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評價這麼高?該片在電影史上的地位如何?

笑料燉包袱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還是這麼的推崇的一個問題



1.時間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與1994年,根據斯蒂芬·金的中篇故事改編成電影,小說的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左右,那個時間段的美國政治腐敗非常的嚴重,官商勾結嚴重,甚至連監獄裡都腐敗,才有了這部中篇故事以及電影的緣由


2.作者

《肖申克的救贖》作為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之一的短篇。03年獲得美國傑出作者,07年獲得終身成就獎,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含金量非常高的人,而且文筆通暢,就連被評為史上最恐怖的電影《閃靈》也是出自他的手


3.現實

作為一部作品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每個人觀看電影的時候,都能從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一點特質,說白了,就是一種感同身受,雖說遭遇不同,但是《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就是從電影裡面某一個情節打動到你,讓你頗有同感


4.地位

該片在於電影史上的地位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的高,但是作為一部94年的電影為什麼會一直被人提出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現在的社會上也同樣有著《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情節的事情,所以作為一部有批判意義的作品。才能夠在時隔多年還是備受推崇



結尾:以上僅為個人觀點,這部影片目前拿到最好的成績就是IMDB上250佳片其中的一部,並且也在國內的豆瓣高分榜拿下top10.但是你去查找以前的資料時,似乎除了作者斯蒂芬·金的榮譽之外,這部作品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榮譽


一分鐘讀電影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一個新手,小白,還在考核期,回答了一些問題,在回答關於推薦電影的問題的時候,我推薦《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好幾次了,每次推薦原因很簡單,就覺得很值得一看,不容錯過,不看就是損失。

《肖申克的救贖》劇情就不再贅述,聊一下個人觀點。《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9.7分,分數非常高。《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主題豐富的電影,涉及到的主題很全面。不同的人可以提煉出不同的主題,我自己提煉的主題主要有自由,希望,體制化,正義。這些主題也許就是高分原因吧。

對自由的嚮往

《肖申克的救贖》中對自由的宣揚值得思考。安迪自從進入監獄以來,就一直沒與放棄出獄的渴望。可能來源於自己本身無罪,誤判入獄;也有可能來源於對監獄的討厭,對自由的嚮往。所以安迪在監獄裡也沒有放棄追求自由,在監獄辦圖書館獲取思想自由,在監獄放音樂獲取心靈自由,在屋頂喝啤酒獲取精神自由,最後越獄成功獲取肉體自由。安迪一直都在追尋自由,這也是感動很多人的原因。

對希望的渴望

《肖申克的救贖》對希望的描摹值得品味。一個人可以失敗,可以失望,可以難過,但是不可以沒有希望。希望是個好東西,有希望的人生活是充實的,是快樂的,豐盈的。希望可以帶給人許多快樂,可以讓人生活有方向,不迷茫。劇中安迪一直抱有希望,心存希望。他不放棄希望,知道瑞德可以搞到一切東西,他看到了希望。通過瑞德得到鷹嘴錘,鑿牆有希望了,出獄也有希望了。為監獄長洗黑錢的時候,他記錄下監獄長的罪行,後來出獄舉報了監獄長,說明安迪對出獄一直抱有希望,對揭穿監獄長的罪行也抱有希望。在屋頂喝酒,在監獄放莫扎特的音樂,都說明安迪心中抱有希望,這也為安迪最後出獄埋下了伏筆。

對體制化的衝破

《肖申克的救贖》對體制化的敘述值得考量。體制化體制化對人的摧殘,最典型的就是讓人無法正常的面對新世界,讓人對於所有新事物都會感到緊張,無所適從。老布就是典型的例子。老布因在監獄度過了大半生,出獄後的世界和之前他所見到的世界差距太大,完全變了樣子。在監獄裡生活太久,思想老化,觀點僵化,看待世界的角度單一,沒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對一切感到無所適從,習慣了監獄的體制化生活,習慣了監獄的循規蹈矩,想回到監獄,但是沒回到。對於外界感到焦慮,無奈下,老布選擇了自殺來對抗因為體制化帶來的與世界的格格不入,老布的死亡也是對體制化的衝破。人不能總是習慣某一種生活,要學會穩中求進,不變中求變。

