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盛唐的詩人(李白、杜甫之流)為何都那麼浪漫、那麼狂放?

文史漫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朝疆域廣闊,國力強大,經貿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穩定強盛的社會狀態帶來了開放多元、包容互通、自信通達的社會風氣,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促進了整個國家文化高度發達,思想高度自由,文人騷客頻出的文化盛世,湧現了諸如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樣的大家!

被尊為詩仙的李白,被尊為詩聖的杜甫,各有佳作流傳後世,被人稱道!兩位詩人的作品風格不同,一位浪漫豁達,飄逸大氣,一位悲天憫人,樸實深沉,但同樣不乏豪氣!

能造就兩位大詩人大氣象的格局和風格,要從兩個方面去分析,第一個是社會時代的大背景,也就是詩人的所處的外在環境,第二個就是成長的自我經歷,也就是詩人的個性塑造!兩者結合才造就了兩位絕世的詩壇大才,也賦予了他們強烈鮮明的個人色彩!

李白出生公元701年,所處的時代,是唐朝開元盛世,李白的個人出生不明朗,一說西域,但依然家境殷實,後遷居四川,見識經歷豐富!而杜甫,出生時的家庭還是光鮮的,晚李白約十歲,後期人生跌宕起伏,但依然胸懷蒼生,經歷了一個社會政治變局,由盛轉衰的時代!

不論怎樣,李白杜甫都共同生活在兩個大格局大背景下,一個是社會的大格局,有開元盛世,也有安史之亂!另外一個,人生經歷的大開大合,只是不同的社會背景,性格特點,個人命運的不同造成了兩位詩人不同的處事角度和方式,作詩的風格也大相徑庭!但他們詩裡的大格局大氣象是相通的!一個飄逸豪放指天,一個凝鍊厚實向地!

是個性的使然,是社會的風尚,是時代的造就,還是命運的促成,或許,討論李杜,每一個角度我們都沒辦法忽視!


太平風物


唐代詩人的三種生命狀態分別為:做官,漫遊,隱逸。

在唐代你要想做官,寫詩是基本技能。甚至,在唐代有很多詩詞記錄下來的就是生活的細節,吃喝拉撒的都有。當時的唐詩很像今天的日記。他們用唐詩記錄生活。所以詩也就變得越來越多。也就有更多的精品湧現。

李白的風格,那麼浪漫豪邁奔放。其實和他的家鄉以及生活環境都有關係。根據考證,李白很有可能是胡人。而且他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傳到了很多壯美的景象,然後就進一步的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還有就是,唐朝和隋朝都是關隴集團統治。而關隴集團本質上就是胡漢混血。,李唐王朝身上其實流著胡人的血。你可以想象當年突厥來犯。唐太宗李世民一人單槍匹馬的站在突厥大軍面前叫陣,指責突厥可汗。是何等的雄壯威武。天可汗名符其實

而統治者會作為文化的風向標。

盛唐的文化環境是非常優越的,就像那個王之渙的那首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到了宋朝就不行了,宋朝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朝就比較壓抑,小園香徑,獨徘徊

而杜甫就比較倒黴了。他想當官的時候碰到奸臣當道。那個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向已經腐朽的唐玄宗說。“野無遺賢”所以大好青年的杜甫就被埋沒了。像今天的北漂一樣不得志。十多年都在求職。詩也就從浪漫變成了沉鬱頓挫。他最開始也是意氣風發的。

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

為什麼唐朝詩人輩出啊!重要原因是因為考試考,今天高考就是詩歌除外其餘體裁都行。

推薦《詩映大唐春》


助推思考白說


杜甫給李白寫了很多詩,這我們都知道。那麼李白有沒有給杜甫寫過呢?

答案是有的。雖然數量趕不上老杜,但我們不妨看看。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杜甫與李白交情之深,到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的程度。當時二人交遊,別於魯郡,杜甫由此去長安。這一走之後,李白因為思念,竟也到了“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的地步——用現在的話說,這叫茶不思飯不想,做啥都沒意思了。尾聯的“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分明是要讓西南流去的江水帶著自己的思念,追上杜甫好做一番傾訴。這份感情,難道不夠深沉?

