,還是孤單一人唯一一個女兒因為女婿家暴,找人教訓了女婿,從此女婿離開了女兒,讓她失去了丈夫,非常恨這個父親,從此沒有往來。在住院期間唯一照看他的只有他的助理,當然他的助理想得到他的財產繼承。

卡特從事修車並且知識淵博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卡特養育了三個孩子,為了家庭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喜歡歷史放棄了更高的深造機會。

在偶然的機會,愛德華知道了卡特寫的遺願清單,於是他們決定利用剩下的時間去實現這些願望,卡特有家庭,雖然這個決定沒有得到妻子兒女的理解,他還是決定不能放棄自己最後的夢想。剛好愛德華除了錢就是錢,於是這個計劃就開始執行了。他們跳傘,去飆車去非洲獵殺,去發貨吃大餐,去香港豔遇,去中國長城摩托,還去埃及爬金字塔,去爬珠穆朗瑪峰,由於惡劣天氣而放棄。完成一個項目會自己的勾畫掉。他們利用剩下的時間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當卡特在旅途過程中感悟到家庭才是自己最後的港灣,愛人子女才是自己活著的意義。於是他也在說服愛德華放下面子和女兒和好,但是愛德華覺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人,連總統都要聽他的意見,不會和他女兒主動和好。他們不歡而散。卡特獨自回家,回到家兒女和孫子孫女們一起吃了家宴,看著豐盛的家宴看到到兒女事業有成,看到孫輩們的開心笑聲卡特倍感欣慰笑中帶淚。此時的愛德華在自己的豪宅喝著喜歡的咖啡,空蕩蕩的房間一個人坐著想著突然哭泣著。家宴結束後卡特的愛人想給卡特當初相識時候的那種浪漫,但是卡特病情惡化送到了醫院搶救。

還在召開股東會議的愛德華被助理叫過去說卡特快不行了希望他能看他一下,愛德華匆匆趕往醫院,看到卡特剃了光頭狀態很不好,卡特妻子拿了一封信,這時候卡特醒過來和愛德華讀著信裡的內容,告訴他你喜歡的貓屎咖啡是真的用貓屎做的,他們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笑了很久,直到卡特嚥下最後一口氣!

愛德華去見到了他很久沒有見到的女兒,他們釋然了相互擁抱。

不久後愛德華也去世了,愛德華的助理完成他們遺願清單上最後的願望,把骨灰放在了珠穆朗瑪峰上故事就結束了!

故事很簡單,也很直白!人不管多有錢當你身患絕症的時候人都是平等的。有的人也許有錢,但精神是空虛的,有的人沒有多少錢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很快樂!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迫於生活的無奈選擇了我們不喜歡的生活和工作。為了家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摩根.弗里曼他把人在生命倒計時從容表現非常到位。對家庭愛人的感情特別真實讓人印象深刻,觸動人心,推薦大家也可以看看這部;遺願清單。

最後想說的是:當生命知道什麼時候結束的時候,才能見證我們的勇氣。死亡總是讓人退避三舍,但是我們終將面對,那時候的我們又會以怎麼樣的心態迎接呢?


向著陽光進發


當然是《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裡的主人翁安迪深深的打動了我。第一次看比較震撼,內心很激動,再看的時候更多的是感動,後來就情緒越來越複雜。我想是好電影都會這樣吧,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影片講述了一位名叫安迪的銀行家被誤判關到肖申克監獄終生監禁,在安迪對於法律公正的幻想破滅之後,他開始為自己的自由努力,終於在多年後成功穿越了自己費盡心力挖成的秘密通道,重獲自由。

肖申克監獄的高牆隔開了一切,無期的監禁,無望的日子,獄中的人們的精神被一點點腐蝕,靈魂在逐步扭曲,心靈漸漸變得麻木。然而,安迪並沒有被磨難所折服,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在監獄的牆上挖出了一條暗道。最後在一個普通的晚上,從暗道爬了出來。他從肖申克監獄中逃了出來,重獲了自由,開啟了嶄新的人生。

我們要象安迪一樣,做一個有理想,有希望,有追求的人。正如同電影中安迪所說的一樣:“‘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的。


