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長城是不是擺設?

珂夢歷史人文


到過長城的人應該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長城大多都修在陡峭的山嶺之上,就算不在上面修築幾米高的城牆,也足以阻擋軍隊和戰馬,似乎修建長城有點多餘的意味。如果為了預警,簡單的烽火臺就足已替代。對此,《史記》中對修築長城的要求也有記載:“因地形,用險制塞。”就算後來的各個朝代,修築長城時,同樣按照這一原則實施。

但是,在約12600裡的長城線上,也有部分長城修築在茫茫戈壁或草原上,關鍵都很低矮薄弱,遊牧民族很容易就能“毀長城而入”,而且這類歷史事件也並不鮮見。

難道秦始皇修的長城真是擺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據《史記》記載:“蒙恬憑長城為後方,北驅匈奴七百餘里。”可見,最初長城有可能是蒙恬30萬大軍蓄勢北伐匈奴的“橋頭堡”。只是,由於始皇帝的突然駕崩,致使秦國北伐匈奴大業付之東流。

另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秦、燕、趙、魏等國,都修築有長城。只是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才將所有長城連成一片。對此,明末清初傑出的史地學家顧炎武認為,長城是“限胡馬之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起到軍事防禦作用。

然而,古籍《冤經》(又名《帝皇之術》)則認為:秦築長城是為國家修了一個“院牆”或“界牆”。一旦有外族(國)軍隊進入“院牆”,也就代表侵略者已闖進了“家園”,大家必須拿起武器將敵人趕出“家園”。

不過,對於長城的軍事作用,可能大家多有了解。但是,由於古代各封建王朝都有“重農抑商”的傾向,因而關於長城的經濟地位卻多為歷史所忽視。

那麼,長城對於古代各朝代的經濟發展又起到了一個怎樣的作用呢?

起到保護農業經濟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共有兩大經濟體系,即:一是農業經濟;二是畜牧經濟。而且,多數時候,農業經濟與畜牧經濟處於對立狀態。

因此,各朝代為保護自身的農業經濟健康發展,便藉助長城對畜牧經濟進行計劃性的封鎖。

那麼,古代歷朝為何要對畜牧經濟進行計劃性封鎖?

若以長城為界,很容易就會發現,長城內外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經濟格局。即:長城以南為黃河中下流的農業經濟區域,而長城以北則屬於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區域。

然而,畜牧經濟卻具有單一性和不穩定性等劣勢,對於非常穩定的農業經濟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如:糧食、絲綢、鹽布、鐵瓷、茶酒等物資,就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剛需,而遊牧民族的馬匹、牛羊、皮草、藥材等物資,卻不是農業經濟區民族的生活必須品。

因此,每當匈奴、氐、羌、東胡、烏桓、鮮卑、突厥、回鶻、党項、契丹、女真、蒙古等畜牧民族無法依靠邊貿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資時,便會入侵農業區域進行掠奪。於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大漠草原的畜牧經濟就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對抗局面。

那麼,古代歷朝為何會利用長城來保護農業經濟的發展?

為了應對牲畜民族對農業經濟的入侵掠奪,同時秦始皇又深信“亡秦者胡也”之說(其實,亡秦並非胡人,而是其子胡亥),便命令擊退匈奴人的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大力修築長城,進而將秦、燕、趙、魏等國的長城連成了一線。

自此,長城既成為了秦國北擊胡人的“中轉基地”或“橋頭堡”,也變成了秦國控制畜牧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關卡。雖然,這一舉措使畜牧民族無法輕易入侵黃河中下流的農業經濟地區,進而對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先進的生產方式起到了有利的保護作用。同時,也增強了農業經濟與畜牧經濟的抗衡力,更為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澱奠定了基礎。

同時,隨著兩漢將西域河西走廊經濟帶的打通,長城的延伸則進一步使畜牧經濟地區一分為二,並有效削弱了遊牧民族對中原農業經濟的威脅。

直到明朝時期,控制中原地區的歷朝歷代,大多都會利用農業社會的強大組織力量,不斷修築長城,大規模向長城帶移民,從而增強自身對長城的控制力度。

但是,長城的修築與存在,同樣也將農、牧兩大民族隔離開來,也使農業經濟與畜牧經濟的矛盾更加尖銳。因此,長城帶也成為古代民族逐鹿中原,反覆匯聚融合的焦點。

那麼,古代歷朝又是如何藉助長城來制約遊牧民族的發展,並保護農業經濟的發展?

