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浪天涯L


隋朝,楊廣千古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統華夏、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發西域,三徵高麗”、“開創科舉”、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十四阿哥郎春濤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始於隋朝,隋文帝楊堅以分科考試的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楊廣設立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高低來選拔官員。這也標誌這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唐朝正式確立,宋朝將其完備,明、清兩朝尤為興盛,廢除於清朝末年,總共歷時1300餘年,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晉以來,選官講究門第出生,主要以九品中正製為主,考核的標準並未具體統一,主要以門第出生為主,德才次之,而考核人主要以當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為主。因此,容易導致士族子弟無真才實學也能做官,寒門學子才德優秀卻無官可做。

科舉制度有利於選出有真才實學的人。以考試的方式為主,以擇優錄取的原則,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那些無真才實學的士族子弟無法通過家族來獲取官位,而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子弟能得到入仕的機會,加速社會的階層流動變化,促進國家機制的高效、合理運作。

將選拔官員的權利從豪門士族手裡集中到中央,既擴大了統治基礎,也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同時促進社會的穩定。此外將讀書、考試與做官聯繫起來,有利於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提高行政效率。

總體而言,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不僅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於世界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歷史的寶庫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完備于于唐宋兩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O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科舉制的創立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科舉制的完備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考生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3、明清科舉

科舉考試製度至明已近千年之久,該制度更加完備,考試文用八股,特別古板嚴刻,僵化繁鎖。科考只以明永樂年間頌布的《四書·五經大全》為唯一教本。明代科考除洪武六年至十五年停考了十年外基本上都按“三年大比”制進行。

清代科舉大體仿明,略有變更,更為繁密周祥。清代除進士科外還特別舉行了三次制科,即:康熙、乾隆時二科博學宏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經濟特科以應當時選拔人才之急需。此外乾隆時還舉行了六次翻譯科考試可謂創舉。因兩朝科舉考試製度大體相同故本文不再分別論述。明清科舉考試,其正式考試分三級進行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4、總結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起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止在職國封建社會沿用了近一千三百。與以往的察舉徵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以開科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比以少數官吏薦舉品定要高明公正多了,因此千百年來為廣大寒門出身的讀書人提供了進身機會。再者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鞏固其政權也需要一個較“公平”競爭的辦法選拔人才,因此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一直沿而成定製。由此可見,從歷史上看它是一個比以前更加進步的合理制度。但應該看到也確有摧殘人才的一面,成千上萬的讀書人為登仕途,求取功名利祿,從儒童至花甲以畢生精力窮經書,研八股,考究策論制藝。

科舉到明清之際也就逐淅由盛到衰了,八股文取士,格式呆板,內容空泛,殿試策歌功頌德,套話連篇,清道光以後科舉考試明顯地衰敗現象如咸豐年間“遞條子”等考場鬆弛舞弊案件增多。晚清戊戌變法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到1905年慈禧太后發佈上諭從明年丙午科(1906年)起停止科舉考試。至此象人的生老病死一樣,科舉制度也壽終正寢了。


青梅煮酒人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是從隋朝開始的。在隋朝以前,官吏的選拔制度主要是薦舉任官制。

隋朝的科舉考試屬於初創階段。開皇七年(587)定製,每年各州薦舉3人入京考試,成績優異者稱秀才。十八年(598)分科考試,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薦舉考生。



隋煬帝即位後把考試的科目擴大到了十科,由文武五品以上薦舉。同時設立進士科,用詩賦、試策進行考試。由於科舉考試公開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平等競爭,儘管制度尚不完善,但在選拔人才上體現出優越性。
科舉制度的產生適應了封建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中央集團制的鞏固,被後來朝代沿用。


蕾姆西瓜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考試製度,曾被歷朝統治者視為掄才大典而倍受重視。它的特點是:開科取士、自由報考,以成績優劣來決定取捨人才。

科舉制度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始於漢代說。此說將察舉制中的“賢良方正科”視為科舉制度建立的標誌。

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詔二三執政,“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通過治國對策這一科目的考試來選拔人才,因此有學者將此視為科舉制的起源。但是,“賢良方正科”屬於特科,是漢代統治者在急需人才之時而採取的臨時性舉措。仔細分析便不難看出,這種人才選拔方式,處於第一要位的還是“舉薦”,考試是居於次位的。所以,“賢良方正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但是這些舉措都為日後科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是源於隋代說。這一說將隋煬帝創制進士科視為科舉起源的標誌。