對正義的信仰

《肖申克的救贖》對正義的詮釋也不容錯過。“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這是劇中對正義的解釋。安迪一直信仰聖經,他信仰聖經,他相信主,他相信正義。在成功越獄,逃出監獄後,監獄長髮現了安迪牆上的那一串字“主的審判即將降臨”,就是對正義的信仰。的確沒錯,監獄長被捕了。所以,信仰正義,相信正義,心懷正義,傳遞正義。

電影成就:

1.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最佳攝影提名,最佳剪輯提名,最佳音響提名,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2.第1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3.第20屆報知映畫賞——海外作品獎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用,喜歡就點贊吧。


影視咖醬


大家好,我是3A影視,影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1994年,被譽為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因為有36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橫空出世,且都為日後的無法超越經典之作。其中,《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肖申克的救贖》在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三足鼎立,不分伯仲。《阿甘正傳》當之無愧的捧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等12項大獎,而《低俗小說》以他獨特的環狀結構和多角度敘事手法拿走了最佳原創劇本的桂冠,唯獨《肖申克的救贖》在十項提名裡顆粒無收。

村上春樹曾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寫到,真正的藝術,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且任何年齡段都能從中獲取共鳴的。《肖申克的救贖》在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學性上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平衡,從電影欣賞角度來說,奧斯卡的失利和時間的考驗,反倒讓它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得到了完全的展露與昇華,使其成了影史上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從以下四個原因可以概括這一現象:

1、無冕之王的補償心理:1994年《阿甘正傳》和《低俗小說》夾擊之下,《肖申克救贖》最終在奧斯卡上一無所獲。但究其本身而言,確實是一部很優秀的故事片,放在奧斯卡電影小年的話,拿最佳影片毫不為過(比如《平民窟百萬富翁》那一屆)。在“金子始終會發光”這一亙古不變的理念指導下,在IMDB網站影迷們交口陳讚的推崇之下,當年的無冕之王漸漸被大家拱上了神壇。大家可以看看IMDB網站前十名的影片,幾乎只有《肖申克的 救贖》這一部“平民類”的影片,其餘的基本都是在電影藝術史淘煉出來大部頭。大家也可以這麼理解:偉人受人敬仰固然常見,突然有一個平民英雄光芒四射其實也不奇怪。

2、榮譽疊加的馬太效應:中國的電影社區網站(如豆瓣和時光),其榜單及評分機制基本上都是模仿IMDB而制的。鑑於中國影迷普遍的崇洋心理,所以大部分在外國評價頗高的較為通俗的影片,移植到中國之後依然受歡迎。 所以在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到中國之後依然衛冕這一點其實很正常。後面衝著第一這個名號來看這部影片的觀眾,除非是看完之後心理落差太大,一般是不會違逆眾意的說一般的。於是接近十分的榮譽從外國開始疊加, 到中國繼續五星蔓延,馬太效應形成了目前的燎原態勢。

3、可能不為人知的一個花絮:其實長期霸佔IMDB網站第一名的其實本來是《教父》,《肖申克的救贖》本是千年老二。但《黑暗騎士》成為神話的那一年,許多諾蘭的”腦殘粉“(中性詞,無貶義)為了讓《黑暗騎士》登頂,開始瘋狂的給當時的冠軍《教父》打一星,結果順利的將其拉下馬,並將《黑暗騎士》拱上神壇。但畢竟不是名正言順的上位,評分看得不是激情而是時間,沒過多久,《黑暗騎士》便從冠軍跌落,千年老二反而漁翁得利順利上位。從此佔領冠軍寶座。另外,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肖申克的救贖》要比《教父》的准入門檻要低,所以其支持率高於《教父》倒也正常。

