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空導彈發達的今天,制空權還至關重要嗎?

大馬哈魚12


兔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防空導彈屬於一個防禦性的手段,主要就是對作戰飛機的打擊,也算是本土或者戰區爭奪制空權的一個輔助手段,甚至是重要手段,但不是進攻性的作戰手段。制空權的理念是伴隨著飛機用於作戰而出現的,在1 909年意大利的朱里奧·杜黑將軍首先系統的提出了制空權理論並表示“制空權很快就會具有至少與制海權同等的價值”。隨後的發展證明,杜黑是對的,《制空權》一書有杜黑編纂出版,對制空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制空權的概念是在戰略和戰役層面對於戰場上的空域進行掌控,掌握了制空權就等於讓對方在戰場空域失去了空中兵力的使用,同時自方則可以自由使用空中力量,這個意義是具有決定戰局走向的重要體現。現在,作戰模式正在步入信息化作,信息化是在機械化作戰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最先進的作戰模式,最主要的體現是戰場由陸上、海上平面對抗,和簡單的陸空協同、海空協同作戰走向了陸、海、空、天、電、網,把戰場空間拓展到了太空。從整個戰場,包括後方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把各個單元連接成,縱向到底(單兵),橫向到邊,上下左右形成一個互聯互通的情報信息網絡,信息化體系下,戰場是透明的。而制空權如果失去,就只能是維持在平面作戰模式。空中一旦被對手控制,對手就可以利用各種偵察設備對戰場監視,使整個戰場變得透明化,軍隊調動、部署、火力梯次配置、後勤保障基地、指揮機構等等於是像一個立體地圖一樣展現給了對手,這個仗還能打下去嗎。



從作戰模式來看,從一戰到二戰都非常重視制空權的爭奪,可以說每一次空戰的發生都是在爭奪制空權。二戰後的數次大的戰爭,制空權的得失也都對戰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制空權的爭奪除了戰鬥機之間的較量,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就是防空導彈。防空導彈是一個年輕的武器裝備,是在防空高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個打擊距離得到拓展的制導武器,防空導彈的出現改變制空權的爭奪作戰模式,最大的措施就是把防空導彈列入到了制空權的範圍。防空導彈目前的最大射程超過了數百公里,防空導彈的能力也已經覆蓋了高中低空,遠中近射程,這些都對於制空權的爭奪帶來了影響。面對普遍使用的防空導彈,制空權還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不但重要,而且比以往更重要。




失去制空權就無法實施信息化體系作戰,其實,信息化體系作戰正是為了更加有效的取得勝利,其中就包括制空權的爭奪。防空導彈雖然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也給空中的作戰飛機帶來了影響,甚至會出現空中禁區,戰鬥機無法進入。但這並不意味著戰鬥機的作用就無用了,武器對抗本身就是矛盾體,矛盾相生相剋,有飛機必然有防空導彈,防空導彈正是作戰飛機催生出來的一個盾牌,而有了防空導彈才促使作戰飛機實施電子壓制,並裝備了雷達告警器、導彈逼近告警器和干擾彈,所以,矛盾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而且相互促進發展。


制空權的重要性在於,誰掌握了制空權,誰就能限制對方航空兵和防空兵力兵器的戰鬥活動。也就是說,爭奪制空權中本身就包括對防空武器包括防空導彈的清剿打擊。你可以理解為,制空權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消滅對方空中力量,一個是消滅對於地面防空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叫做奪取了制空權。因為,制空權本身就有防空力量包括防空導彈的構成主體。擁有制空權就能夠使己方地面、海上作戰力量獲得有效的空中火力支援,後勤保障、同樣時能夠使己方的重要工業、指揮機構、重要目標、戰略物資基地不受威脅,以便能夠支撐作戰的繼續,反之,這一切都將受到打擊,從而處於劣勢地位。


二戰後的伊拉克戰爭,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場信息化體系支持下的戰爭,伊拉克的制空權被徹底剝奪。未來,制空權依然是一個重要的領域。防空導彈是構成制空權的一部分,如果擁有強大的防空導彈,同樣能夠維護一定空域的制空權安全,但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利用防空力量把一個國家保護起來,而且,防空導彈只是一個防禦措施,而非進攻措施。防空導彈只能算是一個戰役層面的力量,需要和空中力量配合使用,才能保證制空權的安全。而信息化體系也需要空中走廊的支持,空中的各種通訊中繼機,無人通訊基站,戰場偵察、監視等等都需要有一個空域。無人機是一個發展方向,無人機同樣需要空域安全的戰場環境,這些都需要擁有制空權來做保障。所以,儘管防空導彈普及化,性能越來越強,但制空權的爭奪依然是必須的和必要的,看誰技高一籌而已。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當然,制空權一直都是至關重要的,沒了制空權,這戰爭基本就打輸了。你要想,防空導彈,就是為了保護制空權的一個手段,防空導彈越重要,也就說明制空權越重要。而且,防空導彈是否發達,和制空權重不重要沒關係。


