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氣重,從心理學上映射什麼?

毛毛哥哥60173822


怨氣重,從心理學上映射什麼?

人會產生怨氣,歸根結底都在映射內在的性格特徵,那麼什麼樣性格的人怨氣重呢?

斤斤計較型性格

生活中總是有些人一旦動嘴了,就停不下來了,說話像射箭一樣,射出去了,十頭牛都是拉不回來的。

這類人是很容易與他人吵架的,也很容易產生隔閡,造成矛盾,最後滋生怨氣。

滋生怨氣還是源於內心極度好勝的心理,聽不見反對的聲音,什麼都想勝人一籌,輸不起任何事情。

斤斤計較的人一點小事情都會放在心裡很久,記得很清楚,產生怨氣的循環。

高傲自大型性格

高傲自大的人在心理上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在人際交往中通常比較被動,常常不受人喜歡。這類人很難在心理上去認同別人,常常喜歡自作主張,也很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不同的心理直接導致了不同的行為,高傲自大人的口頭禪通常是:“我很你講,你聽我說,我告訴你,你不對,這都不會,你真不行”。聽著會讓人覺得不怎麼舒服。

負面情緒往往是相通的,高傲自大的人打心底裡會把別人的位置看低,一旦別人不服氣就滋生怨氣了。

默不作聲型性格

這類人的性格教內向,不喜歡錶達自己,也不善於表達自己,心裡即使有痛苦和委屈也難以說出來,只能藏在心裡,咽在嘴裡。

這樣即使有一點怨氣在心裡的話,不去排洩,怨氣就會一直積累在心裡,越來越多,到達一個臨界點就徹底爆發,造成更大的後果。

但是,人也不是完全只擁有一種性格,有的人會結合多種相似的性格在一起,甚至有的更復雜,性格分裂,雙重人格的都有


小遠愛心理


前段時間北京民航總醫院楊文醫生不幸成了行兇者孫文斌宣洩怨氣的對象。

殺人犯孫文斌做過印刷排字工人,後辭職,先後做過養牛、養豬等營生,但都賠本,後來還離了婚,目前屬於無業人員,在外面租房子住。


跟他共事過的一位員工稱,孫文斌:“不太愛說話,也不惹事”。

從孫文斌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事業一直都不怎麼順,表面不說話,也不惹事,但其實他內心的積怨已經越來越深,只等著一個宣洩口來發洩他全部怨氣。

這時候他95歲的老母親病了。

95歲的高齡,她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已經大大下降,但他們一家卻要求醫院無條件治好他們母親,否則就是醫生的失職,醫生就該死。

結果治療情況不樂觀,於是斌就把屠刀割向了楊文的脖頸。

從頭到尾,孫文斌本人就沒有反省過自身的問題,工作不順就抱怨社會,他媽治不好就抱怨醫生,總覺著自己受到了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對待,周圍人都欠他的。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受害者心態,他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客觀環境,並將自己與整個世界對立了起來。

在他們的世界中,自己就是“受害者”,他人或是外界就是“加害者”,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受害者心態中,自身的怨氣就會越來越重,進而變得自大、自私。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逃避自我責任的行為,然後走進了自欺欺人的死循環。

在美國亞賓澤協會所著的《別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一書中指出我們要跳出這個盒子,就要通過不同的視角去看待自己和他人:

首先,要進行自我質疑。當我們產生憤怒的情緒,想將一團糟的責任歸咎於他人時,就需要自我質疑,它可以幫自己更客觀地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關注點。不要關注別人做的錯事,關注你自己能做什麼正確的事;不要擔心別人是否會幫助你,而是要關心自己能否幫助別人。

最後,要學會進行責任轉換。在一個團體中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以及需要承擔的責任,並勇於承擔自己的所作所為,把關注點從自我轉移到雙方的共同目標上。

學著去做到這幾點,可以避免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怨婦”。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並不是別人的原因,而是我們一手造成的。

而那些從不反省自己,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報復社會的人從來都不值得同情和憐憫。


決策心理貓


不知道如何請別人幫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有怨氣。

我有個親戚,勤快是很勤快。但是非常愛抱怨。有一次十月一家裡聚會,她唸叨著元旦的時候女兒結婚那天太冷,手凍得冰涼。話說這都過去快一年了。還念呢。女兒沒結婚抱怨沒結婚,結了婚抱怨女婿不會關心人,把女兒接回家過一段又抱怨女兒一直跟父母住。