4、前面的三個原因都是”器“,最後我說一下所謂的”道“,也就是這部影片本身:《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是《四季奇談》中四個中篇之一),這是史蒂芬·金為數極少的沒有涉及恐怖及靈異題材的小說。歸根結底,電影的主題其實探討了”自由“,這個僅次於愛情的母題。這個故事通俗易懂,演員們個個都有種隱而不發的魅力,還有著極富戲劇性的懸念結局。但這都不是它可以成為”偉大“的主因。它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人可以因為"自由”而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這一點上,《巴比龍》和《肖申克的救贖》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且最終他竟然成功了。深處天朝的人對此可能更有感觸吧?畢竟,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追求心性的自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之一,在現實中我們受盡挫折,在光影之中我們希望成真。

就算只因為這一點,還不夠麼?


再補充一個花絮: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又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刺激1995》?

1995年,這部電影在臺灣公映,當時的翻譯人員認為這個電影整個講述的就是一個騙局,而同類電影中他們最有印象的便是1973年羅伯特·雷德福和保羅·紐曼主演的《騙中騙》(The sting),這部片子在臺灣的譯名是"刺激",所以他們就把這部電影定名為了"刺激1995",後來著名的春暉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這部電影的VCD,不過在封面上,把蒂姆的英文名錯印成了TIN,導演弗蘭克的名字也給印成了FRINK,當時的內容介紹上是這樣寫的:"黑獄中一聲詭譎多變的遊戲,蓄勢待發!局中局,計中計!1995全新刺激,令你大出意外"從中可以見到翻譯者對這部電影的理解,雖然有些偏頗,不過還是要感謝他們把這部電影介紹給了廣大的華語觀眾。相比起來香港場區給它起的名字"月黑高飛"算是有了點意境,月黑代表著壓迫,而飛字更是貼切,不過這個意譯的名字還是離電影的主旨稍微遠了一點,還是直譯的"肖申克的救贖"更傳神一些。1995到1996年初,內地市場上出現了該片的VCD版本,封面上一般印的都是"刺激1995",這部電影也開始影響一個又一個的影迷……


3A影視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肖申克的救贖》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部電影。本片是90年底初期作品,根據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因被人誣陷殺妻被判無期徒刑,儘管前途盡毀,但主人公並沒有就此認命,而是在獄中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前進著,同時也感染著他的獄友們,使大家重拾希望的故事。

本片由好萊塢王牌影星摩根·弗里曼與蒂姆·羅賓斯等多位實力派演員主演,完美的演技演技無可挑剔,比如安迪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與其他犯人相比,獨有的異類感,還有,在戶外散步時,獨有表情與姿態,都讓觀眾覺得十分真實,不做作。

本片之所以評價極高,除了演員演技精湛之外,一些人性道德也發人深省,比如人們做事之前,總要先考慮回報,而安迪為了擴建圖書館,在明知上頭不會同意的情況下,堅持每週寫一封申請函,就這樣連續寫了六年,最終通過審批。

本片憑藉精彩的劇情、精湛的演技創造了不俗的歷史地位,在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該片獲得10項提名。

《肖申克的救贖》必將是一部祛邪扶正的經典影片流傳後世。


影視三產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受冤入獄的安迪·杜佛蘭不屈不撓,用一把小小的鶴嘴鋤偷挖通道最終逃出肖申克監獄,成功越獄後,他以證據使洗黑錢典獄長山姆·諾頓畏罪自殺,並用與其合作時捏造出的不存在之人的身份生活,還給了獄中好友瑞德在假釋出獄後的生活保障。

這部電影深受好評,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劇情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並不乏味。主人公安迪是一位敢於與命運抗爭,他不被挫折打敗,機智聰明、勇於行動、樂觀善良、善於察言觀色,成功在肖申克這所殘酷的監獄中將自己救贖出。

