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三英戰呂布明明是三個打一個欺負人,還被讚揚?

阿呆joker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場面雖然波瀾壯闊,但畢竟是三打一,用江湖人的話來講,“你們以多勝少,算什麼英雄好漢?”但三英戰呂布這場“以多欺少”的戰鬥,並不妨礙世人對劉關張三兄弟的稱讚與推崇,反而“受欺負”的呂布,成為了背景板,並沒有得到世人的同情。這明顯與所謂的“道義”和“武德”相悖。

劉關張圍毆呂布,之所以被世人讚揚,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下,是合情合理的。雖然討董聯軍號稱是十八路諸侯,聲勢浩大,但就實戰能力來看,實在是與震天響的名號不相匹配。先鋒官孫堅雖然開局順利,但在遇到華雄之後,便立刻吃癟,不僅自己的頭盔被華雄“繳獲”,還折損了帳下大將祖茂;汜水關前,華雄更是連連擊敗諸侯聯軍的將領,令所謂的“討董聯盟”一度焦頭爛額。可見,董卓帳下,才是真正的人才濟濟。從總體上看,諸侯聯軍才是真正的弱勢一方。

一個小小的華雄便讓諸侯軍隊疲於應付,更不必說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將的呂布。根據具體情況估計,呂布應當是不可戰勝的,不管是多少人一起上,配上“馬中赤兔”的“人中呂布”都穩操勝券,前幾波迎戰的將領也用自己的性命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名不見經傳的步弓手張飛出戰,卻與呂布激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先前“溫酒斬華雄”的關雲長上前幫手,又大戰三十回合;劉備加入後,最終令呂布落荒而逃。從名聲上而言,呂奉先名滿天下,九州震撼;而劉關張則身份卑微,寂寂無名,但即便如此,三個無名之輩居然擊退了天下第一,自然令人感到驚奇,詫異,因為在氣勢上和旁人的思維中,劉關張才是真正的弱者。

從場面上來看,這場戰鬥也相當精彩。呂布乃是天下第一名將,武藝高強,世間罕有能與之匹敵者,自不必說。但張飛偏偏能與他激戰五十回合,這難道不精彩嗎?關羽,劉備相繼加入後,廝殺的場面更加激烈,單從觀賞性的角度來看,這對於武人而言,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自然,劉關張三兄弟的表現是要被稱讚的。

最後,從道義的角度來看,劉關張依舊佔據著制高點。討董聯軍內部勢力雖然各自心懷鬼胎,但從明面兒上講,他們仍舊是代表正義的力量——討伐邪惡的,脅迫天子,妄圖取代大漢王朝的大魔王董卓的正義之師。呂布作為大魔王手底下的急先鋒,自然也是邪惡的夥伴,三英戰呂布,因此被抽象成為了正義對抗邪惡的戰鬥。有了這層道義加持,即使是一百人群毆呂布,也不會被視為“不正義”。

因此,三英戰呂布,雖然是形式上的以多欺少,不符合“武德”,不算是“英雄安好漢”所為,但其依舊受到了當時人的稱讚。


庭州行者


三英戰呂布被讚頌是因為呂布武藝超群,聯軍無人能敵,劉關張雖然是聯手才擊敗呂布,但是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裡的經典橋段,也是書中第一次高手之間的對決。此戰張飛先是單挑呂布五十多合,殺了一個不分勝敗。接著關羽上去助戰,和張飛聯手和呂布打了三十合,還是戰不倒他。最後劉備也加入戰鬥,三人走馬燈一樣圍住呂布廝殺,終於將他擊敗。

此戰劉關張三人一戰成名,此後袁紹唆使公孫瓚攻打冀州時,冀州牧韓馥就說公孫瓚有劉關張相助,難以抵敵。而在袁紹和公孫瓚界橋大戰時,劉備率關羽、張飛前來助戰,袁紹一見到就嚇得魂飛天外,撥馬而逃,不敢迎戰。劉備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平原相,能讓韓馥、袁紹這種一方諸侯忌憚到這種地步,全靠三英戰呂布打下的威名。