秦朝時期,長城以北為分散的遊牧民族部落,而強大的秦朝在貿易上則有更多的決定權。想不想與遊牧民族做生意,價格多少,由秦朝說了算。但是,遊牧民族卻只能與秦朝做交易。

如此以來,擁有定格權的秦朝,為了自身利益,便會通過互市與關市的手段,來達到制約遊牧民族的發展,或實現“以夷制夷”的目的。一方面,儘量降低遊牧民族出口的貨物價錢;另一方面,減少對遊牧民族的貨物出口數量,以此來達到挾制遊牧民族的作用;第三方面,對於親己的遊牧民族進行互市,對於敵對自己的遊牧關市或限市等,以此來分化遊牧民族,並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其實,這種做法非常類似於後世的經濟制裁,也是美國慣用的手段。

例如:漢高祖劉邦敗於白登山之戰後,匈奴人提出的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開放關市”;還有,在努爾哈赤晚期,明朝曾關閉一段時間與後金互市的長城關卡,並造成遼東米價一度飆升至八兩銀子一斗、棉布九兩一匹以及綢緞200兩一匹等天價。可見,長城外的畜牧經濟對於長城內的農業經濟有多麼大的依賴性。

再如:兩宋朝時期,失去了對長城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對畜牧經濟的制約。結果,造成各遊牧民族迅速壯大,先後出現了以契丹人為主建立的遼國、女真人為主建立的金國、党項人為主建立的西夏以及後來崛起的蒙古。也因此,宋朝的生存被遊牧民族逐步擠壓,並直至滅亡。

這時,長城的作用就突顯了出來。國內商人難以私自越過長城將貨物運到遊牧民族地區,也不敢觸犯殺頭之罪翻越長城。同時,遊牧民族也只能通過長城開放的幾個交易關口,進行交易。否則,一旦遊牧民族破壞長城,則預示著入侵秦朝,挑起戰爭。

所以,長城就等於卡住了遊牧民族經濟發展的咽喉,進而保護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難道說,長城僅是制約畜牧經濟發展的關卡。當然不是,其另一個重要作用則是起到“海關”的作用。因為,從周代開始,設立關卡已由政治軍事功能,逐漸向財政功能轉變,而長城的關卡則使這一功能更加的突顯。

起到“海關”的作用

根據秦漢時期的關津稅、邊關稅等記載來看,長城還起到類似於後世海關的作用。如:貨運監管、查緝走私、徵收關稅、過往貨物有無違禁品、辦理商隊出入關卡的相關業務等。

那麼,長城“海關”的作用又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據史料記載,從春秋中後期開始,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就如雨後春筍,大小商人遍佈各地,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對此,《中國財政制度史》一書也曾指出,從商代開始,商業貿易已經具備了開徵“關市之賦”的條件。

例如:據《管子·度地篇》記載,百乘之國往返經商五天就可一個來回,千乘之國往返經商需要十天,萬乘之國往返經商需要二十天。可見,自古以來,商人都是社會中極為活躍的一個群體。

但是,古代的關稅徵管機構一般稱為:關津、津令、互市監、市舶使、市舶司、商稅務、宣課司、稅課司等。

不過,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較為完備的稅收法制和管理制度。如:秦代的成文法典《秦律》中就記載有詳細的財政稅收法律《關市律》。

同時,古代關稅徵管機構的設置,多則不利於管理,而且成本過高,而少則又很難全面徵收。因此,長城的修建,便使長城內外進出口貨物的關稅徵收更加集中,徵收難度和成本也就自然大大降低。

也可以說,長城的修築既能滿足各封建王朝對財政的徵稅需要,還能通過限制貿易達到對周邊國家實施經濟制裁的目的。

此外,我國自古以來,大漠南北、南城內外,可謂隘卡連綿。而這些關卡,既是國家的防禦體系,也是國家的財政稅收之地。因此,古代詩人流傳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等千古絕唱。

那麼,長城又是如何發揮“海關”的作用的?