小盧影視源


《繡春刀2》沈煉:英雄亦是凡人。

電影概念太大,要論真實非記錄片莫屬。要論受眾最廣,莫過於愛情,親情。想想也實屬太多了。

所以我考慮的方向是非真實記錄,非真實事件改編的。因為上述兩點從出發點就已經贏了。試問有什麼故事能比口述來的讓人動容呢。所以不考慮《藥神》,《湄公河》,《紅海》和更為甚者的《忠犬八公》。

但是在人們認知有具有顛覆,常見卻不老套。就足矣考驗編劇和演員的功力了。類似去年傲視群雄的《哪吒》,或者經典不朽的《霸王別姬》。

說到這裡思路就很清晰了。這裡推薦一個個人覺得很不錯的《繡春刀2:修羅戰場》裡的主人公:沈煉。

“ 該片講述了明天啟七年,北鎮撫司錦衣衛沈煉在追查案件中身陷陰謀,為了證明清白,與少女北齋,同僚裴綸協力查明真相的故事。”————影片介紹。

電影作為《繡春刀》的續作,絲毫沒有因為前作的成功而遭人詬病。曾一度被評為近年來最好的“武俠電影”。因為主要講述人物,就不對劇情多做介紹。

沈煉作為“錦衣衛”,並沒有讓他錢權加身,衣食無憂。反而需要謹言慎行。其實在當時的錦衣衛“同行”裡。大多也都有本難唸的經。

影片裡沈煉也是個普通人,對畫的喜愛使得對“北齋”心裡好感先駐。造化弄人的是北齋卻被曾經“愛人”朱由檢和魏忠賢定為“東林逆黨”。

整日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工作,社會“文字獄”高壓,難得的愛卻又不得。他是隨便就能掌握他人生死哦“錦衣衛”。卻保不住一個心愛的弱女子。

看慣了歐美的“超級英雄”和“快意恩仇”

江湖大俠。卻發現,英雄也有些有肉,英雄也會落淚!

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們不愁房貸車貸,沒有指標目標。卻發現,吃飽,穿暖,活著。都是那麼的難。

我是夢可溫,分享一些有溫度的看法。你覺得還有那些影視人物很深入人心呢,評論告訴我吧。






夢可溫


我認為印度的勵志佳作《摔跤吧 爸爸》片中塑造的父親一角,非常打動人心。

主人公是印度全國摔跤冠軍,一生的追求夢想就是成為世界的摔跤冠軍。因為政府對摔跤不重視,經費都很少,而且印度人像他那個階層的人,沒有富裕的錢來支持他的夢想,隨著年齡的日益增大,身體發福,他就把他的希望寄託在他的兒子身上可一連生了四胎,都是女兒,受到左鄰右舍的冷嘲熱諷,他為此每天愁眉苦臉。直到有一天,他女兒打傷鄰家的男孩,他這才恍然大悟,女兒也有摔跤的天賦。奧運獎牌誰都可以去拿,而不限於男孩。

於是這位父親說服妻子給他一年時間去培養兩個女兒,但在印度女孩的地位十分卑微,什麼事都幹不了,而這位父親卻寧可打破陳規舊律,也要讓自己的女兒走上摔跤之路,每天準時五點起床,剪掉女兒頭髮,增加她們的營養,沒有沙土訓練場,父親在自己的地裡造一個,沒有女陪練找來大侄子當陪練,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不懈地艱苦訓練,一心想著為實現夢想,為國爭光。

後來女兒不負眾望獲得了國內三連冠,就進入國家訓練營,可是成績卻一落千丈,她認為父親教的技術都落後了,只是聽教練的話,而教練鼠目寸光,使她一步步的落後,而且和父親關係僵硬,直到大賽的前一天,她在妹妹的說服下和父親通了電話而化解了前嫌,父親為了幫她恢復原來的成績和技巧,帶上侄子從老家趕來,在校外親自指導,保持她的體重,而被學校發現後禁止其女兒外出,父親又通過看女兒的比賽錄像電話指導,不斷鼓勵女兒勇敢向前,主動進攻,為女兒不斷地進步而付出一切,突破層層困難,最後女兒獲得了世界女子摔跤冠軍,打破了印度從未走進世界比賽的魔咒。

這就是信念的勝利,故事細節到位、情感真實動人,他給了廣大女性更多的出路,這樣的父親,何嘗不偉大?