劉關張雖然是聯手才擊敗了呂布,看上去有些以多欺少。但是呂布在《三國演義》中是頂尖級的高手,在劉關張三人出馬前,呂布先是殺了河內太守王匡的部將方悅,大敗河內軍。接著又殺了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刺傷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殺敗了北平太守公孫瓚,聯軍再遭敗績。

此時虎牢關下八路諸侯都說呂布英雄,無人可敵,曹操手下雖然有夏侯惇、夏侯淵等猛將,也說要等會齊十八路諸侯以後,“共議良策”才能擊敗呂布,顯然已經意識到即使派出多人圍攻呂布也難以討好。

在這種情況下,劉關張三人能聯手擊敗呂布,已經是超出了眾諸侯的預期,哪還會在乎他們是三個一起上的。畢竟換成其他人來,別說三個,就是四五個聯手也很可能是送菜。


不沉的經遠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是小說‘三國演義’描述的精彩情節,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這件事情的直實性(據說沒有發生過,完全是小說杜撰的),就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展開討論。

就當時的情況下,三個人當中數呂布名聲最大,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呂布自小就力大無比,並且武藝方面又有超乎常人的天賦,也算將門之後,所以他的知名度很高的,是當時那個時代絕對的當紅實力派。虎牢關時的呂布正處於巔峰,先後斬了幾員大將,士氣正盛。

而反觀劉關張三人在當時還屬於不說無命之輩吧,最起碼不能同日而語,當時他們三人在公孫瓚帳下聽令,呂布則是就職於董卓集團。在羅貫中老先生的筆下董卓可是個反面人物啊,呂布作為他旗下一員能正面麼?這是其一,還有就是呂布當時殺了公孫瓚手下幾員大將了,他又上前邀戰,公孫瓚親自去應戰,不過數十回合他就敗下陣來,眼看他危在旦夕,張飛先應戰,到最後哥三共同對付呂布,一直把呂布拼的體力不支,直至逃走。

這就是整個事情的簡單經過,在羅貫中的筆下把呂布確實刻畫成‘三姓家奴’,並且他當時又那麼神勇一連幹翻幾員武將,搞到最後無人敢應戰了,最最主要一點就是他是跟著董卓混的,代表邪惡一方,這樣就成就那哥三,要不然你三個三打一有什麼光彩的。對麼?


阿杜談古論今


史書上沒有“三英戰呂布”,羅貫中卻濃墨重彩地描寫這齣好戲,其實就是想用呂布的猥瑣,反襯劉備兄弟的高尚。

劉備主是個賣草鞋的,能拉桿子建立自己的隊伍,主要靠皇叔身份和“匡扶漢室”的忠君口號,也就是說劉備三兄弟桃園結義的初衷不是建立蜀國,成為霸主,而是忠於東漢君王,為了清君側,維護漢朝政權而發兵,屬於正義之師。

反觀呂布,是個毫無信仰的人,只要誰給他個香餑餑,他就跟誰。開始在丁原手當個小文書混口飯吃,董卓以高官厚祿引誘,馬上殺了主人,認董卓為義父。司徒王允用美人計引誘他,他馬上又殺了董卓,跟隨王允。他眼裡全是利益,沒有忠於誰,保衛誰的概念,按現在的話說,他前腦裡沒有信仰,胸中沒有愛國主義情懷,就是憑一身好功夫為了個人謀利,最後身邊不但沒有一個朋友真心幫助他,生死關頭劉備還落井下石。

時呂布在天下諸侯面前耀武揚威,猛張飛看不下去,於是就挑戰呂布。張翼德雖然號稱猛張飛,但武藝與呂布相比還是差一大截子,關二爺掄刀助陣,依然沒有佔上風,大哥劉備武藝平平,但看到兩個兄弟幹不過呂布,拔出雙股劍也加入戰鬥。這充分表現出兄弟三人磕頭結義後,情同手足,義字為重,同進退共命運。