事實上,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應該熄滅了安迪的希望讓他感到肖申克監獄根本不可能還他清白或是允許他逃脫,--比如剛入獄的無名胖子因大聲哭喊遭獄警毒打致死,“姐妹花”對他的毆打,老頭布魯克斯因無法習慣處於新生活而自殺,湯米瞭解真相、願為安迪證明清白卻被典獄長指使人射殺了他--,可是安迪並沒有絕望,他仍實行著自己周密的計劃不可思議地逃離了肖申克監獄,並過上了嚮往的無人能觸及的生活。

安迪越獄後爬出下水道在雷雨中得意地張開雙臂仰天大笑的那個畫面,使我看到了自由、希望、自我狂野、不羈、嘲笑。只需爬過這麼一段骯髒的路,即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沐浴著這雷雨,感謝來自自己的饋贈,這一刻,肖申克的枷鎖再控制不了他,它能夠使那些曾凌駕於他之上的人都受到制裁。但這美好,當然並不如此輕易就能夠得到,他需要付出的,是他人所不能忍受的。別人都不相信能夠做到的、更不願意去做的,他做到了。

人生便是這樣,不幸也許就會降落到你的頭上,來擊潰你一切的信念,想得到你所想要的,必然要遭受磨難。只有動用你的智慧與力量,才能夠將你自己救贖。

核心技價值!只有真真切切感受得到被束縛想自由卻不得的時候才能明白這電影會有多震撼。尤其對現代大城市工作的上班族和學校裡面努力奮戰的學生,他們才真正懂得這部影片的正真魅力。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 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安迪剛進監獄的時候說,他是無罪的。瑞德笑了,這裡每個人都是無罪的,你看到被黑布遮擋了的社會的背面了麼?但是由於多年的牢獄生活,也讓瑞德成為監獄“體制化”的產物。老布逝去的時候,他說: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監獄就像一個舒適圈,熟悉的環境,聊得來的朋友,規律的生活。為什麼有人做了多年乞丐生活髒亂差也不願轉行;為什麼有的夫妻可以每天吵架冷戰,也不離婚。體制無疑是可怕的,當我們無法離開體制生活時,最終會失去自我,我們中也非常多類似的人,難以主動脫離。

影片看似好像什麼都沒有說,但事實上,影片都在某些細節隱喻著,比如擋著瑞德給安迪錘子的書,在放錘子的那一頁,有個叫出埃及記的故事,這就是隱喻著安迪要逃出這“埃及”一般的監獄。在整個影片中,或許沒有刺激緊張的劇情,但是它本身就不是讓人看著大呼過癮的影片,而是能夠讓能讓人從中得到什麼,就如同安迪的那句“要麼忙著生活要麼忙著等死”,這說的是監獄中的所有人,也是在說這個社會,我們能夠跳出這句話麼?肖申克的救贖好就好在,它不會讓你看著爽,而是能讓人看著明白什麼感受到什麼。



星仰影視剪輯


自1994年9月23日《肖申克的救贖》上映以來,已經走過了22年。有人問,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的這部影片裡,沒有穿越,沒有特技,甚至沒有情色,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這麼多年依然魅力不減,為什麼?

昨晚一動不動的看完後,我想離不開以下三個原因:

一、人物故事代入感強

肖申克是一所監獄的名字,作為監獄,在裡面無非兩類人:一類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獄警,他們就像奴隸主、資本家、講究絕對服從;另一類是形形色色的囚犯,他們有自己的小團體,小角色,小樂趣。重點分析劇中不可或缺的三大人物。

有技能,有謀略的銀行家安迪:

年輕的銀行家是安迪入獄前的社會標籤,因為妻子的背叛、法官的誤判而含冤入獄。一開始安迪獨來獨往,常常遭到“姐妹花”輪番騷擾,臉上的舊傷還未好,又有新傷,即使受到身體上的折磨,他依舊堅持自己做人的底線。

