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奪位後李隆基沒起兵討伐是心灰意冷還是沒有本錢起兵討伐了?

用戶6502379185851


李隆基本質上就是個高級政客。

最初,他玩政治連續幹掉兩波女人(韋后一黨、太平公主)上位;

後來,同樣由於政治玩的溜帶出了開元盛世;

但到了晚年,仍舊是醉心玩政治,但這次玩脫了,把大唐整了個半殘廢,而且還是跟女人有關係。

起家和倒黴都是因為女人,李隆基不愧為風流皇帝。

至於說他安史之亂平定會為啥甘於當太上皇?他不接受也不成啊,他的時代已經被他自己終結了。

老爹捅婁子,兒子收拾攤子,李隆基沒膽子、沒底氣、沒能力奪權

在位前半期英明無比的李隆基,為了避免手下專權,每隔幾年就換宰相,政治平衡玩得堪稱一流;而且他還願意聽進不同意見,甚至甘願“吾雖瘦而天下肥”,堪稱一代明主。

而在開創開元盛世、把大唐帶上頂峰後,可能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了,他在後期彷彿完全變了個人(也是人的本性):貪圖享樂,失去進取心;專信李林甫,大唐政壇日漸失去活力;沉迷女色,極度驕奢淫逸。最要命的是,他聽信李林甫“胡人聽話而且在朝中沒靠山、易控制”的說法,大量啟用所謂“忠厚”的少數民族將領做節度使。

當然了,像哥舒翰、高仙芝這種出身少數民族的名將,雖然有些毛病,但人家有能力、對朝廷忠心,在心裡把自己視為唐人;然而安祿山這種打仗戰五渣、拍馬屁一流、心懷不軌的投機派,竟然由於對李隆基的胃口而身兼三大節度使之重任。最誇張的是,安史之亂數年前,張九齡、王忠嗣甚至太子早就斷言安祿山必反,李隆基卻迷之自信,甚至認為他們是在結黨;後來有誰再說這句話的,他乾脆直接把人家殺了。

而安祿山真的造反後,李隆基的一舉一動,儼然像叛軍的幫兇:

在西域呼風喚雨的兩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封常清,帶領一群烏合之眾前去迎戰叛軍,輸了幾場後,因為李隆基派出去的太監汙衊,就被不分青紅皂白的被陣前處死;

當叛軍被擋在潼關外,郭子儀、李光弼在安祿山的背後打的叛軍焦頭爛額時,李隆基卻相信大舅子楊國忠的說辭,認為潼關統帥哥舒翰是故意不出兵、想養寇自重搞小動作,他不顧所有將領的反對,逼迫哥舒翰出關。最終人心渙散的唐軍大敗,安祿山進潼關直奔長安。

後世普遍認為,如果李隆基不瞎指揮,安史之亂很可能在兩年內就被平定,所以說他是安祿山的隊友,還真不是冤枉。

而潼關被破後,李隆基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而且是跑到天險的蜀地,希望這樣能躲過安祿山,內地洪水滔天的慘相他是沒興趣管了,手下的衛兵弄死楊玉環算客氣的了,估計心裡都恨的牙癢癢想幹掉李隆基本人吧。

而他的太子反而充滿了血性,在殺掉楊國忠、楊玉環等人後,李亨北上,依靠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最終搞定了安史之亂。而在這時,在四川繼續過了幾年好日子的李隆基才得以被接回長安。

這個時候,李亨早已稱帝多年,並且這是也是自己同意的,如今兒子又收拾了這麼大的爛攤子,李隆基哪裡敢替奪權?即使他想奪,那些武將誰還會鳥他?

可以這麼理解:經過安史之亂後,李隆基早已失去了參與政治的心氣、實力。而且變亂因他而起,更因他而憑空增添了很多波折,他早已在軍民中失去了威信,壓根不被人當回事了,何來奪權之說?能活著繼續享受榮華富貴,這個結局已經算不錯的了。


正史漫談


從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李隆基的種種表現來看,對於太子李亨即位之事,李隆基可能會有點心灰意冷,但更多的是無奈,還有對李亨的期許!

安祿山叛變前後李隆基的表現

天寶十四年四月,即安史之亂前夕,玄宗曾派朝廷給事中裴士淹去宣慰河北,一來是安撫蠢蠢欲動的安祿山,二是探聽安祿山反叛的虛實。結果裴士淹先是在安祿山那裡吃了閉門羹,而後安祿山又在中央代表面前耀武揚威了一番。裴士淹認定安祿山反叛之心昭然若揭,而玄宗卻認為裴士淹是誇大其詞、危言聳聽。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裴士淹宣慰河北半年之後,安祿山在范陽正式起兵反叛。此時,玄宗正和他心愛的楊貴妃在華清池泡溫泉。面對前線的戰報,玄宗對此卻依舊置若罔聞。《資治通鑑》記載玄宗“猶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未之信也”。

面對安祿山反叛的事實,玄宗竟然不相信,不作為。其實也不難理解,玄宗此刻是在逃避,不敢相信自己寵信的人反叛自己,不相信自己親手締造的大唐盛世就要這麼毀了。

玄宗與李亨分道揚鑣時的表現

玄宗和大唐朝廷一連串的決策失誤,使得強大的叛軍很快兵臨長安,玄宗無奈地開始了他的巴蜀避難之路。馬嵬兵變,奸相楊國忠被禁軍殺掉,玄宗心愛的楊貴妃也被處死。馬嵬兵變是禁軍自發行為,但禁軍首領陳玄禮事先也請示過太子李亨,李亨沒有表態,而李亨心腹宦官李輔國參與其中。對於兵變,不知玄宗是否考慮過是由太子主使的?

