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的本源?易經的精神是什麼?

靈數易談


您可知,您拼命想讓孩子考入的清華大學,它的校訓卻是來自周易?您可知,飽受國人歧視的易經,卻在國外的科學家眼中視為珍寶?您可知,被無數國人視為糟粕的陰陽八卦,卻被韓國作為國旗?您可知,隨處可見的太極拳,其根本卻是源自周易?您可知,我國中醫理論的根本就是來自於周易?

《周易》原名《易》,漢代以後稱為《易經》,是周代貴族求神問卜的書,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文部分包括卦形、卦辭、爻辭、傳文則是後人對經文的解釋。古人認為,《周易》是一本百科全書,不僅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還是一本有治理企業、指導人生與促進社會和諧等多重功效的“秘籍絕學”。

《易經》包羅萬象,有大智慧在裡面,但大道至簡!從科學和人文兩個角度,也就是用《易經》一分為二的思維理解《易經》,就能大道至簡了,這個思維也是《易經》中的最大智慧之一。

一、科學角度看《易經》

《易經》是古人通過觀察、研究大自然總結出來的規律。

什麼規律呢,第一個叫自然規律,最有名的是0,易經叫無,還有一個是1,易經叫一,一分為二叫陰陽,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還有一個叫八卦,大自然最大的八個現象:天(乾)、地(坤)、太陽(離)、月亮(坎)、雷(震)、風(巽)、高山陸地(艮)、海洋河流(兌),另外,還有一個叫6和9,分別代表卦裡面的陰爻和陽爻。《易經》數的功能就是通過陰陽排列組合來預測人生軌跡,包括算命、斷風水和卜卦測吉凶。

二、人文角度看《易經》

《易經》後來通過周文王、孔子等加入了人文的解釋,也就是把自然之道理推演到為人處世道理上,人的行為要與大自然規律保持一致,所以又叫天人合一。

怎麼去理解易經裡面的人文哲學呢?

《易經》裡面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易經》告訴我們最大的一條道理,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面。那麼,從事物的對立面去了解它的本質則更為容易。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後面中國的儒釋道文化都是這裡發展出來的,儒釋道文化都是以實踐為基礎,以人事作為落腳點,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王陽明、六祖惠能這些哲學家一脈相承。

儒釋道其實就是實踐《易經》的道理,合起來就講了八個字:“明心見性、天人合一”,這樣我們從上到下幾千年中華文化的道理就通了。

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源於易經大數據. 聖人們認為:草木有生有氣,禽獸有生有氣有知,人有生有氣有知有義,人是宇宙萬物中第一貴的。因此,必須以人為本,用人的不同類型的總數來代表宇宙萬物的總數。那麼,人有多少種不同的類型呢?用農曆來記錄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一晝夜按十二個時辰計算,結果有5184000千種不同類型的命運。於是,聖人們就以5184000種命運為基礎創作出了《易》,5184000 這個數字就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根,由這個根延伸出來的經典就是中華文化的魂。

5184000這個數字就是老子和孔子說的道,5184000 縮小為二十二個干支,二十二個干支又縮小木火土金水,簡稱五行,這個五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物。這五種物質又簡縮為陰陽,這個簡化過程就叫“大道至簡”。

所有人的屬性只有五種,即:木火土金水。屬性是木的人叫木命,屬性是水的人叫水命等。

聖人們將不計其數的宇宙萬物簡化為 5184000種明物質,在這些明物質中,每一種物質都是陰陽糾纏的結合體。例如:一支筆、一把椅子、一粒米、一個人、一座山、一條河、一棵樹、一個碗等。都是陰陽糾纏的結合體。陰陽無處不在,無處不是陰陽。

後來聖人們將代表陰的部分演化成乙丁己辛癸丑卯巳未酉亥這十一個干支,將陽的部分演化成甲丙戊庚壬子寅辰午申戌這十一個干支。在這二十二個干支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做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地支。

天干代表天宇物質,這個天宇物質是抽象的,所以孔子說“在天成象”。地支代表大地上的物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孔子說“在地成形”。經過聖人們的再次細化,天干地支代表的物質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物質。

