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人說關羽的敗走麥城是諸葛亮故意害死的,是真的嘛?

一條老娛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大前提,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羅貫中的吹噓之下,成了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神仙了,這都是假的。


明確了這個前提,咱們再來看下面兩點:

一、諸葛亮與關羽並無矛盾,而且關係似乎非常融洽,關羽比諸葛亮大了15歲以上,是叔叔輩的人,他還是劉備的拜把子兄弟,屬於實權派人物,諸葛亮自然對關羽高看一眼,從下面這件小事可以看出這點。

當關羽聽說馬超入圍五虎上將之後,氣憤不已,這馬超何德何能,寸功為立居然入圍五虎上將,憑啥啊?關羽派關平千里迢迢地來到了成都,說要來成都找馬超比武。

劉備聽說了之後,十分頭疼,諸葛亮笑笑說,主公不用煩惱,我休書一封,保管讓關羽安心呆在荊州,諸葛亮寫道:“馬超雖然勇猛,最多和張飛差不了,比您美髯公差遠了去了!”。

關羽一見此信,大喜,於是安心呆在荊州,再也不提於馬超比武一事。諸葛亮對關羽就兩個字“力捧”,有人說,關羽日益膨脹,是諸葛亮捧殺的結果,如果說捧人有錯的話,那麼這確實是諸葛亮的過錯。


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佔據荊州,再取益州,待天下有變,劉備從秦川一路向東,上將軍從荊州一路向北,雙管齊下,如此天下可定也!

既然諸葛亮提出了興復漢室的宏偉計劃,又確定了荊州的戰略地位,斷然不會故意害死關羽,白白葬送了荊州的。

所以說,關羽肯定不是諸葛亮害死的,但關羽之死,或多或少都與諸葛亮有關。

如果說,荊州之失,關羽佔了70%責任,劉備佔了20%責任,那麼諸葛亮就要承擔10%的責任,他也要對關羽之死承擔10%的責任,為何這麼說呢?

因為劉備攻佔了荊州之後,就帶著龐統繼續向西攻打益州了,留了諸葛亮和關羽一起守荊州,後來龐統不幸中箭身亡,劉備又緊急調了諸葛亮,分了部分荊州之兵,趕往西川。


諸葛亮不僅帶走了一半兵力,而且帶走了蔣琬和簡雍兩個謀士,千萬別小看謀士,謀士的眼界、敏銳度、大局意識,是赳赳武夫比不上的。

當時,若有蔣琬或者簡雍在,關羽一定不會做出“虎女怎能嫁犬子”這樣毫無政治頭腦,愚蠢至極的決定來的,哪怕有一萬個不願意,也要好好說話呀!

再者,若有蔣琬或簡雍在,定會極力勸阻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就算關羽不聽,蔣琬也會立即向劉備彙報,用劉備的命令及時壓住關羽這一作死舉動。

所以說,諸葛亮沒給關羽留下謀士,絕對是巨大敗筆,關羽之死,諸葛亮負有一定責任。


一半秋色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羽的死應該他自己負責,劉備諸葛亮沒有害他的意思。關羽的高傲和自負才是害死他的元兇。。

劉備佔領了整個城都平原,正在消化勝利果實的時候。曹操突然出兵佔領漢中,這使劉備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感,漢中是蜀中咽喉,曹操佔領漢中對劉備產生極大威脅,隨時可以進攻蜀中。劉備如芒在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漢中奪到手中。曹操在佔領漢中以後就沒有繼續進攻,這讓劉備安心不少。

劉備的命令是讓關羽佯攻曹操,牽制曹操兵力即可

劉備進攻漢中的時候,命令關羽對曹操發起進攻,但是這個命令是命令關羽進行佯攻,並沒有讓關羽進行實質性攻擊,只是要他牽制曹操的兵力即可。關羽得令以後起兵攻曹,沒想到戰事相當順利,再加上孫權方面積極的拍他馬屁,讓關羽自信心爆棚。另一方面關羽鎮守荊州多年,很久沒有經歷戰事,也是想快速的建立些戰功來證明自己寶刀不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關羽是荊州派的領軍人物,在荊州這方面他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自己的威望如今是如日中天,放眼天下還真找不到和關羽一戰的對手了。

