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蝶戀花》:多情卻被無情惱,被誤解的何止是愛情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眾所周知,蘇軾是豪放詞派的開山鼻祖兼代表人物,他一改宋詞鶯鶯燕燕、兒女情長的風格,開豪放詞風之先河,另闢蹊徑,登頂巔峰。豈不知,東坡雖長於豪放,亦擅婉約,《蝶戀花·春景》便是蘇軾的婉約代表作,清人王士禎評價,其在婉約派中的地位與柳永詞不相上下。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燕子飛時”又作“燕子來時”。)


蘇軾《蝶戀花》:多情卻被無情惱,被誤解的何止是愛情

蘇軾的偉大在於,總能在傷感中發現美好。“花褪殘紅青杏小”,春日遇花謝,凡人眼中這本是傷感之景,蘇軾偏偏能跳出固有思維看到傷感背後的美好——殘花掩蓋之下,結出小小的青杏,何嘗不是另一番風景?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這哪是詩詞,儼然就是一副風景畫。“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又一處傷感背後的美好:常人看到的是柳絮飄零,蘇軾看到的卻是無數新生命的誕生,天涯海角,芳草連天。

蘇軾《蝶戀花》:多情卻被無情惱,被誤解的何止是愛情

上闋雖好,筆者卻認為《蝶戀花》的絕妙之筆在下闋,如果說上闋是一幅風景畫,那麼下闋就是一幕電影,其中連續採用了四個蒙太奇手法(源自法語Montage,意為轉場剪輯 ):虛擬鏡頭從牆裡的鞦韆轉到牆外的小路,又從牆外的行人轉回到牆裡的佳人笑,有物有人,有畫面有聲音,那道牆既是世俗的阻隔,也是詞人幻想的大門。


最後兩句則把整首詞提升了一個思想高度,“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牆外的行人還處在美好的幻想裡,牆內的笑聲卻逐漸消失了,牆外行人縱然多情,怎奈牆內佳人卻無情。

蘇軾《蝶戀花》:多情卻被無情惱,被誤解的何止是愛情

蘇軾的這首《蝶戀花》,歌頌春色,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最終只得了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結果。後世學者分析認為,“笑漸不聞聲漸悄”之前蘇軾其實略去了一個細節。為什麼牆內的聲音突然消失了?那是因為牆外的行人被“佳人笑”吸引,情到深處,爬上了牆頭窺探,少女被這突如其來的陌生人驚嚇到,於是跑掉了。


顯然,少女誤解了行人,把單純的欣賞錯當成骯髒的褻瀆,這才是《蝶戀花》的真正主題。何止是少女,何止是愛情,蘇軾的整個人生都處在被誤解中,即便幾百年過去了,這種誤解仍在繼續。

蘇軾《蝶戀花》:多情卻被無情惱,被誤解的何止是愛情

清朝著名文學家王闓運在評價蘇軾的《蝶戀花》時說:“此則逸思,非文人所宜也。”何為“逸思”?不正經也!王闓運認為蘇軾牆外偷聽少女笑的行為,已經有損雅正之風,把“逸思”寫進詞作裡,更是“非文人所宜”。


必須強調的是,王闓運是以開明著稱的文人,並非腐朽守舊之輩。開明的王闓運尚且如此誤解蘇軾,更何況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又有誰人知道,蘇軾只是熱愛自然,熱愛青春,嚮往單純的美好。蘇軾藉此影射的是更深層的誤解。誤解蘇軾的不只有少女,還有天下人,他因誤解錯過的不只有愛情,還有仕途和本該更加精彩的人生。

蘇軾《蝶戀花》:多情卻被無情惱,被誤解的何止是愛情

蘇軾確實是一個被極度誤解的人。世人都說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其實他從未反對過新法,他只是反對變得太快太急,百姓吃不消。他抨擊時弊,世人就以為他對朝廷不滿,用一場“烏臺詩案”將他打入深淵,其實,他只是想提醒皇帝切莫急於求成,他只是想告誡新黨切莫揠苗助長。事實證明,蘇軾沒有錯,新法雖好,過急則適得其反。


蘇軾酷愛美食,世人便以為他不務正業,蘇軾歌頌美女,世人便以為他貪圖美色,蘇軾言辭幽默,世人便以為他輕佻不莊重。《蝶戀花》中,歌頌春景,歌頌青春,歌頌愛情,這本是最真實的情感、最單純的渴望,卻被解讀出“逸思”,這是蘇軾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