三.《易經》詮釋了眾多寶貴精神

1.“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

《周易》成語中,從不同方面強調這種進取精神的還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恆”、“革故鼎新”等。勤勞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個表現。

中華民族素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盤古開天闢地、神農遍嘗百草、虞舜勤勞躬耕等古代的神話、傳說,就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品格。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勤勞,就不會創造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語而濃縮成的“朝乾夕惕”這條成語,就是強調勤勉謹慎的。

“持之以恆”這條成語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這也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一個重要表現。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面對各種坎坷磨難,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民族進步和發展的追求。可以說,正是這種“持之以恆”的品格,才使中華民族始終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

《周易·雜》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記載,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革故鼎新”這個成語。

這是對中華民族除舊佈新發展觀唸的準確概括,它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內容,是我們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寬容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厚德載物”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

它要求一個人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像大地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那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3.“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中華民族一向對團結統一有著深刻的認識,自古就有“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認為只要內部和諧團結,上下齊心合力,力量就會增大,就能無往而不勝。

《周易·繫辭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這段話後來形成了兩條成語:

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量很大,好像鋒利的刀劍能斬斷銅鐵;

4.“信及豚魚”的誠信精神

“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其內涵就是“誠實守信”。中華民族是崇尚誠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視誠信為做人、立業和處世之本。

《周易·乾》中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修辭立誠”這條成語,就是告誡人們要注重文化教養,做到立身誠實。

《周易》成語中突出表現“誠信”內容的還有兩條:一條是由《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一語提取出來的“信及豚魚”,意思是對小豬和魚這樣微賤的東西也講信用,形容非常講信用。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我曾膚淺自以為:易比不上道德經。孔子比不上老子。

後來認識到:道德經源於易經。且易含更深刻、更本質、故而也更簡明之理。

中華文明:起於易。盛傳於孔子。

中華哲學:起於易。封頂於老子。

老子作而不述,卻大述於道。

孔子述而不作,卻大作於易。

老子孔子,就是一陰一陽之易。

老子看似陰極,而大陽。

孔子看似陽極,而大陰。

孔子50而學易,而將易理解、闡釋到極致。也成就了孔子的最大成就。(作十翼)

孔子以易簡之手法總結有諸多至理判言。

易以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者走也。動也。)

生生之謂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有3易:簡易、變易、不易。

易有:象數理。

易象,天垂象。物應象也。

易數,天之數。地之數‘也。

易理,天之理。人之倫也。

錯綜複雜之卦,易解之易也。

錯綜複雜之易,卦解之卦也。

何為易?除了通用之諸多解(都對)

我認為還可以字解: 日下之旌旗也。

故見:有陰有陽。

故易之本質講:

陰陽和。陰陽合。陰陽和合。


白霧芒芒


《易經》發源於伏羲氏的雙龍陰陽八卦圖,據專家研究,其核心雙龍代表天地雙龍,天龍指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旋轉,一年四季有規律的變化;地龍與之相應,產生四季和天地山澤水火風雷自然現象。

之後的天文學、物候學、曆法學、醫學、巫術、文字等都出自伏羲氏的陰陽八卦,或是其繼續。

周文王又把八卦演繹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各有分解。進一步豐富了八卦的內容,明確了自然、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諧共處的發展變化關係。

孔夫子又進一步研究八卦,釐定了卦辭,使之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應用。並且夫子從中悟出了為人處事的“中庸“之道。後來被其孫子發揚光大,而作《中庸》述之。

戰國出現的諸子百家,都受《易經》哲學思想的影響。

漢朝出現儒釋道三家並行的盛況,釋家雖然來自國外,然進入中國也被《易經》哲學同化了。儒家講究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恪守本位;道家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釋家研究人自身,凡事從自身找原因, 清心寡慾、因果 有輪迴。


