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自離開歐盟後,英國將在幾十年後首次制定屬於自己的貿易政策。據外媒報道,2月9日,英國表示,計劃在年底前最多設立10個自由港,並希望明年啟動這批自由港。為此,英國將發起為期10周的討論磋商,同時制定自由港的發展規劃。一旦這些流程結束後,海運、空運和鐵路港口將參與自由港競標,英國也將在年底公佈最終的自由港名單。

對於為何設立大批量的自由港,英國稱希望加速脫歐後的經濟增長。"自由港將引來新生意,給全國城鎮帶來就業、投資和(發展)機會,"英國財政部首席秘書在一份聲明提到。受"脫歐"影響,近幾年英國經濟大幅放緩,2019年更是波動明顯。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英國GDP環比零增長,遠低於前一季度0.5%的增速。那麼,英國借建立自由港真的能擺脫經濟難題嗎?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1、還未談先開嗆,英國經濟面臨哪些壓力?

倫敦時間1月31日,英國徹底結束了在歐盟大家庭作為一員的歷史,正式"脫歐",給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畫上了一個句號。雖然英國如願以償,但按照約定,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將轉入過渡期,英國仍需要遵守歐盟規則、繳納預算費用。期間,雙方將啟動貿易談判,力爭達成新的貿易協定,解決雙邊在勞動力、金融服務、工業和農業等多領域往來的諸多問題。

不過,談判還未開始,英國與歐盟之間的嚴重分歧就已經暴露出來,這給貿易談判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外媒報道,2月3日,歐盟表示,願意與英國達成零稅率、零配額的貿易協定,但前提是英國必須在環境保護、工人權益、產業補貼等方面遵守歐盟的規則,保證雙方企業公平競爭。此前歐盟曾多次表示,英國越是遵守歐盟的規則,歐洲市場向英國開放的程度越高。

同一天,英國"隔空"回應,表示英國在禁止一次性塑料製品、動物福利、產業補貼等很多方面的規定都高於歐盟標準,不會為了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而在重大問題上讓步。不難看出,雙方已經產生較大的分歧,這對於3月份開始的談判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如果未來雙方沒有達成貿易協議,那麼彼此的貿易將回歸到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進行,這對英國的經濟發展將帶來巨大的威脅。具體來看,對英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響。

(1)外貿行業受衝擊

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其佔英國貿易額的比重接近五成。目前,歐盟內部實行的是零稅率政策,無任何貿易限制。如果屆時雙方達不成貿易協定,英國的外貿將受到巨大沖擊。例如,在英國生產的汽車中,有56%出口到歐盟,在沒有貿易協定的情況下,英國汽車行業至少面臨兩大風險。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一是出口成本增加。在WTO的規則中,汽車出口的收費要求為10%。據英國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SMMT)的測算,每輛車的出口平均成本將增加2700英鎊,這將導致英國汽車出口競爭力下降。二是汽車行業需要調配大量人力、物力適應兩邊的法規以及生產製度,這增加了人力成本,其結果最終導致貿易額下降,以及汽車產業鏈轉移。根據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在2019年10月的估算,無協歐將導致英國貿易下滑13%。

(2)投資吸引力下降

此外,英國的投資吸引力將下降,就業也可能下滑。得益於之前歐盟成員國身份,英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有40%以上來自歐盟。一旦沒有貿易協定的幫助,處在英國的外資要想在歐盟經營業務需要重新獲得資格或者牌照,這將導致英國的投資吸引力下降,而受影響最明顯的行業是英國金融業。

金融業是英國的支柱產業之一,而歐盟佔據英國金融服務出口的比重超四成。倘若沒有貿易協定,

英國金融企業在歐盟的市場準入條件將大幅下降,這將迫使英國金融企業將業務分散轉移到歐盟。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去年9月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其跟蹤的222家金融服務公司中,近4成公司計劃將業務轉向歐盟,預計有近7000個工作崗位也轉向歐盟,約1萬億英鎊資產遷出英國。