在兵變後繼續西行的路上,玄宗一行被一群老百姓堵了路。百姓們希望玄宗不要丟下長安、不要丟下祖宗陵寢,玄宗對此沉默不語,交由太子與百姓交涉。之後,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玄宗繼續南下去巴蜀,李亨北上去了靈武。

玄宗對於李亨北上之事,只說了“天意”二字,並撥付兩千禁軍給太子,告訴禁軍將士“太子仁孝,足以擔當社稷。”同時表達了傳位給李亨的意思。

玄宗聽聞李亨即位時的表現

在玄宗南下途中還發布詔令,命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攬平叛事宜。而此時李亨已在靈武即位稱帝,尊玄宗為太上皇。到成都後,玄宗調整朝廷官員,頗有大幹一場的想法。

可是幾天以後,玄宗就見到了新皇帝李亨派來的使者。對於太子即位,玄宗頗為意外和震驚,但作為老練的政治家他還是面帶微笑的說了句“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玄宗雖然有再多的不滿,但他知道盛年的太子李亨比七十多歲的自己更適合領導這場平叛戰爭,他這是為了大唐、為了百姓!

安史之亂後,玄宗經歷了太多,從巔峰到谷底,有慌亂、有驚恐、有背叛、有無奈。對於李亨自立稱帝,他更多應該是無奈,就像是開元盛世一樣,無可奈何花落去。他沒有必要再與李亨去爭,他只是希望還能安度餘生,百姓們不因自己而受太多罪。


時光山人


其實,我想當時李隆基應該是正想找一個人去幫他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爛攤子。“安史之亂”爆發,中原大約一百年沒有經歷戰亂,官府都不知道該怎麼打仗了,安史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在潼關失守後李隆基逃奔蜀中避禍,大唐王朝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機,他就要成亡國之君了,自己的兒子出面為李唐王朝做貢獻,他也不好說什麼,總不能在這個時候起內訌吧!

不過李亨也並非是奪位,皇帝跑了,而且年事已高,自己繼位更有利於號召官軍,不得不說,李亨還是很有領導力的。他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著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應肅宗李亨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銳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至德二年(757年),隨著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

沒有李亨,李隆基很難再回長安。


極點歷史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唐玄宗末年,李隆基胸懷大志,有能力吞山川。他開創了屬於他和唐朝的“開元盛世”。然而,在晚年,他沉迷於楊貴妃的美貌而忽視了國政。

因為李隆基寵愛楊貴妃,所以他把楊貴妃的家人都封給了高官,接受了楊貴妃對安祿山的認養,甚至對楊貴妃為安祿山洗澡付之一笑。

他幾乎成了一個昏庸的老人,安史之亂後楊貴妃被賜死。所以說,李隆基因為女人耽擱了這次起兵討伐的時機。


fighting小薛


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簡單說兩句,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快速逼近長安,之前自己派出的平叛軍也被迅速擊敗。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二日,李隆基白天登上勤政樓宣佈自己會親自率兵出征。

晚上夜裡唐玄宗就命龍武大將陳玄禮整頓大軍,挑選良馬幾百匹,等待黎明破曉之際,攜帶了貴妃,皇子,皇孫等官員親信偷偷出了紫禁城一路向西逃出長安。

皇帝是天真赤子,宇宙之王。皇帝的尊嚴不容侵犯。

但安祿山的叛亂,打破了開元盛世的迷夢,讓李隆基顏面盡失。

一路西逃大量宮人凍餓而死,逃到咸陽之後,發現縣令造就已經逃走了,自己餓的實在不行了,無奈之下,只能流落到跟百姓一樣買鞋糙米充飢。李隆基又丟掉了皇帝以往所有的榮光,

到了馬嵬驛,李隆基作為男人的最後一絲尊嚴也被扒個乾淨。自己的愛妃,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對於一個男人來說那還有什麼尊嚴。

在長安丟了江山,丟掉了皇帝的尊嚴,在馬嵬驛又丟掉了男人的尊嚴。李隆基一定是痛苦的,可就在這時候兒子李亨自己登基了,遙尊自己為太上皇。

李隆基這時還能幹什麼呢?江山已經四分五裂,愛妃也香消玉殞,如果李家父子再搞內訌,那就真的對不起李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了。



