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願意看國內小說,而不願意看國外小說?

李翔


老外的姓名,地名等一般較長,翻譯過來成中文很難念,也很難記。除了主要看得到了能記到,其他好難記。難記,情節就不連貫,讀起來累人啊。


GESLA


為什麼有些人願意看國內小說,而不願意看國外小說?

1.風土人情、價值觀的差異使人很難產生代入感

小說與其他的文學作品不同,它篇幅較長,展現的東西很多,如果不能產生代入感,就很難讀得下去。比如我們讀《西遊記》,我們常常會不自覺的想象自己是孫悟空,上天入地,降妖除魔;我們讀《天龍八部》,也會把自己當作是蕭峰、段譽,和他們一起經歷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我們容易帶入這些國內小說中的角色,是因為它描述的風土人情是我們所熟悉的,它闡述的價值觀是我們所接受的。反過來,比如我們讀一些英國中世紀的小說,它們描述的生活離我們很遠,闡述的價值觀也很難令我們接受,所以我們就很難把自己帶入某個貴族、騎士的角色,也就很難看得下去了。

2.翻譯過來的小說以名著居多,很難產生閱讀快感

因為語言的差異,絕大多數國人不可能去讀沒有翻譯成國語的小說,就像離開了字幕我們就沒法看美劇、英劇、日韓劇一樣。既然需要翻譯,那麼必定是有選擇的。以小說而言,翻譯過來的大多是一些經典名著。如《基督山伯爵》《魯濱遜漂流記》《簡·愛》《戰爭與和平》等等,這些名著的特點和中國的名著小說一樣,文學性很強,趣味性不足,和通俗小說恰好相反。除了真正愛好文學的人,其他人讀起名著來很難產生閱讀快感,達不到消遣的目的,所以這些人寧可看金庸、古龍武俠小說,或者探案、獵奇之類的國內小說,也不願意去讀國外的一些名著。

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些人愛吃素,有些人無肉不歡;有些熱愛聽鋼琴曲,有些人愛聽淒涼的二胡聲;大多數人都愛花的芳香,但海上也有逐臭之夫;有些人愛看權謀宮鬥,有些人愛看家長裡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沒有辦法解釋,也不需要解釋,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磊落故人


別說普通人,就連我們這些文學院畢業的學生,一樣更容易接受國內小說。我的總結如下:

1.人名

外國人看中國人撞臉,覺得長的都差不多。我們看外國小說,是不是發現人名也都差不多。那叫一個難記。看到後面,還得翻回去再看這人到底是誰?這麼累的事情,當然沒人喜歡。那些國外經典名著。什麼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什麼戰爭與和平。很多人看過,現在讓你回想,你能說出幾個人名?

2.歷史社會背景

咱自己國家的歷史,再小白,總能背下來唐宋元明清,而外國的歷史,大家基本不熟悉。就比如什麼什麼神聖羅馬什麼拜占庭什麼十字軍東征。聽著就暈。這怪就怪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教的少了。額,尤其是國外的宗教,我們都知道基督教,那知道它各個分支嗎?比如美國屬於哪一種?俄羅斯哪一種?

3.底層的文化意識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普世的價值觀。東西方文化在此有巨大的分歧。比如戰爭,外國戰爭失敗投降是合理的。咱這,就叫叛徒。

面對這個問題,反過來想另外一個問題更有意思。那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外國人喜歡看我們翻譯版的各種網絡小說?

當然,外國人主要喜歡看的是玄幻小說。

答案跟上面那三條非常類似。就是因為這些玄幻小說,沒有社會背景,歷史結構。沒有普通的文化意識。把人的一生遊戲化了。

把人生遊戲化,那自然東西方通用了。

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外國人開發的遊戲。我們中國人也可以玩的這麼投入。


于振東11111


作為一箇中國人來說,更喜歡讀原滋原味的中文小說,而對外來的翻譯小說,包括歐美一些經典名著,卻顯得敬而遠之而不太感興趣。我想,這大概還是因為存在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吧。作為一箇中國人,從小就受到漢語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灌輸,對本土的文學作品自然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比如,對小說或故事中的語言表達,人物形象,風俗習慣,市井風貌,地理環境,社會結構,歷史背景,文物遺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都不會感到陌生,很容易與書中的人物和情節描述產生共鳴,由此也自然會喜歡和接受讀這些小說或故事了。反之,相對而言,外國小說對中國讀者產生的共鳴或興趣就比中國小說差多了。確切地講,影響中國普通讀者對外國小說喜愛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這些讀者對異國他鄉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稱謂、社會背景、風俗習慣、歷史事件等諸方面都不熟悉瞭解,在閱讀時往往會產生一種艱澀困惑的感覺,也就很容易在閱讀中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了。例如,光是那些讀起來頗為繞口費神的外國人名和地名,就會讓一些中國讀者對外國小說望而卻步了!再就是,中國傳統小說,特別是章回體小說,對事件情節的發展過程和人物的行為動作耗費的筆墨較多,而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狀態卻描述得較少。在這方面,許多國外小說的描寫卻正好相反,尤其是一些歐美經典文學名著,喜歡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實際上,對於許多中國普通讀者來說,書中心理活動的描寫過多了,讀起來會覺得太枯燥乏味,容易讓人產生睏倦感,真的就不如讀描述事件動作那樣的書讓人津津有味,愛不釋手。