隋煬帝因為喜好文學辭賦,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始建進士科,令士人“投牒自進”。隋煬帝首創以文辭考試來選士的進士科,雖然尚處於科舉制度的雛形,規制並不完備,考試時間和考試內容也不固定,但是“開科取士”、“自由報考”的形制,卻是從隋煬帝首開的。因此,科舉制度始於隋大業二年,也是目前大多數學者所贊同的。


第三種是源於唐初說。

有史料顯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科舉考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先單一的科目變成明經、秀才、進士諸科,具備了定期舉行、分級考試、分科取士、擇優錄用的特徵。但是,這一年距離隋朝滅亡僅僅過去了三年,唐王朝仍在忙於剿清隋朝殘餘勢力和平定農民起義,並沒有更多的精力用於完善選官制度上。因此,那個時期的科舉制度更多的是“沿襲”而並非“新創”。這也是為何會有“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始於隋大業、成於唐貞觀”之說。



縱觀歷史,制度更迭興替的背後,往往源自王朝利益格局的重大變化和調整。隋朝科舉制度的出現,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早在隋文帝時期,由於推行“均田制”和輕徭薄役的政策,社會經濟得到了繁榮發展,人民富足。在社會階層中,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的數量激增,產生了新的利益集團。新興階層迫切要求打破豪門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而這恰恰與隋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求相契合,這為科舉制度的出現提供了政治上的動因。

至唐代,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設置六科,規定由州縣地方預試,每年十月赴京應試,使科舉制度在考試形式及錄取入仕等方面都有了系統的規定。唐代科舉考試重視詩賦,而且盛行通榜和行卷,也就是應考士子需要將自己的詩文佳作投獻給有名望的人,求得賞識後向主考官推薦,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也使得唐代的文學藝術創作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到了宋代,將科舉確定為三級考試製度——府試、省試和殿試。殿試合格後被稱為“天子門生”;廢除了吏部選試,實行“及第拜官”,優待進士;廢除推薦法,實行鎖願、糊名、眷錄製度,防止考官作弊,強化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和競爭性;制定“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用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相結合;設立博學宏詞科,以考拔能文之士。

至明朝時期,科舉三級考試分別為鄉試、會試和殿試,規定了以《四書》《五經》為考試範圍,科舉制度成了統治者對文人進行思想鉗制的工具,從而走向了狹隘與封閉的道路。直至清末,科舉制度的弊端與危害日益嚴重,要求廢除的呼聲也越來越高。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佈廢除科舉制,代之以新興的學校制度。

(狀元曹鴻勳殿試策)


科舉制度最初建立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進步性。它順應了當時社會文人的訴求,打開了貧寒士人進入仕途的渠道,緩解了階級對立和社會矛盾,使平民百姓樹立了“讀書致仕”的願望,對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穩定作用。

但是,科舉制度最終走向了封閉與衰敗,禁錮了思想,阻礙了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延緩了我國近代化的發展進程。


兔耳格子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方式,所以叫科舉。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廢除於清末。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能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同時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古代詩、歌的繁榮。但科舉制度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由於考八股文,壓抑了那些本來不擅長科舉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從而導致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學制度停滯不前。同時也導致官場腐敗,師門裙帶關係盛行在官場中拉幫結派,官官相護。這樣就不利於國家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社會良好制度。


糊塗62966634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都經歷了那些選拔人才的方法。

第一階段:世卿世祿制

世卿世祿制,我們也可以稱之謂“世官制”或者“世襲制”,它是商周時期存在的一種選官制度。比如,在周武王建國以後,就把自己的宗室、功臣、前朝遺臣都分封到全國各個1000多個地方,然後其爵位可以父死傳子,世代世襲,就這一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至於說,繼承爵位的這個人是不是白痴,有沒有能力管理好這方土地,周王室那也就不管了,周王室就認準了“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這些地方諸侯可以在自己土地任命自己的官員,看著誰眼順,想提拔誰就提拔誰,“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這個時候的讀書人,基本上就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聰明的讀書人,明知沒有機會,也會創造機會,可以去投奔這些王族當門客,一旦有了機會,就可能是改變自己一生,甚至後代子孫的命運。比如毛遂,原來他是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當然,像毛遂這樣找準機會,準確出擊,大勝而歸的人畢竟是少數,平原君門客上千,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空有一身報負無處施展,最終也免默默無聞的死去。

