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打地基發現遺寶,11斤“赤金箔”半年少3斤,專家:自然現象

村民打地基發現遺寶,11斤“赤金箔”半年少3斤,專家:自然現象

中國封建歷史中,唐朝是一個存在感比較強的時期,它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一個朝代。唐代的名氣主要來自於它的強大,無論在軍事、經濟還是文化上,當時的大唐都要遙遙領先界同期的很多國家,就連島國日本都不惜遠道而來拜師學藝。唐朝的歷史雖然精彩,但發掘的唐墓卻並不多,巧合的是,西安一位村民挖宅基地的時候就挖到了大唐的寶貝。

在考古界,像這樣意外的發現其實也不是很稀奇的事,不過陝西這位農民發現的文物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都非常喜人。

村民打地基發現遺寶,11斤“赤金箔”半年少3斤,專家:自然現象

其中有好幾件都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蹊蹺的是,在這批唐代遺寶中有幾塊赤金箔,出土的時候重達11斤,然而半年後這些金箔莫名其妙地少了3斤。

1970年的一個下午,西安的一個名叫何家村的地方發現了個大新聞。原來,村裡有家人在自家地基裡發現了幾個灰不溜秋的陶翁和陶罐,打開一看裡邊全是寶貝,金的銀的玉的琳琅滿目。村民一時間高興地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尤其看到其中一個大陶翁裡裝的大量金箔,黃燦燦的十分喜人,不過樸實的村民還是及時上報了相關部分過來處理,並沒有據為己有。

村民打地基發現遺寶,11斤“赤金箔”半年少3斤,專家:自然現象

後來文物局為了運輸這批寶貝,專門調來了輛大汽車來,那時候村裡好些人連汽車長啥樣都不知道,這會可算是開了眼了。經過鑑定,這批文物來自唐朝,專家給它們起了個名字叫“何家村唐代窖藏”,意思很明顯,這批文物並不是某位達官貴人的隨葬品,而是人為窖藏的寶貝。再後來專家弄明白了,何家村唐代窖藏是唐朝的一位官員為了躲避安祿山作亂所埋。

事已至此,這批文物的來歷總算是弄清楚了,接下來就是解讀工作。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足有1000多件,其中不乏獸首瑪瑙杯這樣的舶來品。

村民打地基發現遺寶,11斤“赤金箔”半年少3斤,專家:自然現象

因為這隻瑪瑙杯的造型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差異,所以專家推測它應該是西域某國進貢來的寶貝,而且很有可能是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除此之外有件文物也比較受關注,那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11斤“赤金箔”,且不說這些金箔作為歷史文物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即便是普通的金箔,如此大的數量也能值不少錢,所以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村民打地基發現遺寶,11斤“赤金箔”半年少3斤,專家:自然現象

起先這些赤金箔都被收藏在了陝西省博物館裡,然而半年後專家發現,這赤金箔似乎有些變化,上秤一秤果然少了3斤,這一發現讓博物館工作人員很是意外,大家都在想是不是安保工作出了問題。

連同博物館的安保部門在內,大批人開始對赤金箔的減重現象作出調查,而後專家得出結論,這赤金箔並沒有被盜,它之所以減重只是因為其中的水分揮發掉了。

村民打地基發現遺寶,11斤“赤金箔”半年少3斤,專家:自然現象

原來,這金箔一開始是存在陶翁中的,而陶翁中常年積水,這金箔久而久之便沾染了很多水分,起初大家都沒在意,後來隨著時間推移,這件事才顯漏出來,真是有驚無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