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雕刻時光》是一部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紀錄片。在《雕刻時光》裡,他記錄了自己對於電影的創作靈感、工作方法以及思想內涵。“倘若我們能將《雕刻時光》濃縮成一則單一的訊息,那麼,它必然是:對任何藝術家和藝術形式而言,內涵與良知都應先於技巧。”《洛杉磯時報》對它這樣評論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所呈現的詩電影與時間的嚴謹帶給觀眾們強烈的震撼。他對於場面的精心調度和拍攝技術的嫻熟使用,不僅精準簡潔地表達人物關係、推動情節發展,也完整營造了一種真實的藝術表達。

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藝術大師的人生步履

《文教資料》對他的評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以其內省的氣質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創了一個獨特的富有生命力的藝術世界。"塔可夫斯基的畢業短片《伊萬的童年》藝術創作中,闡述了對導演以自身的情感理念塑造出編劇、詩與戲劇、場面調度、思想記憶、夢境表達、演員選擇與塑造等藝術技巧。但在拍攝電影《伊萬的童年》中,導演又像極了"感受派"。注重對原作的情感分析與自我理解,在摸索嘗試創新徵象中,通過電影實現自我藝術情感的表達。

塔可夫斯基的一生充斥著對於藝術之美的渴求。在藝術領域,他能夠自然孕育所謂的"藝術主題",並通過對藝術真理的感悟,創造出一部偉大的作品。電影首先應該描述的是事件,而不是作者的態度。塔可夫斯基通過這種方式,並不是將自己對於電影的看法強制推銷給觀眾,而是希望通過他的作品,能夠給予觀眾自身的見解與感受。在塔可夫斯基的人生中,他認為電影的極致是紀實順序。是一種超越拍片技巧的,重新構建創造生命的方式。這一手法,也註定了時間在電影創作中重要性。

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英格瑪·伯格曼曾說:"他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他創造了嶄新的、忠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如鏡像、如同夢境。他並不詮釋什麼,他只是一個觀察家,但他卻讓他的影像活動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表達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時,塔可夫斯基認為,兩者的關係反應了群眾對藝術的主觀興趣。在明確電影所要表達的東西時,從內在瞭解影片,感受其反映的世界,表現生命的本身

在對藝術的追求上,他是嚴謹而不失創造力的。注重從社會現實出發的他,從人生經歷中迸發靈感,並在拍攝的過程中不斷髮掘新要素。他不以創造出符合觀眾審美水平的、具有市場商業性的電影為目的,而是更加遵從於他的內心,以他自己對於藝術的第一與直觀感受,操縱者自己指引著團隊,完成一部又一部的經典之作。

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對於電影影像的剖析

電影影像最有力的決定要素是節奏,是呈現於畫面之內的時間"蒙太奇"手法是電影剪輯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方式。但在塔可夫斯基眼中,"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與電影的本質是有出入的,他對電影中時間的界定是十分熱衷的。剪輯是一個固定的模式,而貫穿鏡頭的獨特時間創造了影片的節奏。時間,決定了特殊的剪接原則,當時間超越了銀幕中的事件,它便完成了自己的意義,被觀眾所察覺。剪接的手法干擾了時間的流程,卻又賦予了它一些新的東西。

在維持靈感的原貌和純度上,劇本和拍攝腳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塔可夫斯基通過影片《鏡子》的創作過程,闡述了劇本對於作品的相關意義。劇本作為電影拍攝有效的工作基礎,在拍攝現場起到了計劃性的作用,但依賴於現場的隨機創造性在塔可夫斯基的眼中,也是可塑的、具有挑戰性的。在他的眼中,劇本是一個脆弱、有生命、不停改變的結構,作為開始探索的基礎,並不是最終的固定設定,在更改之下,一部電影一切工作結束時,劇本的任務才算圓滿完成。

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攝影師在完整的電影構架中,也是極為重要的存在整個作品的畫面風格與拍攝技巧,也是導演與攝影師需要詳細溝通的地方。而一部電影圖像的呈現,色彩是一大難題。塔可夫斯基認為,影片中的色彩不應該傾注過多的導演與攝影師的主觀色彩,而是應該以一種中性化的視角,通過色彩的合理運用,對觀眾產生視覺衝擊。

