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滾筒印章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三大標誌 ”之一 ,因為它珍稀的材料,藝術性的雕刻圖案以及它身上所賦有的特殊意義,滾筒印章成為當時珠飾和印章收藏的新寵。滾印的發展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還對當時文明的起源、發展、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滾筒印章成為兩河流域獨特的印章方式,與泥板一起使用了近3000多年

人類使用印章已經有大約8000多年的歷史,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標誌的滾筒印章。滾筒印章顧名思義,就是呈圓柱形可以滾動的印章,滾印常將紋飾刻在印章的側面,當滾動印章時,就可以產生連續的陽文印戳。

大約在5500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以城市為標誌的文明,我們稱之為兩河流域文明,作為兩河流域文明的締造者,充滿智慧的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這些文字通過泥板保存,“泥板”就是將那些文字通過蘆葦杆刻在黏泥土上,再將黏泥土加熱硬化製成。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滾筒印章也出現在5500年前,滾印本身可以通過滾動產生印戳的特性就非常適合“泥板”的書寫方式,通常將滾印身上雕刻的紋飾滾動覆蓋在“泥板”的長方形書寫區域內,可以起到完整保存的作用。

之後滾筒印章與“泥板”一起使用了3000多年,成為了當時兩河流域獨特的印章方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先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裡的傑姆代特·奈爾時期中帶滾筒印章印戳的圖畫文字泥板。

滾印出現在兩河流域南部,之後通過傳播與發展,兩河流域的周邊地區比如埃及、敘利亞等,以及隨著海貿發展,滾印的印章方式甚至傳播到印度河流域地區,先藏在大英博物館裡就有古埃及文明、古敘利亞、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谷文明滾印。

後來蘇美爾人又發明了更加完備的楔形文字,公元前1000年之後,字母文字開始使用並普及。人們選擇了在羊皮卷或莎草紙上書寫文字,這樣就能夠捲起來用繩子固定,蓋上平印。雖然滾筒印章的書寫方式後來逐漸被平印取代,但不得不說滾筒印章對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印度河谷文明的起源有著深遠影響。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滾筒印章的發展,按照年代順序,從烏魯克文化時期到阿契美尼帝國時期共貫穿了十個主要時期

以烏魯克為代表的蘇美爾人城邦在兩河流域的興起誕生了蘇美爾文明,在文字誕生之前,蘇美爾人發明了滾印,滾印與之後的楔形文字和塔廟並稱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三大標誌”。

在烏魯克時期,滾印主要用作神廟的倉儲,由於當時倉儲賬簿是用陶球這種大型物體,滾印就更加適合用來標識,之後由陶球發展而來的“泥板”也是更適合用滾印作為印章媒介。由此可見,當時的滾印不僅用作封印,也承擔了一部分文字的功能。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蘇美爾時期,滾印不再用於標識貨物信息,它開始被王室、達官貴人和商人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如在烏爾城出土的王室墓葬中陪葬的滾印都刻有印主自己的名字,足以證明當時的滾印已經開始私有化。

之後閃米特人征服了蘇美爾人的城邦,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帝國。由於阿卡德王室的推動,滾印的風格也跟之前的時期有了不同。阿卡德滾印風格的不同體現在它紋飾上首次使用

填充符號,對人體形態也有了寫實的描寫,以及對神祗形象的描繪。

這個時期的變化對當時滾印的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更深層的反映出來當時王室權利和財富的集中。

阿卡德王國的統治時間很短,之後就迎來了“新蘇美爾”時期。為了體現出滾印主人的身份地位,這個時期滾印的銘文制定變得非常嚴格,覲見和英雄鬥爭的題材開始變得流行,神祗覲見採用了“坐姿覲見”,而且這個時期首次將神祗換成了戴圓帽的神話國王。

古巴比倫時期的滾印風格比較多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在兩河流域南部首先崛起的伊辛王國和阿爾薩王國爭霸的這兩百多年的時期滾印風格開始出現“立式覲見”,這也是新蘇美爾時期的風格向阿摩利時期過渡。

之後古巴比倫王國征服了這兩個王國,“立式覲見”也完全取代了“坐式覲見”。漢謨拉比死後,古巴比倫王國開始衰落,在滾印的製作上也開始粗糙。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之後由於貿易的發展,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滾印的風格在兩河流域的基礎上也產生了獨特的創新元素,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也能夠獨立於兩河流域的控制。