接連不斷的勝利衝昏了關羽的頭腦,衝動戰勝了理智。

這時的關羽已經不把那些對手放在眼裡了,只是一心想著消滅曹操軍隊的有生力量,佔領襄陽以後順勢進攻樊城,曹操都險些被關羽逼的準備遷都了。進攻樊城正趕上于禁龐德來援,藉助天氣的優勢關羽活捉了于禁擊敗龐德。此一戰下來,關羽名聲大噪威震華夏。一時間風頭無兩。隨著自信心的再度膨脹,關羽的內心發生了變化,把劉備的命令拋在了腦後。作為實際上的荊州之主,關羽現在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一方諸侯而不是劉備手下的一員戰將。估計關羽這時候已經有了脫離劉備的想法了,他的目的是佔領洛陽。隨著自己的勝利接二連三的到來,關羽真的變了。他不再是當年追隨劉備征戰天下的那個關羽了,劉備已經失去了對關羽的控制權。

完成任務以後沒有及時收手才是關羽最大的失誤。

其實攻佔了襄陽以後,關羽已經超額完成了劉備交給他的任務了,客觀上來講關羽這時候已經是自立了。圍攻樊城就是關羽的一個巨大錯誤,他輕視了曹操的實力,無視了孫權多年以來覬覦荊州的野心。既然完成了牽制任務,還佔領了襄陽,那就該停下腳步消化一下勝利果實,不該再繼續進攻了。可是關羽的野心戰勝了理智,他一心追求擴大戰果,證明自己在荊州幫的絕對領導地位。他不惜調空荊州守軍,搶奪孫權領地的糧食,徹底得罪了孫權,讓孫權偷襲荊州找到了藉口。

等到關羽徹底失敗的時候,他根本就調動不了劉封的軍隊。劉封不歸關羽管轄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劉封是劉備養子,本來就對關羽頗有微詞。這就是劉封不出兵救援的原因。

所以說關羽的死就是他自己的原因,不能怪任何人。


雨夜構想


看三國演義,我也有關羽是被故意害死的感覺。但不是諸葛亮一個的故意,是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共同實施的。

劉備方面的動機

劉備攻取益州,奪得漢中後,開始稱王,後面就打算稱帝了。但是關羽呢,一心匡扶漢室,常常把漢獻帝封的"漢壽亭侯"掛在嘴邊,對劉備給於的封號,卻從不提及。如此這般,讓劉備作何感想?

另外就是當時劉備已經年齡很大了,放在古代平均年齡40歲左右的時代,劉備已經是高壽了,所以不得不考慮一下身後之事:假如自己死了,劉嬋是否能夠壓制住關羽?答案顯然是不能的,連劉備都需要時常以兄弟之義來拉攏關羽,不敢用君臣之禮還對待他,何況劉嬋?因此劉備就需要用合適的方法除掉關羽。

諸葛亮方面的動機

關羽打骨子裡是看不起文人謀士的,自視甚高,遠非諸葛亮能夠隨心所欲差遣的。劉備在時就這樣,要是劉備不在了,在蜀漢朝堂上,關羽就是最有可能最有實力與諸葛亮一較長短的人。果真如此,那麼諸葛亮出山後一統天下的夙願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雖然這只是一種可能,但站在諸葛亮的位置上,既然有這種風險,那麼就需要把風險消滅到最出萌芽的時候,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動機,因此才會出現蜀漢不救援關羽,任其被消滅的情景。而且關羽死後,還給了劉備一個攻擊東吳的良好口實,大舉發兵60萬,是衝著滅東吳來的,不是出氣來的,此舉因為關羽被殺而不怕被天下說他劉備度過難關後對東吳忘恩負義。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從主觀和客觀上來分析,關羽不是諸葛亮害死的

主觀上,關羽死掉對諸葛亮沒有一點好處

關羽鎮守著荊州,諸葛亮原本計劃與關羽遙相呼應,兩邊攻擊曹操,以達到匡扶漢室的目的,

劉備從漢中趕走了曹操,乘勢繼續向東進兵,他派孟達和養子劉封攻佔了上庸。從上庸自漢水而下可達荊州北部。與此呼應,駐守江陵的關羽也率軍北上,攻打漢水北岸的樊城 。剛當上漢中王的劉備這時正春風得意,恨不得能一舉定乾坤。