華哥講電影


我認為,《我不是藥神》中包括5個主要人物,而真實事件中,只有一個主人公。為了製造戲劇衝突,編劇在前期創作中,刻意加入了呂受益、劉思慧、黃毛、牧師四個主人公。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是個徹頭徹尾的小商販,初衷為了賺錢,但因為仿製藥價格遠遠低於國內正版藥,無心插柳竟成為眾多病友心中的藥神。

電影前半段的程勇缺點無數,身材肥胖、不修邊幅,整日睏倦,性格急躁,還有家庭暴力;以謀利為主,對生命缺乏敬畏,面對白血病患者吞雲吐霧,還要求大家取下口罩讓自己看個清楚。隨著劇情的深入,程勇打動人心的細節也漸漸浮出水面,在房租付不起的情況下,毫無怨言地拿錢給兒子買鞋;不願意前妻把兒子帶出國,和律師力爭甚至大打出手。當他看到黃毛把藥分給同樣處境艱難的病友時,又將藥扔回黃毛懷中。他為了呂受益再次踏入印度,併為後面的病友代購藥品分文不賺,充分說明他做人尚有底線。到了後期,程勇不再只關注個體,他開始能夠心懷芸芸白血病患者,為其奔走,為其同死神爭奪生命權。



網絡全球影視


這部電影,在人物形象和性格上的塑造,成就了它的地位

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除了良好的創意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人物塑造的好壞是整體電影出彩的核心。電影同一切文學作品一樣,以刻畫人物塑造典型形象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離開人物形象的塑造,觀眾很難充分了解影片深刻的內涵,對於作品的思考和情感的浸入都會產生隔閡。文牧野導演的作品《我不是藥神》中塑造的不同類型的人物,都是很核心的體現。小編給大家深入分析一下這部電影在人物形象和性格上的塑造。

一、人物形象塑造

主角塑造:以真實原型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中包括5個主要人物,而真實事件中,只有一個主人公。為了製造戲劇衝突,編劇在前期創作中,刻意加入了呂受益、劉思慧、黃毛、牧師四個主人公。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是個徹頭徹尾的小商販,初衷為了賺錢,但因為仿製藥價格遠遠低於國內正版藥,無心插柳竟成為眾多病友心中的藥神。電影前半段的程勇缺點無數,身材肥胖、不修邊幅,整日睏倦,性格急躁,還有家庭暴力;以謀利為主,對生命缺乏敬畏,面對白血病患者吞雲吐霧,還要求大家取下口罩讓自己看個清楚。

隨著劇情的深入,程勇打動人心的細節也漸漸浮出水面,在房租付不起的情況下,毫無怨言地拿錢給兒子買鞋;不願意前妻把兒子帶出國,和律師力爭甚至大打出手。當他看到黃毛把藥分給同樣處境艱難的病友時,又將藥扔回黃毛懷中。他為了呂受益再次踏入印度,併為後面的病友代購藥品分文不賺,充分說明他做人尚有底線。到了後期,程勇不再只關注個體,他開始能夠心懷芸芸白血病患者,為其奔走,為其同死神爭奪生命權。

配角塑造:配角中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黃毛,這個人物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是影視劇作故事情節發展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在片中有名字,叫彭浩,是個殺豬的。患上白血病的時候,他還未成年就從家裡跑出來了,不想給家人添麻煩。搶呂受益的藥,不發一語;見神父被張院士的人打,他迎頭而上,也是不發一語;呂受益死後,程勇去找他,他依舊一點表情沒有,讓他滾開。黃毛所有的反應都乾脆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因為演員呈現的這個角色是簡單的,行動目的清楚,偏偏他的眼睛非常有感情。黃毛的利落不是因為無情,而是隱忍。他之所以總面無表情,不是因為他沒想法,而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默默消化。黃毛角色的塑造和主要人物程勇的塑造相比,電影中藉助細節的提煉,神形畢現地顯示出其性格的完整性和獨立的審美價值。

