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是不是有一定思維能力?怎麼會懂得群聚?

泰順鼻炎康復


蝗蟲是不是有一定思維能力?怎麼會懂得群聚?科學驛站為您答疑解惑。

蝗蟲是否具備思維能力?

蝗蟲作為一種低等生物,有的是趨利避害的本能,並沒有人類甚至其他哺乳動物的複雜思維能力。很多人說了,既然蝗蟲沒有思維能力,那它們是怎麼知道要從非洲飛到西亞才有更多的穀物來啃食呢?其實,蝗蟲從東非飛往西亞,並不是它們自己的選擇,而是受到強季風影響,簡單來說就是風颳過去的,資料顯示,蝗蟲習慣於順風飛行,順風情況下飛行距離可達到每天180公里。

蝗蟲為什麼喜歡群聚?

至於蝗蟲為什麼群聚?或者說蝗蟲為什麼總是成群結隊的?這是漫長的歷史進化的結果,是正常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並非是高級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具體來說,是由以下原因所決定的。

01 聚集可以獲得“1+1>2”的群聚收益

蝗蟲通過聚集後,成群結隊的蝗蟲能夠獲得比散居蝗蟲更多的收益。

舉個例子,蝗蟲受限於體型大小的限制,雖然有三個單眼和一個複眼,但它的視覺距離是比較短的,實驗顯示視距在1米以內,因此飛行中的蝗蟲個體無法看到1米以外的食物。而當蝗蟲聚集後,成群的蝗蟲鋪天蓋地可達數十米之寬,而不同位置的蝗蟲可以負責其周圍一平米距離的食物搜索,這樣整體距離可以達到數十米之遠。因此來說,蝗蟲的聚集飛行是一種具備“1+1>2”收益的合作關係。

那麼,有人問了,你確定蝗蟲群裡面的蝗蟲可以將自己的信息準確傳遞給其他蝗蟲嗎?實驗表明,蝗蟲是具備群體信息傳遞機制的,它們利用視覺、嗅覺和觸覺進行信息的傳遞,獲得了遠超個體感官所捕捉到的信息。

而蝗蟲的隊形為什麼能整齊劃一呢?這就要歸功於它們的“序的維繫機制”,種群裡的蝗蟲會發出“聚集信息素”,其他蝗蟲會根據這個“指令”進行隊形的整理,這個信息素大概相當於我們在組隊時吹的口哨,而具備這個功能的生物還包括螞蟻、蜜蜂等其他群居型物種。

02 聚集有利於種群的繁衍

相對於散居類型的蝗蟲,群居蝗蟲更有利於蝗蟲的交配,蝗蟲之間不存在無法找到另一半的苦惱,這對種群的繁衍壯大更為有利。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群聚蝗蟲群的規模比其他蝗蟲更加容易爆發。

△交配中的蝗蟲

03 聚集有利於維護身體溫度

蝗蟲是變溫動物,身體本身的溫度不能維持,所以它們一般在太陽出來後才開始飛行,晚上趴窩睡覺減少溫度的流失。而蝗蟲又屬於一種高能耗的昆蟲,因為它們的身體始終要保持較高的溫度才能維持飛行,所以蝗蟲啃食更多的食物也是維持本身溫度的表現。

但蝗蟲雖然吃得很多,但消化得很快,單個蝗蟲在短時間內就會溫度降到很低。但蝗蟲通過擁擠在一起的方式可以避免熱量散失。

04 聚集有利於嚇退天敵

蝗蟲的個頭不大,往往只有2公分左右,而這次引起東非蝗災的沙漠蝗個頭最大,也僅僅只有一根手指頭那麼長,大概8公分左右,單個蝗蟲在自然界中屬於非常弱小的存在。但是群聚的蝗蟲群則不同,由於蝗蟲個體為深灰色的體色,沙漠蝗成群結隊出沒時能夠形成一個黑色的團體,這在視覺不是特別好的飛鳥等天敵的眼裡就像一個龐然大物,具有更大的恐嚇作用。

05 聚集是產卵場所的限制

蝗蟲對產卵場所的要求非常挑剔,既要土質堅硬,又要有一定的溫度,而且要有陽光直接照射,而這些區域往往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區域,而且蝗蟲並沒有領地意識,不排斥其他蝗蟲進入自己的產卵區域。因此,當一批蝗蟲在同一地區產卵並且同時孵化時,下一代蝗蟲在出生時刻就已經聚集在了一起。

結論

蝗蟲作為一種低等生物,有的是趨利避害的本能,並沒有人類甚至其他哺乳動物的複雜思維能力。至於蝗蟲為什麼群聚?是因為聚集群體能在種群繁衍、食物捕捉、嚇退天敵等多個方面獲得比單獨活動更好的表現。