據《管子·禁藏篇》曰:“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也就是說,無論是高山,還是江海,只要有利可圖,商人就不怕這些艱難險阻,也會想方設法翻越而過。如:茶馬古道的馬幫。

顯然,若無長城設置關卡,面對萬里之長的北方邊防線,國家想要徵收這些商人的關稅恐怕會極為困難。

或許,長城阻擋不住大軍的進攻,但是長城的修築卻成了商人想要偷逃稅的一道難以逾越的無形屏障,最終只能通過長城設置的各處關卡交費進出。

又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北單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驅牛、馬萬餘頭來與漢賈客交易。”可見,長城的各處關卡也是國與國之間貨物關稅徵收的重要關口。

同時,隨著長年累月的發展,長城各處關卡的周圍也會逐漸形成新的經濟匯聚點。如:關卡周圍興起的餐飲、賓館等產業,會逐步帶動新村鎮的形成,而這裡也會成過往客商中途暫歇之地。

所以說,長城不但不是擺設,除了眾所周知的軍事戰略和政治作用外,還有很高的經濟地位。


祥子談歷史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可絕不僅僅因為他是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更因為他各種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操作——修長城自然就是其中一件。

我們先說結論,秦始皇修長城絕對不是擺設,它有效的阻擋了匈奴民族的入侵騷擾。

接下來,我們一步一步的討論。

在此,我們先要說一下修長城的背景。

公元215年,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在這位千古名將的進攻下,匈奴人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到後來,蒙恬軍隊所到之處,匈奴人便望風而逃,誇張一點說,秦軍在那立上一杆旗子,匈奴人就不敢過來。

可是,當匈奴人逃到漠北之時,秦始皇卻突然下令不追了,30萬大軍就地駐紮,然後開始修長城。

這便是修長城的背景。

匪夷所思,難以理解,為什麼不乘勝追擊,直搗黃龍,徹底消滅匈奴殘部,而是開始修長城了呢?

因為成本太高,繼續進擊的成本,遠遠高過守的成本。

喜歡軍事的朋友們都明白,打仗打的可不止是軍隊,還打的是後勤補給、供應能力,換句話說,打仗就是打錢。

我們就拿最基本的糧食來說,秦軍作戰的糧食,很多都是由中原地區運載到北方戰線的。那麼,如果繼續追擊,會消耗多少糧食呢?如果按照秦軍30萬人(這是蒙恬北擊匈奴的軍隊數量),一人一天吃半斤糧食來算(這已經非常非常少了),秦軍一年需要吃5475萬斤糧食!秦朝時期,糧食是按照石來算的,1石約是120斤,也就是秦朝一年需要向前線運送45萬石糧食。

看起來還不算特別多,對吧?可是運輸呢?你知道從中原地區運到北方戰線1石糧食需要消耗多少嗎?《史記》中給出的答案是192石!所以連運再吃,一年需要8000多萬石糧食!

僅僅糧食這一項,就夠受的了。

而匈奴那邊呢?再向北,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匈奴人放放馬、打打獵就夠吃的了,畢竟人家熟悉。

所以,繼續打下去,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其次,是兵種問題。

就如剛才所說,匈奴人騎馬放牧如同家常便飯,兵種也是騎兵為主,而秦呢?秦軍是步兵為主,如果在秦北部邊境打還好說,可如果深入漠北,那就是騎兵的天下了,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步兵打騎兵,這是天然吃虧的。