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之後,滾印風格經歷了很長一段的空窗期,直到公元前15世紀才開始出現。加喜特王朝在晚期古巴比倫風格的基礎上增加了銘文的長度用作禱告語,在圖案紋飾方面注重簡潔。

新亞述帝國崛起後工匠們在滾印的製作上逐漸引用“典範風格”,更加具有雕塑感,對細節的處理也更加的複雜。由於後來王權的衰弱,地方官員權力過重,開始出現不提國王只有官員的宦官印,直到提格拉斯·皮勒瑟爾三世篡位將王權抓在自己手中,宦官印才逐漸消失。

新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後國王那波帕拉薩爾大力倡導興復巴比倫文化,這在滾印中也有所體現,這時期的滾印出現了“神徽祭祀”的題材。

波斯人佔領了巴比倫城之後,建立了阿契美尼帝國,他們開始用官方的文書和銘刻,滾印也進行了官方的流通,產生了波斯人獨特的“宮廷風格”。在離帝國比較邊遠的行省中,本地的工匠也造就了一些“希臘化波斯風格”。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有著悠久歷史的滾印,因它製作上用到的珍稀材料、獨特複雜的雕紋以及它本身對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使它成為當時珠飾和印章收藏的新寵,後逐漸被平印取代

在蘇美爾時期,滾印開始作為王室、達官貴人和商人的私有物,滾印的私有化也促進了滾印成為表達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工具。在當時的古代社會生活中它就跟人的名字一樣重要,甚至在之後的巴比倫時期,每個巴比倫人幾乎都有一個印章,這充分表達了它對人們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古巴比倫時期的滾印重用十分普遍,在重用時也會改刻新印主的名字,更改一些圖文元素。在封印契約上有時會借用見證人的滾印,巴比倫的書吏都會標明清楚借印人的身份,避免混亂。

隨著之後的帝國崛起和王室對王權的集中,皇室的作坊也開始製作滾印,工匠們所展示的高超技藝以及所用到的珍稀材質也提高滾印的收藏價值。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通過貿易的傳播獲得的阿富汗的礦物材料、波斯灣的貝殼、印度河谷的玉髓和瑪瑙也被運用在滾印的製作上,在古巴比倫晚期也出現了很多半寶石材質的滾印。

王朝也積極鼓勵工匠們創新雕刻技法,研究新的風格,滾印上那些神態兇猛的動物,寫實的人體形態描寫,神祗形象的描繪也給滾印本身增添了辟邪、祈願等豐富的藝術色彩。

中亞述的滾印受亞述帝國的尚武精神影響常出現兇猛的神獸和神話動物形象;阿卡德帝國時期滾印上主要刻畫神祗、國王和英雄鬥爭題材;古巴比倫王國時期滾印上出現很多填充元素,比如魚、狗等充滿象徵意義的紋飾體現出了當時的宗教觀念。

之後出現的字母文字和羊皮紙降低了書寫成本,滾印的重要性也大幅度降低,這項伴隨著兩河流域三千多年的古老工具,最終被平印完全取代卸下了它的使命。

滾印所代表的兩河流域文明,以及滾印對當時文明的起源、傳播、發展和對現代研究兩河流域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幫助都是不容忽視的。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滾印的材質以及滾印上雕刻的圖案和銘文給考古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在希臘出土的木質收藏盒裡就裝有一顆屬於加喜特王朝大臣的滾印,兩河流域周邊的敘利亞、伊朗、波斯灣地區、安納托利亞地區都曾先後使用過滾印,可見隨著商人和收藏者的腳步,滾印跨越了時間和空間。

遙遠的阿富汗、波斯灣和印度河谷所特有的材料都在滾印上體現過,這體現了當時多個國家的貿易來往,也給貿易路線的研究帶來了線索。

滾印的發展貫穿了十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王室權力都影響著滾印的製作風格。像古巴比倫王國逐漸衰落,滾印的製作上也開始粗糙,而新亞述帝國崛起後工匠們在滾印的製作更加具有雕塑感,對細節的處理也更加的複雜。

滾筒印章是如何發展,後成為收藏新寵,又是怎樣被逐漸取代?

總的來說,滾印的發展反映了古代的智慧,科技的進步和文明的起源、發展、傳播。滾印的發展也體現了當時各個時期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格局,對現代人們研究貿易路線和兩河流域的文明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曰出東方:蘇美爾文明探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