自己堅持學習的同時,不忘幫助身邊的人一起學習,在提出申請建立監獄圖書館,遭到典獄長的拒絕後,20年來持之以恆堅持每週給州議會寫信,終於建成最美的獄中圖書館。在此期間幫助獄警解決稅務問題,幫助典獄長洗黑錢,幫助獄友獲取高中文憑。

因為心懷希望,安迪20年來用一個不起眼的小工具――鶴嘴錘,神不知鬼不覺地挖出了他的求生之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配合著閃電聲,嘔吐著穿越了長達兩個足球場距離的下水道,獲得新生,而且用自己設計中的假身份得到了典獄長的那筆貪汙款,獲得物質自由。

安迪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幸在於他是真正被冤入獄,幸運的是他沒有放棄對自由的渴望,沒有放棄自己專業的學習。

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是我們難以預料的,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

好人緣,安於現狀的獄中商人瑞德:

瑞恩出現的第一個場景是在假釋的面試中,說實話那時候我壓根沒看出來,瑞恩是個犯人,因為他臉上除了歲月的褶子更多是誠懇和善良。面對不同的時間,同樣的結果,屢屢不通過面試的他認為希望是件危險的事,希望能叫人發瘋。在獄中瑞恩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弄到一些屬於監獄裡的違禁品,幫助他人的同時,賺取20%的佣金,他和安迪的結識也是來自一次鶴嘴錘的買賣。

但是由於多年的牢獄生活,也讓他成為監獄“體制化”的產物。面對老布的離逝,他說: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出獄後,記得有句他內心獨說,沒有聽到命令連一滴尿都尿不出來。好在安迪對於希望的熱忱深深影響了他,最後他選擇尋找安迪,開啟新生活。

監獄就像一個舒適圈,裡面有熟悉的環境,聊得來的朋友,規律的生活。為什麼有人做了多年乞丐,生活髒亂差也不願轉行;為什麼有人在一個崗位上待了五年十年的,即使外面好的工作機會找上門,也斷然拒絕;為什麼有的夫妻可以每天吵架冷戰,也不離婚。體制無疑是可怕的,當我們依靠習慣與體制生活時,最終會失去自我,而我們每個人又或多或少的沉浸其中,難以主動脫離。

假信徒、真貪財的典獄長諾頓:

首次出現便手捧聖經,第一次和安迪的對話也是聖經的內容,辦公室裡掛著的壁紙是聖經,十足的基督教徒。

當諾頓任用安迪做賬時,我內心還是蠻佩服的,畢竟沒有因為安迪是囚犯的身份而忽略他財會的特長,但看到他安排人射殺知道安迪被冤真相的湯米時,明白他安排安迪做賬最大的好處就是因為安迪是終生監禁的囚犯,這樣他的事情才不會被其他人知道。但當安迪成功出逃後,在獄外舉發他的罪行,當手中的報紙上頭條“肖申克監獄,貪汙謀殺”出現時,恰恰印證了那句“主的審判迅速降臨……”

諾頓是片子的反面角色,他的形象帶有諷刺意義,看起來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做出來的事情卻是心狠手辣,無所不用其極。想起《北上廣依然相信愛》裡面的王茂告訴黃依然的一句話,越是看起來一本正經的人,肚子裡不定藏著什麼壞水。

二、劇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肖申克代表著現實社會,人們也都生活在無形的高牆之中。最初的堅如岩石、豔如玫瑰的年輕人,帶著獨有的個性和理想,走進社會集中營。經過幾年的洗禮,被模式化、體制化。無法適應者,開始上網搜索相關的處事哲學、職場規則等經典語錄惡補,以實現在江湖中行走自如。其實,融入的同時也就失去了自由和自我,成了大多數人的複製品,身處高牆而不自知。與監獄生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抗拒——習慣——依賴。