所以,秦想要繼續追擊,還要培養足夠量的騎兵。這就涉及到騎兵培訓、騎兵戰術開發等等多個要素,也就是說,蒙恬想要繼續追擊,就要開始打騎兵戰了。

從培訓騎兵到這些騎兵能夠上戰場,又不知道是多久的時間,大軍一直在前線等著騎兵,是不現實的。

所以,從兵種上來說,也不合適。

最後,是佔領了也沒什麼用。


匈奴為什麼要南下?缺糧食;匈奴為什麼缺糧食?草原不適合種糧食。所以,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秦始皇派軍隊佔領了這些地方有啥用?種糧食嗎?如果那些地方真的那麼適合種糧食,匈奴也不會拼命南下來搶了。秦本質上是以種植業為主的朝代,你說佔領了那麼大的地盤去放牧,也不太合適,稅也收不上來。而且,即便佔領了又怎麼樣?那時候沒有GPS,你也不可能給匈奴來發精確制導,你佔領了那裡的土地,卻不可能完全消滅匈奴,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反而會增加秦的管理成本。

所以,從經濟、兵種、管理三方面來講,蒙恬都不適合深入漠北。而漢武帝時代也證明了這個道理,漢武帝時期,匈奴人被打的落花流水,可漢朝卻把文景之治留下來的底子全花光了,甚至直接導致了西漢的衰落,逼得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明成祖朱棣也進軍過5次漠北,雖然把蒙古人打的稀里嘩啦的,可自己也是扛不住了,最終還是用長城來解決問題。

所以長城的好處是啥?

花錢少,效果好。

歷史告訴我們,君主們都不傻,是會算賬的,根據史書記載,如果派出與軍隊數量相等的民工修長城兩個月,可以有效阻擋漠北遊牧民族的入侵,且用錢、糧數是軍隊遠征的十分之一。

花小錢辦大事兒,哪個君主不樂意呢?

而且,我們說過,匈奴是騎兵為主,一般是搶一波就跑,而一旦建了長城,騎兵就跑不起來了,只能轉為陣地戰,當開始陣地戰時,步兵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而有烽火臺的地方還可以迅速傳遞敵情警告,便於秦軍迅速集結。當然了,秦長城很多地方都是和上圖相似,僅僅是石頭的堆壘——也就是說,它不需要修那麼好,可以經濟實惠的阻擋遊牧民族的馬就可以了。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


<strong>


伏生說歷史


長城是中華古代文明的偉大象徵,首先必須說明,長城並非秦國一個時期完成修建的,秦國統一六國之前,處於北部的燕趙早就在自己的領地內開始修築長城,秦國統一六國後,首先把燕趙長城連接在一起,同時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在中華民族區域內,以北緯38度線為分界線,38度線以北是以放牧為主的少數民族居聚的草原民族,38度線以南是傳統的農耕為主的漢民族居聚區,沿38度線修築長城,對於鞏固保衛漫長的邊界線,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怎麼能說是擺設呢,難道歷史上的燕趙君王、秦始皇都是腦殘的君王嗎?還有漢唐統治治時期、明朝統治時期都在加強北方長城的修築和守衛,難道漢唐、明皇帝都是腦殘嗎?當然僅靠長城是難以阻當北方強悍草原民族侵擾的,客觀上講,一是草原民族需要糧食、布匹、絲綢所需,二是中原政權軍隊作戰實力,與機動性很強、強悍的草原民族,作戰實力不相匹配。只有漢武帝時代,從西域大量引進汗血寶馬,學習西域的滲碳鑄劍方法,加強騎兵的訓練,在衛青、霍去病的統領下,經過殘酷的浴血奮戰,一舉把匈奴趕到漠北,消除北方邊患。但這並不能說明長城是擺設,關隘守衛、狼煙傳遞信息的作用,都是守衛邊疆所必需的。


李同民


不是。


長城現在看來作用最大的就是一個文化標誌,文化建築。不管中外只要到了中國首都北京,總會上一上長城,當一當好漢。


長城阻攔防禦作用

長城不就是一堵牆嘛,功能就是不讓北方的遊牧騎兵進來,而我自己也不出去。劃分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邊界,就像是兩家捱得很近,就得修一堵牆,兩家人嘛,你過你的,我過我的。牆的作用就是擋住外面的人進不來。

