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奪陳倉從而攻取天下,為何諸葛亮因為糧草問題數次北伐?

上岸的小天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返回時,張良認為如果人民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變動,說服劉邦追擊項羽,最後取得了勝利。

現在魏國國內部有缺陷,我們趁機出兵攻擊其邊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煩而戰勝他呢?”

”曹魏的時候,王綱堅固,社會安定,人民習慣於當時的統治階級,要是在那個時候,劉邦怎麼可能杖劍鞭馬、奪取天下呢?反觀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遞嬗,年年月月都改變統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強並爭,力量強的收穫便大,遲慢的便被吞併。

現在我們國家和魏國、吳國都已經立國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動盪不安的時候,而有多國並立的形勢,所以可以用周文王無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劉邦那樣南征北討,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箭,不要輕易出擊。”

不過,用諸葛的話說: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麼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我是不理解的。

看起來,諸葛和譙周都是有道理的。諸葛的說法天天打仗和不打仗費用是一樣的,就不如打仗;譙周得意思是,與其你天天打仗,毫無效果,還不如積蓄力量,瞅準機會給敵人致命一擊。”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然而,譙周得這篇文章也遭到歷代中國正統儒家學者的強烈批判,認為這是在為投降主義鳴鑼開道,喪失了民族氣節。😄!大家自己看吧。


公明淏


導語:

諸葛亮不是沒有打算從陳倉道走過,第一次北伐以馬謖丟了街亭而宣告失敗,第二次北伐,諸葛亮便直奔陳倉而來。

三國時期的陳倉,已經是一座城池,曹魏派遣大都督曹真鎮守。諸葛亮久攻不下後,因為彈盡糧絕就撤了。

所以說諸葛亮曾經嘗試過學習韓信,從陳倉道進入中原,然而宣告失敗了,那麼他為什麼無法取得韓信那樣的成功呢?

第一,三國時期,該防守的通道都被曹魏堵死了。

為什麼項羽分明要對付劉邦,還偏偏要把漢中之地封給劉邦呢?那是因為包括項羽在內的世人,都認為漢中是個不毛之地,而且出漢中只有棧道這一條路。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把最有可能壞事的劉邦封到了這麼一個閉塞的不毛之地去,就是希望他再也別出來。

可是蕭何厲害啊,他早就從秦王宮裡獲取了天下文冊,得知漢中境內有沃野千里,是秦國昔日的糧倉重地。

此外出漢中也並非只有棧道這一條路,所以蕭何才勸說劉邦入漢中,不要跟項羽死磕。此後劉邦從陳倉小道殺了出來,從而奪取了天下。

  • 從這個時候開始,其實陳倉小道就被天下人所熟知了,距離三國四百年多的時間。四百多年以後,出川的幾條路早就被世人給摸熟了。
  • 也就是說諸葛亮知道的所有出川的路,曹魏那邊也都知道,而且知道的更加詳細,畢竟人家掌握著漢朝朝廷的府庫,有最充足的第一手資料。
  • 諸葛亮再牛,他拿不到朝廷的第一手資料,自然就無法找到其他出口。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街亭顯得非常重要。

通過街亭這個出入口,蜀漢大軍可以從祁山山脈直奔關中腹地,雖然有點繞路,但是蜀漢可以搶佔先機。司馬懿當然也知道這個出口,但是速度上畢竟不是蜀漢的對手,所以慢了一步,讓馬謖先佔領了街亭。

可惜的是,馬謖碰上了老將張郃,結果兵敗街亭。從此以後,諸葛亮再也找不到一條完全沒有防備的道路出川了。韓信出川是在三秦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才成功的,所以諸葛亮跟韓信沒有可比性,條件艱苦太多。


第二,蜀漢糧草不濟,諸葛亮為了保持實力。

我們看諸葛亮多次北伐,每一次基本上都因為糧草不濟所以才半途而廢。即使戰況出現轉機,諸葛亮也不敢在前線片刻停留,為什麼?他怕戰士們餓急了引起兵變,到時候可能直接導致蜀漢滅亡。

  1. 首先,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再次出散關,直奔陳倉而來。結果曹真帶領大軍防守,諸葛亮與他僵持了一陣,因為缺少糧草而退了回去。
  2. 其次,第四次北伐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發明了木流牛馬作為運糧工具,這一戰中與曹魏大將張郃項羽,結果斬殺張郃。卻因為糧草短缺而不得不退兵。
  3. 再者,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從斜谷出川,在武功五丈原處於司馬懿對峙,這個時候諸葛亮採取了分兵屯田的制度,希望能夠長期駐紮在這個地方。可見諸葛亮多缺少糧食。