從二戰開始,戰爭打起來了,第一時間就是要奪取制空權。對方飛機來了,你要用導彈打,用飛機攔住。你要是飛機被打沒了,防空導彈被打沒了,制空權也就沒了,沒了制空權,就等著輸了。

制空權是保護自己的一個手段,沒了制空權,對方飛機在你頭上隨便飛,然後就是隨便的對地攻擊。到時候,人家偵察機到處飛,你那軍事基地、導彈基地,都暴露在對方眼皮子底下,然後人家到處炸來炸去,你一點抵抗餘地都沒有。

最典型的就是海灣戰爭,沒有制空權的伊拉克,被炸了個一塌糊塗。聯軍通過空中優勢,對伊拉克進行轟炸,持續炸了42天,伊拉克軍隊被炸的懷疑人生懷疑薩達姆,軍隊的一切裝備都被炸成了廢鐵。科索沃戰爭也是,聯軍轟炸78天,南聯盟投降了。



軍武文齋


防空導彈不可能代替飛機,防空導彈只是一種被動防禦武器,飛機既可以用來防禦,也可以用來進攻,這裡可能又會牽扯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要搗蛋,還是要飛機,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的導彈技術剛剛出現,並不能代替飛機,現在的導彈技術雖然成熟了,但是也不可能代替飛機,還有一個就是無人飛機技術,就算將來無人飛機技術成熟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有人駕駛的飛機,再說到防空導彈和飛機的問題,現在最先進的防空導彈防禦範圍可以達到好幾百公里,可是飛機的使用範圍可以達到幾千公里,更不要說航空母艦可以帶著飛機全世界跑,防空導彈作為一種防禦武器,其實只是最後的手段,某一方使用防空導彈來抵禦敵人的進攻的時候,基本上戰爭已經快要打輸了!




卡俄


制空權被稱為進攻利器,需要依靠隱身戰機和非隱身戰機獲得空中優勢,讓地面部隊或者海軍驅逐艦、登陸作戰部隊進行搶灘登陸。而防空導彈或者防空系統屬於防禦性武器,這種就好比盾牌,保證己方力量。俗話說:有矛必有盾,有盾必有矛。在戰爭中,進攻主動方進攻矛鋒利,還是防守方盾更加厚。因此,制空權依然非常重要。

在現代化戰爭中,所謂得制空者得天下。可見,制空權在現代化戰爭中非常重要。在海灣戰爭中,伊朗依靠地面部隊對科威特發動強大的地面進攻,直接讓科威特差點滅國。但是,伊拉克出動包括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直接越過邊境,進入科威特,後續地面部隊依然佔領科威特全境。在科威特超過20萬多伊拉克地面部隊。

1991年,伊拉克作為地區強國,也是中東地區強大的國家,號稱阿拉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其軍隊實力也是非常強,裝備著77個師,120萬,其中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可見,伊拉克依然是地面部隊為主。為徹底瓦解伊拉克實力,以美軍為首的反伊聯盟出兵科威特。

海灣戰爭也是自越南戰爭,美國出動兵力最多的戰爭,也是美軍大量量高科技武器實戰化戰爭。真正開始時,美軍首先出動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闢通路,壓制伊拉克防空導彈,直接導致伊拉克地面部隊失去眼睛,依靠電子戰飛機讓美軍獲得壓倒性的制空權,其實這依然不夠,美軍還出動E-3D空中預警機、EF-111A電子干擾機、E-8A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系統飛機、TR-19戰略偵察機、RF-4C戰術偵察機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信息化、電子戰機群。反伊聯盟雖然在軍事實力獲得相當大優勢,可謂說直接壓倒伊拉克實力。但是,依靠著其制空權,讓反伊聯盟付出代價非常小。

雖然,伊拉克地面部隊和防空系統非常大量,裝備著前蘇聯的各種先進戰機。然而在反伊聯盟強大空中壓制下,根本不堪一擊,再加上美軍出動作戰飛機1740架,包括了美國F-117A隱形戰鬥機59架,B-52轟炸機40架;戰艦247艘,航空母艦9艘(美國的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肯尼迪號航空母艦、中途島號航空母艦、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突擊者號航空母艦、美國號航空母艦、法國的克里蒙梭級航空母艦“克里孟梭”號、福煦號航空母艦和英國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遠距離作戰直接導致伊拉克強大地面部隊無法發揮重要作用。

戰爭結果:伊拉克軍隊付出10萬人傷亡代價,而反伊聯盟只陣亡4000多人,相差二十倍。這次戰爭模式直接瓦解,二戰之後依靠地面進行常規作戰模式,對傳統戰爭產生震撼。而這也導致我國覺醒,不再依靠之前進行地面作戰。而是依靠高科技戰爭,包括利用各種武器,特別是獲得制空權等。

所以,海灣戰爭改變戰爭模式,而制空權直接深刻影響未來戰爭。因此,制空權依然很重要。


沐風談兵論道


防空防空,十有九空。

靠防空導彈打空戰,已經是打輸了。

防空導彈打戰機的效率其實是相當低的,費用那可是大大的大,密度大的話,也部署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