守住荊州,將很難撼動曹操,事實後來也證明了,沒有兵力從荊州夾擊,六出祁山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加上二人並沒有什麼利益衝突,對於諸葛亮而言,這是劉備的兄弟,從忠誠角度而言,是不存在任何背叛的可能,而且關羽智勇雙全,如果關羽不出問題,這可是蜀漢之福。

況且,關羽雖有點孤傲,但是對諸葛亮還是比較尊重的

所以從主觀上而言,諸葛亮沒有陷害關羽的動機。

關羽的個人原因

偏偏關羽的最大弱點,則是沒搞好統一戰線,客觀上沒有重視孫劉聯盟的關係,得罪了東吳,還搞軍事摩擦,魯肅在世時,還能顧全大局,周旋一下不至於關係破裂,後來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呂蒙的目標就是奪回荊州,並用年輕的陸遜來麻痺關羽。關羽並沒意到事情的嚴重性,率軍攻打襄陽、樊城。

曹孫確背地裡達成合作。負責荊州後勤,留守公安、江陵的分別是士仁和麋芳,劉備的小舅子糜方因供糧工作不給力,被關羽責罰了,此刻反水,內外勾結,讓呂蒙輕易地奪取了荊州。實際上已經隔斷了荊州南方几個郡與關羽的聯繫,估計守將能力也不咋地,不敢發兵來營救。

唯一能營救關羽的,只有劉封和孟達

聽到江陵失守的消息,關羽急忙從樊城撤兵南歸。在回江陵的路上,關羽幾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直到這時關羽還不願意相信孫權已經背叛了自己。呂蒙進入江陵後,對城內百姓,特別是出征樊城的將士家屬厚加撫慰,又款待關羽的使者。使者回去告訴軍中士兵。關羽手下將士得知家中平安,無意再戰。這時,孫權也親自進入江陵,一面致力於收攬人心,一面派陸遜佔領江陵西邊的宜都、夷陵,以防禦益州的劉備。

關羽撤到江陵北邊的麥城,自知大勢已去。這時孫權派人向關羽勸降,關羽假裝投降,從麥城突圍逃走。但孫權早已安排朱然與潘璋截斷了關羽的去路,關羽和兒子關平被擒,最終被斬殺。

劉封是劉備的義子,義子就是義子,並不是親生兒子,所以不出兵營救。況且,孫權已經做了準備,佔領江陵西邊的宜都、夷陵,也能預防劉、孟二人的接應。劉封即使出兵,也未必能營營救成功。能否衝破陸遜的防守不說,萬一曹軍在背後來一刀呢?所以劉封不營救,其實也能理解 。

從地理位置上,孫權已經隔斷了劉備、劉封與關羽的聯繫,加上關羽的軍隊荊州人多,老家被佔,已經無心戀戰。從時間上,劉備即使發兵救關羽也來不及了。

這些知識,《幼三國》裡說非常明白,目前在搞促銷,讀者們可以買給小孩子看,也可以自己翻閱。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9052078579572251"} --}

國內ERP專題


據《三國志》記載:“權與呂蒙謀襲關羽,議之近臣,多曰不可。權以問範,範曰:‘得之。’”此事聽起來有些胡鬧,畢竟我們大多不相信這等鬼神之事,覺得吳範不過是招搖撞騙之徒罷了。

然而,事情的發展超乎我們的想象。

當關羽被困於麥城時,在城頭豎起了白旗,明面上表示投降,其實想暗中逃跑,這個時候,孫權又跑來問吳範了,吳範也沒有含糊,搭眼一瞧,直接說道:“彼有走氣,言降詐耳。”一語道破了關羽詐降的真相。