但長城不是長牆,除了組織敵人外,長城上有很多烽火臺,一發現敵軍,就會點燃烽火,放出狼煙。這便是最快的預警方式。


敵人來,光預警不行,得確保援軍可以及時趕到才行,長城便有這個作用。


長城依託天險,增加遊牧騎兵抵達、翻越的難度。

那別難,自己肯定也難啊。但長城本身就是一高速公路,有運兵作用。


長城不僅高,而且寬,平均5到8米,都是磚石路面,而且是高速公路,所以在長城上運兵速度肯定快於遊牧民族。

一旦邊地駐軍收到烽火臺預警,最快的進兵路線就是,抵達離他最近的長城,然後一路在長城上跟蹤烽火臺。


所以,阻攔、防禦是長城最基礎的功能,再加上高效的預警和運兵方式。


長城進攻作用

長城的建起,在軍事上,中原對抗草原的軍事前線,就固定下來了,打匈奴可以直接把長城作為軍事依託。主動進攻的時候,可以把軍隊集結到長城,從長城出發。


秦始皇,打匈奴就是大軍先抵達長城附近,然後以長城為依託進攻匈奴,進可攻退可守。

遊牧民族要打長城一處關隘,我們便可以從其他敵法出兵,進行夾擊。

秦始皇傾全國之力修建長城,歷朝歷代反覆重修,怎麼可能僅僅是個擺設呢,


看見歷史的你


很多人覺得,秦始皇修築長城其實是勞民傷財,專橫昏庸,修築長城並沒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修築長城還加重了農民負擔,間接導致了秦國滅亡,但我卻不認為事實情況是這樣。


為什麼呢?

一、漠北遊牧民族依水草而行,並不定居。而農耕文明是世世代代依靠腳下的土地而生存的,加上中國人自古而來的故土情節,以血緣族群為紐帶而報團依存,除了戰亂瘟疫與土地兼併,極少會有人自願放棄腳下的依靠的土地。

正在勞作的古代農民。

這便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最大的不同。因為生活方式的流動性,便決定了遊牧文明作戰時的高機動性。

而遊牧文明的高機動性就使得他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去中原王朝防務空虛的地方去掠奪,等到中原王朝的軍隊反應過來的時候,人家已經快馬加鞭的走了。

單純的防禦,是趕不上游牧文明進攻的速度的,攻者一點,防者千里

而長城的修築,讓中原王朝迅速調兵往缺口彙集以阻擋對方,成為了可能。就算是防守未成,也讓遊牧文明失去了掠奪中原來去自如資本。


二、

長城的修築,同京杭大運河一樣,是利在千秋之事。

在歐洲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中國完完全全不需要防禦從東部和東南部沿海的敵人。

東部與東南部的海岸線便決定了當時不可能有國家能組織大規模的的侵犯。而西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與遙遙大漠。唯有北部,是一望無際水草豐美的大草原,全無天險阻擋。

這樣的地理環境便導致了中國自古的邊患,多因北方而起。

中國地形圖

而長城的修築,則恰好彌補的北方無天險這一不足,讓中原王朝在面對北方遊牧文明時,能做出一定的反應措施與反制措施。

草原上的各個遊牧民族部落,生存環境相比於南方的農耕文明是要惡劣許多的。

遇到天災,部落裡面牛羊若是不夠食用。如氣候寒冷,水草枯竭,此時南下去掠奪中原王朝北方邊境上附近的村落便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長城的修築,則讓北方遊牧南下掠奪的成本高了很多很多。

遊牧來時有長城,去時還有長城,中原王朝兵力迅速集結,若是兩方戰鬥遊牧遭受損失,回了草原立即便被其他部落吞併,而中原地區的統一王朝則沒有這樣的顧慮。


所以,長城的修築不但不是擺設,反而為華夏文明的連續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上,北宋用於防範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禁軍、邊軍就有數百萬,但是效果奇差。

