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稼軒體”是辛棄疾詞值得重視的一種稱謂。這一稱謂之所以特別值得重視,是因為它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辛棄疾四十餘歲以前的作品已被尊之為“

”,“稼軒體”的提出,還為辛棄疾所喜。不僅如此,當我們今天從歷史的角度對“稼軒體”進行新的審視時,還可發現其中有很多深刻含蘊尚待發掘。最早推尊“稼軒體”的是範開。範開編刊《稼軒詞甲集》成書於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時稼軒正被迫於上饒家居,年49歲(因編印刊行至少需一年以上時間,故暫定集中所收作品均作於48歲以前)。範開是稼軒門人,對稼軒詞有深刻體會,他把學詞所得與研究成果寫入《稼軒詞序》。這是研究稼軒詞最早最可靠的文獻資料。《序》中詳盡闡述稼軒詞之為體的特點和成因。第二個推尊“稼軒體”的是晚辛十四年的劉過。劉在稼軒晚年被起用為知紹興府時,曾以“效辛體”之《沁園春》(“斗酒彘肩”)相贈。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辛棄疾

辛得之大喜,致數百千,竟邀之去,館燕彌月”,“賙之千緡。”第三人是晚辛27歲的戴復古。戴在《望江南》中說:“詩律變成長慶體,歌詞漸有稼軒風。”“”即“”,二者可以互易。第四人是稼軒去世後六十七年舉進士的蔣捷。他在《水龍吟》題注中說:“效稼軒體,招落梅之魂。”以上是見諸文字的南宋詞人對“稼軒體”的推尊與體認。同樣,稼軒也推尊他人為“”。在稼軒詞中,自注效體之作約有六次(僅限於詞體而言,效其他詩體者不在其內)。如“效白樂天體”(《玉樓春》)、“效花間體”(《唐河傳》)、“效李易安體”(《醜奴兒》)、“

效朱希真體”(《念奴嬌·賦雨巖》)“效介庵體”(《歸朝歡》)(“山下千林花太俗”)、“效趙昌父體”(《驀山溪》)(“飯疏飲水”))等。上述作品多出現於範序撰述的同時或稍後,如“效李易安體”與“效朱希真體”即寫於1187年(稼軒詞編年主要依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辛棄疾

這說明辛棄疾的創體意識是很強的,他尊重同好,善於學習,廣採博收,豐富自己,為寫出有藝術個性的作品,為攀登詞史高峰作充分準備。還說明,在推尊他體的同時,“稼軒體”也由此得以在相互比較中,愈加突出出來。什麼是“稼軒體”?範開序文對此有生動描述與分析:

雖然,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於歌詞哉,直陶寫之具耳。故其詞之為體,如張樂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又如春雲浮空,卷舒起滅,隨所變態,無非可觀。無他,意不在於作詞,而其氣之所充,蓄之所發,詞自不能不爾也。其間固有清而麗、婉而嫵媚,此又坡詞之所無,而公詞之所獨也。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詞意境

這一段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論述“稼軒體”形成原因,說明辛棄疾乃一世之英豪,他的人格與理想主要體現在愛國抗金的“氣節”與重整河山的“功業”方面,本來無意於歌詞的創作,只是因為壯志難酬,不得其用,才把詞當成陶情寫憂的一種手段。第二層是描述“稼軒體”的特點。第三層分析“稼軒體”風格之多樣化。這段話,文筆簡練,語言形象,科學分析中又注滿了情感,內容十分豐富。這裡,我們側重的是“其詞之為體,如張樂洞庭之野”一句。“張樂洞庭”乃文中關紐,語出《莊子天運》:“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帝曰:……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禮記·樂記》:“咸池,備矣。”鄭玄注云:“

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修而用之。鹹,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咸池

範開正是用此典故來形容“稼軒體”的博大精深,思想超妙,剛柔兼具,眾體皆備,變化無常,優美豐富序文在闡釋“稼軒體”之前,開篇就點出胸襟志意與歌詞之間的關係,並作為這篇序文的邏輯起點:“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知夫聲與意之本原,則知歌詞之所自出。是蓋不容有意於作為,而其發越著見於聲音言意之表者,則亦隨其所蓄之淺深,有不能不爾者存焉耳。”序文在分析“稼軒體”風格多樣化的同時,還指出“稼軒體”與東坡詞之間的承傳關係以及各自的特點,實已點出“稼軒體”集歌詞創作之大成的歷史地位。雖然範開的序文僅據“稼軒體”前期作品得出上述結論,稼軒後期作品較前期更為豐富深刻,風格也有發展變化,但序中所論及之內容,仍可概括“稼軒體”的全貌,所以,辛棄疾同意了範開序言所作的分析與描述。辛棄疾同意範序的描述,還可從稼軒詞中多次出現“張樂洞庭”這一事典中看出端倪。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志高者意必遠的意境