反觀呂布,就是個拋棄義氣的小人,董卓把他當兒子,讓他把守內宅,結果呂布卻難耐寂寞,和董卓的小妾鬼混在一起,後來害怕東窗事發,殺了董卓。

呂布被被董卓舊部李傕等擊敗,沒有收留他,找到劉備希望賢弟收留他。劉皇叔當時只有屁股大的一個徐州,還擠出小沛讓呂布容身。沒想到劉備外出打仗,呂布打跑張飛搶了徐州,搞得玄德丟了家眷,沒了容身之地。這和義薄雲天的劉、關、張三兄弟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劉備當時剛剛起步,兵少將寡,八路諸侯中根本掛不上號,本來輪不上他們兄弟和呂布這樣悍將抗衡,但羅貫中讓他們三個衝出來,一是表現上面說的的義氣,豁出性命救公孫瓚。二是秀肌肉,讓大家看看三兄弟實力不俗。三是表現其勇氣,雖然呂布號稱三國第一猛將,但劉備兄弟不畏強敵,衝鋒陷陣,讓那些實力強大的諸侯汗顏。

反觀呂布,雖然武藝高強,但被三兄弟的其利斷金的氣勢壓倒,氣勢上輸了,也就談不上勇氣,不敢戀戰,朝最弱的劉備虛刺一戟,跑路了。

像呂布這樣不講道義的一勇之夫,別說“三英”,就是在大街上被群毆,大家也會拍手稱快的。


聾王異史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他們武藝高強,都可謂是萬人敵的勇將,其中忠義的關羽、暴躁的張飛更是書中的主要人物。

關羽、張飛和劉備桃園結義,他們情深義重、手足情深。有關關張二人的勇猛在書中有很多出可以提現出來。這裡就不作過多的說明。

而在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精彩的故事情節,那就是三英戰呂布的典故,所謂三英戰呂布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合戰呂布的故事。

當時呂布在天下諸侯面前耀武揚威,猛張飛看不下去,於是就挑戰呂布。然張飛雖猛,還是不能戰退呂布,於是關羽加入戰團和張飛一起雙戰呂布,但就算如此,還是不能敗退呂布,劉備和關羽、張飛同進退,見關張二人不能戰退呂布,於是也加入戰團。

呂布雖勇,但終究敵不過劉關張三人聯手,最終呂布被打敗。這就是三英戰呂布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亦被廣為流傳,劉關張三人被讚揚成為忠義之人,特別是關羽、張飛二人被稱為勇猛之人。

本來三英戰呂布,明明是三個打一個,那為什麼還是被讚揚呢?

其實,雖然三英戰呂布是三個人打一個,看上去是有些欺負人,本來也沒有什麼好表揚的,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雖然過於反覆、見利忘義,但是他畢竟是三國公認的第一勇將。

以個人武力而論,呂布的形象是三國第一。再加上當時呂布又在諸侯聯軍面前耀武揚威,各諸侯賬下將領無人是其對手。

這時呂布是有天下無敵之名,同時那時呂布又是諸侯聯軍所要討伐的董卓賬下大將,如此呂布的分身也是極其顯赫的。

而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後來又建立的蜀漢政權,但當時的劉備卻是一個名氣不大的人,也可以說是默默無名之人。關羽雖被後世推崇為忠義化身,但當時的關羽名聲亦不高,張飛也是如此。

在呂布耀武揚威之時,名氣不大、默默無名的劉備、關羽、張飛挺身而出,雖然是三個打一個,但他們面對的是天下無敵的呂布,體現的他們的忠勇,呂布是董卓一方,他們挺身而出,體現的是他們的仁義。

之後劉關張三人聯手把無敵的呂布打敗,體現的是他們三人的忠勇仁義。而他們雖然是三個打一個,但他們打的終究是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所以他們還是被讚揚。


中孚鑑


為啥?三英戰呂布明明是三個打一個,欺負人卻被讚揚? 原創聲明 : 流譽原創 抄襲必究



笑話!啥叫三個打一個欺負人?那是生死相博的戰場,不是談笑風生、鬧著玩的茶座、酒吧,只打跑、沒叫呂布見點紅,已經夠意思了!且看“三英戰呂布”之前,十七路諸侯聯軍的狼狽與尷尬 :



呂布還沒出場,一個小小的驍騎校尉(約團級),狂妄自大的華雄,已先殺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為此,華雄還升了官,董卓加華雄為都督。到了晚上,春風得意的華雄,再接再厲,乘得勝風頭,又把諸侯聯軍先鋒--孫堅的猛將祖茂,一刀劈於馬下,孫堅用來引誘的紅色頭巾,也被華雄作為戰利品繳獲。敗報傳到盟主袁紹耳裡,袁紹大驚失色,聚眾諸侯於賬中,正商議應對,探子來報 : 華雄用長杆挑著孫太守赤幘,大罵叫戰!