而北宋的對手契丹、党項、女真與之前的匈奴、鮮卑、突厥相比也弱上很多。

因為北宋時,沒有長城。

但漢唐時期與邊境遊牧民族對抗的邊軍也就十餘萬人。

長城的修築,使得遊牧民族的入侵成本增加很多,但中原王朝的防禦成本則大大緩解減少。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可能長城的修築對秦朝性價比極低,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長城的修築,卻為後世朝代做了嫁衣,則是真真切切的利在千秋的事情。


蟬鳴七月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兇狠的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剛剛統一天下的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了河套地區。匈奴殘部望風而逃,遠遁大漠。

然而,凱旋的秦軍得到的命令不是再接再厲,攻佔漠北,而是轉攻為守,30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秦始皇修長城是否是擺設?

【一】

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如果要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訓練,同時由於這些農民當了兵,不能再從事農耕了,還要蒙受生產上的勞動力損失。

況且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要送他們到北方草原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古代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也沒有大貨車,糧食運輸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艱難。《史記》中曾經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1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竟達到了192石!

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很低,遊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戰士,角色轉換很容易,甚至可以一邊放牧,一邊作戰,後勤保障比農耕民族好多了。

【二】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經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勞民傷財,大大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直接導致了漢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軍五出漠北,苦戰多年,把蒙古各部趕得四處奔逃,但仗打到最後,先吃不消的卻是明朝。

反觀騎馬的遊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掠奪農耕民族積累的財富輕而易舉,收益驚人。成本低,收益高,遊牧民族怎麼會不熱愛劫掠戰呢?

秦始皇借鑑戰國時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築長城。有了長城這種防禦工事,流動的戰場將會變為固定的戰線。遊牧民族無法重演來了就搶、搶了就跑的鬧劇,必須先在長城一線與守軍打一仗。

如此一來,成本和收益就改變了。防守的農耕民族可以從附近的農田中獲得糧食,進攻的遊牧民族卻遠離了放牧的草場。而且長城一線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堅固的關隘,農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毫無用武之地,往往還沒有搶到東西,就先捱了一頓打。

【三】

依託長城打防禦戰,農耕民族不用訓練騎兵部隊,訓練成本得以降低,士兵原本就是農民,有了固定的根據地,熟悉農活的士兵們在閒時完全可以就地屯墾,後勤的負擔也小多了。

【四】

農耕民族的傑出代表秦始皇雖然沒有讀過現代的《經濟學原理》之類的著作,但他大規模修築長城的舉動,的確與經濟學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規律是相符合的。修築長城固然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內經濟壓力很大,但從長遠來看,秦始皇的這筆賬算得很精明。

【五】

此後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條件、有需要,也都儘量採取修築長城的方式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陝北、甘肅一帶,皇帝於是召集大臣討論防禦事宜。大臣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徵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而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每年糧草、運費摺合銀兩,總計耗銀近1000萬兩。成本高低一目瞭然。而且,軍人可以在長城之內屯田耕種,獲得一定的糧食,這就節省了從內地調糧食到前線的鉅額成本。於是,明朝的皇帝們選擇了修建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長城就是那個時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長城的。

現代社會長城是旅遊視角的一道風景線,人們總想一覽它的美!探究它的由來!談論它的故事!

  • 綜上所述秦始皇修長城 在秦始皇那個年代益處良多,經過歷史的長河,長城對各朝各代軍事幫助也很多,現代嘛自然是最美的風景線!