後來發現,因為老公強勢,她想要得到關注又不會直接說,就開始抱怨。希望這樣能引起別人注意,主動關心她。但是越這樣別人越離她遠遠地,後來慢慢就得了抑鬱症。

有時候我們看到這個人的情況,透過現象看看這個人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性格。引導他把無法直接表達的需求說出來。或者給點認同,給點理解,讓愛抱怨的人提升一下對自己的評價。很多怨氣就慢慢平復了。


槿裡情感工作室


任何一種行為,背後所折射出來的,都是人格。怨氣重的人,負能量滿滿,出口必是挑剔,指責或者抱怨,一般以下幾類人格的人會比較容易出現這種行為。


1.自居受害的消極人格


這類人總感覺到無助和無望,它最大的特點在於總是感嘆,抱怨和懊悔當下的處境,並認為這種處境永遠不會發生改變。


在人際關係中,當一個人在潛意識總將自己置於“受害者”或者“弱者”的地位時,就會經常產生被別人“迫害”的感覺,自然,也就產生了對他人的很多怨恨的情緒。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居受害人格,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們總是認為是別人“惹”了自己生氣。換言之,是別人做了某事,做得不對,“傷害”了我們,所以我們才感覺到憤怒或者委屈。



當一個人這樣想的時候,其實就將自己置身於受害者或者弱者的地位了,這種思維邏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逃避責任:我的情緒不由我自己來負責,而是由“你”來負責,因為“你”惹了我,所以,“你”必須道歉,否則我就會一直生氣....


一個人不能也不願意為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買單,而將這種責任推卸到他人那裡,本質上是一種依賴的心理,自然也算不上人格獨立的人,這樣的人,一般怨氣十足,因為他們總是無法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畢竟,依靠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件事,實現起來太難了。


2. 完美型人格的人


在成長不夠的完美型人格的人裡面,會有很多挑剔的人,這些人,總是睜著一雙雷達眼,時刻盯著自己和別人還不夠好的地方。這樣的人,常常因為追求“完美”而挑剔,又因為挑剔引發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裡對方的不滿,最後,又因為對方總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而怨氣沖天。


沒有人願意和挑剔的完美主義者生活在一起,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這類人總是怨聲載道,因為在他們的“完美”標準裡,沒有誰能經得起推敲。大多數完美型人格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強迫,當事情或他人沒有按照他們潛意識裡設計的軌道行走時,他們就會產生很多抱怨。


3. 妄加批判型人格的人


“貼標籤”是這類人最常用的人際相處模式,他們特別愛從自己認定的角度衡量別人的好壞和對錯,當然,大多數時候是錯的。這類人往往比較固執,其思維模式僵化、固著,習慣自我中心,用單一的標準衡量世界。自然,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得到的都是挫敗感,而這些挫敗感則會激發他們的怨氣,讓他們抱怨連連 。


他們的很多方式和完美型人格的人類似,都是一樣的挑剔,但是也有一些區別。完美型人格的人更關注不完美的部分,而妄加批判型的人則更加頑固和挑剔。


順便說一下,之所以他們這麼喜歡給別人貼標籤,喜歡評判別人,其實本質上是因為他們內心需要“確定感”,這種確定感屬於安全感的範疇,而確保確定感最好的方式,就是“掌控”別人,也可以說,控制他人,是最簡單的提升掌控感的方式。而抱怨別人(其潛臺詞是通過抱怨,讓別人改正),正是控制的手段之一。


所以,這類人往往也是天天怨氣沖天的人,因為事實上,他們越想掌控,往往越無法掌控。


不管是哪一種人格類型,怨氣大的人一般來說都是比較消極的人格類型,他們有消極人格常用的消極性思維,內心缺少力量,潛意識裡缺少真正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所以,他們都是人格不夠完整的人。


事實上,沒有人格絕對完整的人,區別只是在於程度的不同,而作為一個人的成長,就是要從人格上不斷完善,包括認知的迭代提升,思維方式的轉換,行為的替代等等。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有夢想的唐糖


一對新人在婚禮上,主持人熒幕上準備播放愛情成長記錄,卻是“新娘和新郎的姐夫出軌的視頻”,而這一切是新郎的安排。

這是近日發生在一場婚禮上的事情,現場上新娘面對這個事情,和新郎大聲爭吵,甚至打在一起,好好的一場婚禮變成了鬧劇。

而讓新郎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他之前就知道了這個事,掌握了視頻,內心中對新娘充滿了怨氣,用這種方法來“報復”新娘。

