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2020年初,在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之際,蝗蟲走到了大家視野當中,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熱搜。這場蝗災從2019年年中開始發生,是東非25年最嚴重的一次,目前擴散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可以說是距離中國一步之遙。

“蝗軍”壓境,會不會給我國農業和糧食安全造成影響?相似的時間和遷徙路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再入侵到我國雲南,經過大半年時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但草地貪夜蛾與蝗蟲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目,習性和為害都存在很大差別。

“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寄主範圍

入侵我國的“玉米型”草地貪夜蛾(以下簡稱草地貪夜蛾)寄主廣泛,可取食300多種植物。入侵我國一年來,在18種作物和5種雜草上出現。主要為害玉米,受害面積佔比高達98.61%。

蝗蟲食物範圍同樣很廣,可取食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豆類、菸草、蘆葦、蔬菜、果樹等,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發生時可將作物食成光桿或全部吃淨,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當季節乾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洩出體外,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為害程度。

取食方式

草地貪夜蛾是鱗翅目昆蟲,而蝗蟲是直翅目昆蟲,二者從生理上具有較大差別。草地貪夜蛾取食量最大的是高齡幼蟲(4-6齡),而蝗蟲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食量最大,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

2019年草地貪夜蛾剛入侵我國,鑽心的取食方式增加近了種植戶的防治難度。發生過草地貪夜蛾的玉米葉片滿目瘡痍,不少種植戶評價“觸目驚心”,嚴重時每一片玉米葉上幾乎都是孔洞。蝗蟲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同樣會將葉片咬成缺刻或者孔洞,但大量發生時,可將作物吃成光桿甚至全部吃光。此次非洲發生的蝗災1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極大地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

“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與草地貪夜蛾相比蝗蟲的為害範圍更廣)

產卵繁殖

草地貪夜蛾是完全變態昆蟲,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蟲態,而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若蟲、成蟲3個階段。草地貪夜蛾在葉片上一次產卵100-200粒,一生產卵可超過1000粒,繁殖能力強,產卵後3天左右即可孵化,30天即可完成一個世代。

“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草地貪夜蛾一生產卵可超過1000粒)

蝗蟲可以多次交配、多次產卵。產卵時產卵器插入地下,將卵產入圖中。每塊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卵期在半月以上。此次的東非蝗災中一些蝗群預計4月初形成新的蝗群。

“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蝗蟲產卵在半個月以上)

危害性

2016年初,草地貪夜蛾首次被發現入侵非洲西部並暴發成災,公開報道顯示,到2017年9月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個玉米種植國家中,草地貪夜蛾造成玉米減產830萬到2060萬噸。2018年在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億-30億美元,玉米毀種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5%-6%。

東非蝗災一平方公里大小容納8000萬隻成年蝗蟲的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與3.5萬人的食物消耗量相當。在公開報道中,肯尼亞農業部一位官員介紹: “它們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影響,因為這種蝗蟲的體積很大,且數量多達10億,僅需要6-8小時,就能吃光一個牧場。”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已經發出警告,蝗災將會造成近年來罕見的糧食危機,1900萬人將面臨危及生命的饑荒。

“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遷飛路徑

草地貪夜蛾原產於美洲大陸,19世紀中葉入侵美國、加拿大。2016年,首次出現在尼日利亞和加納,隨後橫掃非洲各玉米產區,兩年內入侵非洲44個國家。2018年5月中旬首次在印度發生,3個月蔓延全印度。2018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發出預警,2018年11月下旬進入孟加拉和斯里蘭卡,2018年12月中旬入侵緬甸,截至 2019年1月29日,緬甸在9個邦(市)發生面積80多萬畝。2019年1月11日,我國雲南普洱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隨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途徑廣西,到達廣東。

本次造成多國煌災的品種以沙漠蝗蟲為主,2019年中,也門等地出現大量沙漠蝗蟲,2019年12月,新的蝗群又在東非出現,在肯尼亞等國摧毀了數萬公頃農田。自2019年12月起,沙漠蝗蟲災害在東非地區持續蔓延,隨後蟲群途徑中東,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到達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地。

“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飛行能力

草地貪夜蛾被叫做“行軍蟲”,習晝伏夜出,常啃完一片地後可以迅速遷移到下一片地。幼蟲移動範圍較小,而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藉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若不憑藉風力,一晚大約能飛行50公里,但若是搭上季風的便車,一晚可以推進200-500公里。成蟲通常在產卵前可遷飛100-500公里,如果風向風速適宜,遷飛距離會更長。

與草地貪夜蛾相比,蝗蟲遷移速度更甚,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沙漠蝗蟲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移棲害蟲。1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沙漠蝗蟲群,約包含4000萬隻蝗蟲。一隻蝗蟲,最多隻有十幾米的活動範圍,但在聚集的情況下,群體越大飛行的距離也越遠,群體飛行一次的飛行時間可以高達8小時,活動範圍達150公里。邊吃邊飛,一週的活動範圍輕輕鬆鬆能達到上千公里,曾有蟲群橫跨大西洋的報道。

“蝗軍”壓境,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防治方法

作為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防控的主要難點在於,國內並無相關防控經驗且無相關農藥登記,前期很多企業多以試驗示範為主,產品推廣較為謹慎,導致害蟲迅速擴散;另外草地貪夜蛾以幼蟲鑽食為害,晝伏夜出,使得用藥效果大打折扣。

對於草地貪夜蛾的防治目前還是以監測、預警、防控為主要手段,經過一年的探索國內已建立了完善的防控、預警機制。過去一年除借鑑國外經驗外,國內也在積極尋求對策,試驗結果表明,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蟲蟎腈、醚菊酯等單劑農藥和甲維·茚蟲威、甲維·氟酰胺、乙多·甲氧蟲、氯蟲·噻蟲嗪四種復配農藥效果好於其他品種,而在生物源農藥中,蘇雲金桿菌則表現出較高的防效。

蝗蟲作為國內常見的一種害蟲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且幼蟲、成蟲均能為害,不過食量雖大,但少量的蝗蟲並不能成災,由於體型較大也較易撲殺,很少週年暴發。蝗蟲一旦成災,如不及時控制對一地區的為害將是毀滅性的,國內蝗蟲成災的報道也屢見不鮮。

雖然本次入侵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沙漠蝗蟲國內暫未發現(我國蝗蟲品種以飛蝗為主,暫未有沙漠蝗蟲出現的相關報道),但我國黃、淮區、西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蝗災高發區,在與蝗災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厚的防控經驗。蝗蟲遷移時以低空飛行為主,成隊遷移,飛行軌跡較易判斷,所以蝗蟲的防控多以人工驅趕限制活動範圍+飛機噴藥+人工噴藥等方式聯合滅殺。

目前國內登記在蝗蟲上的藥劑有馬拉硫磷、吡蟲啉等,生物藥劑有白僵菌、等僵菌等,現在很多藥劑對蝗蟲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於國內關注較少,蝗蟲上登記的藥劑仍以傳統的乳油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