七品闡史官


權力是個複雜的東西,不是你是皇帝別人就聽你的,而是有人聽你的,你才是皇帝。唐玄宗早年的時候,有人聽他的,自然他能夠一天殺三個兒子。假如他三個兒子,手底下的人多,他們也可以殺唐玄宗。唐太宗李世民由於常年征戰,手下的文臣武將很多,所以他通過玄武門之變就能夠取代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安祿山即將攻陷京師。這種情況下,唐玄宗便帶著王公大臣逃跑到四川。因為當時四川易守難攻、而且經濟富庶,非常適合東山再起。可是發生了這種事情,天下百姓以及文臣武將自然把矛頭指向了唐玄宗。畢竟眾怒難犯,馬嵬坡之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楊國忠和楊玉環被殺,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了來在北方主持大局。

唐玄宗肯定是不願意太子李亨留在北方的,畢竟這樣太子李亨便擺脫了他的控制。其實,從開元二十六年李亨被立為太子,到天寶十年,李亨都是不斷受到唐玄宗壓制的。那個時候,李亨東宮的勢力並不夠強大,根本沒有辦法維護太子地位,更不能確保自己成為皇位繼承人。

所以李亨是希望藉著這次機會擺脫唐玄宗,靠著收復失地,建立自己的威信。李亨脫離唐玄宗以後,便開始積極的收攏各方力量,並最終選擇了朔方作為自己的基地。李亨本是太子,加上此時手裡有了實力,唐玄宗難以有作為,他便自立做了皇帝,唐玄宗便成了太上皇。

這一時期唐玄宗和李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其中,永王便是唐玄宗制衡李亨的重要籌碼。後來永王兵敗被殺,而李亨則勢力越來越強。他有了數萬的軍隊,從而使得收復兩京成為了可能。同時,經濟上他也有足夠的收入。外交上他還和回紇聯兵已經達成。這個時候的李亨已經建成屬於自己的王朝。唐玄宗則失去了同李亨對抗的實力,結束了自己的統治。

晚年的唐玄宗是非常悽慘的。李亨對他不信任,把他遷回到了長安。唐玄宗身邊的六百個侍衛也被調走了。這個時候的唐玄宗又怎麼殺得了李亨呢?


海洋說歷史


這個問題,壹零壹肆來回答。

安史之亂打破了唐朝的穩定繁盛。潼關失守,眼看長安就要落入叛軍手中。唐玄宗李隆基帶著寵妃和大臣們落荒而逃。然而在馬嵬坡發生了兵變,楊貴妃、楊國忠等人被殺。兵變平息之後,唐玄宗一路西行,太子李亨與唐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在亂戰中,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當時唐玄宗尚未退位,唐玄宗李隆基就從皇帝變成的太上皇。那為什麼唐玄宗李隆基不起兵討伐奪位的的李亨呢?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唐玄宗沒有能力。唐玄宗當初開創開元盛世,確實是一代聖主。但是在安史之亂這場浩劫爆發的時候,唐玄宗已沒有能力,只能選擇屈辱的落荒而逃。這個時候,要怎麼去討伐李亨呢?即使他有討伐的心,也沒有討伐的能力了。

第二,唐玄宗已經失去了大臣的信任。從唐玄宗寵信奸臣開始,朝廷之中的忠貞之士,對唐玄宗漸漸的開始失望。大臣們已意識到,落荒而逃的唐玄宗,早已不是原來那個人人景仰的英明神武的唐玄宗了。在太子李亨和唐玄宗之間,他們更願意相信李亨。至少,李亨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主動擔當大任,拯救唐朝。

第三,李亨有能力。安史之亂能夠得到平息,李亨功不可沒。尤其是登基稱帝之後,李亨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實施自己的作戰計劃。

以上就是李亨奪位後李隆基不起兵討伐的原因。


壹零壹肆


當時的情況應該是既沒有本錢也沒有必要,當時的情況下唐玄宗已經是千夫所指,眾臣從上到下實際上是對他礙於君臣的名分敢怒不敢言,馬嵬坡之變如果稍有偏差,李隆基就會命喪當場。

生死之間,李隆基當時非常清楚局勢,所以他寧可犧牲楊貴妃,他要保住性命就必須找一個替罪羊,楊貴妃和楊國忠就是頭一份。李亨自立為皇帝既沒有玉璽也沒有詔書,實際上就是代行皇帝職權的偽天子,但是這個偽天子卻可以替他收拾殘局,最糟的結果也可以為他抵擋一陣子,所以承認他的身份,是李隆基為了保命做出的第二份犧牲,也就是犧牲皇權。因此,他沒有必要討伐李亨,雖然他有這樣的權力,但是他為了保命必須承認他。

第二,他也沒有本錢。當時的天下各方實際都在觀望,楊國忠在位時期貪婪成性,楊貴妃和李隆基奢侈無度,天下的各方勢力早已不滿。李隆基逃出長安,他只剩下了皇帝的虛名,連他身邊的近衛軍都發生了譁變,更何況其它山頭的勢力。如果他下詔討伐李亨,那麼第一會造成各方反對安祿山的勢力分崩離析,甚至各方自立,其中也包括巴蜀的勢力,李隆基很有可能死於亂軍。第二,很有可能會有人打出廢立的旗號,公開廢黜李隆基。無論這兩種情況哪個實現,李隆基都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因而與其說是心灰意冷,不如說是無奈默認。


經典守望者


木已成舟又無能為力,兵權都被李亨抓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