之後,關羽逃亡,吳國派出追兵,他又算出了關羽被擒的準確時間,分秒不差。

《三國志·吳範傳》記載:“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權問範曰:‘競當降否?’範曰:‘彼有走氣,言降詐話耳。’權使潘璋邀其徑路,覘候者還,自羽已去。範曰:‘雖去不免。’問其期,曰:‘明日日中。’權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權問其故,範曰:‘時尚未正中也。’頃之,有風動帷,範拊手曰:‘羽至矣。’須臾,外稱萬歲,傳言得羽。”

因為他一句話,孫權決定打破孫劉聯盟,讓呂蒙攻打荊州;也是因為他一言,關羽詐降逃走被識破,所以要算兇手的話,他才是導致關羽死亡的真兇。

若非他的存在,孫權可能不會攻打荊州,關羽也可能逃出生天。

吳範的本事不止於此。

當初孫權想要討伐黃祖,他說最好第二年攻打,到時不但可以擒獲黃祖,劉表也會去世。孫權不聽,結果當年並沒有取得戰果,第二年才打敗黃祖,並將其生擒,而且劉表也正是死於這一年。

吳範料定劉備在甲午年能夠拿下益州,後來世人皆傳劉備已死,他卻堅持己見,後來傳回的消息果然如他所料。

綜上所述,猶如世界冠軍,當吳範針對關羽研究後,而自己卻不知防範,被針對而死,所以,關羽是死在自己的自傲上的。


琳宮逍遙


這話沒有依據,關羽鎮守荊州不是諸葛亮的主意,應是劉備的主意,諸葛亮只是一個軍師,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因關羽是劉備患難兄弟,又忠誠於自己,有威望,且文武雙全,有實戰經驗,將鎮守荊州的重任交到關羽手上不光劉備放心,且附合用兵原則沒有錯,諸葛亮不能多說什麼,只是提醒關於多加提防,…又因劉備與孫權是郎舅關係,吳蜀又有戰略同盟關係,取得赤壁之戰巨大勝利,曹操又敗退北方,軍事上受到很大捐失,估計短期可能掀不起大浪。

因此根據目前的大好形勢,劉備取西川發展自己的勢力適逢其時,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當然知曉這個道,百密一疏:那就是在利益面前,人性會變得反覆無別,親情會顯得蒼白無力。關羽是忠義之人,戰役指揮得當,也取得了水淹七軍的重大勝利,但是孫權抓住了關羽的人性弱點,以假象欺騙了關羽,偷襲成功,佔領了荊州,致使了關羽失掉後方戰略要地,沒了大後方支援,最終敗亡。劉備當然是遠水救不近火,只能眼看丟失荊州,打亂了諸葛亮為蜀國改計的戰略規化藍圖,牽一髮而動全身,自此蜀國發動的:夷陵之戰又呈敗績,此後蜀國便漸走下坡路,劉備死後,繼承人諸葛亮雖力挽狂瀾,終因蜀國太過弱小,國力不足,無力迴天。


丁迎勝


由於三國時期,西川和荊州的信息傳遞並不順暢,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從前方傳到後方要有一定的時間,當在荊州關羽失利的消息傳到後方蜀中時為時己晚,緊急招募兵馬、即使十萬火急派兵增援前方已經是遠水解不了近火了。再說諸葛亮為得到荊州,花了多少心血,丟掉了荊州,諸葛亮也是痛心疾首的。他怎麼能做出讓“輕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面,諸葛亮是問心無愧的。


求圓4


有人說是諸葛亮不救關羽,其實和諸葛亮關係不大,古代消息傳得本身就很慢,當書信傳到西川的時候,恐怕早就晚了,諸葛亮自然是來不及救他,更何況當時劉備還活著,蜀國的兵權並不在諸葛亮手上,他自然沒有權利去救關羽。救不救關羽不是諸葛亮所能決定的,唯一有機會救關羽的劉封和孟達都沒有去營救關羽。劉封還是關羽的義侄,只是因為關羽曾說他不是劉備親生的,所以引起劉封不滿,他才會選擇不去營救的。其實就算劉封和孟達去營救關羽,很可能也是於事無補。因為就算他們手下的軍隊取了。也可能被人打的落荒而逃。

