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原文來自Medium,作者Hannah Lee

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san_toki/unboxing-chrome-f6af7b8161a2

2018年9月,為了紀念Chrome推出10週年,我們(指Google設計團隊,下同)全新設計了用戶界面,嚴格檢查每一步設計流程。雖然Chrome一直保持著開源狀態,但我還是想在這裡分享我們的設計故事,希望其他人可以從中有所借鑑。

方框世界

我經常會遇到諸如“Chrome也需要設計師?”之類的問題,我的同事塞巴斯蒂安在Medium發帖時說得很委婉,

我收到最壞的反饋是“就這?”

這個問題完美地隱含了一個假設——瀏覽器應該是這樣的:

這個圖案很熟悉,看起來就像我電腦上的方框,20億用戶已經習以為常。為什麼要重新設計呢?

因為隱藏在方框中的,是世界上最複雜、最安全的網絡搜索和內核引擎。

我們希望改變世界對瀏覽器的看法。

方框簡史

如何實現呢?讓我們湊近來看: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1號方框。

0.5dp漸變輪廓,不透明度22%的投影框,精巧的1dp拐角半徑,無不在提醒用戶:在此處鍵入內容

為什麼?很久之前,電腦只是連接了顯示器的鍵盤,整塊屏幕只用來顯示文本。

但是,有了鼠標之後,就需要點擊該區域。那時顯示器只能繪製方形像素,因此“文本輸入框”誕生了。

圖注:方框原始版本。

瀏覽器出現後,方框多了一重作用:顯示統一資源定位符(URL),因此被命名為“地址欄”。

2008年Chrome首次發佈,當時我們的主要設計原則是降低認知負荷。我們將Google的搜索框與地址欄合併,並增加了帶有4dp投影的細線下拉菜單,便於瀏覽推薦結果,並將其命名為“多功能框”。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2008年。

當瀏覽器首次應用於移動設備時,屏幕空間非常寶貴,因此我們精心設計了每個像素,儘可能佔用更小的空間。我們改用了1dp的內投影,並設置了灰度。

圖注:2012年。

從那時起,網絡變得越來越複雜,設備也更加智能。我們開始關注,如果網站受到黑客入侵,危及用戶身份怎麼辦?另外,如果突然斷網或者想找到一個星期前訪問過的頁面卻忘記了地址,該怎麼辦?

在過去的10年,全球數千名工程師在研究此類問題,傾注心血尋找解決方案,幫助用戶瞭解瞬息萬變的網絡。

移動瀏覽功能吸引了很多人進行手機上網初體驗。以前,他們從未見過這個方框,同時也缺乏從桌面瀏覽中學到的經驗。

必須承認,在Google工作之前,Chrome有一半的功能我都不瞭解。例如,可以向左或向右滑動工具欄實現選項卡之間的切換,或向下滑動查看所有標籤。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從工具欄向下滑動查看標籤頁#protips。

這樣的功能如同滄海遺珠,因為我們不想事無鉅細地教導我們的用戶。實際上,隱藏多功能框的設計體現了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內容高於框架。我喜歡這條原則,它也是我加入Google的原因。

性格內向的我希望自己的設計簡單舒服。產品本身似乎體現了我的設計理念:

保護用戶和內容之間的空間,避免引起注意。

就像碧翠斯·沃德將排版視為水晶酒杯,我將Chrome看作水晶屏幕。

但是,我錯得離譜。

隨著網絡環境的變化,第三方開始偽裝成Chrome竊取信息,欺騙用戶。

以前,我們不介意是否有人可以從多個瀏覽器中辨認出Chrome,但現在不同,用戶的安全受到了影響。

我們第一次反省,是否需要讓瀏覽器更顯眼。

方框的2,000面

當我第一次與工程師坐下來商討更好地瞭解多功能框的構建方式時,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我措手不及。

在15年的從業經歷中,我從未設計過類似的產品。

我們支持40種語言,打造6種以上的Android版本。我們允許開發人員將工具欄的顏色更改為任何顏色,同時維持對比度以響應網頁應用生態。

我們對用戶界面也進行了調整,高低像素密度的設備具有相似的觸摸目標,並且無論設備的存儲或製造商處於哪個水平,都能平穩運行。

在用戶與方框交互之前,我們已嘗試超過2,000種排列。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點按、鍵入、滾動、滑動或與之交談後,多功能框還有數千種變換等你探索。