頷聯的“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這種浪漫到都不認識的對仗,真是白大爺的拿手絕活。他的另一首著名的《夜泊牛渚懷古》中二聯,較這一聯更浪,但浪歸浪,滿臉的“我要寫對仗”的感覺是非常明顯的……學不來啊學不來……

好的,再看另一首李白寫給杜甫的詩。

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從題目來看,這首和上一首的寫作時間是相近的。詩裡說現在離我們分別還能剩幾天呢,我們已經把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場電影院小吃攤都轉了好多遍了。下次什麼時候才能相見呢?這句與杜甫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杜甫《春日憶李白》)”多麼相似!同學們哪,這還沒分別,就盼著下次相見了,小別勝新婚啊同學們!這感情馬上就壓抑不住了啊!

為什麼說壓抑不住了呢?我們仔細看這四聯的內容。若是不考慮格律問題(其也沒太多可以考慮的,這些作品可以看作不嚴格的律詩,這首就非常偏古),讓你來安排順序將會如何?如果是我的話很有可能就會變成,首聯放著不動,然後接著登臨寫景色,也就是頸聯放到頷聯;然後寫朋友你今天就要遠走乾了這杯酒,即尾聯放到頸聯位置,最後期待一下未來的相會,把原頷聯放到尾聯。對不對?我們來看一下:

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 魔改版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是不是也挺順的?但是不好。這麼合情合理的安排,放到李白這裡就不行。作為應該收束全篇的“難忘今宵”直接在跳完開場舞就唱了出來,這豈不是因為導演犯了失心瘋?然而這就是李白天生的才氣,一般人學不來的。

有這樣的作品擺在這裡,你還能說出李白沒有贈杜甫的詩篇嗎?你還好意思為了講個段子,強行塑造一個冷麵傲嬌的白大爺形象嗎?你還能不為他們之間的愛【不【基【不【深情感動嗎?

不能的。

其實李白也挺調皮。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老鐵啊你怎麼瘦成這個樣子,就算是為了作詩也別這麼拼啊。

調侃之作,但也可以說是笑中帶淚了。

這首見於全唐詩,但現在對是否為李白所作有爭議

事實上,李白年長杜甫12歲。李白成名早,杜甫則多數時候是個文章賣不出去的爬格子文藝青年。在李白吃香喝辣有人幫著摳腳的日子裡,杜甫正掛了科舉不幾年,在四處旅行散心,二人的生活經歷實在相差太多。不如說,他們能夠相遇、相知、相愛(劃掉)互相欣賞,也算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玄學之智劉大懶人


感謝題主出題。大家好,我是蘇州誠簡,一名文化領域愛好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唐朝的詩為什麼那麼久負盛名,這主要跟歷史的發展和唐朝的發展有關。

首先,每個時代都會有每個時代比較特別或者擅長的文學形式。比如先秦的諸子散文,漢朝的賦,魏晉朝的志怪小說,南北朝的樂府,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說以及最出名的唐詩和宋詞。

而唐朝的詩之所以那麼名聲大噪,這主要和唐朝盛世以及朝廷的推動有關。唐高祖李淵開創了唐朝之後,相繼形成了唐太宗李世明的貞觀之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之治,這都使得唐朝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在這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下,自然有很多的文人騷客濫情於創作。加上唐朝的科舉考試中,最主要的兩個考試科目為明經和進士。明經主要考儒家思想治國精髓,進士則主要考吟詩作賦。所以,這進一步促進了唐詩的發展。

為什麼李白、杜甫等詩人都那麼浪漫和狂放?