在現存稼軒編年詞中,最早出現“張樂洞庭,湘靈來去”之句的《水龍吟》,作於117年,即《稼軒詞甲集》刊成之前一年。《水龍吟》有一小序說:“題雨巖。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在這首詞裡,詞人用“洞庭張樂”來形容難以言傳的自然音籟以及生自內心的審美怡悅。是範序受此詞影響,還是辛詞據範序發揮?已難判斷。但就辛、範二人關係而言,也許這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十年以後,詞人在另兩首詞中再用此典。一是《賀新郎·用韻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有句:“對東風、洞庭張樂,滿空簫勺”;一是《千年調》(“左手把青霓”)有句:“鈞天廣樂,燕我瑤之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另首《賀新郎》作於範序刊行後之第二年(1189)春。這首詞與前引諸詞不同,因是以詞論詩,故別饒韻味。全詞如下:

細把君詩說。悵餘音、鈞天浩蕩,洞庭膠葛。千丈陰崖塵不到,惟有層冰積雪。乍一見、寒生毛髮。自昔佳人多薄命,對古來、一片傷心月。金屋冷,夜調瑟。去天尺五君家別。看乘空、魚龍慘淡,風雲開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南共北,正分裂。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層冰積雪

這首詞的詞題是“

用前韻送杜叔高。”“前韻”即指辛棄疾生平中已提及的與陳亮唱和的《賀新郎》韻。繼陳亮之後杜叔高又來訪辛棄疾,臨別作此詞以贈。“杜叔高”,名,浙江金華人弟兄五人均博學能文,人稱“金華五高”。陳亮在《復杜仲高書》中,評價叔高的詩:“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氣;而左右發春妍以輝映於其間。此非獨一門之盛,蓋亦可謂一時之豪矣。”(陳亮《龍川文集》卷十九)稼軒此詞實際上就是對陳亮評語的補充、深化。這首詞一開始便醒明題旨:“細把君詩說。”即仔細全面地評說杜叔高的詩。但起拍過後,並不直說,而是摶虛作實,把深刻道理化作活潑生動的形象,使人如置身於可聞、可見、可感的藝術氛圍之中。先說誦杜叔高詩就如同聽一曲優美的仙樂,蒼茫寥廓,餘音浩蕩;又說讀其詩就像看一幅逼真的冰雪圖,千丈陰崖,層冰積雪,使人毛髮生寒;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冰雪圖

再說其詩如失意佳人,金屋冷落,對月調瑟,如泣如訴。下片從說杜詩轉論“南共北,正分裂”的時代悲劇。當此風雲開合之際,不僅杜叔高難以展翅高飛(自己也被長期投閒置散),甚至連“白日銷殘戰骨”的現實也為清談之輩視而不見。國家命運可想而知矣。於是悲從中來,禁不住引吭高歌,與颯颯悲風、錚錚鐵馬(懸於屋簷間的鐵片)交織在一起,成為抗金復國,壯志難酬,氣勢雄渾的交響樂。這是一篇形象化的詩論。在“稼軒體”出現之前極為罕見。這首詞雖是論杜叔高詩,頌其人,感其事,但也不妨看作是詞人在申說自己的詞學主張與審美傾向。說詩,也就是在說詞,說“稼軒體”從範開所作詞序,聯繫稼軒以詞論詩,可以看出,“稼軒體”確實是他人“之所無而為公之所獨也。”然則,“稼軒體”的特色究竟表現為何呢?簡而言之,即雄豪、博大、雋峭。當然,這六個字很難完全概括“

稼軒體”的特色,其作品的豐富含蘊遠比此六字複雜得多。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壯志難酬之意境

但就“稼軒體”的主導方面而言,就其與眾多詞人不同的獨創特色而言,這六個字似乎可以把“稼軒體”同其他詞人明白無誤地區別開來了。所謂“

雄豪”,並非簡單地作雄言豪語,而常常是寄雄豪於悲婉之中。所謂“博大”,也非一味地宏博浩大,而常常是展博大於精細之內。同樣,所謂“雋峭”,即行雋峭於清麗之外。雄豪,也就是說,詞人把天下大事、家國興亡、“老兵”的愛憎和沙場征戰的氣度、胸襟、精神都納入詞的審美範疇,成為“稼軒體”的主旋律。“一切能永存的藝術作品,是用時代的本質鑄成的,藝術不是獨自一人進行創作。他在創作中反映他的同時代人的心情,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熱情和夢想。”“稼軒體”正是把詞人極其複雜的體驗與感受和同時代人的心情,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熱情和夢想熔鑄在一起:“莫望中州嘆黍離。元和聖德要君詩。”誰築詩壇高十丈。直上。看君斬將更搴旗。(《定風波》)在詞人被剝奪統兵作戰之權以後,他所擁有的只是筆了:“須作蝟毛磔,筆作劍鋒長
。”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雄豪的意境