阿里小泰


《周易》不可能是中華文化的原點,中華文化的原點來自人文始祖伏羲


《周易》,又稱為《易經》,有關《易經》的書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也特別多,不過很多研究《易經》的人,把《易經》當成風水、算命來使用,走得有點偏了。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 是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後又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易經》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

現在通常所講的《易經》,指

《周易》,是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圖”基礎上發展而來



《伏羲八卦》 :先天八卦


如同文字的產生,從自然先天而生,從自然先天生“文”,生“文字”,從自然先天“無中生有”。獨體文, 是從自然圖像中“無中生有”,合體字,由兩個及以上的獨體文組合成字。


完成中國文化——“無中生有”思維認知,開始中國文化——“一分為二”思維認知。

《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關係中國人始終貫穿著“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



《周易》是指《周文王易》: 後天八卦


從伏羲“先天八卦”而生,易變“後天八卦”,演成易經64卦,核心字:易。講日月天地與人(萬物)生長普通‘變易關係,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


在【無中生有,一分為二】思維認知基礎上,系統演成8次一分為二(64卦)定性定量認知,開啟中國文化思維不斷定性定量深入認知過程。


由此,《易經》成為中國文化萬經之首。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它的影響很大,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

見過許多研究《易經》的專家學者及民間人士,沒發一位能觀星的,研究《易經》如果不能與星象(即什麼年份、什麼月份、天上會出現有什麼星、在哪個方位等)對應一起研究,基本上是殘缺的,象《推背圖》的這樣的書,30年一卦,都是根據星象來推定,只是可惜,沒有人向這個方向鑽研。


有朋友會問,現在天文這麼發達,研究星象有用嗎?很多人以為觀星,只是簡單的觀察星座,真正的觀星,是把星位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綜合分析。


如:《夏小正》這本古籍,就是記錄夏朝的農事,一年分十個月的太陽曆,每個月,什麼星出現,在什麼位置,開始種植什麼農作物,什麼時收成等。

《伏羲八卦》 先天八卦,講的就是天人關係,天在上,地在下,日出東方,落入西邊,先天八卦圖,是一個立體空間圖,用於佔天道、佔國運。

<strong>

文王八卦(後天八卦),是一平面圖,上南下北,用於佔社會人事,用現在的話說,格局比伏羲小許多。

因些,《伏羲八卦》才是中華文化的原點,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哲學思維,均來源於人文始祖伏羲。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海外漢語老師!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

99

瞭解漢字視頻的 "一字一視頻,一字一科普",私信留言:“819


漢字谷主


為什麼有人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本源,易經的精神是什麼?

道生一,一為點,為無極所生太極,因此點則必然是時空中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本源太極起點。從而經過一個事物點,線,面,體的生成階段。所以點乃是1事物存在的本源表象,而點動成線為2則為“一”之體,因此點,線乃自然合成為一體,1為體,為太極,2是用,為陰陽,共同體現為一事物本源的狀態。然而在這裡點,線是如何具體分別體現為中華文化這一事物的本源現象?

這裡中華文化的本源點從根本上講,乃是以河圖洛書中黑白“點數”分佈的狀態彰顯為宇宙空間能量的結構分佈現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乃運用形象思維,以點動成“線象”象徵陰陽,而畫線為卦,組成64卦“線象”結構邏輯演繹陰陽變化之義。

據上所述,河洛以“點數”體現為中華文化本源的靜態結構形,《易經》則以“線象”結構圖演繹為中華文化本源動態信息象。由點到線,由1到2合成一體,則體現了《易經》為中華文化起始的本源點“現象”!同時也同步自然生成了空間發展的二進制規律!

《易經》既然是以“線象”的面貌出現的,那麼線乃為2點連接生成,而2則是陰陽的象徵,所以《易經》的精神就是演繹陰陽變化的“現象”!是沒有任何文字的宇宙本源信息顯象!

信息的接受則全憑各人形象思維產生的慧覺水平了!


