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的天敵是什麼?

用戶1225796038888


蝗蟲天敵挺多的,比蝙蝠、猴子...蝗蟲數量如果太多太多了,它的天敵就吃不過來了~


有事想到了鍾無豔


蝗蟲的天敵,如果從專業知識上講的話那就是蛙類鳥類兩棲動物還有其他一些小型的昆蟲類,反正很多很多,數不勝數,但這是在國外!如果是在國內,蝗蟲真正的天敵只有一個,中國人,只有中國人,才是蝗蟲真正的天敵,才能讓所謂的蝗蟲從氾濫到瀕危。

拿本人小時候說吧,那時候蝗蟲分兩種,大一點的土話叫蹬蹬山,小點的叫螞蚱,對我們來講,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肉多點,一個肉少點,共同點就是烤著吃都很香,滿滿的兒時回憶😅!想起幾年前山東曾鬧過蝗災,剛開始的媒體也是心驚膽戰杞人憂天,結果卻是很多人開車去逮,最終卻因晚了一兩天連個毛都沒見到,漫山遍野的全是人,就是因為這玩意在餐桌上幾十塊一盤,這就是中國的吃貨,這就是利益迸發出的可怕的潛力,損失的莊稼的收益遠遠比不上蝗災帶來經濟收益,所以,對於最近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印度蝗災的事情,個人覺得真的不用杞人憂天,也有不少心裡焦慮的文人墨客,我只能說,他們可能真的就是那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城裡人,沒事到各地農村走幾步可能就能改變他們的想法,畢竟在中國,農村還是多於城市的。

我們要看清並且相信兩點,第一,要相信中國可是個舌尖上的的國度!中國有十幾億人口!數量擺在這呢。第二,也就是根本因素,要看清中國因為吃所帶來的利益鏈,這是最可怕的,不信看看那些地溝油毒大米以及非法捕獵,冒著犯罪的危險都要去做,這就是利益的潛力



透過表象看根本


記得我小時候蝗蟲特多,那時候打農藥很少,青蛙也多,小時候覺得蝗蟲的天敵是青蛙,蜘蛛網,鳥類,現在種什麼都打農藥,蝗蟲少了,能看到青蛙也是稀有動物🙁,大自然規律就是這樣,有得就有失,莊家保護好了,蝗蟲少了,青蛙也就只能在書上看到了,現在蝗蟲的天敵是人類了,都吃的開始人工養殖了[流淚]


啊Q影視


你好,我是科學領域的創作者,我瞭解很多科學領域的知識,可以分享很多科學領域的知識給大家,我有豐富的經驗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那邊蝗災比較嚴重,連衝突都被蝗災弄停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那就是蝗蟲的天敵是什麼?下面我例舉幾個蝗蟲的天敵。

1.家畜類:這個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張,雞,鴨等都是可以吃蝗蟲的,是蝗蟲的天敵,鴨一口氣就可以吃100只量的蝗蟲。

2.鳥類:我們都知道鳥類是吃蟲子的,吃蝗蟲的鳥類還是比較多的,我們常見的燕子為例,在育雛階段,一個月就要捕殺12000-15000只蝗蟲。

3.蛙類:青蛙是吃蟲子的,我們經常在田裡面都可以看到蛙的身影,一隻澤蛙一天就可以吃50只害蟲,我們經常看到的蟾蜍也是吃蝗蟲的能手。

4.蜥蜴:蜥蜴被我們稱作四腳蛇,分佈也比較廣,主要是已昆蟲為敵,尤其是夏季,就是吃蝗蟲為主了。

其實蝗蟲的天敵還有很多的,這裡我就不一一舉例了,最近鬧的比較大的蝗災現在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徘徊,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的,所以還不用太擔心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可以開開心心的做科學領域,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小萌冷知識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蝗蟲的天敵有蛙類和鳥類,尤其是蛙類,蛙類與蝗蟲生活在同一類型的生態環境中,蛙類是制約蝗蟲的先頭部隊,在就是鳥類,鳥類是雜食性的,鳥類在育雛時期需要捕捉大量的像蝗蟲這樣的昆蟲,來達到幼鳥所必須的營養。謝謝!