第二階段: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strong>

察舉制是兩漢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而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雖說年代不同,具體實施的方法不同,其實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選舉“。

不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重點是他們都不考試!這三個字要圈起來。

或者說,只對他們考察,不考試。

既然只考察,那麼考察什麼呢?

孝和廉。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歷來統治者都把“孝”作為一個人立身之本,甚至皇帝死後的諡號或廟號裡也多含有個“孝”字,比如,漢孝文皇帝(諡號)、宋孝宗(廟號)等。

所以,對“孝”的考察相對比較簡單,到村裡一問,誰孝不考順,一問就便知。

而至於“廉”,就是廉潔,這就不好考察了,你想,一介窮酸書生,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年都沒有見過銅錢長啥樣,根本就沒有伸手貪汙的機會,去考察他的“廉”,還能查出了一個貪汙犯嗎?

所以說,這個時候,人緣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肚裡有點學問,再加上鄉里鄉親人抬舉你,願意投票選舉你成為鄉村致富的帶頭人,還是有上升空間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上層統治者發現,當官的名額有限,而從低層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直接衝擊了達官貴人的“被選舉”的名額,就把官員分為了九等,根據“被選舉”者的出身,只能在自己段位的打妖怪,你有再大的能耐也不行,這就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庶族”的局面,嚴重製約著社會的發展。

這個時候,就急需一個新的選拔人才制度的出現。

第三階段:科舉制度

隋文帝楊堅雖說出身貴族,卻也看到了九品中正制已經不再適用,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選官的權利收到中央手中,首開科舉考試。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對嘛,庶族和老百姓為啥還要再造反啊,有本事在考場見,考上了給你官當,考不上算自己無能,只可惜的是,隋朝的科舉制度還未完善,就讓那個敗家子楊廣失了江山。

到了唐代,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並進一步的完善,朝廷根據不同人才的需求,開設了不同的科目,甚至到了武周時期,還開創了武科。

到了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正式形成了三年一科,分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等級考試。

到了明清,在科舉制度繁榮的基本上,八股文的考試內容使其僵化,逐漸弊大於利,最終廢止。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施了一千三百多年,從隋唐到明清,一直緊緊伴隨著中國的文明史,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明,讓原來沒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或上層社會的勞動人民,有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單獨從這一點來說,它就比“世卿世祿制”、“察舉制”更加公平,更加透明。

1903年,一份奏摺擺在了慈禧老佛爺的案頭: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大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

這份奏摺的作者是張之洞,值得一提,張之洞也是科舉考試的受益者。

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減額減停科舉的奏章。

1905年9月2日,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中國科舉制度不僅影響了中國的進程,還漂洋過海到了國外,外國人仔細研究了科舉制度的內核,覺得有使用的價值,改進後他們當成自己選拔宮員的方法,2005年,我們又引進來,我們給他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公務員考試“。


結語:科舉制度可以說是一項相當高明的發明,不僅為歷史統治者源源不斷的輸送著大批高質量的官員,最重要的是,它不以出身、門弟、財富,而是以學門為第一標準,讓讀書人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讓知識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讓儒家思想得到了長久的傳承。

<strong>


一笑讀史


有學者說是起源於漢代的察舉制,有些人說始於南北朝,還有些人說起源於隋朝,科舉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舉指分科舉人,狹義的科舉指進士科舉。



人們習慣於將進士科的出現看做是科舉制的起始,也就是說科舉源於隋朝隋煬帝時期。

那麼為什麼隋煬帝要創置進士科呢?

