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給唐朝留下了什麼?

用戶64325649


短命的隋朝給唐朝留下了什麼

首先是大運河的開通,他連接了南北漕運的水上通道。自南北朝以來北民南遷帶來的南方農業的大發展的成果開始惠及全國。以後成為全國經濟體制運行的固定模式,直到今天。

其次是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自隋煬帝時創立,它終結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的制度。有利於抑制地方豪強對皇權的威脅,使封建士大夫這一封建社會的中堅力量開始逐漸形成,有利於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三,唐的長安城是以隋的大興城為藍本進行擴建重修的,它開創了後世封建王朝都城規劃建設的藍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四,隋朝末年,群雄逐鹿,生靈塗炭,人口凋敝,隋末在長安洛陽國家糧倉儲備的糧食是唐朝開國後能夠迅速恢復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






埋首故紙堆


隋朝的楊堅與唐朝的李淵他們本質上是一夥的,從北周到隋唐他們就是一個集團,歷史上有個名詞叫“關隴集團”,而且楊建和李淵是親戚!李淵只是把隋改成了唐,政治、經濟、文化他們都是一脈相承的!

先來說說隋文帝楊堅,那可算的上不世出的人才!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勢力強大,面對來自突厥的侵犯,楊建進行堅決的反擊!並使突厥稱臣,永世歸順!以楊廣為將,派遣50萬大軍,揮師南下!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為後世唐朝的遼闊疆域奠定了基礎!

 統一後的楊堅勵精圖治,輕徭薄賦,百姓衣食逐漸富足,經濟繁榮達到歷代最高峰。隋文帝還實施了一項偉大的改革,廢除了這個“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以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使平民百姓有了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力!避免了官民矛盾激化!為後世唐朝選拔人才的模式開創了先河!在政治方面,推出了五省六曹制度,實際上五省就是後來的三省負責起草的內史省、負責行政的尚書省、負責審核的門下省,以外,加上兩個“秘書省”和“內侍省”,一個就是皇家圖書館管理機構,一個是管理公公的內務部,是不參與決策國家大事的。而所謂六曹就是尚書省下轄的吏部曹、度支曹、禮部曹、兵部曹、都官曹、工部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把隋朝的這個制度略微換了點名字而已。都是繼承了隋朝的制度而已!

 楊堅出了名的勤儉節約,他兒子楊廣即位時國庫裡的糧食據記載夠吃五六十年!這數字我有點不敢信,但是歷史上就那麼寫的,但至少那個時候皇家的糧倉裡真的是堆滿了糧食。但好事都讓他老爹幹完了!他又不想成為一個守成的君王!果然,一道詔旨下來,說給我徵發十萬民夫,到洛陽北邊先修一條一千里長的塹壕,以備北方的突厥騎兵南下。又幾天之後,又一道詔旨下來,再給我徵發百萬民夫,修建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濟渠。大運河在他的掌控下迅速的修建完成!大運河的修建將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中原地區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條件!促進了隋代乃至唐代經濟的發展和運河周圍城市的興起,成為此後溝通南北的重要橋樑。大運河的修建可以說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下!後期的楊廣多次發動戰爭!勞民傷財!民不聊生!也給了唐朝建立的機會!可以說唐朝是撿了隋朝的便宜!


喵喵觀


隋朝是悲壯的,是一個轉折點,是一個改革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為後世留下很多寶貴的財富,唐朝受益頗多,因此才有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一、留下了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優秀的符合國情的制度。

二、三百年的分裂,自隋朝再次統一,避免了漢人胡化與中國永久分裂。

三、開通大運河, 修築了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 至今仍然發揮作用。

四、修馳道,便捷了北方的交通, 修建東都。

五,片字不得譭棄,拾起並重修中國文化,避免了文化斷層。

隋朝改革的太多太急,隋煬帝又好大喜功,得罪了關隴集團與底層民眾,遭至亡國。



當代曹植


我們常說隋唐,可見唐朝是沿襲了隋朝,在隋朝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和完善,甚至唐高祖李淵算起來是隋煬帝的表弟,也正因為有了隋朝的基礎,才迎來了大唐盛世!