安迪的妻子和情夫被槍殺,法官認為最佳嫌疑犯是安迪,被判處無期徒刑是情理之中;新來的年輕罪犯湯米道出安迪謀殺案的真正元兇,是意料之外;監獄長卻設計害死了知情人是情理之中;安迪逃跑,領走了部分監獄長存的黑錢,是意料之外。

好的劇情總是能觀眾發出“怎麼會這樣”,“我就說嘛”,“原來如此的感嘆”,在意料之外收穫情理之中的安排。

三、場景簡單,表演真實

場景90%都發現在肖申克監獄裡,出現最多的是監獄操場、宿舍、食堂、典獄長辦公室等。正是因為沒有豪華的背景,絢爛的特技,觀眾的視線才能一直停留在幾位主演的神情變化,心理活動上。

每一個演員都在用一部142分鐘電影演繹自身20年的變化,從年少輕狂到老氣橫秋,由心懷希望到習慣絕望,看似在成熟實則是認命。告訴觀眾時間的流逝,不僅僅是他們臉上的皺紋,頭上的白髮,更多的是他們的心態。

瑞恩在最後一次面對假釋考核時說:“我無時無刻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內疚,這不是因為我在這裡監獄,也不是討好你們。回首曾經走過的彎路,我多麼想對那個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輕人說些什麼,告訴他我現在的感受,告訴他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決問題。可是,我做不到了。那個年輕人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只留下一個老人孤獨地面對過去。”相比從前他的回答都是自己已經如何如何改過自新了,不會再危害社會,阿諛奉承的話。最後這次的回答才是醒悟後的心態,也是能被假釋的原因。

總結了這些,現在的自己也在努力衝破舒適圈中,願能帶著希望看到更好的明天



小象物聯


我是這部導演的忠實粉絲。反覆看了這部《肖申克的救贖》。感觸頗多。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安迪的銀行家因被汙告殺人,無辜入獄,謀劃了二十年成功越獄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監獄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而正是擁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個囚犯才有能力有決心實現自我救贖。

安迪作了囚犯後,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沒有的。至少他會時不時地召喚自由的降臨。在陽臺上,陽光盡情散在他和朋友肩頭;他讓音樂飛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無人問津的角落,告訴每一個不自由之身,聽,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寫了一段自由傳奇--那就是他一手復舒的圖書館。在裡面每一個不自由的人至少擁有一個讀書的自由權。正如影片所說有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翅膀太過耀眼。是的,安迪正是這種鳥。自由即是翅膀,一隻永不失翅膀的鳥,怎肯永屈於欄杆之下,畢竟鳥會飛。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鳥的翅膀,記得那夜電閃雷鳴。有五十個橄欖球場的長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何況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惡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過皮囊一張,何況只是髒了囚衣。正如破繭的蝴蝶,安迪從下水道鑽出時,上帝賜於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這雙翅膀不再是虛無飄渺的,它真實的如同手腳。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讓雨水沖走蚩伏於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惡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電閃雷鳴,淚和著雨一起殞落。

一個人因有了希望才會想擁有自由。當希望佔據一個人的心時,他就會想“我需要自由”。畢竟自由有種魅力,它可以去觸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這點,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東西,會令人發瘋。他學會忘記希望,告訴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銅牆鐵壁,足以讓一切希望成為笑話。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失去希望的自由人。當他尋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他選擇了死亡。死亡解脫自己又無礙於別人。生死對自己已毫無意義,對於別人又值什麼呢?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老頭子罷了。相同的命運似乎也要降臨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幾張鈔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謝世的房間,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藍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偉大的,一個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個人自救的同時,又實現別人的救贖,那是聖人。芝華塔尼歐某個海岸邊,有家小旅館,旁邊有一條舊小艇。上面站著一個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來了,該出發了。








哦嚯先生


影片基本信息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宣洩。在IMDB當中被超過160萬以上的會員選為250佳片中第一名。併入選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