一線天


我想不只是國人愛看國內小說,全球華人應該都愛看

個人認為分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差異

華夏兒女自小受五千年中華底蘊薰陶

外國人究其歷史也沒那麼久遠

二是語言表達差異

外國小說言語表達和中國比較起來,差異還比較大,即使最好的翻譯也不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其三無論是小說,還是文學作品,個人認為華夏的書都優於外國

前段時間十塊錢入手二月河兩部小說,有需要的朋友可傳看




伍壹剪


1.風土人情、價值觀的差異使人很難產生代入感

小說與其他的文學作品不同,它篇幅較長,展現的東西很多,如果不能產生代入感,就很難讀得下去。比如我們讀《西遊記》,我們常常會不自覺的想象自己是孫悟空,上天入地,降妖除魔;我們讀《天龍八部》,也會把自己當作是蕭峰、段譽,和他們一起經歷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我們容易帶入這些國內小說中的角色,是因為它描述的風土人情是我們所熟悉的,它闡述的價值觀是我們所接受的。反過來,比如我們讀一些英國中世紀的小說,它們描述的生活離我們很遠,闡述的價值觀也很難令我們接受,所以我們就很難把自己帶入某個貴族、騎士的角色,也就很難看得下去了。

2.翻譯過來的小說以名著居多,很難產生閱讀快感

因為語言的差異,絕大多數國人不可能去讀沒有翻譯成國語的小說,就像離開了字幕我們就沒法看美劇、英劇、日韓劇一樣。既然需要翻譯,那麼必定是有選擇的。以小說而言,翻譯過來的大多是一些經典名著。如《基督山伯爵》《魯濱遜漂流記》《簡·愛》《戰爭與和平》等等,這些名著的特點和中國的名著小說一樣,文學性很強,趣味性不足,和通俗小說恰好相反。除了真正愛好文學的人,其他人讀起名著來很難產生閱讀快感,達不到消遣的目的,所以這些人寧可看金庸、古龍武俠小說,或者探案、獵奇之類的國內小說,也不願意去讀國外的一些名著。

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些人愛吃素,有些人無肉不歡;有些熱愛聽鋼琴曲,有些人愛聽淒涼的二胡聲;大多數人都愛花的芳香,但海上也有逐臭之夫;有些人愛看權謀宮鬥,有些人愛看家長裡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沒有辦法解釋,也不需要解釋,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中國武漢加油Victory


這裡面其實就是愛好的問題。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意識?原因就是外國小說的人名字較為繁瑣,一大長串,記不住,看後面就記不住前面的人物名字,還要翻閱查找這個人是前面誰的家人?誰的朋友?有意無意的就讓人不那麼喜歡了。

其實,人名的問題只是一種障礙,風土民情,與咱們不大相同,國外的小說地名也是和人名字差不多的繁瑣,字很多。有的翻譯小說為了吸引讀者,專門印製了書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作為書籤,隨書贈送,就是為了讓讀者方便閱讀。

抽時間看看外國名著,領略一下別國的風土民情,社會進步的表現,對自己還是有益的。



尹小川


我就不願意看國外小說,願意看國內小說。國情不同,產生不了共情。

小說寫到人心裡去,和讀者產生共鳴,人就會願意看。比如《紅樓夢》我們有自己喜歡的人物,她和我們有很多的相似性,我喜歡林黛玉,體會到她的不得已,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無奈,小心謹慎的生活。也有她單純可愛的一面,就像十幾歲的自己。可是國外的小說,比如“意識流派”我理解不了,看不明白,說白了喜歡平實的生活,比如《平凡的世界》也會走進人的內心。

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國內小說和我的生活更貼近一些,我喜歡國內小說。


暖暖的馬老師


國內小說更符合自己的觀念,可以產生共鳴

本身我們是一個歷史非常豐富的國家,國內小說也是比比皆是,讀國內的小說更能體會小說中的描繪,更能體會當事人的感情。文化的同根同源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的理解大同小異,所以就具有很強的親切感。

國外小說天然的距離感

一說讀國外的小說,可能心理上就有排斥,心理上的排斥增加了閱讀的距離感,距離感又減少了閱讀的樂趣,久而久之更加不願意閱讀國外小說了。

不排除部分小說是由於翻譯的問題

我們在選擇國外小說時,不同的翻譯對閱讀的影響很大。翻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讀者對於譯本的理解。有些時候並不是外國小說水平不高,而是翻譯人員的水平有待提高。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還是認為,什麼書都應該讀一讀。就像我們平常吃飯一樣,主食、蔬菜、肉類、水果、湯等等什麼都吃點,我們才能更健康。讀書也一樣,國內的、國外的都讀點,我們的大腦才能更健康。

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批評指正。


雙擊劉遛溜


首先,歪果仁的三觀和我們不太一樣。

其次,外國小說手法往往先鋒前衛,讓我們感到不適不懂。

如《尤利西斯》的意識流,如《變形記》的荒誕與象徵,如《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

第三,翻譯語言讓我們不適。

其實,有些東西是無法翻譯的,就像我們的詩詞無法翻譯,歪果仁的文學、文化、語言也有無法翻譯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