這時候的袁紹,強裝鎮靜,對著環列諸將問 : “誰敢去戰華雄”?在孫堅、華雄對戰中,袁術徇私枉法、作了手腳,袁術的部將俞涉,覺得主子有虧,主動站出來說 : “小將願往”!結果,不一時報到 :“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諸侯大驚。太守韓馥說,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袁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翻身上馬,去不多時,飛馬報來 : “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



在所有將軍畏懼,無人應戰時,軍職僅為馬弓手的關羽,挺身而出,願出戰華雄。在袁術反對、袁紹懷疑、曹操盡力支持下,關羽出賬提刀,飛身上馬,戰場環境的激烈,通過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傳入大帳,眾人正驚疑不定,鸞玲響過,馬到中軍,關羽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出征前的壯行酒,餘溫尚在。



瞧瞧,呂布還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個小馬仔就如此厲害,對於生死一瞬間的武將,立時就展現兩個極端 : 一是武力高強、自信贏敵的,暗暗鉚勁,隨時準備露一手;二是功夫不咋滴,靠拉關係、不正當上位的,心虛膽怯,生怕被點名指派。當然,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這一類,雖然戰績不好,但精神可佳,比如公孫瓚。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剛一亮相,河內名將方悅,只應付幾合,就被挑落馬🐴下,接著的穆順,也只比劃比劃就被幹掉,這位北海的武安國將軍,還不錯,但兩顆大鐵錘,揮舞起來太費勁,十餘合後,武安國已經氣喘吁吁,氣力不加,動作慢了點,呂布畫戟一翻,就把武安國手腕削掉了,武將軍只好落荒逃回。門旗下一直關注的公孫瓚,這時摧馬上前,擋住追過來的呂布。公孫瓚久在邊陲,常年與烏桓打交道,練就一身好武藝,還編練一枝勁旅--白馬義從,也養成公孫瓚好武狹義之心,但呂布從沒交過手,槊戟相交的一瞬間,公孫瓚就知道,今天碰到硬茬口了,勉強戰過幾合,撥馬就跑,不過,並沒有落荒亂跑,而是繞陣而逃。



為啥?虎牢關外,與大戰文丑時不同,那是野外,地形複雜,公孫瓚不熟悉,而虎牢關距洛陽不遠,公孫瓚到京城辦事,很清楚的。而且,公孫瓚知道,自己的同學、下級、加鐵桿盟友劉備,一定會出手。果不其然,公孫瓚剛跑離兩丈開外,就聽一聲大喝 : “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一把丈八蛇矛斜刺裡直橫過來,架住方天畫戟,一場除過前面斬華雄外,從未見過的高水平交鋒,把眾諸侯、呂布部下都驚呆了。



十合、二十合、三十合、四十合過去了,張飛、呂布仍打成一團,五十合後,劉備使眼色,關羽會意,青龍刀一揮,加入戰團,再幹三十合,關、張、呂仍難分難解,劉備戰馬一拍,舞雙股劍出手,這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佔據完全優勢,按理說,快速幹敗、甚至殺掉呂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瞧!這場大戰卻一副遊戲風格 : 走馬燈般廝殺,也就是劉備、關羽、張飛圍著呂布轉圈圈。稍稍有點武打知識、甚至完全不懂,也能看出,這是留有餘地、給眾人作姿勢,並非真打。



為啥這麼幹?劉備、關羽、張飛出來創江湖,已經五、六年了,啥陣仗沒見過、沒經過?如果輕鬆、愉快地幹敗呂布,至少三個不利 : 一是結仇呂布,多樹立一個對手;二是眾諸侯、聯軍看輕自己,這呂布不經打嘛;三是亂世之中,今後的路就少了一條。這不,呂布對劉備兄弟這一招,心領神會,望著劉備面上,虛刺一戟,劉備早有預備,閃身躲過,實際是讓開大路,放呂布出逃,懂了吧?


