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的“氣”到底是什麼意思?

水長東33


這個問題值得玩味。當初命名電氣這個術語,人們並不清楚“電是特質還是特性”。



電氣,是帶電的氣態物質

就字面來看,電氣是一種氣態物質。當時人們相信“以太”是一種不含亞原子的氣態物質。

麥克斯韋方程組表明,以太(場介質)是電的載體,電是帶電的以太(場介質)。

人們知道電現象與電磁現象,如電火花、電弧、電暈、電流、電光、閃電、觸電。

電現象,隱含著一種特殊氣體,類比氫氣、煤氣。帶電的氣態物質,簡稱電氣。

按理講,電氣的英文是electric gas/matter,但通常只說“electricity”,即電性或電氣。

區別:電氣用於科技,電器作為產品

電氣,可以是電磁現象科學與技術的統稱,我們常說:電氣原理、電氣性質、電氣技術、電氣工程、電氣現象、電氣行業、電氣設施。

電器,是基於電氣技術的器材與產品。我們常說,電器維修、電器產品、電器倉庫、五金電器、家用電器、電器銷售。

電氣,是特性物質,不是物質特性

這個命題,有以下幾個理由。

其一,電流是一種場物質,電流≠電流強度

儘管可以把“電流強度”簡稱為“電流”,但反過來不行。電流,好比氣流、水流,是若干加速震盪依次推湧的電荷粒子。

電流通常表現:在閉合電路中,導體原子核外電子,受外力做功,加劇震盪並且軌道偏移,產生感應電動勢,擠壓並通過導體內部的場介質,把電磁加劇震盪的電勢能傳遞給其它核外電子,這種電荷間的相互推湧,就是電流。

電流(物質)的特性指標有:電流強度(I)、電勢能(E)、電源電壓(V)、電功(W)。

其二,光電效應的本質是導體內空間的場效應

就極限頻率而言,光電效應,加劇核外電子震盪,把核外價電子釋放出來變成光電子,產生光電流與光電壓:

△½m₀v²=eV=△hf。

簡化為:½m₀v²=eV=hf

若發電機的感應電壓V=100伏特,則電子被加劇運動的速度為:

v²=2eV/m₀=2×1.6×10⁻¹⁹×100÷(9.1×10⁻³¹)

v=√(35.16×10¹²)=5.93×10⁶[m/s]

比基態電子震速2.2×10⁶[m/s]高2.7倍。

所激發的場介質的頻率:

f=eV/h=1.6×10⁻¹⁹×100÷(6.63×10⁻³⁴)

=2.4×10¹⁶[Hz],屬於紫外線頻帶。

讀者不難算出,如果按電荷的運動速度,電流的速度遠遠低於光速,如果按場介質的推湧速度,可以認為電流速度與光速一致。



其三,電荷間相互作用,只能以場介質為載體

每個核外電子有維護自主活動空間的特權,有對付其它粒子入侵的抗簡併壓之特性,或者叫泡利不相容的秉性。

既然電子之間不可能通過直接碰撞的動量來傳遞電勢能,而有不可能採取超距方式來傳遞,那麼,就只能通過導體內部的場介質或者電磁波作為載體,傳遞給鄰近的核外電子。

換言之,電流的本質是承載了感生電動勢的場介質的湧動,場介質就是所謂的光量子物質。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物理新視野


電氣的氣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題目真有意思喲!深挖下去,找到電氣詞源的來源並非易事。電氣一詞成為現代社會常用詞,例如電氣自動化、電氣工程師、電氣工程學科等。可問題來了,電氣這個詞如何產生的,產生背景是什麼,電氣中為什麼有氣等問題目前並不明朗,也沒見到相關文獻具體闡述"電氣"一詞。



漢語術語"電氣"最早可能源於1851年譯述的漢文西書《博物通書》。

第一次出現電氣術語文獻可能是1851年在寧波府鐫刻,由美來華傳教士、西醫師瑪高溫譯述的中文書籍《博物通書》。在此之前的1847年英傳教士在上海出版的英漢詞典,其中的electricity翻譯成琥珀磨玻璃發火之法,而沒有出現漢語術語"電氣"一詞。在1847年之前,葡萄牙來華傳教士撰寫、1847年出版的《新釋地理備考全書》更是隻字不提"電氣"一詞。因此,"電氣"一詞很可能最早源於漢文西書《博物通書》。

在《博物通書》的"電氣通標序"中一開始就說;

說明要明白電報(電氣通標)原理則先理解電氣,至於電氣是什麼未做解釋。估計只有通讀全書仔細揣摩尚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由此可見電氣隱含的道理不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對於讀者來說就是個嶄新的詞。

漢語術語的電氣可能是英文電流體的直譯。

在1800年前後幾十年中,電流體學說在西方知識分子當中影響甚大,認為electricity就是electric fluid,而electric與漢語中的電類似,而fluid與漢語中的氣類似。根據瑪高溫矣述的中文書籍《博物通書》猜測,可能就是他和中國合作者基於對東、西方對電現象的解釋,用兩個漢字組合起來的詞"電氣"來翻譯英文詞electric fliud,即electric fluid的直譯就是電氣。富蘭克林認為electricity是一種流體,德傳教士編寫、出版的《英華詞典》,對electricity的翻譯成漢語就是電流體的精細的物質,電氣;闡明瞭電流體的現象和規律的科學,電氣之理、電氣之道。

因為漢語術語的"電氣"即符合當時西方流行的電流體學說又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所以經過瑪高溫和中國合作者創出來的"電氣"漢語術語隨後便逐漸傳播開來。出現很多跟電氣相關的新詞,如電氣風扇、電氣鬧鐘、電氣機、電氣燈、電氣車等等。