在我們印象當中,不論是唐朝還是縱觀所有歷史,最浪漫又最狂放的詩人則莫過於詩仙李白!而在我看來,李白、杜甫或者是唐代其他詩人之所以浪漫或者狂放,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唐朝盛世所致

試想,如果生活在一個戰爭的年代,社會動亂不斷,百姓貧苦不堪,外面諸多現實困境之時,還談何浪漫?所以,浪漫的基礎之一,便是盛世太平。當唐朝的詩人大都吃飽喝足之後,平時有時間有條件可以到處旅遊,可以擁有更多的浪漫情懷,可以憧憬更多的浪漫的故事,可以創作更多浪漫的唐詩。所以,這是一種原因。

第二,詩人樂忠於喝酒所致

詩人為了提升寫詩的靈感,大家便聚在一起把酒吟詩。有些人酒量欠佳,沒喝多少就醉了,有一種說法叫做酒壯慫人膽,於是他們變得瘋癲起來。更有甚者,很多詩人都喝到了假酒,於是酒過三巡便作詩,然後他會認為自己寫的詩無人能及,都是天下最好的詩。於是乎,唐朝的詩人藉著酒勁,便浪漫和狂放起來。久而久之,這些詩人便一個比一個浪漫,一個比一個狂放。於是最終,李白成為了唐詩中浪漫和狂放的經典代表。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回答,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導,祝生活愉快!


我本無心爭天下


首先,國家強盛是基礎。從唐高宗至安史之亂爆發前,國泰民安,物華天寶,百貨雲集,九州昇平。

第二,文化包容!思想開放!當時的長安,有龜茲的歌舞,有大秦景教的教堂,有波斯的銀器,有大宛的汗血寶馬,有鄯善的駱駝,有東南亞的香料……

第三,由於國家有實力,思想又開放,文化又包容,所以李杜等“讀書破萬卷”而又“下筆驚鬼神”的詩人早已按捺不住,急於想建功立業於盛世。最後豪情如同蓄積已久的火山一樣,都爆發了出來,攔都攔不住。

上承天時,下得地利,中匯人和,三者皆備,遂開萬世之先河……


楚襄蠻


為什麼盛唐的詩人(李白、杜甫之流)為何都那麼浪漫、那麼狂放?

對於喜歡唐詩的人們,只要對有著盛唐詩歌代表性的詩人李白、杜甫瞭解了,那麼就會不難理解為何盛唐詩歌會那麼浪漫又那麼狂放。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是興聖黃帝(涼武昭王李暠)第九世孫,顯然出生貴族。李白5歲通六甲(唐小學識字課本),15歲時已廣作詩詞,這時的李白已得到當時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和獎掖。頗很得意,加之經濟殷實,辭親遠遊,遊遍了祖國的山川,廣結賢士。當時朝廷賀知章讀之詩文驚歎"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可見李白之非凡。李白在獲得玄宗賞識,伴君左右,天天為君作詩,其實說官不是官,就是寫點詩詞供皇上娛樂。後自暴自棄厭倦皇宮,重遊天下,與天下賢士以文墨縱論天下。李白爽朗大方、喜醉酒、也知劍朮。每每酒後作詩以展狂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1莫使金樽空對月。"足見李白酒後作詩之狂放。再看李白的"遙看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多麼浪漫。

杜甫與李的截然不同,他感嘆而憂心社會,滿肚文章多有懷才不遇之傷感,同時又勢氣高傲,落得一聲漂泊浪跡之淒涼,屢試不第,四十四歲及弟後小官不願做,朝庭進不了,抱負難施。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多麼狂妄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又覺浪漫而平靜心安。

因此熟知李白、杜甫一流後,再看大唐社會現狀就理解了盛唐時期為什麼有那麼多浪漫和狂放的詩人。


巧看世間


象李白杜甫之類所以狂妄浪漫其原因有以後原因。

一,本身的文化修養高境界商,智商高,大腦進入高維空間,超於常人,所以在言語行動上超常的表現,有時達到超脫境界。

二多數浪漫和妄詩人,一般和統治階級價值觀念不一樣,不受統治階級的約束和束縛,甚至看不起統治階級的所做所為,有時得不到重用,有的甚至不得志,故出遊名山大川,山河壯麗,給詩人更增添了壯觀美麗的內心世界,更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也寫出了更多的浪漫主義詩詞,表現流露著狂安情懷,的確高尚。