諸葛亮軍隊的戰鬥力是比較強悍的,否則強大的曹魏也不可能只有防守沒有進攻的份。可是諸葛亮大軍最短缺的,那就是糧草。

每次北伐壞事的都是糧草,沒有糧草就沒辦法打仗,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所以諸葛亮只能不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先是打算從祁山出川,這樣可以通過水路運糧,節省時間。後來則用木牛流馬作為運輸糧草的工具,走山路比較方便。再者就想出了分兵屯田的辦法。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三國志》

可以說,該想的辦法都想了,山路實在是太難走,運糧的人員在路上可能就要吃掉一半的糧食,實在是划不來,所以說這在當時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諸葛亮已經很不容易了。

第三,諸葛亮過分小心,沒有魏延鄧艾這類人的勇氣,錯失了良機。

諸葛亮知道蜀漢軍隊來之不易,能夠積攢這麼十萬人馬,那是他翻本的最大籌碼了。所以諸葛亮處處都體現得十分小心。

所以說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智謀出眾,但是不敢用奇謀。奇謀的確是兵家必備的良方,可是用奇謀必須要有本錢才行。在三國後期提出和實施奇謀的有兩個人,一個魏延一個鄧艾。

  1. 魏延建議諸葛亮給他一萬人馬,從子午谷小道直奔長安而去。當時鎮守長安的還不是魏明帝,而是庸才夏侯楙,魏延充分有把握滅了夏侯楙奪取長安。
  2. 鄧艾則是在鍾會20萬大軍於劍閣堵住姜維的時候,自己從陰平小道出發,帶領三萬人馬翻山越嶺,進入川地,從而滅亡了蜀漢。

這兩個方法的確是奇謀,魏延之所以這麼想,其實是為了立下奇功。他拿下長安以後,諸葛亮的大軍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跟他會合的,而曹魏大軍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包圍長安。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

這麼一來魏延手裡的一萬人馬豈不是報廢了?再說鄧艾的奇謀,人家是有本錢的主,曹魏有20多萬大軍在鍾會手裡,就算鄧艾失敗了,鍾會還是有實力滅亡蜀漢。

鄧艾本人就是為了建功立業,所以才打算冒這個險,即使他失敗了,曹魏的損失也不是很大,可是成功了,那就建立了蓋世奇功了。

由此可見,諸葛亮不敢用奇謀,不是他想不到這些奇謀,而是他結合了自己的綜合實力,覺得奇謀不適合當時的蜀漢大軍而已。

總結:韓信的對手太散太弱,諸葛亮的太強。

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像韓信那樣橫掃天下呢?之前已經提到了無路出川的事情,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彼此的對手完全不一樣。

韓信的對手是三秦、是趙魏韓齊燕這些重建的諸侯國,非常弱小,壓根就不夠韓信打的。最多一個項羽,最後還是被群毆之下才把人家擊敗。

而諸葛亮的對手就強大太多了,韓信所有對手集中在一起,都沒有當時的曹魏強大。因為曹魏是擰成一股繩的中原王朝。

曹魏掌握著最多的人口、賦稅、兵馬、錢糧,也有最優秀的戰將、謀士包括總指揮。這些最強王者的配置都給了曹魏,你讓諸葛亮帶著一幫青銅怎麼跟人家打呢?

《三國志》


江湖小曉生


蜀漢時期整個對魏戰爭,北伐中原。與其說是對魏戰爭,不如說是對秦嶺進行作戰。千年後的李太白曾經寫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不論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以及諸葛亮後來六出岐山,用兵隴西,陳倉。用以運輸糧草,保障後勤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部隊出入都必然翻越秦嶺。而秦巴之間南北寬度在400公里左右。



終南山先生喬俊傑


韓信被稱為“兵仙”,一生中經典戰例數不勝數。韓信初任大將便出手不凡,在他的建議下,漢軍施展“聲東擊西”之計。明面上,韓信派樊噲加緊修築被燒燬的棧道,揚言要順著棧道攻入關中;暗地裡,韓信率領漢軍主力間道而行,偷渡地勢險要的陳倉城。當時,雍王章邯的主力正在防備棧道那一側,而韓信突然神兵天降,出現在他的側翼,並一舉將他擊敗。