那麼從上面來說,"電氣"一詞是由詞根電和詞根氣組合構成的一個合成詞,詞根電用來修飾、限制後一個詞根氣的。通俗的說,所謂的電氣就是電性質的氣,不是其它什麼性質的氣,此氣並非氣體的氣,而是一種極細微的物質實體。


Talk工控小白


看到有人問,還真好多人不懂。

1、首先是電器。這個大家應該明白吧?意思是用電工作的機器。

2、電氣。這個更厲害了。個人認為:

電氣,這個都是指大型的需要通過【電力】作為動力的大型【氣動】工具,或者是【具氣動部件】的電力設備,如生產電力的什麼什麼……總之,有電,也有氣動佈局,即是電氣設備。

3、360百科解釋:電氣(electrical,electrical power and equipment)是電能的生產、傳輸、分配、使用和電工裝備製造等學科或工程領域的統稱。是以電能、電氣設備和電氣技術為手段來創造、維持與改善限定空間和環境的一門科學,涵蓋電能的轉換、利用和研究三方面。


皇家師爺


一百多年前,大家點燈用的是煤油,開機器用的是蒸汽,發達一些的國家和地區用的則是供氣公司的管道直接接入居民家或馬路上點燃煤氣燈。

電被發現之後,主要用途也是用來點燈。而且當時的人科學知識缺乏,也不知道這個電到底為什麼能點亮燈,覺得可能還是和煤氣一樣是通過線路送氣到燈裡。所以在電逐步接替煤氣成為主要能源的過程中,大家習慣性的按照煤氣的叫法把電叫做電氣。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你好,小吳幫您回答。

看到這個問題,感覺挺有意思,是呢,為什麼是電氣,而不是電器呢?

個人感覺,電氣,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一種傳輸,電的傳輸,而對於電器是一個名詞,就是單單隻某種設備。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麼想的。

來看一下,度孃的專業解釋哈:

電氣:電氣(electrical,electrical power and equipment)是電能的生產、傳輸、分配、使用和電工裝備製造等學科或工程領域的統稱。是以電能、電氣設備和電氣技術為手段來創造、維持與改善限定空間和環境的一門科學,涵蓋電能的轉換、利用和研究三方面,包括基礎理論、應用技術、設施設備等。

電器:電器(electrical appliance)泛指所有用電的器具,從專業角度上來講,主要指用於對電路進行接通、分斷,對電路參數進行變換,以實現對電路或用電設備的控制、調節、切換、檢測和保護等作用的電工裝置、設備和元件;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來講,主要是指家庭常用的一些為生活提供便利的用電設備,如電視機、空調、冰箱、洗衣機、各種小家電等等。

為什麼採用氣,可能是當時創造這個詞的科學家們覺得電就像是氣一樣,讓人摸不到,但是卻有很神奇,就像氣功,看不見摸不到,又是那麼的厲害。

不知道大家對於電氣的氣又是怎麼理解的?

期待您的評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愛科技的小青年


電氣化是電控與氣控自動化的簡稱。電子電器對設備設施進行自動化控制的過程中,少不了電器,電機電路系統,另外還有氣缸氣路系統,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還有液壓系統。電氣化名稱簡潔明瞭,成為常用語。


凹凸美神


電氣就是英文gas演變而來,就是動力源的意思,翻譯為電氣就是為了區別石油氣。。。英語母語人有時也直接用gas替代electricity...在一定場景中(如現場沒有煤氣或天然氣,但老外卻說"turn on the gas"實際上是指"把電通上"。。。


Johnshyuelee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革命,代表標誌是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表面上看是人類利用了機器,實際上人類利用了能源,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能源不再僅僅是可以用來取暖,而是可以作為動力為人類創造價值。但是蒸汽機有個問題,就是不能實現能源的輸送,動力只能在蒸汽機上使用,離開蒸汽機,立馬回到農業時代,所以當時的科學家就研究如何脫離蒸汽機也可以利用動力,這樣的發明有二個方向,一個是利用蒸汽機發電,然後再用電動機驅動設備;另一個方向是直接利用蒸汽,在另一端採用氣動設備,一樣可以遠距離利用能源,其中氣動設備先於電動設備被廣泛應用,等電動機發明以後,由於氣動設備依然有不可替代性,(一會講)電動與氣動並行了很長時間並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把這段時間叫做電氣化時代,也叫第二次工業革命。

由於發電的效率與發電規模呈正比,所以在電剛發明的時候,由於沒有大規模的發電廠,電動設備並不被人看好,加上發電機發出來的電還需要電動機還原成機械動力,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一開始電動設備根本無法與氣動設備競爭。氣動設備就很簡單,一端建設一個鍋爐,然後用鋼管長距離輸送,另一端用閥門就可以直接還原成機械動力,無論是技術門檻還是成本,都比較容易接受,舉個例子,直到1990年代,所有的火車道岔都是氣動的,還有大部分的工廠裡的機器都是氣動的。直到大型發電廠誕生以後,電動設備才逐漸取代氣動設備。


叮叮東334


電和氣,電大家都明白,我覺得氣指的是空氣,電器設備都是和大氣無死角接觸的[呲牙],牽扯很多領悟,最簡單的例子空氣溼度大電壓等級高的設備安全距離就小了,當然我只是打個比方


何Bi當真


電氣,這個術語,屬於術語的類比使用。在蒸汽機中,熱力的工質是蒸汽。在發電機中,最初大家認為電力的工質(電磁場或電流)是一種氣。這種氣,類似蒸汽而又不同蒸汽,更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因此,在把這個術語翻譯成漢語時,為了表示這種不同,當時的翻譯特地從字面上把這種氣叫做電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