歷史愛好者LING公主


秦始皇修築長城是具有實實在在的意義,絕非是一個擺設。

習慣上把長城稱作“萬里長城”,但在歷史上卻有許多不同的叫法,比如方城、長塹、城塹、牆塹、塞、塞垣、長城塞等等,明朝時稱為邊牆、邊垣,所謂的”邊“,就是邊地,是中原與少數民族的邊界。從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長城是邊防要塞,是用來抵禦塞北遊牧民族聯盟侵擾而修築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01

長城的歷史,並不是起自於秦始皇時期

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擾,就開始修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那個烽火臺,就是長城概念的一部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接起來,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諸侯國在邊境最早修築的長城,是公元前七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燕、韓、趙、魏、秦、中山國等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在修築長城。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長短不等。

為了與後來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區別,史家把這些長城稱作“先秦長城”。現在留存的、比較著名的是齊長城、楚長城等,其中齊長城還有1200多里,是最早的長城之一,被譽為“長城之父”。

楚長城在史料記載上稱作“方城”。

《左傳》記載: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國要出兵攻打楚國,軍隊到了陘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迎敵。到了召陵,屈完對齊侯說:楚國有方城可以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城池。你真要想打一仗的話,我們楚國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的。

齊侯看到楚國防禦工事堅固,就撤軍了。

由此可見,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其戰略軍事意義之重大。

02

秦長城絕不是擺設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諸侯國之間的長城就失去了防禦的意義,而且會阻礙大一統王朝的經濟、交通等的發展。

統一後的秦國,唯一的威脅,就是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早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為了防禦匈奴的入侵,就在北方邊境修築長城。

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秦、燕長城的作用,在歷史文獻記載中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但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起到作用,恰恰相反,正因為三國的長城,成功阻擋了匈奴、東胡,不能越過長城南掠,所以記載很少,可見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長城始於秦昭王時期,北方匈奴屢屢南侵,對秦國構成了巨大威脅。秦國既要對付北方的匈奴,還要對付東方六國聯軍,軍事壓力很大。

秦國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如此一來,就可以集中軍事力量對付六國聯軍。

秦長城的存在,為秦始皇一統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統一後,為了消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進入漠北作戰。

長途跋涉遠離中原,這三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是多麼困難,消耗是多麼巨大。但遊牧民族流動性很強,很難把他們徹底消滅,他們的存在永遠是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決定修建萬里長城,把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一體的防禦屏障,以此抵禦匈奴的入侵。這個決策,應該說是高瞻遠矚,具有重大軍事戰略意義。

據記載,秦始皇動用了近百萬徭役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這看似是耗資巨大、勞民傷財的事情,但無論從軍事意義還是戰爭消耗成本來看,都是完全必要的。

僅僅蒙恬那三十萬大軍的年消耗,恐怕就遠超這近百萬徭役的消耗量。但長城是永久性的工程,是一勞永逸的。

而軍事力量總是暫時的,一旦撤走,匈奴會立馬回來,而且萬里防線都是他進攻的地方,可謂防不勝防。

今天來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是巨大的旅遊資源。它已經失去了原來的軍事防禦功能,但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目的絕不是擺設,不是家裡擺放的一座闊氣的屏風,它不僅是永久的戰略防禦工程,更是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


豹眼看歷史


先說答案:當然不是。

再說為什麼。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首先:修長城的作用。秦朝的時候,北方草原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強大的少數民族--匈奴。匈奴人不斷地突入河套地區,開始南下,攻擊秦國。於是秦始皇在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之後,開始著手針對匈奴的軍事行動。秦始皇的軍事行動包括幾個部分:修長城、戍邊、修直道。這三個是連環計,一環扣一環的。首先修了長城,無論如何,可以擋住匈奴人的馬蹄了,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緩匈奴人的進攻速度,這樣就可以了。然後是戍邊,把原來用於滅六國的軍隊,抽調出一部分來,拉到北邊的邊疆上,沿著長城佈防,這樣無論哪裡有烽火,別的地方很快就能知道,然後過來馳援。再然後是修直道,直道是秦帝國的高速公路,在秦帝國內四通八達,以帝國首都咸陽為中心,輻射到全國,所有的軍隊都可以通過這個直道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調動。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修長城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修牆,而長城本身也絕不只是一個防禦的面,至於為什麼,後面會講到。