(3)勞動人口短缺

英國的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截至2018年,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接近24%,遠高於聯合國10%的傳統標準,導致許多依賴勞動力的行業缺乏人員。根據歐盟"人員自由流動"的原則,任何歐盟成員國必須接納外來移民,而過去大量歐盟移民的湧入緩解了英國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力缺乏的問題。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未來不確定的移民政策,可能導致歐盟的移民無法自由進入英國,從而加劇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尤其是在農業、建築、醫療護理等依賴歐盟熟練勞動力的行業,勞動力短缺還將造成勞動力成本增加,進一步損害英國經濟增長潛力。

總的來說,英國對歐盟的經濟依賴度非常高,無貿易協定對英國的經濟衝擊非常大,因此這對英國而言是一個最壞的選擇。即便英國最後選擇與歐盟妥協,也不可能達成像歐盟內部規定的商品、資本、人員必須高度自由流動的協議,否則英國離開歐盟就沒有實質意義。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英國與歐盟達成什麼樣的貿易協議,都不可避免對英國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最嚴重的程度莫過於上文提到的那樣。

2、英國對外加速簽署自貿協定,自由港經濟卻現諸多瓶頸

對於英國而言,必須想辦法儘可能避免經濟遭遇衝擊,但英國本土人口和市場"狹小",靠自己並不可行,必須尋求擴大外部市場的合作,而自由港就是英國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平臺,

這就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英國為何想要一口氣設立10個自由港。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必須理解什麼是自由港、以及它所能發揮的作用。

自由港也稱自由貿易區,一般不受所在地稅務規則限制,自由港內的企業進口原材料、加工成產品後出口,不必繳納稅費,還可以額外享受其他稅收優惠。在英國看來,自由港大大削減貿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將起到吸引外企、促進就業和擴大出口的作用,從而促進貿易和製造業發展。

英國梅斯諮詢和建築公司2018年一項研究指出,在英格蘭北部設立7個自由港,每年可讓英國GDP增加90億英鎊,同時新增15萬個就業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給自由港創造發揮空間,近年來,英國積極與多個貿易伙伴開展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在一份聲明中,英國國際貿易部提到,設置自由港可以保證英國機場和港口利用離開歐洲後的機遇,包括英國與貿易伙伴簽訂自貿協定後,增加對美國及亞洲市場的貿易。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在簽署自貿協定的基礎上,英國的出口市場將得到鞏固並擴大,再加上自由港帶來的成本優勢,這將提高外企對英國投資的興趣。截至去年11月,英國已簽署了18項新的貿易協議,覆蓋48個國家或地區,涉及金額約佔英國對外貿易總額的8%。另據此前英媒披露,英國已經與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達成了在今年7月前簽署美英雙邊貿易協定的共識。

不過,對於英國設立自由港的提議,也有許多專家提出質疑其不能給促進經濟發展。歐洲改革中心高級研究員山姆·洛韋認為,自由港不太可能創造新的經濟活動,但可能使英國現有經濟活動轉向自由港,為這些地區創造價值。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和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運營的"英國貿易政策觀察項目"認為,自由港幾乎是重新分配不同地區間經濟活動,往往"淨收益有限"。

那麼,大批量設立自由港,真的能夠提振英國的經濟嗎?不妨先看看全球的經驗。全球自由貿易港的歷史長達300多年,

但如今許多發達國家的自由港都遇到了發展瓶頸,其中不乏美國、德國這樣的貿易大國。

(1)自由港的經濟效益有限?