流譽後


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壞人人多打好人,叫“以多欺少”。

好人人多打壞人,叫“激起群憤,群起而攻之”。

壞人使用暗器,叫“卑鄙、下三濫、見不得人、無恥的手段”…

好人使用暗器,叫“使得一手好暗器”…


小貓遊俠


三英戰呂布純屬虛構,在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袁紹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劉關張確實是參加了的,但是那時的劉備默默無名,也沒有什麼實力,根本上不得檯面,所以在虎牢關大戰的時候根本沒有劉關張什麼事情。

但是羅貫中卻是特別鍾愛劉關張,在三國演義中給了劉關張一個揚名的機會,讓劉關張從此一戰成名,天下皆知。那麼劉關張三個欺負一個呂布為何還被大為讚揚呢?因為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吧。



羅貫中先用遠不如呂布的華雄下破了十八路諸侯的膽量

十八路正在聚集商討討伐董卓的事情,這時華雄前來關前挑戰,多名諸侯自告奮勇誇下海口派大將拿下華雄,但是可惜一個個都很快做了華雄的刀下亡魂。這時候董卓再喊誰敢出戰的時候眾諸侯都是面面相覷,不敢吱聲!

正當十八路諸侯尷尬的時刻關羽自告奮勇斬殺華雄,袁紹給關羽斟酒,關羽卻說斬了華雄再喝。關羽迅速出戰拿下華雄人頭,回來喝酒的時候酒還是溫的,關羽身價迅速飆升,成了萬眾矚目的英雄,同時也暗示了十八路諸侯手下無大才。



再次用呂布嚇破十八路諸侯的膽

華雄如果戰鬥力是100的話,那麼呂布的戰鬥力就是在500以上的,呂布的威名早就在十八路諸侯中傳開。再加上一個華雄令眾諸侯束手無策,所以呂布來叫陣的時候眾諸侯更是臉色鐵青。一個小小的華雄尚且嚇破了他們的膽,看到呂布他們更是非常畏懼。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非常英勇,號稱三國第一猛將,現代也有一呂二趙三典韋的排名。即便是正史上的呂布也是很厲害的,所以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說法。所以呂布嚇破十八路諸侯的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他是三國第一猛將。



劉關張出戰呂布為十八路諸侯解圍

就在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的時候張飛請命出戰,關羽見張飛不敵呂布於是上前幫忙,劉備看到兩位兄弟都上陣了,為了速戰速決劉備也加入了戰鬥。但是劉備上陣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讓呂布藉機逃走。眾諸侯見呂布敗逃於是大軍出擊,打的董卓大軍落花流水。

所以三英戰呂布並不是三個人欺負一個人,而是三個人大戰三國第一猛將。若是無名之輩出戰呂布的話必定是一戟戳倒一個,哪怕是三十個普通武將在呂布面前也不值一提,所以三英戰呂布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卓越的戰績!

在正史中並不存在三英戰呂布,而在三國演義中三英打敗了天下第一猛將自然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受到了眾英雄的讚揚!


唐朝的長老


首先提問者沒有理清欺負這個概念。欺負說的是對方根本打不過自己的情況而言的。呂布開始打關羽,結果關羽打不過呂布,然後張飛上,依舊不能取勝,呂布仍然佔據上風,最後劉備上,這才打敗呂布,所以交戰雙方是不能用欺負這個詞來定義的。

欺負這個詞多用於個人之間的矛盾,衝突,而不能用於戰爭,戰爭本質就是以消滅對方為目的,所以不存在什麼欺負不欺負這種討理的說法。


視小影


這就是:羅貫中,的觀點!就是一個正統和非正統傳統觀念!他認為是正統的就美化!不是正統的要眨低!

不論從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來看!沒有正統不正統之理!準確的說就是:勝者王侯,敗者匪!

如果非要說正統!那就是:老百姓擁護誰,誰就是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