賜福堂6664077924646


唐要分為初、盛、中、晚四期來看,其實我們以為的浪漫豪放也只是初唐和盛唐時期的一些邊塞詩人以及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人。但是唐詩達到藝術的頂峰應該是在中晚唐時期,杜甫規範了詩的形式(尤其是七言律詩),使得後人可以在給定的形勢下做文學創作,出現了大量高質量的詩歌。李白雖然詩非常好,但他是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可望而不可及。

另外杜甫我覺得不能歸在盛唐,雖然時間上勉強可以,但是在內容和形式上,他不屬於盛唐。


小丑魚漁


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環境等的客觀原因,盛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社會相對穩定,為詩人學習作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基礎,二是詩人自身性格等主觀原因:1、李白在安徽的南陵接到玄宗皇帝的詔書,讓他進京做官。這一次,可是皇上邀請入京的,這可把李白高興得要死。杜甫詩中說“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那是在吹牛皮,可李白這次真的是皇帝盛情邀請的,他高興的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後,就一路狂奔入長安。2、李白的仕途比較坎坷,壯志難酬,現實社會與自己的理想格格不入,現實社會得不到認可,往往會把理想的社會生活寄託於詩裡。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誠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杜甫作為李白的鐵桿粉絲,自然受到李白詩的影響。從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似乎可以看到那個意氣風發,心懷家國的苦難和憂思。




盛行乾坤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李白無論是做人還是作詩我們都可以用狂放、浪漫來形容,但是杜甫不可以,他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內容主要是感傷時事,關注民生疾苦,重在寫實,他的詩被稱為“史詩”,他的詩風被公認為“沉鬱頓挫”。

為什麼李白“狂放”,“浪漫”,而杜甫“沉鬱頓挫”呢?

雖然同是生活中盛唐,李白、杜甫的境遇完全不同。

一、社會環境

李白生活在“開元”“天寶”年間,正處於唐朝最強盛之際,政治、經濟、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互融,人們思想相對開化,這種盛唐氣象為李白“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奠定了基礎。

二、性格與經歷

李白自小“誦六甲,觀百家”,喜擊劍遊俠,並且生活在道教文化濃郁的蜀地,儒道俠三家的影響,也是他浪漫詩風形成的因素之一。

還要一提的就是性格經歷,李白26歲開始四處遊歷,積極入仕,但屢遭碰壁並不理想,但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42歲的李白終於有機會奉詔入京,於是便有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就職供奉翰林,服侍皇上左右,但實際是做詩詞以供娛樂。就像那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但這與他濟蒼生,救黎民的願望大相徑庭。後又因性格狂放不羈,“力士脫靴”,“國忠捧硯”等事件,致使他三年後被賜金返還。這也是他的人生轉折,“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人生理想化為泡影。離京十年,雖落寞,但也瀟灑,他把政治理想寄託於求仙問道。這也是他浪漫飄逸詩風的一個來源。也是在這期間結識了杜甫。

我們來談一下杜甫。

杜甫比李白小11歲,他並不是真正的生活於盛唐時代,確切的說應該是盛唐至中唐之間,因為他是安史之亂的見證者。

杜甫詩風總體上是沉鬱頓挫的,但如細分又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早年遊歷時期,意氣風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充滿豪情壯志。

中年時期(主要是44-48歲),經歷了安史之亂,用詩的形式記錄了所見所聞,於是便有了膾炙人口的《三吏》、《三別》,深沉悲愴。

晚年時期(48-58歲),顛沛流離,窘困潦倒。那首《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字八悲,沉鬱頓挫,渾厚凝重。

李白,杜甫撐起了半部唐朝文學,雖然寫了很多,但仍有不盡之處。學識淺薄,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