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文 | 廖湛兮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相信大部分看過小說的人都會覺得主人公徐福貴的命運著實悲慘,半生窮困窘迫,必須為最基本的有飯吃、不餓死而奔波,自己親手埋葬了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4代人,最後與一頭垂死的老黃牛相依為命。這樣的人生際遇就算不說“聞者傷心,聽者流淚”,也可以說是讓人覺得心酸唏噓了。

有人覺得福貴的悲劇源於他年輕時的好賭,後半生一切的苦難都是他自作自受;但在我看來,福貴的悲劇其實是源於失敗的家庭教育,從他父親開始,甚至是從他祖父開始就已經埋下了禍根。

本文將從3個方面剖析在《活著》一書中“失敗的家庭教育”所釀成的苦果,並思考其現實意義。

  • 兩代人“光宗耀祖”的空想,最終“富不過三代”
  • 父親沒做好榜樣,“上樑不正下樑歪”
  • “管教非時”,錯失教育良機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兩代人“光宗耀祖”的空想,最終“富不過三代”

“光宗耀祖”,是在小說中反覆提到的4個字。這是福貴的爺爺對他爹的期望,也是福貴的爹對他的期望。

但可惜的是,福貴的爺爺將200多畝地的家產傳給福貴的父親之後,不但沒能美夢成真,家產還被折騰到只剩一半;而到了福貴這一代,就更別提實現願望了,因為他直接敗光了所有的家當,讓全家人從豪宅搬到了茅草屋,從地主淪為了佃戶,其父親也因此猝死。

為何福貴家兩代人的“光宗耀祖”夢都沒能實現,最終沒能“富過三代”?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福貴的祖父和父親雖然都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光耀門楣,但卻都只停留在空想的階段,並沒有真正的想過如何去實現自己的想法,都只是空喊著口號,而沒有任何實際的行動。

更可怕的是,他們還因為家境優渥,覺得孩子一時半會兒也“敗不光”,所以在潛意識裡一直在嬌慣、縱容孩子犯錯,致使其不學無術、頑劣成性、嫖賭上癮,品行惡劣。

其二,福貴的祖父和父親也沒意識到財富是優秀能幹的人才創造的,也只有優秀能幹的後代才能更好地繼承、保住和增值財富。

同時,守業比創業更難,因為創業者大多從青少年時期就經過磨礪,從而錘鍊了他們堅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才能,使他們能夠成就大業。而其後一代面對的是已經富裕起來的家庭,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難,很難懂得財富來之不易,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會很容易敗掉家業。

孟子曾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後世演變為俗語: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福貴的爺爺和父親,雖都有讓兒子光宗耀祖的願望,卻沒有真正的執行方案和魄力,更忽略了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僅下意識的妄想著憑富貴傳家,所以致使兩代人光宗耀祖的夢想都成空,最終富不過祖孫三代。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父親沒做好榜樣,“上樑不正下樑歪”

當福貴被老千龍二設賭局把家產騙得一乾二淨,回家告訴家人時,福貴的母親一屁股坐在地上抹著眼淚說:

上樑不正下樑歪啊,不怪兒子,都怪他爹。

福貴的母親是在護短嗎?有一半是,但也有一半說的是事實。

原著中曾指出,福貴的父親年輕的時候和福貴一樣喜歡流連花街柳巷,是老了動不了才不去的。同時,他也曾是賭桌上的常客,家裡那100畝的地大多也是因為賭博輸出去的。

正是因為福貴知道自己老爹的“光輝史”,所以他骨子裡其實是不服父親管教的,他覺得父親自己都沒做好,還來管教他,實屬笑話。換句話說,他對父親是缺乏敬畏之心的。

而父親之所以對福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他胡來。我認為也是因為他知道福貴現在的心思已經被嫖賭佔據就像他年輕時一樣,現在勸也無濟於事,既然自己當年能“折返收心”,估計兒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也會醒悟,所以也就不用逼得太緊了。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啥都不行的兒子,在當“敗家子”這方面卻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遠遠超過他,不僅敗光了家裡剩餘的100多畝地,就連祖上的老宅都賠進去了,他們一家人不但沒了財產,就連住的地方都沒了。

斯柏準曾說,孩子們愛模仿父親的壞習慣,很少模仿父親的悔改行動。

這一點在福貴和父親之間,就體現的淋漓盡致。原本福貴有嫖賭的惡習,自己也有覺得心虛理虧的時候,但自從他知道父親年輕的時候也不遑多讓之後,那種負罪感就瞬間消失了。甚至內心還一種狡黠的愉悅感,彷彿是繼承了父親的某種“衣缽”,即便不那麼光彩,但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己也沒錯啊。

至於父親最後與嫖賭劃清界限,在他看來是因為年紀大了玩夠了,不存在悔改一說,屬於自然而然的行為,當然也就不必現在就模仿了,到了年紀自然就會了。

可以說,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福貴的父親都從沒當好榜樣,所以上樑不正下樑歪,福貴也就長成了一顆“歪樹”。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管教非時”,錯失教育良機