一直以來,美國都被認為是全球自由港發展最完善、最先進的國家,其重要參考指標就是美國的自由港數量驚人。據美國官方的數據,美國的自由港數量有267個,平均每個州就有幾十個,而且不只侷限於海港。雖然數量龐大,但美國的自由港並沒有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援引《國際金融報》的報告計算,2011年,全美267個自由港創造的產值為3萬億美元,平均每個自由港約112.4億美元,所有自由港佔美國貿易總量的比重只有近2成,沒有對美國貿易發展起到巨大作用。某種程度上,自由港創造的產值只是美國本地區經濟活動帶來的一定結果。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仔細觀察美國的自由港,會發現它們的模式高度同質化,幾乎都是"製造加工+轉口貿易",這反而削減了自由港的優勢。對於企業而言,進駐哪的自由港都差不多,尤其是在當下全球都盛行設立自由港的大背景。而且,美國的自由港運營主體基本都是企業,不具備地區配套規劃和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了吸引企業投資和進駐,運營企業往往會在稅收優惠、服務質量等方面展開盲目競爭,這導致大多數的自由港優勢並不突出。

這值得英國思考,自由港並不一定會給貿易和經濟帶來重大推動力。自由港能給哪些行業以及企業帶來效益,都需要對自由港的定位以及當地的區位做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而且還要考慮如何資源共享,相互搭配等多方面問題。

(2)建設自由港亟需破解多個難題

在英國的規劃中,擁有交通優勢的地方將優先發展為自由港,比如海港、空港和鐵路中心等,但英國大多數的交通樞紐可能存在土地面積供應不足的缺點。

英國的自由港定位方向是集加工和轉口貿易於一體,但這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積提供保障,否則將很難起到理想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漢堡港自由港區。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自由港,德國漢堡港曾是歐洲大陸最主要的自由港區之一,為德國的經濟發揮重要作用。但該自由港面積不大,只有15平方公里,限制了它發揮加工功能,隨著歐盟許多成員國紛紛設立更大的自由港,漢堡港的加工功能逐步萎縮

,導致貨物貿易量下降。

同時,高效的物流運輸也使得貨物在港時間大幅減少,對保稅的需求日漸減少。這些都造成漢堡港作為自由港的優勢明顯削弱。2013年,德國正式宣佈取消漢堡的自由港地位,徹底結束了它125年的歷史。在德國之後,許多歐盟成員國都開始引起反思,紛紛對自由港的優勢和作用進行評估,以考慮是否堅持或建立自由港。

客觀上,設立自由港還需要滿足企業的現實需求問題。無論是在自由港,抑或是產業園還是經濟開發區,都需要建立健全產業的配套體系,但實現這些並非一日之功。如果跨國企業找不到上游的材料、配料供應,那麼可能會選擇離開。

相比供應鏈,在一些技術主導的行業,人才起到關鍵性作用。如果英國不能確保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人才供應,那麼企業也不會選擇在當地投資。總而言之,雖然自由港能夠發揮免稅、交通便利等優勢,但在國際自由港數量氾濫的今天,英國未來所設立的自由港並不預見能有多大的國際競爭優勢和吸引力

,通過自由港來振興經濟恐怕也不易。

3、英國經濟長期疲軟的背後,金融業助推資產泡沫變大

很大程度上,英國大規模設立自由港,是受當年倫敦碼頭區的成功經驗啟發。倫敦碼頭區曾是世界貿易的重要樞紐、最大港口倫敦港的作業區,但隨著"二戰"後船舶大型化和物流集裝箱化等物流革命的出現,配套落後的倫敦碼頭區邁入衰退。不過,1980年代開始的大型開發計劃使得該碼頭涅槃重生。英國實施的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大量企業入駐,最終將碼頭打造成融合住宅、商務、商業、輕工業的綜合複合體,給當地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儘管倫敦碼頭區改造為英國提供了經驗和信心,但與過去不同,如今英國的經濟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不僅是實施自由港計劃的阻力,還是造成英國經濟缺乏活力、抵禦外部風險能力變弱的深層次原因。目前,"脫歐"給英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進一步將這些內因暴露出來。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走向極端"去工業化"

作為工業革命的搖籃,英國曾借"世界工廠"的地位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世界,但最初信奉工業立國的英國卻在上世紀80年代推行"去工業化",導致英國經濟逐漸"脫實向虛",給經濟埋下了隱患。