其次:長城的功能。上面說到,長城的作用絕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防禦的面,就是因為,在長城後面,還有許多的軍事基地和屯墾基地,在那裡,可以集結、駐紮大量的精銳部隊,當這些軍隊都調度完成之後,秦軍可以以長城為依託,進行長城外的軍事行動。所以長城不止是一個防禦的牆,反而更是一個進攻的基地,通過長城,秦軍實現了完美的防守反擊。賈誼的《過秦論》上說: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很明顯就可以看出來,一旦長城修好,軍隊調動完畢,秦軍就開始了針對匈奴人的軍事行動,而且很明顯的,這次的軍事行動非常成功,讓匈奴大大地被向北趕了出去。

再次:長城不單單是一面牆。很多人對長城的理解可能都是通過英語的“Great Wall”的字面意思來的:長牆。的確,不止是中國,西方也有長城,只不過他們的長城真的就是一面長牆。比如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如果有機會去看的話,你能看到的只是一面長牆,沒有別的了。但是長城真的不只是一面牆,它是一個防禦體系,有在前面擋的牆,有在後面做支撐的基地,還有更後面進行調度的高速公路,一整套體系下來,攻守兼備,進可攻退可守。完美。


老莊說故事


“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長城並不是擺設,原因有三。

修建長城的目的之一:防禦外敵。

《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長城實實在在的起到了確保邊防鞏固和保護國家安全的作用,給中原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戰國時期,楚國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

明代為防止元代北逸殘佘勢力南下侵擾,也不斷地修築北方長城。

修建長城的目的之二:防止境內人員走私。

塞外是需要和中原進行貿易來換取生活必需品的,所以貿易也經常是中原威脅塞外的手段。明朝時期關防嚴厲,不準私自和塞外之人做生意,不準走私軍需品給塞外,這樣就能很大程度避免戰端。

修建長城的目的之三:有著通信的作用讓中原有時間調兵遣將。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置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臺,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武器、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臺,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信息。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是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築奇蹟之一。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超人小航航


說起長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毛主席在詩中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更是讚譽長城為世界第七大奇蹟,長城更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象徵之一。現在的我們都在感嘆長城的雄偉壯麗,在古代,長城更是抵禦少數民族如今的重要軍事建築。

關於長城,可能我們瞭解最多的就是秦始皇徵用70萬民夫修建長城。一時間勞民傷財,民不聊生。這一舉動,也加速了秦政權的滅亡。今天我們來討論的是,秦始皇辛辛苦苦付出很大代價修建的長城到底有沒有用。

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在秦始皇時期,大興土木修築長城,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認為這一舉動體現了秦始皇橫徵暴斂,用70萬勞動力大興土木而不是發展民生。多以修建長城在他們看來是沒有實質作用的,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不同的專家認為,自古以來中原地區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劫掠,而長城的修建,很好的起到了抵禦遊牧民族的作用。認為長城的修建功大於過。

然而還有大量的西方學者認為,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最大的受害者確實西方國家。聽到這個說法我覺得有點摸不清頭腦,覺得中國和西方隔著萬里之遙,八杆子也打不到一起。後來仔細聽西方學者分析,長城的修建使遊牧民族無法跨越高高的城牆入侵中原地區,便將眼光瞄準了遙遠的西方。眾所周知,遊牧民族機動性和流動性很強,一路向西打過去,要比起攻克長城簡單得多。這樣一來,西方諸國確實遭受了很多無妄之災。縱觀歷史,北方遊牧民族確實多次入侵西方世界,帶去了說不清的戰爭屠戮和掠奪,使歐洲大地遍地狼煙,也給那裡的人民帶來無盡傷痛。

基於這些,才有很多西方學者大呼受傷,長城的修建害慘了歐洲文明。這樣來看,長城的修建確實對抵禦遊牧民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世界的總體影響也有很大的改變。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幾千年過去了,萬里長城還屹立在我們的國家,對今時今日來說,現代化戰爭已經不需要高牆深城來起主導作用。但是雄偉壯闊,飽經風霜的長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於長城的是非功過我們也不需要過多的猜測,長城已經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瑰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