政治制度

隋朝時候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屬六部,即吏部,工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這一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成為了中國古代朝廷的定製,基本歷朝歷代皆如此。

另外,南北朝以來的門閥制度,讓底層民眾通往上層階級的道路堵塞。於是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度,這項制度是封建時代的一個偉大發明,從此讓知識成為了上升的階梯,才有了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說。

經濟制度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藏富於國的時代,據考證,當時的糧倉有幾百個,每個糧倉裡有幾百個糧窖,每個糧窖中有五十萬斤糧食。另外,隋煬帝時期廣徵民夫,修運河,三徵高句麗,興建東都洛陽。無不是極廢物力財力,讓民眾負擔極重,最終李唐取代了隋朝。

於是唐朝時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成為了當務之急,甚至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穿的衣服都沒有繡花。正因為從上到下舉動,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發展,讓唐朝國力迅速上升。

對外政策

隋唐皇室都有鮮卑血統,也從隋唐時期開始,不服就幹,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隋煬帝率領百萬大軍三徵高句麗,哪怕險些全軍覆沒,下次依然繼續攻打,直到武則天時期高句麗覆滅,隋唐一直攻打高句麗。

唐朝時候北方崛起了突厥,回紇這些草原部落勢力,唐朝軍隊也是武力征服。但同時胡蘿蔔加大棒,畢竟李唐皇室也有外族血統,征服以後再以文化感召。在那個時代,長安城裡有各種各樣的人,操著各種各樣的語言,唐朝對待各國人都將先進技術教授,唐太宗因此得到了了天可汗之稱。

運河和洛陽

隋文帝時期將毀壞的長安重造,並定為國都。隋煬帝時期,又興建了東都洛陽,唐朝時期也是二都並存,以長安為主,但從武則天之後,洛陽逐漸成為了統治中心。



洛陽的崛起正是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修通,它將南方豐富的物產通過這條南北交通大動脈輸送到了洛陽及北方各地。長江流域從南北朝時期已經得到了大力開發,物產豐饒,特別是揚州,隋煬帝在位18年間有13年都在揚州度過,唐詩中也多有對揚州的讚美,可見南方的富裕程度。

而京杭大運河徹底改變了以前的運輸形態,讓南北融合成為可能,也減少了運輸損耗。甚至到了近代,京杭大運河的作用依然無可替代。



可見隋朝給唐朝留下了豐厚的資產,他讓唐朝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開創了更加輝煌燦爛的唐朝,讓中國人至今念念不忘!


以史知今


隋雖然只歷二世而亡,但畢竟是經歷長期戰爭最終實現大一統的王朝,自然是為繼其而建的唐朝留下了許多政治遺產,我認為隋朝為唐朝留下的主要資源有以下三個方面:

1、政治方面:隋朝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就是官職選任方式的轉變。在中央官職的設立上,隋代廢除北周依據《周禮》六官所設立的官制,設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後者成為隋代中央官制的中心,被唐代繼承發成為三省六部制;在選官方式上,隋文帝開皇年間,第一次設立分科考試製度,設秀才、明經兩科取士,隋煬帝在任期間,又增設進士科,這些也被唐代繼承,形成完整的科舉制度,成為我國此後各朝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

2、經濟方面:隋朝留下了大運河這一在以後各朝都地位突出的重要遺產。為了將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中原地區,隋朝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或利用自然河道,或疏浚前朝廢棄河道,終於形成一條意義巨大的運河河道,促進了隋代乃至唐代經濟的發展和運河周圍城市的興起,成為此後溝通南北的重要橋樑。

3、文化方面:隋代的文學也影響到了唐代初年的文學風氣。雖則從具體詩作來看,隋代的詩歌還是受到南朝靡麗風格的影響,但隋代已經有人表達了對南朝詩風的不滿,試圖想要改變這種風氣,加之隋朝統一南北,隋朝的詩人也已注意到了要取南北詩風之長,為唐代詩人創作出兼融南北、“文質彬彬”的詩作創造了條件。


古道悠然


我們首先來看這種說法的原始出處。

第一個出處是:貞觀十一年,即637年,給事中馬周給唐太宗李世民說:

“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畜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則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是有國之常事,要當人有餘力而後收之,豈人勞而強斂之?更以資寇,積之無益也。”

其中“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讓許多人解讀成隋朝的糧食一直吃到貞觀十一年還沒吃完。在這種說法裡,隋朝的糧食被唐朝吃了20年(618年——637年)。

第二個出處是:貞觀二年,即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對黃門侍郎王珪所說:

“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這可是唐太宗李世民金口玉牙,自己說出來的:隋朝積累的糧食能夠供養五六十年。隋朝滅亡了,緊接著就是唐朝。你看,這不正好供養了唐朝50年?