鍵入時,我們確保你使用的是熟悉的鍵盤。分享站點時提供的選項也和手機常規設置相同。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我們設計的不同外形(黑色水平線代表分屏模式)。

靜態框從2,000種排列增至20,000種,囊括所有交互。

“有點過了”?並非如此。

因為我們要確保無論從哪個渠道而來,人人都可以訪問網頁。

九十五度灰

即使在團隊中,也沒人知道此框內有多少種文本樣式。由於Chrome的歷史超過10年,因此我們的源文件是分散的、不完整的、過時的。

因此,在盡職調查中(主要是為了確保不會破壞數十億用戶的用戶界面),我們對每種文本樣式的每一行代碼進行爬網,並繪製了數百種大小、重量、顏色和透明度的樣式。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當然,幾年前我們已經“數據化”了用戶界面 ,但是對於如何以及何時使用這些數據,我們沒有完備的章程。僅14sp Roboto Regular字體就出現了超過14種“Material(Chrome的設計主題)灰度”。

我們一共使用了超過95種不同的灰度。

如果不考慮具體情境的話,就無法決定把哪個替換掉。即使是最微小的更改也可能會破壞訪問標準。但是我還是想知道我們實際需要的最少顏色數量。

將近半年後,我們得到了答案:8。

然後,我們對用戶界面的每個圖標都執行了相同的操作。共有115種圖標,仔細區別哪些是菜單圖標,哪些是Chrome特有的(如隱身模式),哪些是僅限於平臺的(如複製、粘貼),這還不算以上圖標的選擇、按壓和禁用狀態。

此外,其中一些圖標會根據語言方向翻轉,因此總數實際上接近400個。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生命不息,設計不止

在盯著灰框好幾個月之後,如果我說堆積如山的工作並不令人生畏,那是在撒謊。

我曾經自信地認為單憑自己就能完成重新設計。但是,我越努力,就越發明白,簡單的設計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我們需要徹底檢查整個設計流程,確保現有和將來的用戶界面保持一致。

這很困難,因為Chrome需要在Google數據(帳戶登錄流)、材料規格(按鈕和圖標)、本機用戶界面(鍵盤)和Chrome品牌元素(斷線小恐龍)之間保持平衡。

我向工程師求助,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也支持擴大範圍。這使得代碼檢查更加困難,平臺的限制和功能更新意味著大量的迴歸測試和不一致情況的出現。工程負責人泰德·查克甚至僱了專家支持我們的工作。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有了更多支持,我們著手根據代碼庫構建共享組件的可視化數據。必須對其他應用“免費”的Material組件進行自定義,以適應Chrome的所有排列方式,一切幾乎是從頭開始。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明確的方式量化所有差異。

我們得到了有史以來第一款Chrome便利貼樣式表: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v1(M54)便利貼樣式表,記錄了用戶界面中的每種顏色、文本、圖標和組件。

速度與設計

幾個月來,我們做的僅僅是刪除了一些東西。清理多年累積的設計和爛尾工程。現在,我們有了乾淨整潔的界面和一套基塊,可以開始“設計”了。

讓我們回到在第1節首次出現的1號方框,把它放在一個較大的灰色框內,稱之為“工具欄”。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2號方框。

工具欄將用戶界面與內容和系統界面區分開。點擊白框時,它將會覆蓋灰框,並在下面顯示另一個灰色框。聽糊塗了吧?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3號方框。

我們做的一切是為了讓Chrome儘可能發揮其功能。但是,為什麼所有這些方框都需要調整大小、更改狀態呢?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1號方框的多個版本。

當界面之間發生變化時,對用戶來說很難辨認。

如果在交互時,用戶界面發生變化,用戶會將這些變化視作可能在之後有用的信息。例如,圖像變為圖標,用戶可能要記住該圖標,以防需要再次打開圖像。

這需要增加認知負擔才能理解界面,確定哪些信息需要保留。

我們刪除了所有的視覺噪音,促進更快的認知處理,美觀不是唯一目的。

即使為每個人節省1秒鐘,乘以Chrome用戶數量,節省的時間也難以想象。

為了便於演示,我們來看看刪除了文本和圖標的工具欄: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你的眼睛需要多久能處理各類元素?