梅花扳子


這幾天非洲蝗在亞洲肆虐,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在新聞報道的圖片上,我們看到那黑壓壓一片的蝗蟲,真的有點害怕。很多網友不禁會想,這麼多蝗蟲該怎麼殺滅啊?!不用著急,接下來我們就講一講蝗蟲害怕什麼,然後以此為依據進行清除。

蝗蟲害怕多雨天氣

蝗災發生的先決條件是,蝗蟲易發區在當年出現了連續高溫乾旱的天氣。當外界溫度偏高且土壤含水量為10%到20%之間時,非常有利於蝗蟲進行產卵;土壤乾旱,此時的植株含水量普遍偏低,食用這些植物的蝗蟲,生長髮育更快;最重要的是高溫乾旱天氣使得它的天敵青蛙等也少見了,所以蝗蟲容易大爆發。

而如果出現多雨潮溼的天氣,下雨時地表的積水可以淹死土壤中的一部分卵;地表上的植物含水量很高,食用這種植物的蝗蟲生長很慢;雨水大,植物生長茂盛,蝗蟲的天敵數量也很大,能夠有效控制蝗蟲數量;溼度大,在蝗蟲之間也容易發生傳播病害;所以可以看出蝗蟲怕水,多雨的天氣,不利於蝗蟲的發生!

蝗蟲怕鳥等天敵

一物降一物,蝗蟲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天敵,比如鳥類,青蛙等,這些動物均以蝗蟲為食,因此,只要它的天敵數量保持穩定,那麼蝗蟲就不會形成大規模的危害。在農業生產中,人們甚至利用雞鴨等動物來防控蝗蟲,雞鴨以蝗蟲為食,還能夠產蛋,既節省了飼料,又創造了額外的收益,一舉兩得!

蝗蟲怕微孢子蟲

微孢子蟲近年來在防治蝗蟲方面應用非常多,這種蟲子是一種原生生物,它能夠寄生在蝗蟲體內,通過吸收蝗蟲營養生存,同時還在蝗蟲體內大量繁殖,最終造成蝗蟲死亡。

蝗蟲怕農藥

農藥是殺滅蝗蟲的最有力武器,但是在古代肯定沒有這種東西,所以那時候一旦遭遇蝗災,真的是無能為力。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很多農藥都對蝗蟲具有很強的殺滅效果,比如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類農藥,可以很快殺滅蝗蟲。但是農藥也有弊端,一種農藥用的時間長了,蝗蟲會有抗藥性,效果會越來越差。另外,農藥也會破壞生態平衡!所以在防治蝗蟲時,我們更提倡生物防治!

自然界就是無數條食物鏈的組合體,蝗蟲也是食物鏈中的一員,因此它有許多天敵。在進行蝗蟲防治時,科學利用它的天敵才是最有利於生態平衡的方式!




廣西司機佬


是雞🐔

牧雞投入河北滅蝗大戰 一天吃掉20萬隻蝗蟲

  今年,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壩上草場蝗蟲發生面積970.5萬畝,平均蝗蟲密度每平方米108只,最高蝗蟲密度達每平方米713只。為了保護草場、對付蝗蟲,河北省投放了6萬多隻牧雞在草地上與蝗蟲進行“雞蝗大戰”,其中僅張家口張北縣就有兩萬餘隻牧雞與蝗蟲“奮戰”。

  8月7日記者來到張北縣炮臺蔭牧場,這裡是張北縣採取牧雞滅蝗的草場之一。牧場邊上有4間鐵皮搭建的雞舍,雞舍旁邊有一間小屋,是看雞人劉滿英和他妻子的住處,夫妻倆和滅蝗雞生活了兩個月,雞舍外有簡易的食槽。張北縣飼草飼料工作站站長劉佔福告訴記者,該縣今年發生蝗蟲災害的面積達60萬畝,為了保護草場,共投放兩萬餘隻牧雞滅蝗,其中有6000多隻雞平均投放在三個草場:炮臺蔭、紅沙灘和二泉井,其餘的1.4萬隻雞都投放在全縣的農戶家中。