​(《水調歌頭·席上為葉仲治賦》)但是,在詞人生活的那個時代,美好的希望經常是和無情的毀滅交織在一起的,從辛棄疾的起用與歸隱的幾次反覆乃至最後以希望的徹底毀滅而告終的一生中,就可得到最好的說明。但是,辛棄疾從來沒有放棄他的理想與信念,也從未放棄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鬥爭。他從不曾認真地承認自己的失敗,即使在第二次歸隱時期也是如此。這正是悲劇之所在。這就是“

稼軒體”以及稼軒獨特詞風產生的根本原因。在“稼軒體”裡,雄豪與悲婉並存,寓悲婉於雄豪雄豪涵蓋悲婉,這就形成了“稼軒體”雄豪悲壯的詞風。這從“稼軒體”中兩種不同類型的作品中即可清晰地辨認出來。先看作為“壯詞”的《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醉裡挑燈看劍

詞題為“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間已不得詳考,一般附於辛、陳《賀新郎》唱和之後。紹熙元年(1190)冬,陳亮再次遭迫害入獄,得辛多方挽救倖免於死。這首詞可能就是寄給陳亮以示鼓勵的。正因如此,全詞充滿金石之音,風雲之氣。詞以作者當年起義抗金的戰鬥生活為基礎,描繪整軍校閱、沙場馳突的戰鬥畫面氣勢雄渾,情辭慷慨。前九句寫得何等雄偉、壯闊美好!但結拍“可憐白髮生”一句,卻將美好希望擊得粉碎,毀滅無遺。雄豪化為悲涼。再看另首作為“婉詞”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斜陽正在

詞序交代寫詞的歷史背景:“淳熙己亥(119)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這首詞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隱喻現實鬥爭,表達詞人對時局的關切,抒寫了忠而見讒與愛國壯志難以實現的憤懣之情。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幽約婉轉,曲折盡致,實際上卻外柔而內剛,字裡行間流注著雄豪之氣。陳廷焯評曰:“

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起處‘更能消’三字,是從千回萬轉後倒折出來,真是有力如虎。”(《白雨齋詞話》卷一)正是這些詞發出了山呼海嘯、震地動天般的時代音響,撞擊著西湖之濱乃至江南半壁河山的萬戶千門,使那些高踞於廟堂之位的達官,沉醉於溫柔之鄉的顯貴,遁跡于山林之中的隱士,蟄居於象牙之塔的高人以及對中原死於戰場的骸骨不屑一顧的人們大吃一驚。“詞家爭鬥穠纖,而稼軒率多撫時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絕不做妮子態。”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西湖

(毛晉《稼軒詞跋》)在“東南嫵媚,雌了男兒。”(陳人傑《沁園春》詞序引友人詞語)的時代氛圍中,“稼軒體”的雄風豪氣,多麼難能可貴!博大,指“稼軒體”生機洋溢,包羅萬有,任何題材,一經其手便能生氣遠出,萬花競春。賙濟說:“辛寬姜窄”,即是就辛棄疾與姜夔比較而得出的結論。姜夔詞有一定深度,但與博大則相去甚遠。當然,稼軒詞並不缺少深度與力度,所以賙濟又說:“稼軒勃鬱,故情深。”辛棄疾晚年到鎮江赴任,當地學者劉宰熱誠歡迎並在《賀辛待制知鎮江》中把他比作張良與諸葛亮,“敢因畫戟之來,遂賀輿圖之復。”並說他的詞內容豐富,“馳騁百家,蒐羅萬象。”(劉宰《漫堂文集》卷十五)陳廷焯在《雲韶集》中評價說:“詞至稼軒,縱橫博大,痛快淋漓,風雨紛飛,魚龍百變,真詞壇飛將軍也。這已包含有博大與精細相結合之意

。”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辛棄疾

鄧廣銘說得更為具體:“其題材之廣闊,體裁之多種多樣,用以抒情,用以詠物,用以鋪陳事實或講說道理,有的‘委婉清麗’,有的‘纖綿密’,有的‘奮發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豐富多彩也是兩宋其他詞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擬的。”這段話不僅講到“稼軒體

