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追求效益的今天,交響樂團的地位在音樂錄製中仍不可替代?

李宣澤


哪裡不可替代了?除非是一定要樂團親自錄音。給得起費用。不然很多小成本歌曲中的管絃樂或者交響是怎麼來的?還不是被midi製作替代了。

只能說在特定情況下或者要求較高的情況下不可替代。音樂製作中,只要要求不是非常高,費用預算又跟不上,交響樂團就是可以用midi製作替代。只是說根據費用高低,以及音色庫的好壞,製作出來的內容也有好有壞。我自己接的單子中,尤其是一些偏政治任務的歌曲,基本上都要交響。給的費用又不高,我哪裡去給他找樂團錄音?我自己貼?還不都是我自己一個人用midi鍵盤,在宿主加載音色庫,一件件樂器給彈進去的。


當然,如果要效果最好的。那midi製作怎麼都比不上樂團真人錄那樣真實。至於錄音質量如何,還得看多方面的,樂團好不好水平高不高,錄音師水平如何,曲子是否編的好。如果一個不怎樣的樂團,加上水平不咋樣的錄音師,還有不適合的錄音場所。那出來的質量,還不如用好萊塢交響的弦木銅打鑽石版慢慢midi出來,又或者噴火的交響套裝,又或者柏林一套,再差點白金交響,都可以做出質量不錯的交響。


混音師天職TimChan


我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當時上課時一個鋼琴教授說過的幾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

大概意思是,本世界新出現的音樂形態,將很大可能在下一個世紀的流行音樂。

交響樂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出現了,但當時並不完全,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才真正大成,而且在不斷髮展。我們現在聆聽的正是上個時期的優秀音樂文化,這些是歷史瑰寶,它永遠不會消逝。

此外,現在商業音樂很多已經成型,甚至在探索融入不同的元素的加入。我曾經在交響樂團呆過,我認為它的嚴謹和仔細,是現在很多音樂創作缺少的。

下面是我的音樂臥室,正在規劃中。



踏水無波OvO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當時上課時一個鋼琴教授說過的幾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

大概意思是,本世界新出現的音樂形態,將很大可能在下一個世紀的流行音樂。

交響樂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出現了,但當時並不完全,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才真正大成,而且在不斷髮展。我們現在聆聽的正是上個時期的優秀音樂文化,這些是歷史瑰寶,它永遠不會消逝。

此外,現在商業音樂很多已經成型,甚至在探索融入不同的元素的加入。我曾經在交響樂團呆過,我認為它的嚴謹和仔細,是現在很多音樂創作缺少的。

下面是我的音樂臥室,正在規劃中。



影情調


總的來說,現代交響樂團的演出一般都設有指揮。這是表演形式所決定的。現代交響樂團演出的曲目通常比較複雜,結構很龐大。為了有效地組織各個聲部,對音樂的詮釋作出協調,指揮的位置顯得尤其重要。現代樂隊指揮非但需要準確的節拍概念,更重要的是對音樂有較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力,並將這種理解灌輸給樂隊成員,讓整個樂隊協調地將這些理念付諸實施。因此在樂隊進行表演的時候,指揮是必不可少的。

在樂團的人員編制問題上,指揮分為常任和客座。常任指揮也就是長期在樂團進行工作的指揮。一般負責樂團的日常訓練和較多的演出任務。常任指揮的存在有助於樂團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利於在風格化的現代樂壇樹立自己的形象。客座指揮則是針對特別演出而邀請來的指揮家,可以保證票房,並令樂團博採眾長地學習各家風格。

現代樂團的人員編制中常常設立藝術總監來取代傳統的常任指揮一職。藝術總監通常也就是常任指揮,但比指揮負責更多藝術活動,包括演出季的制定以及團員考核等等。藝術總監對樂團的業務有更深入的干預權力,因此對於樂團的影響也更直接和透徹。

