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藝術家眼中一切都是美的?

一零伍_點


美無處不在,只要你熱愛生活,細心觀察處處都是美景,感謝大自然的賜予,盡情的發現美,盡情的用你的畫筆去享受!





三土山水畫


不及一方手帕大

水汪汪的畫面

水汪汪,籠罩下

高山墜石,讓我俯仰

水汪汪,沁潤下

萬歲枯藤,馳心延綿

筆落,如雨的點,雨

落在水中。水平面

掩住,量的集攢因此

落筆宜人,多而不厭

墨華,如雪的花,雪

輔在雪地。晶瑩裡

透露,氣的渾然因此

磊落處,經營慘淡

我認真的數著

一三、二六

有形的筆觸,如何

簡約得數不完

也同樣,認真的去思辨

一遍、一遍

無形的墨華,如何

讓單醇疊映無限

俯下身子

以虔誠聆聽虔誠

不及一方手帕大

水汪汪的畫面

水的海,海的雷聲

雪的塬,塬的呼吸

(滕家明)




銘公886


首先,藝術家覺得一切都很美,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真正的藝術家,他們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細膩敏感的心,能從芸芸世界裡看到常人所不能發現,常人所不能理解之美,但就算他們能看到更多的美麗之處,他們也不會覺得什麼都是美的!

因為美會有美的地方、美的元素以及美的角度,而不美的終歸是不美,給人的心靈和視覺都帶不來美的感受,如何強說美?

當然,何謂美,這個是沒辦法強行界定的,只有一個相對普適的標準,如藝術品專業的界定和普通人最直觀的感受!每個人對美的理解、看法體驗以及學識經歷不一樣,大家的“美的感知”就千差萬別了!

美的理解和爭論不一,就沒有辦法去衡定了嗎?中國古人對美的理解就有非常哲理性的總結,即“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東西既是客觀,也是主觀,美的東西自己美不起來,躲在深山不為美,你不知,但一旦出山,就因每個個體的人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美了!

藝術家不會覺得什麼都美,但藝術家善於發現美,引領美的潮流!

當然,要是真正的大家,而不是偽藝術家!


太平風物


世間萬物皆可以給人帶來美的感受。

我們說美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是否能發現它。稻田邊上的枯枝野草,在尋常人看來不過是一片雜亂無章的雜草。但藝術家會從一片雜草中,發現尋找用於藝術表現的色彩和韻律。一雙滿是泥土布滿老繭的手,我們可能只看到了粗造、甚至嫌棄不乾淨,但藝術家會發現正是這樣一雙飽經風霜,甚至沾有泥土的雙手,更能表現勞動者的艱辛和勤勞,還有這雙手的背後是怎樣一個人為生活努力拼搏的故事。

所以說,藝術家不僅是美的表現者,更是美的發現者。藝術家通過對他所接觸到的事物的觀察瞭解,從中發現可用於藝術表現的題材和信息。這時,一個破舊的小木屋,一朵稻草,一條泥濘的小路,甚至是一駕已經破敗幾乎散架的馬車,都會成為藝術家眼裡美的事物,藝術家正是由於有了這樣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才能極大的豐富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作品才更具有表現力。




海洋的藝術空間


在藝術家眼中並不是一切都是美的,只是相對而言在藝術中的美。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生活。在社會生活、自然界都存在美,藝術有藝術的美,生活的美不等於藝術的美,藝術美包括生活美而又高於生活美。在藝術家的眼中是用審美視覺,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美,再經過藝術家的藝術加工,創作出具有審美的藝術作品。



一、藝術美的是隨著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藝術創作要為人們創作出豐富多彩的作品。藝術是藝術家從現實社會生活出發,反映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創作出反映新時代藝術美形象性,深受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二、藝術家的審美眼光,體現出藝術家長期的藝術創作所積累的實踐經驗,具備發現生活中各方面的美,用自己的審美能力,對生活中的美進行提煉而創作出有藝術美感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應反映社會生活真實美的藝術性,使人們受到了藝術感染力審美效果。



三、畫家要體驗生活提取素材,作家要深入社會生活收集原始資料,音樂家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去獲取創作靈感,才能創作出高於生活美的藝術的作品。只要藝術家親身體驗社會生活的經驗,再結合自已的審美情感、藝術手法、藝術風格,就能創作出具有藝術美的和人們所喜愛的藝術作品。


黃智637


這與藝術的修養和生活的態度有關。

人的世界觀審美觀不是先天的產物,都是通過後天的修養學習形成並提高的,生活中酸甜苦辣,善惡美醜都在客觀的存在,並不會因為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所改變或者消失,只是會因為你的態度和自身的修為,有不同的效果而已。


就比如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這爭論都屬於大儒大家的範疇,但我們應該覺得誰的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所以重點在他們所說的教化上,就是善惡是可以通過教化都趨向於善,同樣,美醜也肯定會通過教化或者學習,而更多的變成美或者自己看著很美。

而藝術家就經過了這樣的教化,有了發現美的眼光,每一種藝術最高追求肯定不是技藝,更多的是精神和意境,而要達到這些,藝術家不僅僅要練技藝,更多的是對自己藝術素養文化素養的提高。藝術修養高了,也就對美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藝術不但有美的創造,也會有審醜的觀念,在藝術家眼裡心裡對美醜就都有了藝術之美的觀念,自然一切都覺得美了。


但是並不是藝術家對醜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相反可能更會嫉惡如仇,其實這也是對真正藝術家的考驗和判定,所以也為什麼會強調德藝雙馨,畫如其人,字如其人等等的說法,比如京劇大師梅蘭芳解放前的蓄鬚罷演,賣畫毀畫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最後就是生活的態度,其實這倒不是藝術家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更樂觀的生活態度,可以更陽光更積極,這樣就會更多的揚善抑惡,更正確的對待醜,更多的發現美,只是藝術可以使得這種心態更容易養成,藝術家常常在藝術的範圍裡,一是心無旁騖二是更多接觸美,自然生活的態度更陽光積極,美也就無處不在。

所以即使不能成為藝術家,能學習一種藝術也是很好的選擇。


紅梅工筆佛畫


因為他們有個孩童般的內心



春I秋


世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且也不只是藝術家的視界裡才有美,對於每一個平凡普通的人眼裡同樣也有美。美一直就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發現。

為什麼我們發現不了美?這才是當下最大的問題。過於浮躁的心支撐在急匆匆的腳步之上,所有的美好都和我們插肩而過。。。其次是發現美是一種能力。不需要知識,但需要文化。木心先生說過一句話:“審美是一種看得見的競爭力,沒有審美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你”。

最後借用我老師送給我的畢業贈言與大家共勉:“藝術之所以美,是因為創造者具有美好的靈魂”!






無心齋手稿研究


真正的藝術是源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想要創作美的作品,首先要去生活中觀察哪些才是美好的東西。

仔細看朋友圈就能知道,有的人河邊散步看見了一攤狗屎,而頓生厭惡之心!有的人卻在枯木上發現了一個新生的嫩芽!有的人專門發現負能量的事物,有的人卻懷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只看到正能量的事物,這就是差別!


齊魯天工


大多數的藝術家們都是完美主義思想的傳播者,他們大多執著的追求事物的完美性,把他們的靈魂完全融入到了他們的每一件作品中,無論在何時何地,看待什麼樣的事物都會用他們的瑕思去挖掘事物的美好面,在用他們各自誇張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美好的藝術品展現給人們欣賞。藝術家們就是為我們純潔靈魂清理環境的工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