易境2


易經~河圖,洛書。連山,歸藏,周易。

易經本意為容易之經。

河圖為先天氣象,洛書為後天地理。

上氣下行則化物,下氣上行則成風。故天地一氣貫通爾。

連山者成於象,以象取易~意。

歸藏者形於氣,以術取易~意。

周易者全乎理,以理取易~意。

此為易經象術理,故能法相天地。

易道經不易~民生不易。

變易~變中求易。

簡易~交流簡易。

形成華夏民族人文變化之根基,故能經久不衰!羲皇立易太玄~太乙玄門,分化三教~人闡截。人者求完,闡者明理,截者取道。

人教至仁,闡教至德,截教妙術。

三教宗旨:闡明人生求完正理,以至仁至德妙術截取大道一線生機。

推演九流之術~星佔相術遁醫兵治藝。演家道為國道,銘大道於經傳。

以無上智慧示道於易,

以無上勇猛證道於理,

以發明萬化術道於流,

以四情八德治道於世。

易理術德,流於治世。

立易之初,趨吉避凶。使眾生得利實惠而生起信仰。

立教之初,修身養性。使眾生博學正理,生起信念。

立法之初,導善歸真。使眾生悔悟向善,生起正行。

大道至簡,從易而行。

伏羲全稱劈地開天太昊皇帝風祖伏羲氏。

女媧全稱創世孕生孝慈聖母福主女媧氏。

自從盤古開天地,青蓮創世孕生機。

萬物相爭只為命,因果循環不自知。

鴻鈞老祖傳道法,三清臻化渡有緣。

先入道者後成佛,得享神位自安然。

易掌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道演四生~溼,胎,卵,化。

一氣成玄,其象在天。

生死輪迴,其理在地。

天地奧妙,其數在中。

詳參變化,其法盈虛。

奪先之機,得造化功。

因勢利導,大法無為。

太乙玄門,分化三教。

傳法封神,道術九流。

明燈指引,性了無生。


用戶50989074121


《易經》溯源

在遠古時代大約在公園前7000年-5000年時期,當時人們沒有文字。敘述事情遠程交流在沒有見面聽到聲音的情況下,只能憑藉“各種不同的圖和象”去說明。如當時人們最熟悉的“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就是用不同的符號圖形去代表。結繩記事、圖形傳意在當時非常普遍。傳播信息的作用對人們的生產活動影響巨大! 圖形就是所謂的文字,文字就是圖形。 於是伏羲氏就總結歸納創造出八卦。八卦就是伏羲氏畫出來的!

《易經》當然也經歷了三個人的完善,那就是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八卦(推演八卦為64卦),孔子釋(解釋)八卦。最後《易經》成為中華智慧中的智慧,哲學中的哲學,經典中的經典。中國的漢字就是在“圖”,“象”基礎上製造出來的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現對中國文明進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人們實現了互相不見面可以交流的質的飛躍! 《易經》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血源傳承的重要指南,它指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沒有《易經》就沒有現在中國的一切,它的價值越來越被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所折服。