這兩個出處都是真的,有問題的是後人對這兩段史料的解讀。

在第一個出處裡面,給事中馬周說的並不是糧食。西京府庫裡,儲存的是財帛。這些財帛也不是隋朝留下來的,而是唐高祖李淵省吃儉用加創收換來的。

《新唐書》記載,李淵定都長安後,將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獎勵功臣了,擔心之後國用會不足。這時候,少府監劉義節獻了一個計策:

“今義師數十萬並在長安,樵貴而布帛賤。若伐街衢及苑中之樹為樵,以易布帛,歲取數萬匹,立可致也。又藏內繒絹疋,皆有餘軸之使申裁取剩物以供雜費動盈十餘萬段矣。”

李淵覺得很有道理,便採用了。由此可見,西京府庫之中的財帛是李淵辛辛苦苦賺來的,跟隋朝皇帝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在第二個出處裡面,李世民的確提到了隋朝積累大量糧食的事情。這話不假,隋朝特別喜歡存儲糧食,史書不乏倉庫堆不下了,堆在外面爛了的記錄。甚至發生天災人禍時,隋朝統治者都不願意將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狠心地讓災民自己找糧食吃。然而,這些隋朝糧食並沒有落到唐朝手裡。

隋朝末年,各地義軍風起雲湧。這些隋朝糧食早就被各地義軍瓜分得乾乾淨淨。

下面是一組隋末義軍打開糧倉,賑濟民眾的記載:

“義寧元年六月,淵開倉以賑貧民,應募者日益多。”

“密遣世績帥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會元寶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賊帥張升、清河賊帥趙君德共襲破黎陽倉,據之,開倉恣民就食,浹旬間,得勝兵二十餘萬。”

“八月,己巳,淵如蒲津;庚午,自臨晉濟渭,至永豐倉勞軍,開倉賑饑民。”

“(羅藝)乃發庫物以賜戰士,開倉廩以賑貧乏,境內鹹悅。”

“(劉武周)於是開倉以賑饑民,馳檄境內屬城,皆下之,收兵得萬餘人。”

“會郡中大飢,子和(郭子和)潛結敢死士十八人攻郡門,執郡丞王才,數以不恤百姓,斬之,開倉賑施。自稱永樂王,改元醜平。”

“舉(薛舉)與其子仁果及同黨十三人,於座劫瑗發兵,囚郡縣官,開倉賑施。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

......

隋朝經過隋煬帝楊廣的不斷折騰,到了大業十二年(616年),就已經出現了“百姓疲勞,府藏空竭”的情況。再經過李淵、李密、羅藝、劉武周、郭子和、薛舉等人開倉放糧(有的如李淵、李密等還多次開倉放糧),哪裡還有什麼存儲的糧食供唐朝使用?

1971年,考古專家在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發掘了一座建造於隋朝的倉庫——含嘉倉,其中,光是160號窖就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穀物。許多人據此證明,隋朝糧食充足。

其實,含嘉倉雖然建造於隋朝初期,可由於工程量巨大,直到隋朝滅亡,都還沒有完工,自然就沒有儲存糧食。唐朝建立後,李世民繼續修建含嘉倉,終於將其建成。到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含嘉倉已經存儲了583萬石糧食,佔全國存儲糧食的近一半,號稱“天下第一糧倉”。

依然沒有隋朝什麼事兒。

最後,從糧食的存儲時限來看,隋朝糧食也不可能供養唐朝50年。

糧食是一種有機物,有一定的存儲時限。如今,利用現代技術存儲糧食,在合適的條件下,稻穀、高粱等能保存5年——10年。大豆能保存3年——7年。小麥一般保存2年——4年。玉米能保存2年——3年。沒有一種糧食能存儲20年以上,更何況50年。

難道隋朝有比現代技術還先進的“黑科技”?並沒有那回事。《新唐書·卷五十一·食貨一》記載得清清楚楚:

“於洛、相、幽、徐、齊、並、秦、蒲州置常平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溼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

你看,最易於存儲的粟,存儲期限也只有9年。

話說回來,隋朝沒有給唐朝留下什麼糧食,唐朝的強盛也不是因為糧食多。就如李世民所總結的那樣:“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畜多少,唯在百姓苦樂。”只要老百姓安居樂業,那麼國家並沒有存儲多少糧食,照樣可以長治久安。


逍遙藏家


一、留下了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優秀的符合國情的制度。

二、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糧食儲存極其豐富。

三、開通大運河, 修築了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 至今仍然發揮作用

四、修馳道便捷了北方的交通修通運河, 修建東都。






棟棟說史


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等等都是隋朝留給唐朝的。例如: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隋朝雖曇花一現,但所做出的一系列政策卻深刻影響著後世,承接隋朝的唐朝,出現過不少盛世,例如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唐憲宗李純的“元和中興”,而最著名的盛世則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這些盛世打下堅實基礎的其實就是前朝隋文帝父子倆。

其實在隋朝初期時,全國人口大約就有400萬戶,到隋朝後期更是達到890萬戶,以一戶6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隋朝時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在經歷了隋唐改朝換代的一系列戰爭之後,全國人口數急劇下降。據史書記載,唐朝初年人口數達不到隋朝後期的十分之一,殘酷的戰爭導致全國人少地多,而且人心思安,而在隋朝已經滅亡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糧食都還沒用完。據統計,隋朝留下來的大量糧食足夠為人口稀少的唐朝足足用了100年。所以這也是促使“貞觀之治”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隋煬帝開創大運河雖然勞民傷財是導致隋朝的滅亡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大運河確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工程。對沿線地區的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這些都是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堅實基礎。


LHC否極泰來


隋朝的楊堅與唐朝的李淵他們本質上是一夥的,從北周到隋唐他們就是一個集團,歷史上有個名詞叫“關隴貴族集團”,而且楊堅和李淵是親戚!李淵只是把隋改成了唐,政治、經濟、文化他們都是一脈相承的!