科學驛站


其實蝗蟲並沒有語言,也沒有統一的領導,小編覺得蝗蟲聚群而行,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反應,而並非是思維能力主導的,只是單純的就想要去這樣做。




曾經就有人研究過蝗蟲為什麼群聚行動,而且還能夠行動一致,在做蝗蟲實驗的過程當中,實驗者發現當蝗蟲的數量達到一定值的時候,它們才會形成行動一致的群聚行為。

比方當每平方米的蝗蟲數量只有幾隻、十幾只的時候,它們更多的是散漫的行動,各自行動各自的,但是當每平方米的蝗蟲數量開始逐漸增加,達到50只的時候,它們開始出現行動一致的行為。而達到更多隻(75/80)的時候,所有的蝗蟲就會一心一意的向著一個方向進行行動,比方蝗蟲蟲災就屬於這種情況。

而至於為什麼蝗蟲會這樣子做,目前也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的話,這極有可能就是蝗蟲以及其他動物的一種本能反應。我們都知道蝗蟲屬於雜食性動物,它們吃草也吃肉,對於同類他們也會去吃的,所以當週圍有很對蝗蟲的時候,自然行動不方便,這個時候蝗蟲為了避免自己被同類吃掉,最好的選擇就是和大家保持一樣的行動,也就是從大流。

其實人類同樣擁有這樣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網上做一些路人反映測試,比方說在電梯上下來一些人,前面的人都是託,他們會做出具有規律但是很奇怪的行為,但是其中也夾雜著路人,結果很多路人也會和託一樣做出這種有規律但是很奇怪的行為,但實際上他們並不認識,問他為什麼這樣做,答案也僅僅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


史上獵奇


蝗蟲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從散居型轉變為群居型。

蝗蟲從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變化,他有一個刺激性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嗅覺。

它必須嗅覺基因先上調,行為才能發生相互吸引。

研究發現,群居型飛蝗大量釋放揮發物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飛蝗幾乎不合成苯乙腈。

苯乙腈對種群密度變化響應十分靈敏,群居型飛蝗作散居化處理後苯乙腈釋放量大幅下降,而散居型飛蝗作群居化處理後則會急劇產生苯乙腈。

苯乙腈對蝗蟲有聚集作用,過去一直以為是種聚集激素,其實不是這樣。研究發現,這種化合物在散居型蝗蟲中從小一直存在,也不會產生聚集作用。苯乙腈最終合成氫氰酸,可以抵禦天敵。群居型蝗蟲大量釋放苯乙腈,主要是用來抵禦天敵的。

所以,蝗蟲聚集主要是嗅覺的因素。


耿老師在種草


我只能說人有人語,鳥有鳥語,獸有獸語,象蜜蜂由蜂王領路尋蜜源它們交流還跳8字舞,我想蝗蟲肯定是有思想的一種昆蟲。要知道任何物種都有它們的思維方式,人有時並不比它們聰明多,本來蝗蟲是有天敵的,它的天敵就是鳥類,當地的人們破壞了自然壞境,連鳥都沒有棲息之地,怎麼會沒有災害,你認為呢?僅供參考。


肖亨


蝗蟲應是有思維能力的,它們的這次遷徙是從非洲飛去巴基斯坦和印度,而不是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從這就可看出其不僅有思維,而且,其思維水準還很高,因為這次它們飛去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沒有帶路黨的,完全是由它們自己決定的。


榮恥鑑定師


1994年開食品店的時候,一個老頭顧客來買東西,隨便聊一會兒。他說,舊社會,就是民國,招蝗蟲了,把那家的莊稼全吃光了,這家的沒動,一顆也沒吃,他倆家緊挨著。所以蝗蟲也叫神蟲。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萬物皆有靈性,其中包括動植物,昆🐛蟲,飛禽,走獸,及水陸空生猛海鮮,動物、生物、植物,螞蚱也不例外。


芲穹展翅


懂得群聚是自然界動物自我生存的一種本能,不能因此就判定他有一定思維能力,動物世界中那成群遷徙的候鳥,角馬,非洲水牛,獅子,大象,野狗等等,都是喜歡群聚的動物,他們的群聚多是出一種自我保護或便於獵食的本能。


珩璐


生物要得以生存,必須具生存之夲能,這種夲能是經歷長期多世代的適應和遺傳形成的,群聚就是這些個體較小的低級生物體謀生及抵禦天敵的夲能。所以並非其思維或智慧的結果。


老大5834


我看它沒有。群聚或許是風向氣味化學感應這些,使它們聚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