一位好的演員,可以將角色演活。角色由導演來塑造,協助演員進入角色。而演員則需要根據角色的設定投入到自由的精神狀態中,以個人化的形式展示一種不容欺瞞的、真實的心理狀態。

音樂是影片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情感基調。在加強視覺影像的印象之外,它還具有開拓新元素的可能。音樂,也可以視為是對影片視覺材料的加固,對觀眾情緒特定方向的推動。音樂與視覺影像並不是附屬關係,它作為獨立個體體現了一個整體觀念。正確合理的、符合電影情節設定的音樂,在電影與觀眾的共鳴中,體現出其價值的音樂性。在音響的技巧上,應該避免音響過多而顯示出來的雜亂性,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融合於影片。

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藝術作品、藝術家與受眾群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血的凝聚,藝術家觀眾之間又是一種雙向的過程。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品的同時,也具有商業性。觀眾的接受程度與經濟利潤的產生,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要享受藝術,你必須接受藝術的教育。"藝術教育使觀眾產生不同層次的藝術觀念,而藝術作品由於導演水平、團隊協作等方面的差異,也劃分出了不同層次的藝術水準。由此可見,不同層次的大眾,幾乎都可以找到與自己口味相適應的影片。而不同層次的影片,也會得到不同的受眾群。藝術家在進行作品創作時,創作的來源通常來自於時代以及事件所給予的靈感,而非考慮到影片上市後的收益利潤以及觀眾的口味喜好。但當影片完成並登上大銀幕時,觀眾的讚許與認可也是令影片的創作團隊感到欣喜的。這樣看來,觀眾的喜好與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似乎並不相關,但這種立場也是觀眾與藝術家之間蘊蓄的微妙的關係。

在塔可夫斯基的世界裡,創作的人物並不是要迎合觀眾,要產生經濟利益,藝術必須遵循其自身內在的發展法則。取悅觀眾、不分青紅皂白的接受觀眾的不同品味的行為,是對觀眾的不尊重。以最嚴苛的藝術標準來進行創作後,觀眾的喜愛可謂是順理成章的。在影片與觀眾見面時,一種導演與與觀眾面對面對話的既視感也是隨之而來的。

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談到藝術家,塔可夫斯基是極具有藝術責任感的。他始終強調:"

電影是以現實來運作的藝術。"可以理解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通過創作者不脫離於實際的加工和完善後,藝術便高於生活。在塔可夫斯基的創作中,他將視線聚焦於人民的遭遇,與自己的人性相聯繫後,匯成作品的主題。一部根據作者親身經歷譜寫而成的作品相比於嚴謹設計出來的情節,更容易得到觀眾的共鳴。當藝術家一心一意的表達真實的自己時,就會發現在"知音難覓"的世界中,"伯樂"會自然而然的向你而來。以今年的奧斯卡金獎電影《寄生蟲》和巴基斯坦經典電影《小鞋子》為例,同樣是符合社會貧富差距這一主題,《寄生蟲》全片表達出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富貴的社長與貧窮的幫傭之間的差距;而《小鞋子》則極具有伊斯蘭教的民族性,在影片中,伴隨著濃濃的宗教氣氛表達出了具有巴基斯坦特色的社會階級差距。同樣的主題,因創作者處於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最終呈現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對於觀眾來說,觀眾處於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所以對於影片的理解與感受也是不同的。

豆瓣評分8.1,這位藝術家將畢生的炙熱雕刻成了時光

在《雕刻時光》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自己對藝術獨特的執念與觀念凝聚起了自己藝術化的一生。他以自己堅定的信念,傳達出一位藝術家對於理想的渴望與無限追求。他的《鄉愁》、《鏡子》、《潛行者》等經典作品中,無不透露出他對電影藝術的獨特思想與創作方式。既然選擇了藝術,便要忠於藝術,他的步履與經驗,是值得後人無限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