  ■聽到哨聲就集合邊走邊尋找目標

  記者到炮臺蔭牧場時,是下午4點50分,正好是2000餘隻滅蝗雞的休息時間,2000多隻雞正悠閒地臥在雞舍內外休息,它們是不怕人的,記者在它們中穿梭,這些雞一點兒都不躲避。看雞人劉滿英對記者說:“這些雞每天要工作6個小時,早晨7點到11點上班,中午天氣熱,休息到下午5點再上班,傍晚7點下班。”到了5點鐘,劉滿英從口袋裡拿出一個哨子,哨聲一響,2000多隻雞紛紛向劉滿英湧去,很是聽話。劉滿英吹著哨子向牧場中央走去,2000多隻雞分佈在他的前前後後也走向牧場中央,邊走邊尋找蝗蟲。

  “這些雞6月份來的時候,可沒這麼聽話。”劉滿英說,“剛來的時候,這些雞隻要在雞舍外,基本上就得靠人把雞抱回雞舍,每天大約需要四五個小時的時間才能把2000多隻雞全部抱回雞舍。經過訓練,大約半個月後,這些雞可以聽從哨聲的命令,只要哨聲一響,這2000多隻雞就可以跟著哨聲走,兩個月來沒有走丟一隻雞。”





邱寶


以前中國蝗蟲災拿戰鬥雞 消滅鴨對付,聽說還特地空運一批到蝗蟲氾濫的地方。天敵歸天敵,這次印度的蝗蟲數量可是3000億隻以上,而且只是猜測,數量如此龐大,繁殖如此迅速,我覺得不光拿動物界的天敵來抵抗,還是得靠科技來驅趕,消滅蝗蟲可能100%,天敵也只有動物界的數量巨大飛禽霸主吧。



金鑄影視


蝗蟲的天敵主要有蛙和鳥兩大類,尤其是蛙類,與蝗蟲生活在同一類型的生態環境中--凡長有蘆葦、雜草的低窪地、坑塘、溝渠等處,都是其良好的生存場所,所以說,蛙類是制約蝗蟲生息繁衍的先頭部隊。據統計,一隻青蛙一個夏季能消滅一萬多隻害蟲;一隻澤蛙,平均每天吃掉50只害蟲,最多的可達266只;即使是身體笨乎乎的蟾蜍,夏季三個月也能捕食近萬隻害蟲呢!照此推算,兩平方米的莊稼地裡只要平均有一隻青蛙坐鎮,便足以抑制跳蝻的生存。


影視趣聞vlog


最近這個蝗蟲讓人擔憂,蝗災爆發令人意外。小時候都是隨處可見,抓來把玩的。


1. 鳥類,家禽。據瞭解上世紀80年代,新疆用人工堆放石巢、修建磚混鳥巢的辦法,招引粉紅椋鳥遷徙至此。一隻粉紅椋鳥一天能捕食120至180只蝗蟲。雞鴨鵝鷹也能食蝗於成災之初。特別是鴨子一天能吃很多,每天進食兩次,能夠想想一隻鴨子能吃多少。

2. 各種蛙類。幾乎所有蛙類都是蝗蟲的天敵,蛙類與蝗蟲生活在同一類型的生態環境中,凡長有蘆葦、雜草的低窪地、坑塘、溝渠等處,都是其良好的生存場所,所以蛙類是制約蝗蟲生息繁衍的先頭部隊。據統計,一隻青蛙一個夏季能消滅一萬多隻害蟲,一隻澤蛙,平均每天吃掉50只害蟲,最多的可達266只,即使是身體笨乎乎的蟾蜍,夏季三個月也能捕食近萬隻害蟲。照此推算,兩平方米的莊稼地裡只要平均有一隻青蛙坐鎮,便足以抑制跳蝻的生存。

3. 螳螂。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可捕食40餘種害蟲,如蠅、蚊、蝗、蛾蝶類及其幼蟲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蟲,蟬、飛蝗、螽斯等大型昆蟲。

4. 蜥蜴,我們這邊都叫四腳蛇。

主要是陸棲,也有樹棲、半水棲和土中穴居,多數以昆蟲為食,也有少數種類兼食植物,主要在春、夏季捕食蝗蟲。

5. 蜘蛛。大的蜘蛛網上也能捕捉到蝗蟲。

總結:蝗蟲的天敵有蛙、鳥、蜥蜴、蜘蛛和螳螂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