群體形象塑造:這部電影中有對廣大的病友群體的形象塑造,他們每一個都是社會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戴著口罩,眼神中既有病痛的淒涼,又要重生的希望。這些人物在影片中沒有特殊的表現空間來單獨表現個體,但他們是電影藝術創作與構思的一面鏡子,它可以照出現實生活中的群體性,提示社會矛盾,顯現生活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這群病友在最初買藥時,為了生存不情願地摘下口罩,到後期主人公程勇被捕時,每一個人主動摘下口罩致敬,讓人為之動容;這群病友在得知低價獲得走私藥時,一張張不斷湧現出高舉人民幣的面容,那是每一個人對生命的渴求;這群病友在派出所裡集體沉默,保護為他們代買走私藥的程勇等形象的塑造,都促使程勇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藥神。

二、人物性格塑造

性格是人物的靈魂,看到了性格,就看到了人,抓住了性格,人物就活脫了。《我不是藥神》中大部分角色都面臨著是守法還是救命的困境,這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這背後,也充分挖掘出了人物的性格,而呂受益這個人物恰恰遊離在守法與求生的邊界。呂受益的性格是多面體,可他的這些多個面,還不夠對比鮮明、不夠突出、不夠刺激,整體還是平淡的。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可能他人生最值得拿出來被書寫的情節就是慢粒白血病患者這種殘酷和自殺的勇敢。

影片中,呂受益佝僂著身體,說話客客氣氣,給人軟弱的直觀印象,大家參加抗議活動時,他卻獨自吃盒飯,甚至對其他人嗤之以鼻,這說明呂受益是一個有想法、有主見的男人。跟著程勇賣走私藥後,呂受益也收穫了大量的錢,他高興地請程勇去家裡吃飯,興奮地說著自己的兒子,他是熱愛生活的,有生活激情的,只是世態炎涼,很快又把他打回原形。呂受益病情惡化後,他不想拖累妻子和孩子,臨死前帶著最後一份掛念,鼓足勇氣自殺了。看似文弱的呂受益,其實是生活中的我們自己,我們憧憬生活,面對生活的苦難,咬牙堅持,幾番磨礪,最終得到的也不過如此。

劉思慧是這幾個主人公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在劇本人物塑造中,需要這樣一種含蓄的力量去體現一種母愛,這份母愛灑脫,不顧冷眼,通過酒吧跳舞這個途徑去掙錢;這份母愛是麻木的,程勇要送她回家,她明白程勇的意思,為了女兒向現實低頭;這份母愛也是勇敢的,為了維護同伴、維護病友,痛打假藥販子也好,和一群男人一起走私藥品也好,這個女人義氣又果敢。這個人物在塑造上雖不及其他角色著墨多,但人物形象非常飽滿,這是新時代獨立女性面對困境時的不妥協,也是影片中男性世界裡的另一種聲音。

劉牧師這位信仰基督派、性格慢條斯理、說話慢慢吞吞、做事不急不躁、不溫不火的牧師,在劇中一直是一個慈悲、善良、疾惡如仇的形象。這個人物在影片中,除了是團隊一個智者的形象存在,也承擔了影片中諷刺和喜劇的表現效果。他本來認為對上帝最好的救贖就是拯救,上帝可以拯救世間眾生,可是他看到的並非如此;當看到真正的假藥出現在發佈會,他上去義憤填膺地痛斥假藥販子的不道德,卻被騙子團伙揍,是他的朋友們挺身而出。

《我不是藥神》這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通過劇本藝術化設計,提煉凝聚人物特徵,將人物性格活靈活現地呈現在銀屏之上,反映出實際生活,使影片創作體驗出專業的視聽水平,實屬一部佳作。


影集推薦


《南海十三郎》這個片子講的是粵劇編劇江譽鏐的一輩子,出身名門,恃才傲物,後來情人嫁做他人婦,知音猝死在眼前,入寺修行之後又知曉了家道中落,自此便瘋了,一瘋就是幾十年。天才該有的樣子,被他拍盡了。

年輕時的江譽鏐,搖頭晃腦忽閃著大眼睛,韻文就吧嗒吧嗒蹦出來了,真厲害。很多事看上去啊不過如此,要自己做起來才覺得難。想起以前詩社拉的女生節橫幅,“寫遍痴心常湊韻,說聲愛你又孤平”,這才是我們普通人。