福貴小時候是讀過幾年私塾的,但他卻從未認真學習過,甚至還經常嘲弄老師。為此,老師曾經找過福貴的父親,並且提醒過他:

(再不管教)你家少爺長大後準能當個二流子。

但可惜的是,福貴的父親沒能領會老師的用意,只是不痛不癢的罵了富貴幾句就算了,並沒有嚴肅的管教他,也沒真正的重視他的學業。而福貴的母親更是一直都嬌慣著他,從不違逆他的意。

就這樣,福貴錯失了小時候,相對而言還算好管教(年紀小,有利於引導思想、糾正規範言行),同時能系統性學習知識的良機,也為將來不會有能力守住家業埋下了伏筆。

當然,福貴的父親也不是完全沒有試圖去管教兒子,是在什麼時候呢?

是在福貴已經長大成人,娶妻生子,每天泡在妓院、賭場,幾天幾夜不回家,回家就找母親和妻子的首飾打算拿出去典當還賭債時,他終於急了,不但破口大罵,還動手打了,只是無奈此時的自己已經不是兒子的“對手”了。

身為父親,在兒子小時候思想、言行還沒“定型”,還能“搶救”,也沒體力能反抗大人時,他捨不得說句重話更別提打了;等到兒子20多歲木已成舟,自己體力不及兒子一半時,他才真的開始疾言厲色的去管教,明顯為時晚矣。

這個時候的福貴早就被嬌寵的目中無人且不懂孝義廉恥了,他已然是油鹽不進,即便是想規勸,也是無濟於事了。

有句諺語:火從小時救,樹從小時修。

對父母而言,教育引導孩子就是要及時趁早,善於抓住管教時機。同時不能姑息縱容,要有防微杜漸的意識,要明白在孩子小時候循循善誘,絕對好過於寄希望於等其長大後再力挽狂瀾。而這個道理,福貴的父母很顯然並沒有領悟到。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現實意義

福貴的悲劇是開始於嗜賭沒錯,但其根源還是在於家庭教育的錯位和缺失。在生活中,父母們要如何才能做到以福貴的故事為戒,更好的教育引導自家的孩子呢?

下面提3點建議,以作參考:

1、有真正的“良好教育”意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心底的願望,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能意識到良好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知曉“良好教育”不僅是泛指學習成績和琴棋書畫等才藝培訓以及參加各類考試、比賽的證書和獎盃。更是指父母們要重視孩子德育思想方面的教育,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關注其心理健康,教孩子辨是非、明善惡、知廉恥、懂禮儀,成為一個有修養並且有溫度的人。

愛迪生曾說,教育之於心靈,猶如雕刻之於大理石。

換句話說,玉石要經過精心的雕琢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就像孩子的心靈要有良好的教育引導,才能真正的健康成長一樣。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2、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一個好的榜樣就是最好的訓誡。

孩子的模仿意識和能力很強,父母作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其言行舉止會全部印刻在孩子的眼中,自然也就是孩子的重點模仿對象。所以,教育家們常說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什麼樣,自己就該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如果父母自己做的不好,孩子就極有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有樣學樣,這時即便父母訓斥孩子,恐怕在孩子心中也會覺得缺乏說服力,就像福貴不服父親管教一樣。

因此,“欲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看到自己身上的缺失做好糾正,才能更有底氣和說服力去批評匡正孩子的思想言行,只有讓自己先成為好的榜樣,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的服從管教。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3、認識到教育孩子要趁早,不姑息縱容

巴爾扎克曾說,雜草剷除要趁早,孩子教育要從小。

也就是說,如果小樹苗旁長出雜草,我們不及時清理的話,雜草就會阻礙樹苗吸收營養和茁壯成長。

同理,如果孩子犯錯,父母不及時管教,那麼孩子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們就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積重難返的現象,到時候想挽回恐怕也會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像福貴的父親在兒子小時候出問題時不趁早管教,等到其“長成型後”才試圖去幹涉,即便是心急如焚也只能一籌莫展。

在生活中,父母們要引以為戒,不能對孩子一味的溺愛縱容,發現孩子有錯誤就要及時指出並糾正,以免為將來長大後埋下隱患。

透過《活著》看“失敗的家庭教育”釀成的苦果

結語

在我看來,福貴的悲劇就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所釀出的苦果。福貴自己固然有錯,但沒做好家庭教育的父母也難辭其咎。

倘若福貴的父母能一早意識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同時認識到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能姑息縱容,相信富貴的人生就會是另一番光景。

我認為,家庭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種下什麼種子,就收穫什麼果實。

如果父母們能把孩子當成是一顆種子,把家庭教育當成是土壤,在播種前先盡力使土壤變得肥沃,也就是先做好家庭教育,然後再播下種子,相信通過細心的照料,孩子們淪為苦果的幾率就會降低許多。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家庭教育中釀出的甜蜜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