那麼,新娘真的是那個無理取鬧的人嗎?答案,並非如此。之後,新娘把新郎曾經與她的聊天記錄公佈,原來新郎經常對她家暴,導致她產生了抑鬱。新郎的姐夫看到這個事情,多次安慰她。情感錯亂中,出現了感情轉移,就有了那個視頻。

新郎的怨氣中,看不到自己家暴新娘的痛苦,只看到了自己的委屈。當然,更看不到這個事情發生後,帶給他姐姐、父母的傷害。

怨氣,在心理學上映射的是什麼?

怨氣,是一個人面對自己無法得到滿足或者遭遇到傷害時,沒有得到化解時,內心逐漸積累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作,行為-認知之間的聯繫感。意思是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著認知作為支撐。

怨氣,也是如此。就像上面這個新聞中,新郎對新娘的報復行為,就是在他覺得“新娘不愛他,才會這樣”的觀念。於是,產生了怨氣。

而真正產生的原因是,他之前對新娘的家暴,想要控制新娘的心理。現在得不到滿足,就覺得對方背叛了自己。

很明顯,怨氣產生的時候,人已經是不理智的,他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只是一味地去追究對方的錯,和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當然,他這個怨氣只是來源的一種。生活中常見到的,還有以下幾種:

1、被他人長期針對、責罵,而自我不敢反抗,內心產生怨氣。

2、覺得自己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沒有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付出,心理巨大落差產生的怨氣。

3、自己覺得應該得到的,但是他人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內心產生怨氣。

生活中,家庭常見的怨氣解讀

相信,很多新手爸媽的情緒都是複雜的。家裡多了一個小成員,這是開心的,佔比不足3成。因為這個小成員而引起的紛爭,這是痛苦的,佔比超越7成。

這其中,最大的怨氣就是產生自寶媽關於寶寶和家裡人產生分歧,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心裡產生了怨氣。而因為這種怨氣又和老公產生了爭吵。

1、婆婆的老經驗與寶媽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老人如果幫忙帶孩子,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什麼都不懂,這樣容易把孩子傷著...”。老人總覺得自己經驗豐富,而媳婦什麼也不會,所以各種數落和指責,那些話,讓媳婦的內心,怨氣一天天加重。

2、老公的甩手掌櫃

很多寶媽在生了孩子以後,都無奈地選擇在家帶孩子。那麼老公變成了家裡唯一工作的人,壓力很大。每天下班回家,基本上對孩子“不管不顧”,起碼寶媽心理覺得老公沒有和自己平攤帶孩子的重任。所以,對老公的埋怨也是一天天加重。

如何來面對自己內心的怨氣

怨氣,每個人都會有。只要能夠及時得到緩解或者發洩出來,這種負面情緒不會長期積壓,那就不會對一個人的心態造成很大的影響,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兩分鐘

當產生怨氣的時候,不要著急的指責對方。先讓自己深呼吸一分鐘,然後什麼都不去想,冷靜一下。因為,人在怨恨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很大程度是錯誤的。

2、換位思考,事情的對與錯

自己覺得自己受委屈了,對方不應該這樣。那麼,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對方,遭遇了這個事情,是不是也會如對方一樣。把事情的對與錯理清楚,而不是一味地糾結。

3、超越現在的自己

大象走在路上,不小心把螞蟻踩到了,會和螞蟻說對不起嗎?我想不會的。但是,螞蟻會有怨言嗎?我想也不對的。理由很簡單,兩個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人的怨氣,也是這樣的。當你的能力和價值很高的時候,別人的言行,對於你來說,已經不足以影響你的心態了。


木林談心理


1、家中說了算的人,一般來說事無鉅細都掌控在自己手裡,看不慣別人做事的方法,覺得都不如自己,因此都要自己來,當然是承擔事情最多,也最辛苦。可往往這樣的人,外表看起來強悍,內心極度渴望被認可,只是他(她)謀求被認可的方式就是拼命做事與操心,可往往事與願違,越是這樣越得不到認可,於是抱怨便成了一種不滿足的常態。