這還要考察一下我們之前所說的察舉制的弊病。

簡單來講,當時的人們還不太清楚,而現在大家應該都比較明白,一旦採用舉薦制,那麼必然是從上而下的權力尋租,隋煬帝就早早意識到了這一點。



高考也是一樣,如果你考試的資格有無都能由老師來決定的話,那麼選拔出來的人才怎麼可能能公平的體現學生的能力呢?只能體現老師的權力。

那麼科舉又是如何被廢除的呢?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



事實上,科舉的廢除並不僅僅意味著科舉本身的落後,更是意味著儒家文化的式微以及東西方文化奪權的根本衝突,葛蘭西也在他的文化霸權理論中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西方當年船堅炮利,把你的國門打開了,雖然這個時候他沒有通過武力強制你廢除科舉,但難道就沒有意識形態的干擾了嘛?你還知道師夷長技以制夷呢,科舉這個制度本身如何來怎麼師夷長技呢? 通過八股師夷長技嗎恐怕不太現實。

但科舉制總的來講還是利大於弊,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科舉是不可多得的階級上升通道,從這個角度來講,科舉甚至要比高考還公平。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有許多“神童”,可你知不知道神如張居正23歲才中了二甲第九名進士。

(雖然是因為童生被顧麟阻撓了。)

而剩下的大多數官員,30-40歲之間能中舉就已經算不錯了。

也就是說只要你想考,可以在家裡寒窗苦讀20年,只要能頂住壓力就可以,這也有了范進中舉奇文。

但科舉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的,先不說八股文讓人們徹底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變成了應試教育的復讀機,而且通過科舉取得功名的讀書人,變成既得利益者之後,必將極力維護這一套體制,甘心成為朝廷和封建制度的走狗,不過由於長期以來中國以考促學的傳統,他們還保持著一定的學習能力。


玉華讀史


科舉制度在隋文帝時期得到確立,主要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任用人才,錄取為官員。隋文帝此舉的目的是加強皇權,削弱士族財閥。

一、隋朝時期,士族壟斷官場,皇權時常被挾持。門閥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產物,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地主經濟高度發達後,又制約了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寒門的賢能之士無法做官,而門閥無論賢良庸俗都有高位可居;朝廷的決策不能有損門閥的利益,反過來就要損害百姓的利益。皇權常被門閥左右,包括儲君的立廢等。

二、科舉制觸動了士族的根基。各大士族基本上將朝廷的官位霸佔,即使某個位置出缺,補上的仍是門閥的人。隋朝的科舉制雖然沒有全部將門閥換掉,但已從根本上動搖了其佔據官場的根基。預示著士族今後也要參加考試方能做官。

三、為天下寒門打開了一扇窗。科舉制之前,即使寒門很有才華,也不能做官,因為出身低微。最多隻能從事一些低級的胥吏工作。開科舉後,只要有才能,通過考試就能謀得官位。讓天下寒門有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四、科舉制是先進的,影響深遠。隋唐起,科舉制慢慢完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完善的考試方法。英美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對中國的科舉制度推崇備至,而此時它們處於黑暗之中,職位往往是獲勝者的獎勵。但是明清的科舉陷於八股文中,實不可取也!


所以,科舉制是封建社會中比較開明的部分,至今仍有借鑑意義。比如宋朝時期為確保公平公正而實行的糊名法等等。


法國梧桐的灰灰絮絮


科舉制度源於漢,隋朝創立出現的。以後經過不斷髮展貫穿了大約1300多年。我們現在的各種升學考試也與科舉制有莫大關係。

科舉制度也是分等級的。如鄉試、省試、殿試(北宋出現)三年一開恩科。

假如您是一名古代科舉考生的話如果您過了鄉試(解試)而且取得了第一名的話哈哈恭喜您嘞。您就可以稱呼為解元啦。當然你像做官的話是沒門如果在明清時期倒是可以混個八品副縣長當。

接下來再接再厲的您又通過的省試(之後也叫會試)又考了中了。那麼你就可以去皇帝那報道了。

接下來的殿試會有皇帝出題如果您實在走運又考了第一名那你您可以說是鯉魚躍龍門啦。三元及第的您哦勒個去好像歷史上一共也就那麼幾位(好像也就15個人)。您可以留在京城啦。如果您沒有頭腦發昏意圖謀反的話一品大元不在話下啦。

以前的官吏選拔主要是以世家,九品中正,和舉薦為主。

科舉制度的出現無語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為貧苦出身的讀書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徑。

科舉制度促使社會好學風氣的形成。

當然作為封建制度下的產物有利有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