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危害是什麼,有避免的措施嗎?

皖北小眼歌


有一首小詩:

種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靜發芽,
老枯樹在夜裡長出一根新枝芽。
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長大。

因為職業原因,接觸過2個語言障礙留守兒童,時間不是很長,也算不上對他們十分了解,所以首先從語言障礙方面,談談個人想法。

一、語言啟蒙的滯後

幼兒語言啟蒙關鍵期為0~3歲,此時如果家庭環境、語言環境和教養方式不良,沒有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兒童語言能力發育遲緩。曾經有過一個偏遠農村留守幼兒的調研,發現這些留守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不足,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落後很多,詳細分析:

1、語言刺激不足,留守兒童自幼獨立成長時間長,父母雙方常年在外,看護孩子的老人話少,或老人有語言方面的障礙(老年失語,唇齒不清,方言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語言學習模板,更缺乏語言習得的應用,所以這樣的孩子開口說話晚,而且常有發音不準等現象。

2、家庭經濟狀況和文化缺失

留守兒童看護的多位老人,文化水平導致教育能力不足,給孩子傳達的多是口語,缺乏書面語言教習,而且多用傳統的俗語和土話,孩子不但缺少圖文書籍的閱讀機會,更缺少豐富的語言學習內容,這些都會影響對新鮮事物的認知發展。很多留守兒童上小學後,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的差距,就會很明顯的暴露出來。

3、幼兒園教育的缺失

如果錯過了0-3歲的語言啟蒙期,那麼還有3-6歲的發展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接受幼兒園教育時期,很多留守兒童缺乏幼兒園教育,也就失去了在集體中鍛鍊語言能力的最好機會,幼兒園的教學手段包括很多看圖說話,背誦兒歌,講故事,做遊戲等,這些都會幫助孩子迅速發展語言能力,可以很多孩子的詞彙量和語言思維能力都是在這個時期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二、心理教育缺失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守護身邊帶來的安全感,也就是缺少性格發展的心理補償,留守兒童早期缺失良好性格發育的基礎,主要在於,親自教育和共情教育兩者缺失。

我們崇尚“逆境”文化,強調逆境激發內心潛在的能力,戰勝逆境從而堅定信念,獲得自身和他人的認可,但是逆境也會帶來消極影響,逆境也會消磨人內在動力,尤其是當個人力量渺小,或認知不足時,逆境帶來的恐懼和壓力,也轉化成自卑,沒有自信、低人一等的意識。

留守兒童長期處於逆境,加上幼齡時期心理鼓勵不足,受挫後的心理補償不足,常常陷於自卑,自負,自我消沉的狀態中,對未來沒有良好的心理預期,是他們普遍的心理狀態。

常常有人抱怨留守兒童素質低,性格不好,溝通困難,有位參與調研的人很氣憤的說,“有三個問題,永遠不要直接問留守兒童:1、你有安全感嗎?2、你幸福嗎?3、你自信嗎?這樣直白的問,相當於揭開傷疤說醜話,與其得到冷血的真實答案,不如暫緩片刻,善意的謊言也會帶來些許溫暖······”

三、負面性格的養成

對留守兒童,暴力語言所產生的力量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積極善意的語言,往往會給出正面的暗示,這是孩子需要的精神力量。貶低詛咒一定會帶來消極的心態,會讓孩子變得冷淡、洩氣、退縮、萎靡不振。

留守兒童的負面性格,不但與自身環境有關,更與“旁觀者”有關,缺乏關愛理解,缺少陪伴和接納,往往來自“旁觀者”,對比傷害往往來源於此,除了孤獨感,留守兒童受到的暴力語言傷害不能忽視,李玫瑾的一個講座說過,留守兒童未成年人犯罪率較高(佔未成年人70%),每個被管教過的留守兒童幾乎都在幼小的時候,遭受過語言暴力,他們性格普遍內向,敏感、易怒、暴躁,易受到不良誘惑。童年的三觀教育缺乏引導,還可能出現嫉妒、謊言、欺騙等品質錯誤。常常保持戒備心理使他們,在進入青少年叛逆期後極難被說服教育。

