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顛覆了我們很多的習以為常。

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顛覆是我自己對態度和語言的力量的認知。

正月十二這天一大早,躺在被窩裡的孩子摟住我的脖子,有氣無力地說:“媽媽,我的身上很燙,我感到很不舒服。”

巧合的是:就在前一天,全副武裝的醫生剛到鄰村一戶人家裡進行上門診斷。

後來,村委第一時間發佈信息:經過再三診斷,判定該戶人家的女主人只是普通感冒。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孩子的話令我一瞬間手腳冰涼,腦子裡升騰起無數問題,嘴裡脫口而出:“完蛋了!難道真的中招了?”

六神無主之際,我無意中回頭看了一眼孩子。

我大概這輩子都很難忘記他那樣惶恐不安和無助的樣子。

他,真的害怕了。

就像一隻弱小的動物,在地震來臨之前能最先感受到大地震動一樣,孩子敏銳地察覺到了我的驚慌失措和恐懼。

他蜷縮在被子裡,顯得比剛才更加發蔫。

我的心縮得緊緊的,眼淚一下子就湧了出來。

看到我這樣,孩子臉上的恐懼更加明顯了。

我命令自己冷靜。

這大概是我做出的第一個正確選擇。


積極的話語和態度果真是一劑良藥

接下來,告知父母並強迫他們都戴上口罩、向村委說明情況、收拾簡單的衣物水杯等物品、給家裡噴灑消毒劑……

孩子從被子裡探出小腦袋,盯著我坐這做那兒,他一句話也不說,整個人像一個破舊布娃娃躺在那兒。

儘管我當時並不相信言語真能起到什麼作用,但在無它計可施的情況下,我只能嘗試著和他說點什麼,為他鼓勁兒。

我摟住孩子:“不要怕,媽媽做這些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外公外婆,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你!並不代表你的發燒就一定是病毒引起的。”

孩子一聲不吭。

我繼續說:“你還記得鍾南山院士說的話嗎?發生疫情後,院士就向全國人民發出告誡‘武漢的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沒有特別情況就不要去武漢’。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他這樣說,是因為從武漢出來的人就一定攜帶病毒嗎?到武漢去就一定會感染病毒嗎?”

孩子搖搖頭:“我不知道。”

我向孩子解釋“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接著說:“院士發出預警和媽媽現在做的這些措施,都是這個道理。就算真的是病毒,去他的!我們一定可以戰勝它!”

孩子若有所思,輕輕地點了點頭。

而當我為了安慰孩子而說出這些詞語時,我的內心也變得平靜了很多。

這時,外婆捧來了清湯麵,家人們都陪在孩子身邊,鼓勵他。

說也奇怪,他的臉慢慢地不像之前那樣燒得厲害了,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唏哩呼嚕”吃掉了一大碗麵。

村醫終於來了!

仔細測溫和檢查後,村醫十分肯定:只不過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燒和不適。

我們如釋重負。外婆高興得一把扯下口罩:“我就知道是白戴了!”

孩子擺擺手,調皮地說:“不是!不是!萬一牆倒了,就不會壓到您啦。”

外公外婆一臉茫然,我欣慰地哈哈大笑。


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村醫臨走反覆交待,一定要按時給孩子吃藥,清淡飲食多喝水。萬一到第二天發燒還控制不下來,非得去醫院就麻煩了。

聽完醫生的話,慶幸孩子沒有感染新冠狀病毒之餘,我又開始憂心忡忡: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孩子不燒個三四天是好不了的。

我決心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和言語當輔藥,和孩子一起度過難關。

吃藥時,“呀!援兵又來了!寶寶身體裡的免疫系統打起戰來就更有勁了!” “快!快!報告大腦指揮部,第二批援兵及時趕到!”

喝水時,“天哪!喝了這麼多啊!估計病毒細菌都淹死得差不多了吧!”

孩子每次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到中午時分,孩子除了仍然有輕微的發燒之外,精神狀態已經完全恢復了。

他還堅定地告訴我:“”媽媽,要是我害怕了,我的大腦就會光顧著害怕,不敢命令免疫系統去打敗病毒!”

下午天氣暖和些,我備好大量的水,帶著他在菜園裡山地上到處玩兒,呼吸新鮮空氣。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到了晚上,孩子的體溫總算降到了36.7度,吃過藥就早早睡下了。

我卻久久心緒難平。

此前,我知道日本一位科學家寫過一本轟動一時的書,名字叫《水知道答案》。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書中展示了水的晶體在受到各種語言刺激時的不同狀態。

當接收到諸如“謝謝你”,“我愛你,“你會好的”之類的詞語時,水無一不展示出舒展美麗的形態和純淨的顏色。

而在“我要殺了你”,“垃圾不如”,之類的惡毒話語的刺激下,水的狀態是扭曲和蜷縮的,顏色也隨之發生可怖的改變。

有一位美國的華人媽媽,她和我一樣,對這套言論嗤之以鼻。

但是在兒子的堅持下做完實驗後,結果令她大為所驚。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而兒子的這次發燒,也帶給了我太多的觸動和新的認知。

孫瑞雪教授曾提出:“人是生命體,同時也是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載體。”

我想,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僅僅只是經由語言和態度的改變,我們就可以帶給孩子、周圍的人乃至其他生物如此重大的改變。


《美麗人生》和《科比的繆斯》帶給我的啟示


孩子香甜一覺睡到天亮。

此後幾天,他沒有出現反覆發燒的情況,喉嚨裡的紅腫也逐漸消退。

這一關,我們終於涉險而過。

我把這一切歸功於:及時就醫、醫生的準確判斷和用藥,還有我們一直給予孩子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和鼓勵。

至此,我也對電影《美麗人生》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納粹集中營,男主人公圭多身處人間煉獄,卻時時刻刻保持著幽默和堅強。

哪怕最後,他難逃被納粹軍官槍決的命運,當路過兒子藏身的鐵箱時,仍然面帶笑容,昂首挺胸地大踏步往前走。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在孩子童真的眼裡,大概真以為是德國士兵在陪著父親做遊戲吧。

處於集中營的非人環境下,圭多不害怕嗎?內心不曾絕望和動搖過嗎?

他一定知道:如果孩子能幸運地長大成人,總有一天會明白殘忍真相,那他為什麼還要費盡心力去隱瞞和撒謊?

當我重看《科比的繆斯》這部紀錄片時,我發現:科比給出了圭多沒有正面給出的答案。

紀錄片的開片—“傷疤”—部分,播放著導致科比受重傷退役的那場比賽。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傷勢之重,令他從一開始就明白:這意味著自己作為籃球運動員的職業生涯要結束了。

就在他躲進更衣室痛哭流涕時,妻子帶著女兒們進來了。

科比的這一段講述,是對圭多的勇敢行為給出的註解,也是我掩藏內心恐懼,鼓勵生病的孩子振作起來時的心理寫照:

“看到你的孩子害怕,你第一件事,就是希望她們不害怕。我告訴她們,爸爸沒事,一切都會好的。儘管當時,我自己都無法相信我說的這些話,但孩子們需要聽到這個。”

疫情蔓延時親歷孩子發燒,我才知道:水知道答案,孩子也知道

是啊,就像科比說的,爸爸媽媽們,無論何時,別光著惶恐和不安,就算你一時無法相信,感到迷茫,也請別忘了:孩子們需要從我們這裡汲取力量和勇氣。

越是艱難處,越是守心時。

我將長久記得這次經歷,並提醒我自己:

不論和什麼人相處,我們都可以選擇從自己嘴裡出去的語言,讓它一直帶著善意和積極的力量。

在任何特定環境中,我們都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