天才都沒朋友,江譽鏐唯一的知己是他的學生唐滌生。多年後重逢,唐滌生唱,“我再見恩師,心中百般痛,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江中雪,淚影兩朦朧。辜負伯牙琴,知音再復尋”,再世紅梅記首映當晚,唐滌生就死了。我看電影的時候正在切豬肝,滿手的血水,一時間涕泗橫流還騰不出手擦。

後來江譽鏐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電影裡的程蝶衣那麼好運,不想活了可以直接在戲臺上抹脖子。不敢想象他最後幾十年是怎樣過的,奧登有首詩:如果可能/須以羸弱之身/在鈍痛中承受/人類所有的苦難,說不定江譽鏐最清醒,你看看天才的下場。

有一段時間沉迷任劍輝,聽到再世紅梅記裡的唱詞,“慧娘為誰死,裴郎豈不知呢”?啊呀,好難過。

1997年,謝君豪憑《南海十三郎》拿了金馬獎的影帝,回頭看那一年,竟然也有神仙打架的場面。比如最佳劇情片給的是《甜蜜蜜》。很久之後才知道原來《甜蜜蜜》的英譯是Almost a Love Story,人被擺佈來擺佈去,愛情頂多是“差不多算有吧”。

《甜蜜蜜》真的好襯黎明,愣愣的、鈍鈍的、溫吞的男人,黎明演來最合適,他就像酒局裡最端正偏又最俊朗的那個人,你情不自禁地撩他幾句,他會立即擺出冷若冰霜的姿態拒人千里,一下子煞了全桌風景。酒酣眼餳之後,他最精神,但你還不能指望他把你全須全尾揹回家,眼前任何一隻醉鬼都比他靠譜。

還有之前許鞍華拍的那版《半生緣》,他演沈世鈞,說他薄倖吧委屈了他,說他深情吧那可真是抬舉了,不上不下的中式傳統男人形象,他去演真是神形兼備。

許鞍華總是要拍張愛玲,84年的時候拍過《傾城之戀》,白流蘇是繆騫人演的。我總是有些分不清繆騫人和夏文汐,連著後來的吳倩蓮,都是眉目寡淡的女演員,有書卷氣,動態比靜態美得多,現在倒是少見了。

84年的範柳原是周潤發演的,這就不大合適了。周潤發演過好人或壞人,但好與壞是立場,他就是長了一張不會辜負別人的臉,就算是一時辜負,以後肯定也會找補回來,有時候賠上的甚至是命。高秋說:“我出賣了你,做警察一定要抓賊,是我欠你的,你下手吧”。阿郎連話都沒來得及說就死在了火海里,可見人年輕時不能輕易犯錯。其他光芒萬丈的角色,那可別提了,高進、小莊、小馬、阿劑哥,反正我從小學六年級起就對著周潤發幻想當大哥的女人。

說回那年金馬獎,謝君豪可是打敗了《春光乍洩》裡的張國榮拿的最佳男主。說出來我都不敢信,張國榮竟然從來沒拿過金馬獎的男主,當然這屆輸給謝君豪也不算冤。

張國榮有一種很可怕的氣質,他能把稚氣和色氣完美的統一在一起,同時能夠依照情境適當模糊性別的界限。剛剛浪蕩回來的何寶榮,委屈巴巴舉著受傷的小手手,看一眼手覷一眼你,算了算了捨不得生氣了。

這個氣質張國榮剛出來的時候就有,有個古早單元劇,叫《歲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彼時不到24歲的張國榮演一位少爺,和細媽相戀,事發後細媽被浸了豬籠,少爺後來跑路了。一個帶著情慾的少年,求而不得然後逃離故土,再混著一點點俄狄浦斯情結,眼熟不眼熟,十二少啊旭仔啊可不都是這樣麼。

97年的提名名單裡還有個不起眼的電影,叫《飛一般的愛情小說》,是三對小情侶的愛情小品,裡面還能看到青蔥鍾漢良。因為當年的衝擊太大,看到這種一對一對的青春片,總會第一時間想到《烈火青春》,快要溢出來的荷爾蒙帶著血腥味兒,背景音是各種槍在突突突,啊呀,那是新浪潮翻湧的時候啦。

不過1997,這樣的謝幕,是體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