2、是自我信念侷限的人,就是那種自我條框很多,不能接受新的事物,自我選擇很少,當他人去做了他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可居然還成了,還沒被限制或懲罰的時候,對沒有懲罰這樣行為的人或機構會產生很深的怨氣。

3、沒有選擇的自由,同時又沒有改變的動力的人,怨氣會比較重,由於沒有選擇的自由,或者說自我設限導致沒有這份自由的時候,往往寄希望於他人的改變,比如說改變老公、孩子、領導或者周圍的境遇,改變那些變成自己想要的那樣,可同時發現無力改變的時候,就會升起那份怨氣,你們怎麼可以如此對我,我是一個受害者。

以上只是說了怨氣重的人的三個常見形式,總結起來怨氣重的人從心理上來說,內心是無力的,限制條框較多,受害者心態,不願意改變,關鍵的重點在於自我還沒有覺察,並不知道這樣的狀態的起因都在於自身,他們如同唐吉坷德那樣,用堅持不懈的不斷抱怨,妄圖通過這樣不斷的向外釋放怨念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然而這樣充滿怨念的人,往往使得周遭的人從同情到厭煩到遠離,於是他們便又再次感受到自己付出得不到回報與認可,更加怨天尤人,陷入自己佈下的痛苦深淵之中無法自拔!

作者:曹蕾,一轉之念平臺專職心理諮詢師、心靈成長講師,所授課程有:《幸福密碼解析》,《生活與工作平衡》,《婚姻關係和諧之道》,《做孩子的好導師》《NLP智慧語言模式》,《做情緒的主人》等。

一轉之念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是由多位心理學家、企業高管組成的一個心理、管理諮詢類平臺,此平臺致力於用最簡單、直接、有效的管理、諮詢方式,解決有關於個人(情緒、職場、婚戀、親子、成長)、團體(學校、企業、組織、社團)的困擾。


一轉之念


一個怨氣沖天的人,往往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不願承擔責任的人;喜歡為自己的不努力找藉口的人;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倒黴事都是別人的過錯造成的;怨天尤人,責怪這個世界對自己不公;滿身的負能量。

通常遇到這樣的人,我們是有多遠離多遠的,畢竟現在這個社會給了我們太多壓力,我們已經被生活折磨的筋疲力盡,再跟一個渾身上下全是負能量的人作朋友,這日子可能就沒有辦法過了。

身邊有這麼一個同事,長的真心不怎麼好看,但是每天都是濃妝豔抹,還十分的自戀,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老天給了我楊玉環的美貌和身材,卻把我放錯了朝代。

你敢說他不漂亮,她會立刻反駁你。

“就你好看?你們全家都好看?這要在我們大唐,敢這麼放肆,分分鐘我滅了你。”

是不是很搞笑?生活不易,全靠演技。

怨氣重的人,還特別喜歡說髒話,這個傻X,那個王XX……

單位一個同事,埋怨單位工作太多,把自己在外面的私活都給耽誤掉了,然後工作不忙了,他也沒有私活了,還是罵,單位把自己整瘋了,連個活都接不上,生病住院了,說醫藥費太貴,自己承擔起來太吃力,非要讓單位當工傷報銷醫藥費,包括跟朋友去吃個飯,不小心把油點子撒到衣服上了,開口就是:“都是你,非要叫出來吃什麼飯?還把衣服弄髒了。”

這樣的人,很難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也體會不到開心快樂,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拉著一張臉,皺著一雙眉,一雙憤世嫉俗的眼睛,一張罵人不怕累的嘴。

這種人氣不順,所以也老愛找事。遠離這樣的負能量,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魚得水


怨氣重,從心理學上映射什麼?我認為怨氣重的背後,反應了一個人不能正視自己,也不能客觀的看待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

如果深入剖析主要有這麼幾種心理:

一、怨氣重是一種為自己開脫的心理,是一種不想承擔責任的心理

把所有的責任和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推向別人或者歸咎於某種原因,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心理,怨天怨地怨別人,就是自己沒有問題。

二、怨氣重是一種轉移問題的心理,把包袱甩給別人

問題不在我這裡,這個問題我就不用管了,而是應該別人為之負責,應該別人來解決,總之和自己沒有關係。

<strong>

三、不願意客觀面對問題,是一種逃避的心理

面對產生的問題,不能正確評價,從而也就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和解決。總是在錯誤的認知裡面來回折騰,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四、是一種寬以待己,嚴以律人的心理

