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生產毒,我們只是毒素的搬運工"——箭毒蛙

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一種外表顏色鮮豔美麗,身體確只有1至5公分的大小的蛙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就是聞名於世的

"箭毒蛙"。它的出名不僅是因為它的外表的美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青蛙,更因為它的名字中這個"毒",它還被認為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

有了這樣的兩個稱呼後,果然應證了那句"越美麗的越危險",人們常說大自然中大多顏色豔麗的物種都帶有劇毒,就像小時候所學過顏色鮮豔的蘑菇不能採。但其實顏色的鮮豔不也正是這些物種警告掠食者的一種方式嗎,如果還要侵犯,那隻能說咎由自取。並且在後來的瞭解中我發現箭毒蛙本身是不帶毒的,那麼它的毒名和毒素又從何而來,這一切還得先從它的毒名說起。


"箭毒蛙"名字來歷

箭毒蛙又名毒標槍蛙,根據這個名字我想就不難猜出它名字的來歷了。在人類踏入箭毒蛙所在的環境後發現了這種小型蛙類,或許是不小心被箭毒蛙的毒傷到或者看到別的動物因為箭毒蛙而中毒,總之人們發現了箭毒蛙的體表會分泌毒液,並且人們發現箭毒蛙的毒液只會通過傷口進入到血液才會引起死亡,若沒有傷口最多隻會導致皮膚引起皮疹

箭毒蛙毒箭

聰明的印第安人發現了這個道理,他們用樹葉包住手把箭毒蛙抓來製造了他們的"毒箭"、"毒標槍"。他們把箭毒蛙殺死後用火烘烤箭毒蛙使其毒液從腺體中滲析出來,而後把武器,箭頭,標頭在箭毒蛙的身體摩擦。就這樣,擁有毒液的毒箭和毒標在擊中獵物後就會導致獵物快速倒下。也因此,箭毒蛙的名字就誕生了。

從此毒性讓人聞風喪膽

在用於毒箭捕殺獵物後,人們真實的感受到了箭毒蛙的毒性威力,到了現代,根據研究更是發現箭毒蛙中一種來自南美洲哥倫比亞的科可蛙的毒性更是高到令人害怕,僅需0.0003克就可以致人死亡。

碰巧前幾年發生了一起箭毒蛙走私案件,案件中提到1克箭毒蛙的毒素可致1.5萬人死亡,新聞的沸沸揚揚再加上專家的數據研究,人們對箭毒蛙可以說是聞風喪膽。可是人們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箭毒蛙的本身就那麼小,一隻箭毒蛙都不見得有幾克,一克的毒素那不知道得多少箭毒蛙毒素湊在一起才有。

不過既然有這樣的數據說明箭毒蛙的毒性驚人那我們也不能否定箭毒蛙。可是什麼原因導致它毒性這麼強呢?要想讓大型的猛獸或者是人類在一瞬間中毒倒下,那麼這種毒素必然是攻擊了動物的神經系統和心臟,一旦毒素攻擊神經系統就會導致被攻擊對象瞬間失去行動能力而癱瘓。

確實如此,箭毒蛙的身上就有此類毒素,它們是一種類似嗎啡的化合物其強度又是嗎啡的200倍左右,該化合物為epibatidine。其作用機制就與乙醯膽鹼(一種膽鹼類受體,屬於神經傳導遞質)這種化合物類似,可以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訊號。

由於epibatidine的效率極高,因此會干擾乙醯膽鹼的作用,造成神經系統許多問題,毒性大到只需要一隻箭毒蛙的epibatidine,就可以殺死一頭水牛。

發現真相,毒素不來自箭毒蛙本身

而正是對箭毒蛙身體毒素的研究後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那就是箭毒蛙本身是不會分泌毒素,那麼它的毒素是怎麼回事呢?在人們對於箭毒蛙從何處獲得毒素的研究中發現,箭毒蛙的毒素應該是來自於箭毒蛙的食物。

箭毒蛙以一些小型昆蟲和蜘蛛為食,在食用了一些有毒的昆蟲和蜘蛛後(特別是有毒蜘蛛),這些帶有毒素的生物毒性會被箭毒蛙吸收從而轉化為自身的毒液,而這個過程中箭毒蛙不會被那些生物的毒液所侵犯,這是由於箭毒蛙的神經系統在時間的進程中不斷演化早已擁有了抗毒能力。

前面說到毒素在箭毒蛙身上的時候呈現的是化合物

epibatidine,此類化合物本是可以干擾動物體內乙醯膽鹼引起神經系統問題的,而到了箭毒蛙的體內,箭毒蛙體內的受體卻偷偷在結構上做了小小的修飾與改變使得epibatidine認不出箭毒蛙的受體從而無法作用於箭毒蛙,而乙醯膽鹼卻還可以正常作用,所以這就保證了箭毒蛙不會被自身毒素所影響。

所以說,箭毒蛙自身是不會產生毒素的,它所帶有的毒素都來自於它的食物,吃的越多有毒生物,它身上的毒素就越強。就像人們玩遊戲中的角色,打了buff買了被動裝備,這個英雄就擁有更多的屬性和能力,而如果沒有這些他就是單純的一個英雄,箭毒蛙也是如此,如果一段時間不進食有毒的生物,它身上的毒素也會隨之減少消失

也正是因為發現箭毒蛙的毒素與食物有關後,箭毒蛙這種長相美麗的青蛙後來走進了人類的生活,在食物都沒有毒性的情況下,箭毒蛙不帶有任何毒性,它以美麗的外表成為了一些人家裡的新寵。不過箭毒蛙對環境的要求極高,是不建議讓它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的,儘管在野外的它們可能會因為食物而導致自身擁有毒性但是這也比被帶到人類社會而後逐漸消亡要來的好許多吧。

最後箭毒蛙有話要說

"我們不生產毒,我們只是毒素的搬運工"

文丨蟲蟲

感謝大家對叮叮噹小阿姨的支持,多多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