四、正規教育學習環境差

用最俗老套話形容留守兒童的教育,就是“先天性跌倒在起跑線上”,,尤其是農村和城鎮教育資源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留守兒童的啟蒙教育差,很多留守兒童上學年紀後就讀於村小,或入城投奔父母,看似與普通教育銜接無縫,其實不然,很多留守兒童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學習成績很快就暴露了他們基礎教育不足,啟蒙早教不夠,再加上有些孩子的父母職業不穩定,經常在各個城市奔波,孩子的學習也會經常斷斷續續,難以保持高質量的學習狀態。而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是村小學消失合併,住宿帶來的經濟壓力等,都會產生過早輟學。

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作為祖國未來,留守兒童也是待開的花朵,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些年來,很多社會公益組織也都在嘗試,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幫助這些孩子,其實,不僅要從救濟和福利出發,更要從法規方面為其提供更高的教育和發展制度,從源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提高現有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為留守兒童提供異地團聚的可能。


陽光語言矯正師


缺少愛,爸爸媽媽不在家,對孩子的“全面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教育。

農村孩子沒有補習班,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就我在我們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學校裡面非常簡陋,和城市裡面的孩子不能比,眼界不開闊,城市裡面的學校有足球場、籃球場、實驗樓,他們的課餘活動豐富。像我們農村孩子基本上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像長時間的家長不在家,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在學校裡受同學欺負,也不敢給老師說,不敢給家人說。

脾氣暴躁,學習能力下降!一系列問題!

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不害怕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希望父母在的時候多陪陪孩子,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辦法。


隴原小普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不是留守兒童集中地,我們這的人很少出去打工。所以我沒有切身的感受,只是看到的案例和視頻資料比較多。說一下我的粗淺認識:

我認為對於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危害就是後期可能造成性格的改變和親情的缺失,說嚴重點就是可能會造成性格的扭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根據環境因素而改變的。祖輩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狀態和下一輩是有代溝的,何況還是下兩輩。父愛和母愛的傳輸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叔叔嬸嬸爺爺奶奶給孩子的愛和親生父母給的是有區別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犯錯了,爸媽不在家,叔嬸爺奶教育的時候肯定是有顧忌的,孩子小點不懂事罷了,大點的孩子會記仇的。誰還會掏心掏肺的教育,費力不討好。教育的結果不同,孩子收到的結果也就不同。性格自然也就不同。我說的意思並不是親生父母教育的就一定好,別人教育的就一定不好。我舉這個例子就是人們常說的單身家庭和失去雙親的家庭的孩子和有父有母的家庭是有些許區別的原因。

接收不同,感知不同,性格則不同!養不教父母之過!誰會說養不教爺奶之過?

因為從小很少感受到(嚴父慈母)愛的呵護,也體會不到愛的神奇和力量!性格難免會有缺失,導致易偏激易暴怒承受壓力能力低等缺點。

我是這麼認為的,孩子天真性格的改變是孩子以後生活愛情工作最大的危害之一!

克服的話,那要感謝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網絡信息業的發達了,每天都可以視頻見面聊天,隨時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多視頻多見面多溝通就好了。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謝謝


不忘初心的小蘇


我個人覺得,最最最最大的危害,不是課堂教育水平略低,也不是課外活動略少,而是跟父母的親疏,這一點大家都有認識到,卻總是輕描淡寫,雲淡風輕。。。

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被關愛的一個群體吧,他們從一生下來,便被父疼母愛,一慣就是幾年,終於不用整天吃喝拉撒睡的時候,終於記清了你們的臉,聽慣了你們聲音,滿懷期待跟你們有所交流的時候,父母卻要外出打工了,許久才回一次。改由爺爺奶奶來帶,這等於讓孩子把腦海裡的畫面一點點抹去,再一點點畫上另一幅畫面。

