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杜麗娘:為愛死為情復生,演繹一曲生死之戀最美讚歌

《牡丹亭》是明代成就最高的一部傳奇。編劇湯顯祖自己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杜麗娘是《牡丹亭》中的女主,她為愛而死、為情復生;死後仍敢與閻羅王據理力爭。身為鬼魂的她在冥冥之中,大膽擺脫了現實中封建禮教的種種束縛,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是一個在積極浪漫主義手法下塑造的“生生死死為情多”的女性。

杜麗娘原本是個在恪守禮教、淑靜溫順的“深閨”之女。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聰明美麗,溫順嫻靜,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牡丹亭》中杜麗娘:為愛死為情復生,演繹一曲生死之戀最美讚歌


杜麗娘的父母恪守禮教,對女兒的管教極為嚴厲;而作為掌上明珠的杜麗娘,對父母極為孝順,也十分乖巧。她在官衙裡生活三年,少出閨房,竟然連家裡有個後花園都不知道。麗娘女紅精巧過人,她在裙子上繡了一對花、一雙鳥;其母見之竟然為此大驚小怪,生怕引動女兒的情思。

在父母的封建傳統禮教下,杜麗娘成了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深閨”之女。

嚴格“禮教”,無法窒息杜麗娘青春的活力,嚮往和渴望美好成為她情感的第一需要。

嚴格的封建禮教和特殊的家庭環境,使“鄰家女兒已長大”的杜麗娘倍感深閨的寂寞和青春的憂鬱。

一次,私塾老師在教杜麗娘《詩經》,要她學習“后妃之德”。不料第一課《關睢》就在杜麗娘心裡攪起了波瀾,使她感到自己還不如睢鳩鳥兒那般自由。

在丫鬟春香的誘導下,杜麗娘第一次偷偷來到後花園;明媚的春光,成對的鶯燕,更勾起她滿懷的愁緒,禁不住發出青春虛度的感嘆。

《牡丹亭》中杜麗娘:為愛死為情復生,演繹一曲生死之戀最美讚歌


如果說私塾先生講解的《詩經》中的《關睢》是引發杜麗娘青春萌動的契機,而丫環春香則是杜麗娘嚮往愛情的助力。一旦面對菱花鏡發現了自己無比嬌豔的山“三春好處”;一旦步入了充滿生機、流淌著春意的後花園中,杜麗娘的惆悵、無奈、委屈和痛苦,便如江潮般的在她心中激盪。

夢中與現實中的巨大距離和反差,為追求情愛,使杜麗娘以生命作為代價。

無可排遣的春情幽怨,越積越多,決堤衝防,勢所必然。

遊園回來的杜麗娘便做了一個甜美的午夢,夢見她和一個手持柳枝的少年,在牡丹亭畔的梅樹下幽會。

杜麗娘終於在渾然夢幻中,經由花神的引點,得到書生柳夢梅的及時撫愛。那種憐玉惜香的愛惜與溫存,那些半推半就的靦腆與主動,那般刻心銘骨的極樂體驗和無限回味,都成為杜十娘心中高於一切情感財富。

《牡丹亭》中杜麗娘:為愛死為情復生,演繹一曲生死之戀最美讚歌

不想,春夢被她的母親驚醒,此後便念念不忘夢中人,以致積思成病,憂鬱而死,麗娘和她留下一幅自畫像,安葬在後花園中。

此時的杜麗娘,

由唯唯諾諾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發展到勇於與禮教決裂、敢於為愛獻身的深情女郎,這是杜麗娘性格的一個發展和昇華。且發展的如此迅速,昇華的如此強烈。

夢中和現實的距離反差的如此巨大,致使杜麗娘以燃盡生命全部能量的代價,並死於尋夢覓愛的渴望之中。

起死回生的杜麗娘,面對父親反對,以“情”駁“理”,終修正果。

死後的杜麗娘,在地獄裡還是追尋著夢中的少年,她的美麗和痴情竟然打動了死神。三年之後,夢中書生柳夢梅來遊園,拾到了麗孃的畫像。當晚,杜麗娘幽魂要柳生掘開墳墓,果然奇蹟出現。為情而復生的杜麗娘,“一靈咬住“,決不放鬆;在十分簡陋的儀式下稱意成婚。

《牡丹亭》中杜麗娘:為愛死為情復生,演繹一曲生死之戀最美讚歌

麗娘之父杜寶,為了維護官場上的清譽,不僅不認柳夢梅為女婿,恨不能將柳生亂棍打死;當得知女兒復生後,不僅不親自勘驗,反而再三奏本皇上,著人擒打“妖女”。哪怕活生生的親生女兒再三痛陳原委,杜寶也不為之所動。原因十分簡單:他寧要一位貞潔的亡女,也不認自己野合過的鮮活的女兒杜麗娘,說到底是怕妨礙了他的官位尊嚴。

杜麗娘是封建禮教叛逆者的典型,通過她出生入死追求愛情的故事,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同時暴露了封建家庭關係的冷酷和虛偽。在當時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牡丹亭》中杜麗娘:為愛死為情復生,演繹一曲生死之戀最美讚歌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提倡宋代二程(程顥、程頤)和朱熹的理學。鼓吹“存天理、滅人慾”,說穿了就是“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湯顯祖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的杜麗娘就是向禮教一個挑戰的女性。理學家講“理”,他講“情”。杜麗娘的為情而死為愛復生,雖然都是幻想,但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渴望自由和愛情的青年男女在絕望中的掙扎,更象徵著火熱的“情”終究要戰勝冷酷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