另外還有助理指揮的職務,但並非每個樂團都有。在國外一些大樂團裡,指揮忙於藝術活動在世界各地演出。因此日常排練和準備工作多由指揮的學生或助理指揮完成。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現代樂團必定有指揮,但未必只是一位。算上客座指揮的話,一個演出季中,一支樂隊可能要與10多位指揮進行合作。而在演出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只使用一名指揮。歷史上有一些特殊作品,比如馬勒的《千人交響曲》就需要使用三名指揮,施托克豪森為三支交響樂隊創作的作品《群》也需要三名指揮合作完成。

樂隊中的第一小提琴聲部的首席演奏員通常也就是樂隊首席。所謂樂隊首席,很多藝術家稱之為“第二指揮”。優秀的樂隊首席常常要負責許多事務,其中包括在演出過程中充當指揮的助手。也有很多情況下,樂隊首席要替代指揮的作用。譬如在指揮忘記樂譜的時候,樂隊真正關注的或許就是首席演奏員的動作。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蹩腳指揮通常會被樂團晾在指揮台上。客座指揮常常遇到這種待遇,因為他們的指揮習慣或許不為樂團成員所接受,也有可能是他們不認同指揮對某些段落的理解。雖然這種矛盾激化的現象並不多見,但幾乎所有指揮都有過與首席明爭暗鬥的經歷。

現代交響樂團中,一般設有三到四名首席,有時更多。但同一場演出中只有一名,就是坐在指揮左手邊的第一位。這些首席演奏員輪流擔任演出的首席。首席演奏員通常也對音樂有很深入的研究,隨時可以替代臺上的指揮。事實上也有很多首席小提琴手在琴盒中預備一根指揮棒的習慣。

交響樂團重要地位是不可代替!!!









極音樂


不可替代的主要原因是“人性化” 儘管各類音源已經很淋漓盡致了 但比起實錄還是相對“機械”或者說“假”一些

其次 錄製的時候並不是所有項目都能有實力真正請整個樂團來錄製

一來不是所有的棚都能滿足完整編制入座且拾音

二來也為了節約一定的成本 樂手 錄音棚這都是費用 何況真正能滿足完整編制的大棚 也需要正常運轉 通常並不能保證每次用棚都是大編 試想 一個能容納幾十人同期錄音的大棚 經常只給小編 或者幾個人 一個人 甚至空置的情況 那不是錢多燒的就是家裡有礦

再就是相對小的編制或者減半的編制 在錄製的時候本身是可以加倍的(同樣的東西疊錄甚至有的地方三次疊錄)

最後 如果你經常在一些演出現場 應該聽說過一個詞叫program 聽起來很高端 其實就是提前準備好的東西演出的時候直接播放 跟放伴奏沒區別

區別只是這裡面的東西對於整個伴奏或者樂曲來說 並不那麼完整

說白了就是真實演唱和演奏 結合播放的內容合在一起表現給觀眾

就連hanszimer的現場 也是這樣

以上


Tark88


交響樂的曲式結構比較多樣,樂隊中樂器齊全,因此能演奏各風格的曲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萬能的演奏團體。演奏出來的音響效果是非常具有色彩,非常具有藝術性的。用交響樂演奏的曲目與用一種或5種樂器演奏出來的效果是非常不一樣的,交響樂會給你帶來非常震撼的感受,感覺身臨其境一般。在演奏比較嚴肅的曲目時,會讓你感受到非常的莊重,神聖。


小辮兒的酸奶


音樂性質的問題吧,各種風格基本都能演奏,該大氣磅礴時候大氣,委婉的時候委婉個人感覺比較有藝術性。


娛樂個人小觀點


套個耳機/遊戲中/運動中/躺床上/開車中。。。這一類大神確實不需要交響樂,也太格格不入了。

真想聽會兒音樂的/真想讓自己純粹一下下的/被權遊片頭曲震撼了的/教育子女方面來點拿得出手的/裝個13的。。。這一類就需要交響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