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企業復工後如何比別人跑得更快一些?

疫情之下,企業復工後如何比別人跑得更快一些?


作為2020年的第一隻“黑天鵝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帶來了諸多困難和挑戰。


當前,已有一些地區和行業逐漸復工,企業即將面臨什麼?又該如何通過微創新轉危為機?


中小企業最容易受傷


財經作家、890新商學及藍獅子創始人吳曉波認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大概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恐慌停擺期

各行各業因疫情防控等原因,生產經營停滯。一些專家預計疫情帶來的恐慌停擺期,還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預計是到3月底。


第二階段:疫後消化期

這一階段人們需要心理建設,企業需要恢復招工,招工難、招工貴或許會成為今年4月至6月的一道坎。


第三階段:經濟恢復期

預計下半年我們將看到貨幣寬鬆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民眾報復性消費,以及一些被政府長期管制的行業出現政策鬆動的景象。


梅花創投創始人吳世春則認為,一季度很多行業是沒有收入的,這對很多行業將帶來巨大影響。對於很多中小創業者來說,這些影響是不可逆轉的創傷。在所有組織裡,企業是最脆弱的。因為一旦員工拿不到工資,軍心不穩,整個團隊就會很快喪失戰鬥力。所以,相比國家還能繼續收稅,家庭還能繼續還債,中小企業是當下最容易受傷的一個群體。


企業如何通過微創新轉危為機?


分眾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江南春在近日的一場分享中談到,在與頭部企業老大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在這些人眼裡,危機和寒冬並不可怕,但各行各業的小企業在離場,中部企業也可能退出,而有雄心的總是在搶市場,真正優秀的創業者骨子裡都是樂觀主義的。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也認為,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此次武漢疫情的確是巨大的危機,但是也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危機使得市場格局重新被界定。對於可以利用這種格局的企業而言,危機也是一種新的契機。


企業如何通過微創新把疫情危機變成自我變革升級的契機?小編梳理了頭部企業家和知名商學院教授的觀點,並以餐飲行業為例給到一些實操建議。


1、 優化產品結構,打造品牌知名度


專家觀點:


吳曉波:我們已經由短缺型社會進入到過剩型社會,什麼東西都是多的、冗餘的;其次是推銷已經沒有用了,知識付費、賣手機、賣房子,都是服務行業,所有的產品都由推銷性的過程,變成顧問性的過程。


江南春: “現在的商戰已經轉向為消費者心智的戰爭”,即便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渠道都好,也不一定會贏,因為消費者選擇太多。如果產品優勢不能轉換為認知優勢,那麼產品就賣不掉。建議企業第一是要做到產品化創新,同時要抓住時間窗口固化差異化,搶佔消費者認知優勢 。第二就是品牌打造。


實操建議:

一個企業IP化的能力有多強,抵禦危機的能力就會有多強。企業需要更加註重建設企業的品牌,包括專利、知識產權、私域流量等的建設,像企業公眾號、企業抖音號、企業快手號、企業B站號,都要如火如荼地建設起來。


以餐飲業為例,


已有很多傳統餐飲店試水外賣,在送餐時,可以考慮附加一些體驗增值的服務內容,例如,代為採購蔬菜水果零食等,此舉可以提高品牌口碑,從而積累更多區域的客戶。不過需要做好員工的防護措施。


同時,可以與醫療機構或公益組織提供免費食材或者免費送餐服務,提高企業知名度、美譽度,同時承擔社會責任感。


還可以給街坊鄰居免費贈送外賣的方式,積攢人氣,提高知名度,民眾隔離在家,得到的信息不多,能收到一份實在的餐食,比傳統媒體廣告更有效,更容易搶佔客戶心智。


2、 以人為銷售節點,實現產品圈層化


專家分析:


吳曉波:今天在中國做任何一樣東西,哪怕是做辣醬,市場上有10元的老乾媽,也有20元的飯爺,因為消費者出現了圈層化。產品漸漸脫離媒體廣告,而是曝光在我們的朋友圈、社群中,所以圈層化變成現今最重要的特點。

再者,今天所有的產品交易都已經互聯網化,更重要的是今天中國出現了2億多名新中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自己的美好生活來買單。


江南春:疫情之後消費者會出現兩極加速分化。小企業經營受困,普通民眾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將會下降,在消費上將更為謹慎。而白領、骨幹、精英作為城市中主流中產階級的消費會迅速反彈,而且消費會呈現出“三愛、三怕、三缺”。那就是愛美、愛玩、愛健康,怕老、怕死、怕孤獨,缺愛、缺心情、缺自己。


他建議,新的創業、商業創新,需要圍繞高端品質和精神需求展開,思考如何讓中產階級更有存在感、儀式感、幸福感和潮流感。


實操建議:


企業需要打造產品的圈層影響力,真正認識到“私域流量”的影響力,轉換企業與公眾、與顧客、與社群溝通的能力,真正轉換傳播溝通的方式。


以餐飲業為例,


可以發動員工利用線上各個媒體平臺來進行網絡推廣營銷,將隔離在家的員工變為網絡推廣員。


此外,企業不妨在疫情期間,靜下心來思考清楚自身的圈層戰略,把整個服務流程梳理一下,並且把所有的客戶接觸點整理出來,設計出讓客戶驚喜的服務環節,想辦法讓客戶自動願意來參與,利用新技術等手段讓服務成為你企業差異化競爭的核心要素。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調性”,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


3、 充分使用新工具,打通線上線下,加快數字化


專家分析:


吳曉波:自2016年提出新零售以來,我們的口袋裡都沒了現金,所有商品線上線下無縫對接。與此同時,社交工具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2019年,我們每天在手機上花費的平均時間是5小時,要知道上班時間只有8小時。

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幾年中國的產品、消費者和渠道都發生了變化,沒有新冠肺炎疫情,這些變化還是在發生。但是,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


江南春:面對突發疫情,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是企業的數字化能力。2003年非典期間,淘寶京東都得到了快速發展。而在此次疫情中,中國最難改變的醫療和教育行業也都迎來爆發增長。在線化和數字化是各行業未來發展方面。


陳春花: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都在建議自我隔離、取消線下各種活動的時候,擁有線上平臺的企業反而是大展手腳的時候,一些不具備線上平臺,但是具有數字化能力的企業,也快速和平臺對接,找到自己的機會。但是對於沒有數字化能力的企業而言,在這段時間裡,完全束手無措。


實操建議:


企業需要考慮清楚,有多少業務可以依賴純線上去獲得收入,去完成業務?多少業務必須依賴面對面的線下交付,需要跟客戶接觸才能夠完成?線上化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對於很多企業來講,需要提高企業的線上化收入比例。


另外,企業要真正動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家擁有數字化技術的公司,無論是你的商業模式,還是你的組織運行模式,都變成數字化模式。


以餐飲業為例,


需要餐飲與零售打通線上線下,拓展堂食+外帶+外賣+快閃+電商+零售+團餐...的全渠道銷售,以提高對類似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免疫性。


推動點單、收銀等崗位的自助化,降低人力成本和公共安全風險。


正如陳春花教授所言,在鉅變的環境裡,那些敢於面對危機、快速應對、激活自我的企業,會獲得一個特殊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一些中小企業崛起的機會。面都疫情,不進則退,快快行動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