自媒體藺先生


要論《易經》的本源,當從漢武帝《罷黜眾家,獨尊儒術》切入。漢初戰火停息,漢王室以黃老之術,修生養息,歷經文景之治,至漢武帝六七十年間,國富民殷,天下儒生好為學術。由於漢武帝的太皇太后竇太后尚在世,太皇太后都是喜黃老之術的人,不喜儒家,行使的是黃老權謀之術,非黃老學術,故導致七國判亂以及巫盅之禍的慘痛教訓。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這時期艱難地爭取到獨尊儒術的局面,並促成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官學。從《史記:儒林傳》,《漢書:藝文志》《漢書:儒林傳》可以看到,由於儒生可以憑藉治學《五經》升為博士官學,亨受朝庭俸祿,免徵稅賦。但《易經》在漢武帝前後很長一段時期並不處於顯學,儒生習易每標新立異,有"言《易》每至二三百萬言",而後世卻未見流傳。顯然是利祿之誘所致。入選博士生皆以治《禮》,《魯詩》《齊詩》,或《尚書》或《公羊》《梁谷》二部春秋見長。《詩》的精要在《雅》《頌》,雅頌的精要在境,境者,象也,可通於《易經》。可見古人治《易》必通於其餘《四經》。至到公元前51年漢宣帝劉病己召開著名的石渠閣會議(漢宣帝正是遭遇巫盅之禍而自殺的戾太子的孫子,流落民間,其前任是霍光專政下的短暫廢帝劉賀,石渠閣會議是在除掉霍光謀逆集團背境下,召開的皇家全國學術大會),《易經》才開始登上顯學地位。石渠閣是皇家藏書閣,此時的石渠閣已包括在漢武帝時,天下兩大藏書家淮南王劉安,河間獻王劉德,武帝以判亂之名收繳的海量藏書,即"充內庭秘府"的記載。這次會議首次從內庭秘府發現《左氏春秋》,它正是劉德所獲藏書,文辭古奧,與《周易》經部文詞古奧同,因之又引出今文經(隸書)和古文經(篆書)之爭,認為《公羊》是齊學,《梁谷》是魯學,二部春秋是孔門七十二後學之書,《左氏春秋》則是與孔子同時代之古典。會議最終確定尊古法解《易》的施,孟,梁三家。這三家都前承田王孫。田王孫師承丁寬,丁寬師承田何。田何以上在《漢書》記載,從孔子直線單傳。田何自下有丁寬,周王孫,齊服生,東武王同子中等。以丁寬將軍最為有名,據記載丁寬又曾從同門師兄弟周王孫處受古法,周王孫的古法是師承田何還是另有師承未見其詳。因此,可以肯定,《周易:傳部》包括了其它《四經》的精華部份,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經典。


飛花鹹魚


我祖傳易經,兼我整理易經凡六十年,在此公開易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四大宏觀四大天機:1:天必除惡。世人不可無敬畏。2:天必佑善。善有善報。世人厚德者必興。3:天欺不及,世人總把不及者與善人混淆。以為善有惡報。4:就是上天有浩深之德物質有不滅之性:就是天不管,就是大人不計小人過,童言無忌,就是天有大赦之恩。如冬甲子,夏甲午,春戊寅,秋戊申。就是狗皮靴沒反正。世人不懂易經,不知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及,什麼是天不管,一無所知,就罵老祖宗的天地神機。有意思嗎?是基礎科學來靠易經,不是易經來靠基礎科學。東方文化為大文明,西方應用科學為小文化。豈有小不拜大的道理。百發百中的數據就在民間。人們只認得蘋果在樹上,不認得人參在土裡有意思嗎?


劉映初成名中心


好問題。

因為自古易經是一門包羅萬象,影響著國人方方面面的哲學經典。

《易經*繫辭》有言:“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意即:易經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不同能力的人會從自己所能理解和體悟的層面去認知和解讀易經。

籠統而言,《易經》是一套全面解讀生命及至人類所生存的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哲學理論體系,其最大特點就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命題為代表的宇宙整體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是由一個主體(易學術語稱為“太極”)衍化生成,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根據人能否觀察到,可分為【有形聯繫】和【無形聯繫】兩種)。從這個角度看,《易經》確實是包羅萬象的。

從易學在古代的應用情況來看,也基本可以得出其包羅萬象這種結論。我國古代各方面的典籍都有易學的相關理論,例如:治國理政方面的典籍《春秋繁露》,軍事理論方面的典籍《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醫方面的《黃帝內經》,音樂方面的《禮記*樂記》,飲食方面的《食珍錄》《食經》,服飾方面《禮記*深衣》,建築方面《魯班經》,再如天文曆法,數學,地理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禮上往來等等,可以說都是如此。

所以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並不為過,可謂實至名歸。

至於說《易經》的精神是什麼?其實就是問其本質是什麼?可參考上述中所論到的:

《易經》是一套全面解讀生命及至人類所生存的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哲學理論體系(此即《易經》本質)。其最大特點就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命題為代表的宇宙整體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是由一個主體(易學術語稱為“太極”)衍化生成,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根據人能否觀察到,可分為【有形聯繫】和【無形聯繫】兩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