  先來說說隋文帝楊堅,那可算的上不世之才! 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勢力強大,面對來自突厥的侵犯,楊堅進行堅決的反擊!並使突厥稱臣,永世歸順!以楊廣為將,派遣50萬大軍,揮師南下!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為後世唐朝的遼闊疆域奠定了基礎!

  統一後的楊堅勵精圖治,輕徭薄賦,百姓衣食逐漸富足,經濟繁榮達到歷代最高峰。隋文帝還實施了一項偉大的改革,廢除了這個“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以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使平民百姓有了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力!避免了官民矛盾激化!為後世唐朝選拔人才的模式開創了先河!

在政治方面,推出了五省六曹制度,實際上五省就是後來的三省負責起草的內史省、負責行政的尚書省、負責審核的門下省,以外,加上兩個“秘書省”和“內侍省”,一個就是皇家圖書館管理的內務部,是不參與決策國家大事的。而所謂六曹就是尚書省下轄的吏部曹、度支曹、禮部曹、兵部曹、都官曹、工部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把隋朝的這個制度略微換了點名字而已。都是繼承了隋朝的制度而已!

  楊堅出了名的勤儉節約,他兒子楊廣即位時國庫裡的糧食據記載夠吃五六十年!這數字我有點不敢信,但是歷史上就那麼寫的,但至少那個時候皇家的糧倉裡真的是堆滿了糧食。但好事都讓他老爹幹完了!他又不想成為一個守成的君王!果然,一道詔旨下來,說給我徵發十萬民夫,到洛陽北邊先修一條一千里長的塹壕,以備北方的突厥騎兵南下。又幾天之後,又一道詔旨下來,再給我徵發百萬民夫,修建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濟渠。大運河在他的掌控下迅速的修建完成!大運河的修建將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中原地區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條件!促進了隋代乃至唐代經濟的發展和運河周圍城市的興起,成為此後溝通南北的重要橋樑。大運河的修建可以說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下!後期的楊廣多次發動戰爭!勞民傷財!民不聊生!也給了唐朝建立的機會!可以說唐朝是撿了隋朝的便宜!




健康中國1965


隋雖然只歷二世而亡,但畢竟是經歷長期戰爭最終實現大一統的王朝,自然是為繼其而建的唐朝留下了許多政治遺產,故在筆者看來,隋朝給唐朝留下的應當是利處更多,這些利處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可以分為以下這幾個方面:

1. 政治方面隋朝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就是官職選任方式的轉變。在中央官職的設立上,隋代廢除北周依據《周禮》六官所設立的官制,設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後者成為隋代中央官制的中心,被唐代繼承發成為三省六部制;在選官方式上,隋文帝開皇年間,第一次設立分科考試製度,設秀才、明經兩科取士,隋煬帝在任期間,又增設進士科,這些也被唐代繼承,形成完整的科舉制度,成為我國此後各朝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

2.經濟方面隋朝留下了大運河這一在以後各朝都地位突出的重要遺產。為了將江南地區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中原地區,隋朝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或利用自然河道,或疏浚前朝廢棄河道,終於形成一條意義巨大的運河河道,促進了隋代乃至唐代經濟的發展和運河周圍城市的興起,成為此後溝通南北的重要橋樑。

3. 文化方面,隋代的文學也影響到了唐代初年的文學風氣。雖則從具體詩作來看,隋代的詩歌還是受到南朝靡麗風格的影響,但隋代已經有人表達了對南朝詩風的不滿,試圖想要改變這種風氣,加之隋朝統一南北,隋朝的詩人也已注意到了要取南北詩風之長,為唐代詩人創作出兼融南北、“文質彬彬”的詩作創造了條件。

從上述這幾個角度看,不難發現,唐代在很多制度涉及乃至風氣上都是繼承隋朝遺產的,其他諸如經濟上的均田制、軍事上的府兵制同樣也是與隋朝一致的,故我們必須承認隋朝對唐代的正面影響。當然,隋煬帝在位期間過於荒淫、濫用民力,導致剛剛穩定的局勢再次陷入混亂,造成不少生靈塗炭,這也是我們要承認的,但從總體而言,隋朝為唐朝留下的利處是要大於弊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