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什麼是儒家,儒家的本質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儒家,我國古代一種思想流派,以孔子為創始人。提倡仁義,主張省刑輕稅。但是著重維持傳統制度,強調君臣丶父子間的倫常關係。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禺忠禺孝觀點。


孤竹國人1


儒家~就是教導封建剝削階級,如何掩蓋社會不公,如何欺騙百姓使其容易被統治被剝削,儒家學說是步入剝削階層的敲門磚。毛澤東批孔,是讓民眾覺醒,要以先進的毛澤東思想武裝人民頭腦,利於社會主義的長久進行。



水過重山


滿口仁義道德忠孝禮義廉恥君子修身齊國治天下,實際上自私自利為名追利陰謀詭計人前人人後鬼壞事幹盡坑國害民為自己。這就是孔子儒家。一群自以為是的精緻利已主義者,嘴上為國為民實際只有自已,把文化作為利已武器,把孔子作為大旗騙打國家與人民,一句話還是為了自己。這就是孔儒本質。


檢音釋光


所謂“儒家”,大多說得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人稱“孔孟之道”。其學派的代表作有《論語》,由孔子及其弟子整理而成。

讀書人常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大致可以將儒家思想的核心歸結為“仁”和“義”。孔孟的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乃至現代人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如“百善孝為先”,“尊師重教”等都是儒家思想的延續。而且我們的鄰國韓國也是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甚至對禮儀方面的繼承和發揚,比我們國家還要完整。

值得稱讚的是儒家思想在辦學教書育人方面的建樹是非常高的。孔子講究“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打破了只有貴族階級才能受教育的局面,其先進的教學理念也一直為後人所傳承。這也是為何如今我們中國的大學裡還有很多孔子的雕像。

此外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早已經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學院,外國人也對我們的儒家思想非常著迷,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文化輸出吧。

但是除了思想中的精髓部分,我們也應該剔除出傳統封建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儒家思想中同樣也有些不好甚至錯誤的東西,如“三綱五常”“刑不上大夫”等,都體現了過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是我們在學習儒家思想的過程中應該剔除的。

總起來說,儒家思想是一門非常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幾千年來它滋養並培育了無數代優秀的華夏子孫,伴我們的祖先知書明理,有禮有節,對於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一筆豐富的精神文化寶藏。








大賴皮和小臭臭


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說。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儒家本質是什麼:

儒學的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的,是為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所服務的。它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而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許,它在封建社會是有它的先進性,然而,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什麼意識形態中,其都是落後的思想,倘若將其某些內容作為修身的基本要求還算可以,但將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思想卻是萬萬不能的

儒家學說從根本上混淆了私德與公德的界限,將修身齊家,推而廣之的到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的品德作為治理國家的前提,以德治取代法治,這是理想主義者。另外,仍然還要談一下儒家的糟粕,因為儒家學說中,佔比最多的也是這些糟粕。比如,儒家推崇君權,父權,夫權,提倡愚忠愚孝愚節,歧視女性,歧視勞動人民的糟粕思想,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摒棄的。

最後要說一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並不是要一棒子打死所有儒家思想,而是要一棒子打死支持所有儒家思想的思想。你若以“仁義智信”來要求自己,那麼我很敬佩你;你若以“仁義智信”來要求別人,我也不會說些什麼;倘若你要提出什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對不起您了!




經轉流年正業


我覺得儒家第一知識比常人淵博,一身正氣喜歡專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第二給自己弟子或是自己的學生上課,傳播自己畢生的知識和學問,當自己國家危難時,他們也會第一個站出來,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子說話,來維護國家或者是抨擊外來侵略者。



A貨車司機小李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一、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二、儒家思想是中國思想體系的主軸。在此以前,西周建構的分封體制與其配套的觀念,其實已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

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無常,維德是親,天命不是特別寵愛那一群人,天命只選擇對人民有益的君主,委託這位君主治理世界。天命觀念,遠遠超脫了部落保護神,或族群保護神的地位。這是一個道德的裁判者;君主的行為就在道德的尺度上,天視民視,天聽民聽,也就由人民加以衡量。

第二,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僅他權力來源來自周王,而且他們能否獲得天命的眷顧,也必須經過大族長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達天聽。於是,政治權力的分配、親屬關係的網絡,兩者迭合為一,政統和宗統是兩個網絡迭合。


絲路久久


儒家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動亂,諸侯爭雄爭霸,以實力對抗,連年戰爭,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當中,所謂春秋戰國亂悠悠。亂世出英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亂世也出思想家,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經世治世哲學。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諸子百家當中有一家叫儒家。儒家的創始人叫孔丘,他生於春秋末期,成長於戰國初期。他認為社會之所以動盪,就因為諸侯爭雄爭霸,禮崩禮壞。他提出來要克己復禮,就是要求各諸侯王剋制自己的慾望,恢復周禮的秩序。

西周建立之後,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把自己最親的人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王,其中把長子留在身邊叫大宗,把其他兒子、侄子、外甥分到外地當諸侯王叫小宗,這樣這種以血緣的親疏遠近作為紐帶的分封制,就形成了等級分明的宗法制。

後人把這種分封制形成的等級分明的中政治人倫規則叫做周禮。周禮可以用四句話來概述,那就是:親疏遠近、長幼有序,等級分明,各安本分。

孔夫子就是希望大家重新回到這種等級分明、長幼有序,各安本分社會關係當中去。孔子在克己復禮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周禮的學說,創立了自己的人倫學說,道德學說。

儒家,是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重要治世思想流派。儒家文化中心思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基本內容:“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經過西漢漢武大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之後,儒家儒學一統天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其影響遍及東亞東南亞。


微笑老吳默默無聞


儒學的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的,是為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所服務的。它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而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許,它在封建社會是有它的先進性,然而,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什麼意識形態中,其都是落後的思想,倘若將其某些內容作為修身的基本要求還算可以,但將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思想卻是萬萬不能的。

儒家學說從根本上混淆了私德與公德的界限,將修身齊家,推而廣之的到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的品德作為治理國家的前提,以德治取代法治,這是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

另外,仍然還要談一下儒家的糟粕,因為儒家學說中,佔比最多的也是這些糟粕。比如,儒家推崇君權,父權,夫權,提倡愚忠愚孝愚節,歧視女性,歧視勞動人民的糟粕思想,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摒棄的。

從孔子,到漢儒,到唐儒,到宋儒,到明儒,歷朝歷代都在進行不間斷的自我革新。有所革新確實不假,然而,一來,他們只是在原來的儒學上進行修補,從未整體上推翻儒學,從未摒棄上述的糟粕;二來,他們從未佔據主流,反而被主流認為是歪理邪說。

最後要說一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並不是要一棒子打死所有儒家思想,而是要一棒子打死支持所有儒家思想的思想。你若以“仁義智信”來要求自己,那麼我很敬佩你;你若以“仁義智信”來要求別人,我也不會說些什麼;倘若你要提出什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那麼,對不起,大清已經亡了!



養孓一隻豬


南懷瑾一語總結,精闢: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