爺爺奶奶多半隻會放任孩子,不會教育孩子,所以當你回家再看見孩子的時候,請別意外你看到的一切,孩子不愛乾淨,不太聽話,請別怪他,孩子對你陌生,不想親近,這都是沒有選擇陪伴該有的代價。

現在的小孩普遍都比較聰明,這是優點,卻沒有以前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皮實,現在的社會通信通訊都比較發達,小孩可能會過早的接觸到外界,或通過電視,或通過手機,這讓孩子更容易在父母不在身邊的這幾年裡,變成任何樣子都是有可能的。小小年紀,便看過了電視上的打打殺殺,生生死死,骨肉分離,這讓他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自己。所以現在的孩子,普遍都很敏感,多疑,也更脆弱,更孤獨,所以才有了那麼多悲劇的發生。

孩子的童年就那麼幾年,成長也只有一次,我想生活肯定不至於逼迫你一定要到千里之外打工才活得下去吧。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那何嘗不選擇在附近工作,哪怕收入少一些,環境苦一些,至少陪孩子的時間多一些,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不好嗎?

所以,我一直覺得對於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沒有陪伴,可能將來他學業有成,事業有成,那是他通過自己努力應得的,

如果孩子對你感情不深,請別報怨,因為那都是你給的。


只是個光頭


農村留守兒童,其中最大的危害是什麼?這是個相當悲傷沉重的話題。據大數據統計,全國一億的家庭,2億多的留守兒童面臨缺失爸爸媽媽教育。

他們的存在,是社會和家庭一個疼痛的傷口,也是咱們國家的一個大的黑洞。

留守兒童大多數都是在爺爺奶奶跟前長大,也有少量孩子是在親戚家度過他們的童年時期,還有的是少年期!留守兒童有的孩子會很明理,有的孩子缺少一些嚴厲的教育,變變得叛逆,嚴重的叛經離道,然後導致青少年犯罪!首要的還是缺少安全感,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

在沒有爸爸媽媽管束下的孩子,就像荒地的野草恣意滋長。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性格發展、安全等只能聽其自然。這在孩子的整個生長中成為了終生的陰影。

能安置肉身的肉身的地方卻安置不了那顆不安的靈魂。為了日子不得不四處漂泊離鄉背井。誰又瞭解多少父母的無奈?看著他們擔負的重擔,咱們還能若無其事地站在品德制高點,責備他們對孩子的冷酷和冷血嗎?誰的內心深處不是愧疚地在滴血。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留守兒童,就是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生活的孩子,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由於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那麼“隔代教育”問題出在哪裡呢?”隔代教育“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給這些可憐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遺憾,更甚會走向犯罪的道路,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避免措施:其實父母不在身邊也不是最可怕的,只要能在孩子成長中一直給予正面的支持和愛,孩子也可以變得積極樂觀向上。人的性格差別太大,每個人的軌跡都沒辦法複製。缺乏父母的愛,其實也可以說缺乏正確的教育,更多的應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的成長。


立二早三


對於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最大的危害是:

1.人身安全存在隱患:青少年主要是在家庭與學校的雙重監護下成長,只有相互配合,他們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健康的成長環境,由於留守兒童的年齡普遍偏低,而且大多膽小孤僻,自我保護意識差,如:使得有些社會青年對留守女兒童實施性侵擾、性侵犯事件發生在留守女童身上並不少數,同時近年來關於留守兒童溺水、中毒、車禍等意外事故的相關報道比比皆是。

2.學習成績不理想: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者僅佔10%絕,大多數成績都處於中等偏下。

3.不良習性易沾染:留守兒童在成長髮育,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指導,受年齡因素,社會經驗的影響,對於一些複雜的社會現象,缺乏判斷,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和不法分子的利用。學校周邊網吧.遊戲廳,對於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