"二戰後",為了儘快復甦經濟、確保民眾充分就業,英國掀起了兩波國有化浪潮,將大量企業收歸國有,雖然這個措施為戰後英國的經濟恢復起到重要作用,但也給英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國企效率低下,大面積虧損;工會勢力空前強大,罷工導致生產活動備受打擊。這些都給英國增加了很多負擔。1978~1979年,僅煤炭、鐵路和鋼鐵行業,英國的補貼金額就高達18億英鎊。

為了扭轉國有化對經濟的拖累,英國從1980年開始推行私有化,鼓勵自由市場經濟,將國有企業的股份大量出售給民眾,但也有大量的國有企業、傳統企業被迫走向倒閉,失業率一度攀升至兩位數,而英國官方的發展重心也轉移至扶持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自由放任下,英國製造業加速陷入萎縮。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據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進入21世紀的前10年,英國製造業平均每年收縮1.2%,遠比70、80年代製造業的不景氣還嚴重。同時,

這也導致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不斷下降,目前佔比不到10%。相比之下,德國、意大利等工業國為22.8%、15.8%。

製造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引起技術創新、吸納就業和促使貿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是服務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在過去的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英國加速"去工業化"的措施,給英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導致英國經濟喪失活力。英國商會主席弗羅斯特就指出過:"工業在英國受冷多年,工業從業人員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多萬人下降到現在的不足300萬人,英國經濟嚴重失衡,英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工業。"

(2)發力打造金融服務帝國

在實體行業萎縮的同時,英國的發展定位也開始從工業轉向以金融為主導的服務業。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英國大幅放鬆對金融行業的管理,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廢除了長達40年之久的外匯管制法律;制訂金融服務法;效仿美國,允許外資進入本國金融業,推行股票交易電子化.....以恢復英國在全球金融化的競爭力。

和歐盟“談不攏”?英國力推10個自由港背後,或面臨3大經濟壓力

經過努力,英國在國際金融業取得巨大成果。目前,作為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倫敦是世界最大外匯交易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和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等,並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經濟轉型最終促使服務業變成英國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值約佔GDP的四分之三,但也導致英國經濟逐漸"脫實向虛"。

服務業的性質,決定了它依賴實體經濟作為基礎,隨著英國製造業不斷陷入萎縮,英國金融業的服務重點開始更多轉向國內的房地產行業以及國外市場,比如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推動本國房地產以及購買美國次級抵押債券,助推了兩國的房地產泡沫。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英國兩國的房地產泡沫相繼破裂,由於房貸壞賬攀升以及美國大幅違約,英國金融業受到雙重夾擊、損失慘重。隨著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損失帶來大量人員失業,英國的零售、旅遊、餐飲等其他行業都受到波及,導致英國經濟遭受重創,陷入深度衰退。2009年,英國的GDP增長率為-4.25%,至今還未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不難看出,雖然以金融為代表的服務業給英國帶來了不少榮譽和經濟利益,但過於依賴服務業卻造成英國產業結構出現嚴重不平衡現象,暴露了其經濟增長缺乏穩固基礎、抵抗外部風險能力較弱的短板。

在之前講述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文章中,金十數據曾提到過,美國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由於著重發展房地產、金融、互聯網等服務行業,美國製造業日趨"空心化",導致金融風險增加、工人大量失業等社會問題。基於英美出現的問題,時下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也逐步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並制定重振製造業和工業的措施。對比之下,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正朝著製造強國的目標邁進,更需要清醒認識到這一點。

回過頭來看,只要英國和歐盟的貿易談判一日未達成,英國的經濟增長就面臨許多的不確定性,這將拖累英國的貿易、投資和就業等多方面的表現。面對悲觀的經濟前景,英國希望將提振經濟的重心放在打造自由港上,藉助其帶動製造業和貿易的發展,但英國所設想的自由港在優勢和發展潛力上並不明顯,比如面臨激烈國際競爭、供應鏈配套不完善等。在經濟結構長期嚴重失衡的背景下,英國要想實現經濟持續發展,恐怕不容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