當時諸葛亮身在西川,距離麥城那是有十萬八千里,當他後來得知這一消息時,已經來不及搭救關羽。而且諸葛亮主政,蜀國軍事上的事大部分還是劉備掌管。不過諸葛亮早就預見了關羽的將來,也和劉備說過幾次,但悲劇還是發生了。因為關羽的兵敗,對蜀國和劉備造成的損失也是極大的。後期蜀國北伐不成,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蜀國的軍糧供應不便。

諸葛亮對於蜀國,對於劉備,對於劉禪,都可以說是鞠躬盡瘁。作為一個臣子諸葛亮做的足夠多足夠好。關羽兵敗有很多原因,但是見死不救這黑鍋孔明同志是不可能背的。諸葛亮深知荊州對蜀國的重要性,要是有機會怎麼會不救關羽呢?最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就是荊州的丟失,導致之後諸葛亮的北伐次次失敗,最後也是遺憾而死。


老陳視頻剪輯


在這裡要為諸葛亮平反,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下屬,只是個左將軍軍師之職,職位權力都不及關羽,有什麼權力有什麼能力去害關羽,害關羽者另有其人,聽我細講。

關羽作為封疆大吏,


職位功勞蓋過諸葛亮,鎮守荊州豐碩之地,使百姓富足,家有餘糧,兵精糧足,儼然是一方諸侯。

做為劉備手下第一上將軍,劉備賦予了關羽自主的權力,可以不用上奏,直接處理荊州政務軍事,一時間關羽大權在手,兢兢業業,把個荊州治理的花團錦簇,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百姓感關羽大恩,一時,關羽在民間名聲大噪,聲名如日中天。

那劉備一開始派關羽鎮守荊州,


是出於關羽的能力以及對自己忠心考慮 ,荊州作為北拒曹操南抗東吳的重要門戶,地勢非常重要,非得一個放心人來把守,論能力論功勞論忠義,關羽是不二人選。

誰想關羽把荊州治理的如此之好,這就罷了,而且進攻襄樊,水淹七軍,大破曹兵,斬殺龐德,生擒于禁,大顯神威,嚇破曹軍敵膽,威震華夏,何等威風了得。在民間是神一樣的存在。

這情景看在劉備眼中,是又喜又憂,


喜的是關羽英雄了得,屢敗曹兵。憂的是關羽兵精糧足,在百姓中聲望甚高,壓倒了自己風頭,荊州百姓心裡口裡只有關羽,哪知蜀主劉備。那關羽儼然是一方諸候的存在。

關羽打的勝仗越多,佔的地盤越大,名聲就越響,劉備就更心驚肉跳。關羽一旦拿下北方,自立為王,那豈不是養虎為患。

劉備此時對關羽動了殺機。


關羽與劉備演義裡是拜把子兄弟,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其實就算是拜了把子又能如何,在權力面前,其它一切都得讓路,威脅到我的權力,下場就是一個死字。

君不見為了皇位,李世民殺兄殺弟囚父的行為嗎!

於是劉備密令小舅子糜芳想方法除了關羽。


糜芳乃是國舅,自家人,信的過。那糜芳怎能是關羽對手,一時無計可施。

不想事有湊巧,吳國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縻芳一看機會來了,我若降了東吳,利用東吳之手除了關羽,一來可完成姐夫的使命輕易除掉關羽,二來姐夫也不背上殺害忠良的名聲。

此計甚好,我暫時先降了東吳,等事情辦完,塵埃落定,再反吳歸蜀,到時也算姐夫的大功臣了。

自此糜芳成了劉備的替罪羊,東吳成了劉備的劊子手,才有了關羽兵敗麥城,被吳所殺。

結語:

此雖為本人杜撰之詞,想來與事實也應相近,哪個皇帝身邊敢留一個本事,名聲,功勞大過自己的人呢!

功高震主的人大都不得善果,如韓信,岳飛者比比皆是,關羽落的如此下場,也在情理之中。


火煮水壺84501


所謂敗走麥城的前提是大意失荊州,關鍵就在大意兩個字上,關羽這個人在三國中是相當優秀的一個人,我個人覺得除了常山趙子龍之外他是三國裡相當完美的一個人,但是畢竟是人,總會犯錯的,關羽錯就錯在心高氣傲,不能說是諸葛亮害了他,其實是自己害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