4.與監護人的情感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裡上關心小孩、照顧小孩,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教育態度,教育方法還是老一套,和孩子溝通上存在困難,年齡相差懸殊,使他們之間存在越來越越大的認識和心理代溝。

5.日常生活質量下降: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在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其次表現在身體健康方面,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通常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導致病情加重。同時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的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多數留守兒童,不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換衣服,這都給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還有家庭負擔變重: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隊伍中,即使他們不能去幹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務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也有極大影響。

解決的對策有:

1.把孩子帶到身邊,共同生活,如果家庭條件允許,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共同生活,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起的積極作用任何人無法代替的,和諧家庭的範圍可以最大限度的彌補孩子曾受傷的心靈。

2.增強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溝通的目的在於尋求思想和感情的暢通,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提供說出內心想法與願望的機會,正確的引導教育孩子的思想,把不良行為抹殺在搖籃裡,要把分離帶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3.創造與孩子團聚的機會,美滿的家庭對留守兒童來說是最渴望得到的,作為父母應盡力創造和孩子團聚的機會,父母中的雙方或單方可以利用法定節假日回家與孩子團聚,可以和孩子共同慶生,也可以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城市裡生活,這樣可以減少與孩子長期分離的時間,減少孩子的被拋棄感,也可以讓孩子提前感受城市裡的生活!

好了大家如果也認同我的話,可以轉發;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關心留守兒童!






鄉村劉小二


其實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也是個沉重的話題,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時代潮流衝擊下生活在邊遠農村多少代的農民也未能辛免,隨著日用品的高漲農村一樣高消費,迫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放異以農耕為生的生活方式拋子離妻到陌生的城市打工掙錢來維持一家生活,這種種心酸自不必說,其中最受傷害的自然是留在家鄉幼小的孩子,他們好點的由父親或母親邊務農邊照看,更有些父母雙雙外出,孩子只能留給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看管,這就無形中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了缺之人父母疼愛陰影,造成他們小小年級就性格孤僻,冷漠自卑懦弱,脾氣暴躁等極端行為。有些由於爺爺奶奶過份溺愛,給他們養成小公主或小王爺式孩子,在他們心裡沒有愛心,沒有奉獻精神,唯我獨尊,這些都是缺少父母陪伴,缺少父母言傳身教造成的,這就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危害,即沒人管教,沒父母陪伴嚴重缺愛可憐孩子!


用戶思己過


作為農村人,又在農村的我,我覺得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危害在於留守兒童得不到應有的童年,從而對父母產生敵意。

何為應有的童年?

當別人家的父母陪著自己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在農地裡嘻哈,在小河裡摸魚,再看看自己,面對的只有隔一輩的爺爺奶奶,留給孩子的只有羨慕和對自己爸爸媽媽的思念。久而久之,在孩子可能對父母產生敵意。這是相當可怕的。

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回家陪陪孩子,別讓他們久等了,都說一切不就是為了孩子,那請別把錢看的太重,等到連錢買不到的失去後,想挽留已經晚了。


村小范


作為農村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奮鬥在農村的我來說,見過很多留守兒童,自己的發小親戚也有很多是留守兒童,幸運的是自己並不是留守兒童!對於留守兒童這類群體,從小就看得到他們眼裡對父愛母愛的那種渴望!很是有感觸!

留守兒童大多數都是在爺爺奶奶跟前長大,也有少數孩子是在親戚家度過他們的童年跟少年期!留守兒童有的孩子會很懂事,有的孩子缺乏一些嚴厲的教育教導會更加叛逆,從而導致青少年犯罪!主要還是缺乏安全感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的!

應該大力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提高農民收入,限制物價上漲,讓農民在農村也一樣可以生活的更好,這樣才能避免外出打工者過多,相應的留守兒童肯定也會越來越少!發展鄉村振興,提高農民收入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