去掉顏色和陰影呢?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從無到有,或從所謂的“白色”開始構建,意味著必須要考慮到所有要素。包括這些年來一直靜靜待在用戶界面上方的方框:

圖注:4號方框。

幸運的是,我們認識4號方框的創建者,並獲得了Android團隊的大力支持,可以根據內容更改顏色(又6個月過去了)。

繼續講一下2號方框的其他部分:圖標。這些圖標分別有兩個隱形框:

1. 描繪圖像資產輪廓的“邊界框”。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5號隱形框。

2.“觸摸目標”描繪了可以點擊的區域。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6號隱形框。

由於“3點菜單”圖標較窄,觸摸目標也更小。但是僅讓方框擴大,會造成視覺的不平衡,從而使圖標之間產生不均勻的間隙。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我們不得不妥協並稍微偏離Material規範,使其更易點觸,並實現視覺平衡。

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盯著這些看不見的方框。有誰會注意到?多數情況下不會。值得嗎?為每一位用戶,值得!

大一統

通過反覆比對用戶界面中的文本、顏色和圖標,我建立了足夠的信心,準備好處理多功能框了。

我們試圖找到強化Chrome品牌的巧妙方法,鑑於我們的徽標很少出現在用戶界面中,這絕對是一個挑戰。我做了幾十個看似不錯的設計,但後來意識到它們都起不了作用,因為這些設計缺乏內涵。

反覆審視我們的品牌核心,仔細研究了品牌標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寫的“c”。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這體現了品牌的隨性,所以友好的形狀——圓形必不可少。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與矩形不同,圓形是自然產生的形狀,用戶的視覺認知負荷較小。在倫敦短暫生活的兩年時間裡,這一形狀在我的腦海中仍然記憶猶新。

倫敦地鐵站的名稱最初以矩形符號顯示,乘客很難將其與海報廣告區分開。1912年倫敦人為其添加了紅色圓圈,便於識別。最後由弗蘭克·皮克將圓環整合到了現今廣為人知的圖形裡。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我猛然想起我們的多功能框。

它不僅需要顯示現在的位置,還應該幫助你到達其他目的地。

仔細端詳我們的標誌,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個形狀: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這就是我們品牌的形狀。

它表達了我們的性格,同時表明這不僅僅是一個“搜索框”或“地址欄”,而是代表新潮、友好的事物。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鼠標的引入曾改變了文本框的形狀,現在我們需要為移動電話的輸入設備——手指,加入一些新元素。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參加了笛洋美術館的弗蘭克·斯特拉展。弗蘭克·斯特拉用彎曲的畫布突破了標準的矩形框架。和我一樣,他也喜歡賽車。在《多維爾》一畫中,他用類似的形狀表示速度。

我贊成現代派的觀點,即傳統的藝術形式對於我們的工作而言無意義而且已經過時了,所以我們將新的視覺設計命名為“Modern(現代)”。

我們探索了數千種設計。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所有素描畫板。

最初,我採用了與移動設備相同的方法。1dp細線似乎合適,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和頂部的白色搜索欄難以區分。細線在隱身模式下也無法正常顯示,很難與粗輪廓圖標平衡。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我們的一位設計師以為它只是一個線框。

使用Material投影也不太合適,因為它不能解決看起來像“搜索框”的問題。底部的投影增加了4dp,並且垂直居中,顯得更為厚重。

我們甚至嘗試過完全刪除這個方框,但是這些元素就好像是被隨機放置。另外,類似居中放置URL之類的更改會產生大量的成本。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我們的同事也在努力讓URL看起來更整潔,在Material 2才推出不久,他們帶來了更豐富的調色板,為我們的圖形賦予了更多的生命力。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之前。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更新顏色和網址後。

一致的形狀不需要過多的過渡動畫,代碼因而更簡潔,從而在設計和效率之間實現了完美的平衡。

現在,我們準備對其進行測試。上萬名用戶歷經數月的實驗和可用性研究,在大家的期待和支持下,新設計被評為更友好、更創新和更智能,同時體驗依然迅速和可靠。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M68到M69。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我們長達一年的努力。

儘管我只寫了這一個方框,但用戶界面的每一處,都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圖注:新的“Modern”M69貼紙。

它完美嗎?並不,這也不是我為我們的工作感到驕傲的原因。我們的成功在於幫助Chrome變得更輕便,減少了下載負擔。我們構建的每個像素,都在為下一位設計師創作更好的作品鋪平道路。

就個人而言,當一位測試者說:

“它帶來了更多的平靜和一天的好心情。”

我知道這麼做是有意義的。

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新設計,還因為我對Chrome也持有相同的觀點。

我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研究用戶界面中的每個像素,因為小框框裡也有大文章。

Google設計師回憶錄:如何簡化Chrom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