既然都是別人的錯誤,別人的原因,或者就是天意,總是能為自己犯下的錯誤合理的找到理由。所以當發生事情的時候,就不用多內疚,不用多慚愧,自己最先原諒自己。而對待別人,就不一樣了,因為錯都在他們身上。
<strong>

五、讓自己處於一種看起來很弱很無辜的狀態,希望別人多同情自己,多關注自己

都是別人或者命運的原因,導致自己今天的不幸福,不走運,那麼既然都是你們的錯誤,自己內心就覺得自己很可憐,就會自怨自艾,而且也希望多獲取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和關心。

六、為自己的不努力,不成功,為自己現在出現的一切問題找藉口

不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現在的自己貧困,導致的的無能,導致的自己的失敗,導致自己的單身,導致自己的一事無成,都是現實所迫或者別人造成的。

總之,怨氣重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是一種負面的心理,當把一切問題甩給別人的時候,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只會怨氣越來越重。放下怨恨,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認為有道理請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我是“幸運樹下等你”關注心理問題,謝謝!


<strong>


心理幸運樹


一個人的怨氣重,映射出他的現實生活不如意,體現其言行中。

有的人過得不好,怨氣越重。

有的人過得不好但是想得開,會越來越順心。正能量的人大方向對了,一順百順。

1、比如家庭主婦。

所謂主婦,就是在家帶孩子、買菜做飯、家裡大小事物一把抓的人。

既要照顧好一家老小的胃口,又要帶好孩子健康成長,還要教育孩子……

若是付出了沒有被認可,反而被指責在家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心裡積壓著怨氣肯定重。

他們不知道,女人在家裡忙得沒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出去和朋友聚會也是難得。

久而久之,人也苦悶起來,生活彷彿就是如此,最終她會變得苦大仇深,怨氣重了,嘮叨就成了家常便飯。

“怨婦”由此開始,越怨越多。可見,適時排解壓力,互相理解尊重是多麼重要。

還有一種女人,與公婆關係不好,張口便說“我公婆如何如何不好。”這些都是折射出她的現實生活狀況。

2、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經濟頂樑柱。

ta在工作中所受的壓力,沒有人幫他緩解,也會怨氣積累。

辛苦了一天,回到家,稍微不順眼便說這道那。

遇到體貼的丈夫或妻子,會認為ta工作辛苦累得。

遇到脾氣暴躁的,則覺得出去賺錢回家就可以橫了?爭吵不休,怨氣愈來愈重。

3、比如學生。

讀書作業多,考試前不停地刷題,成績還不一定理想。

如果這時候父母家人,非但不理解和鼓勵,還加倍指責,他的心裡將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

無論哪一類人,心裡的怨氣,都不是朝夕行成的。學會換位思考,互相理解、體諒才是化怨氣為正能量的重中之重。






清心一棧


怨氣重,其實就說這個人表情比較沉重,感覺心事重重,動不動就發脾氣,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但是心理上並沒有怨氣這個詞,這個詞彙是民間用來形容不可描狀物的,比如魂魄。這些有怨氣的就是自己本身的慾望沒有滿足或者實現,導致它還繼續存在,在我們身上,其實也存在著這樣的心理。


當我們長期處於一個壓抑的環境中,一直想脫離這個環境而不得,這樣就會導致我們從內心深處反感這樣的環境,我們對這個環境越來越氣憤,越來越討厭這個地方,也越來越排斥這個地方。比如說我們的原生家庭,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出現心理疾病都是因為原生家庭不好,不和諧,但是原生家庭是我們一生都逃不過去的,所以只能面對,只能有怨言,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種所謂的“怨氣”,這個怨氣是慢慢積累的。


在職場上其實也是這樣子。當我們的領導天天對我們發脾氣,衝著我們大吼大叫,我們肯定當時不會去反駁,但是事後這種對領導的不滿的情緒肯定會很多,當這種不滿的情緒越積越多的話,就會成為埋怨,時間久了就成了怨言了,你跟領導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大。


所以,所謂的怨氣其實都是心理上由於不平衡的原因造成的,這些原因可能你發現了也可能你沒有發現,總之,他嚴重影響了你的外在的狀態,給別人一種特別冷漠的感覺和氣氛。


要解決這種怨氣,讓怨氣消失的話,就得找到這個事情的根源,不然只能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上去解決。歡迎關注題主,每天發點心理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