從此以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個經典戰例,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崇。然而,自從韓信發明這個戰術後,2000年來竟一直沒有人能複製。自楚漢戰爭以來,和劉邦一樣割據漢中、西蜀的政權有很多,但從沒有人能複製韓信的奇蹟——通過陳倉城攻入關中,即使諸葛亮也不行。

公元229年,魏國在石亭之戰中被東吳打敗,為了策應孫權伐魏,諸葛亮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目標直指陳倉城。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有四次是以隴右目標,因此走的是祁山;而這一次,諸葛亮卻出人意料地以關中為目標,因此走得是陳倉道。曹操被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所迷惑,以為他會繼續攻打隴右,因此把兵力聚集於祁山,而陳倉城的防務便出現了空虛。當時,陳倉僅有2000多名士兵,由大將郝昭帶領。

因此我們可以說,諸葛亮在複製韓信的“暗度陳倉”戰術。

當時,諸葛亮麾下的漢軍有數萬人之多,到達陳倉城後。諸葛亮立即組織士兵制造攻城戰具。諸葛亮首先用雲梯攻城,結果被郝昭派人燒燬,漢軍死傷無數;其後,諸葛亮又用衝車攻擊城門,又被郝昭用巨石砸毀;其後,諸葛亮又製造瞭如城樓一樣高的井欄車,結果被郝昭用火箭擊毀。諸葛亮和郝昭兵對兵、將對將,一攻一守,可謂是棋逢對手。

戰鬥進行了20多天,陳倉城的外牆已經被攻破,破城指日可待,而曹魏的援軍仍在路上。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時,諸葛亮卻因糧盡而退兵。而這一切都被曹魏大將張郃所料到,他對魏明帝說:“ 等到我到了那裡,諸葛亮已撤走了。”張郃晝夜兼程,到達陳倉時,發現諸葛亮早就跑了。於是他派王雙追擊,結果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

有人就要問了,為何韓信能夠打下陳倉,而諸葛亮打不下?同樣經過崎嶇的陳倉險道,為何諸葛亮會遇到缺糧問題,而韓信卻一點事兒也沒有!實際上,這並不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主要原因是一場大地震。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朝以前,現在嘉陵江的上游本來是古漢水的上游,而且由於河道淤塞,水流不通,這些江水就在上游留存下來,在今天陝西略陽縣城形成了一個大型的水澤。這個大型水澤的存在使得關中、漢中還有蜀地都可以聯通。大家都知道,水運比陸地運輸的效率要高很多,因此韓信在通過陳倉城時,沒有缺糧之虞。

未曾想,在漢文帝年間,武都地區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使當地地理狀況發生了巨大改變,連接關中、漢中的水澤從此消失了,而諸葛亮只有陸路可走。為了克服運糧難題,諸葛亮絞盡了腦汁,他設計木牛流馬,建立專門的運糧機構,派遣精兵強將負責輜重工作。然而以當時落後的生產力,這點努力根本於事無補,因此諸葛亮在北伐中雖然能取得小勝,但終究無法取得更多的戰果。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雖然能夠模仿韓信的計策,但是實現計策的條件卻沒有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梅姑姑318


韓信派人修棧道時,項羽、章邯都笑他,因為要幾年時間才能修好,所以疏忽大意。韓信暗渡陳倉,出其不意,平定三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屬於出其不意,雍涼四郡都是望風歸順,但諸葛亮沒有抓住時機,儘快佔據長安,而是徐圖緩進。曹魏反撲,馬謖又丟失了街亭,後路被斷不得不退,從而使四郡得而復失,北伐也就失敗了。之後曹魏一直提防,魏蜀之間成為持久戰,也暴露了蜀國糧草運輸的短板。

諸葛亮長於謀劃,而不善於抓住時機,作為一個主帥是一大缺陷,這也是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太宗歷史


演義

西蜀盆地髙山林立易守難攻。諸葛亮授託孤任重,他保劉禪策略:躹窮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所謂北伐是給曹魏的疑兵之計,即堅守陳倉,陳倉易守難攻,曹魏無法入川。

。大家試想:劉備己古,劉禪愚昧,自已不可稱帝,北伐,即使能改城略地,要它何用,後來人經常在為諸葛亮北伐,出謀劃策談假定,不要費心,諸葛亮沒有北伐的打算,他的總目標生前不讓劉禪失國,死而後已(即是古世了劉禪何去何從)他沒責任了。所以莫要希望諸葛北伐勝利,他自已亦不想北伐,請看魏延有很好的北代之策,他為什麼不同意,這很明顯不想北伐。


老龔166916589


韓信當年運糧有的是水路,後來河流改道了


海林大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