影評

一條漫長的自由之路、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一部不朽的勵志經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內頁被挖空的《聖經》裡,附著在安迪高大的身軀裡,匍匐在500碼的下水道里,最後,那條僅有的骯髒之路把安迪送往美麗的新世界。這段充滿絕望與沉重的救贖之旅來自臭名遠揚的肖申克監獄、來自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原著、來自哲理導演達拉邦特的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贖》帶來的是恆久不變的真摯友情、百折不撓的靈魂鑄煉和生生不息的命運之火。希望不需要熱情,熱情的希望只是靈魂深處一次不經意的衝動。在監獄裡,當生命的過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高漲的熱情都只能無可奈何地向失望舉起雙手,宿命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只有內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謬,否則,人只有在面對冤枉時委屈和無奈、在面對壓制時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爛,甚或在平常的環境中寂寞和絕望。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華盛頓郵報》評

在影片中,有人在改變,也有人在習慣。影片中的“肖申克監獄”隱喻著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對於在監獄裡呆了50年的老托馬斯來說,改變意味著毀滅;但對於年輕而富於激情的安迪來說,改變則是一種救贖。《肖申克的救贖》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斯蒂芬・金這位懸疑大師也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人們,追求自我的人生並非只是一個夢想,只是在於自己怎麼去做。不管結果怎麼樣,這個過程很重要。

——《新華網》評

該片觸及的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和當下的不可迴避困境。電影的結構比原小說更精當,臺詞比原小說更有節奏感,更加有所推敲錘鍊、也更有深意,人物形象比原小說更鮮活有力。導演以豐富、機巧的藝術文本,將自由精神高揚在天地之間。

——著名影視編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





深圳夢遊哥


1.肖申克這座戒備森嚴的監獄也無法阻止一個嚮往自由的心靈,主人公安迪僅僅用一把小錘子花了20年挖出了一條逃脫監獄的通道。每當人生陷入低谷,感到絕望的時候,只要我們不放棄,不氣餒,總有撥開烏雲見日出的那天,不管條件如何艱苦,我們始終要滿懷希望,勇敢的生活,陽光總在風雨後。

2.《肖申克的救贖》不僅僅是主人公安迪對自己的救贖,也是全人類對自己的救贖,對未來的希望,教會了我們要滿懷希望的活著,對人生具有重要的救贖意義。

3.《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第一,這部影片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認的,幾乎每一個看過它的人都讚不絕口,甚至有人評價“這是一部必看的影片”。播出後大獲好評,併入選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有很多學校把這部電影作為教育片要求學生觀看。


動作電影集錦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是部很經典的電影,電影講述了男主角因冤入獄,憑藉自己的頑強毅力和驚人的智慧重獲自由,這部影片還是我上學的時候看的,充滿正能量,看完後很振奮人心。看完這部電影應該來說或多或少會對一個人的成長帶來幫助,能從裡面學到不少東西。

電影裡的男主角原本是名銀行家,入獄後憑藉自己算術的精通,一點點籌劃,精確的計算,想方設法的籌備越獄路線,其實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的很希望她能夠越獄成功,正如他覺得的那樣,他本無罪,需要自由,有著頑強的毅力,和對自由的嚮往,最後越獄成功,看的很讓人激動。

其實這部電影倒不是說教大家怎麼越獄,也不是講述負面的能量,其實真正應該學習的是男主角那種頑強的毅力。正如生活中的我們一樣,有時身處逆境或者低估時期,這個時候也要有自己的信仰,堅信黎明終將會到來,要迎難而上,要有狼性,不達目的不罷休,要多一些思考和堅持。這些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經典的地方。

這部影片在歷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必將記入史冊,和《阿甘正傳》是一個級別的。都是能夠傳遞正能量,能夠讓人從中得到成長,《肖申克的救贖》也讓很多人對生活有了信仰,有了自己的一份堅持,這個故事也是很多人值得去學習的。

個人覺得這部影片是青年時期必看的一部電影,如果你迷茫,對未來彷徨,可以嘗試看看這部電影。以上是個人的一些見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採納,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