”題材、體裁的豐富多樣,同時還論及稼軒詞風的多樣性。多樣紛呈也就是博大。而這博大的一切又往往與微觀的體察,細節的捕捉,動態的刻畫,層次的精心安排結合在一起。正如謝章鋌在《賭棋山莊詞話》中所說的那樣:“學稼軒,要於豪邁中見精緻。”“稼軒雖接武東坡,而詞之組織結構有極精者,則非純任自然矣。”(蔡嵩雲《柯亭論詞》)“以文為詞者,直由興酣落筆,恃才自放,及其遵斂入範,則精金美玉,毫無疵類可指矣。”(汪東《唐宋詞選》評語)以上所說,即展博大於精細之內。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精金美玉

在此,我們自然聯想到李清照強調的“精妙”二字。不僅如此,“稼軒體”還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體大而思精。通過《滿江紅》、《念奴嬌》、《水龍吟》、《賀新郎》、《沁園春》、《永遇樂》、《水調歌頭》、《木蘭花慢》這些長調詞牌有效地烘托出時代氣氛與“稼軒體”的特殊韻味,在藝術上為後世提供了足資吸取的藝術經驗。雋峭,主要指語言、用典及意象而言。“”,就是雋永,雋逸,雋爽,雋諧,雋潔;“”,即峭拔,峭麗(含俏麗)峭瘦。這二者完美結合,既可烘托“鈞天浩蕩”,又能描摹“層冰積雪”,同時還可狀“佳人薄命”。“稼軒體”把東坡開創的語言風格推向新的高峰。“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

。”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天地奇觀

(劉辰翁《稼軒詞序》)所謂“牽雅頌入鄭衛”,即用《詩經》中《雅》、《頌》詩的語言同《國風》(特別是《鄭風》、《衛風》)的語言風格相融會,也就是我們所標舉的“”與“”兩個方面的交融貫通。劉辰翁還補充說:“

及稼軒橫豎爛漫,乃如禪宗棒唱,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對此,吳衡照說得更為具體:“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之,彌見其筆力之峭。”(《蓮子居詞話》)僅“稼軒體”的語言,就有英雄語,嫵媚語,閒適語,俳諧語,清麗語,悲涼語,俊語,理語,瘦語,大本領大作用人語之說。其次,大量使用典故已成為“稼軒體”主要特徵之一。對此雖有“掉書袋”之譏,但總體上已達到“體認著題,融化不澀”的高水平。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詞意境

在“稼軒體”中,典故是傳達作者是非感與愛憎感的信息符號,是表達詞人獨特審美具象的焦點,是擴寬藝術時空的放大鏡,是增強意蘊輻射以少勝多的濃縮劑,是音樂旋律中增高與延長以使人回味無窮的音符。於是,典故便可以使歷史、現實、社會與讀者在其意蘊逐次敞顯過程中得到共鳴。如其名篇《賀新郎》: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詞意境

詞序說:“別茂嘉十二弟。鵜、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註。”茂嘉是辛棄疾族弟,因事被貶,寫此贈之。這不是一般的送別詞,而是提到生離死別這一高峰體驗上來寫的。篇中疊用四個典故,前兩個是歷史上薄命女子(昭君出塞與莊姜送歸妾),後二典用失敗的英雄(李陵送蘇武與荊軻別燕丹)。這些典故都與家國興亡密切相關,所以,這首詞已遠遠超過弟兄之情,織進了辛棄疾兄弟自身的悲劇意識與南宋當時日益瀰漫的悲劇感。開篇用鵜、杜鵑、鷓鴣的悲鳴渲染悲劇氣氛。繼之用“算未抵、間離別”略作推宕,隨即跌出四個與生離死別相關的悲劇性典故,從現實向歷史時空拓展,使現實中啼鳥的悲鳴與歷史回聲中的琵琶聲、擊築聲、悲歌聲、涕泣聲交織在一起。最後用“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與開篇相照應,並通過“”字將悲音提到無以復加的高度。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啼鳥

其中還雜入詞人的悲慨(包括結拍以景結情“誰共我,醉明月”)。於是這首詞便成為歷史、現實與大自然的和聲共振,彷彿整個宇宙都在同聲悲泣。所以,應當說,這首詞不是用文字寫成的,而是用歷史的血淚與現實的血淚寫成的。陳廷焯說:“稼軒詞自以《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一篇為冠。沉鬱蒼涼,跳躍動盪,古今無此筆力。”(《白雨齋詞話》卷一)從這首詞的藝效果,可以看出“稼軒體”用典的特色及其成功的原因。雖然初學者未必一讀此詞便能全部明瞭四個典故所有內涵,但是通過工具書與相關典籍的查檢閱讀加上反覆涵泳,不僅典故的原始意義能昭然在目,甚至還能體味到進入詞的整體網絡中所產生的新的意蘊,使陳舊的典故具有無可估量的增值效應。陳廷焯在《詞壇叢話》中說“稼軒體”“運典雖多,而其氣不掩,非放翁所及。”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沉鬱蒼涼

這道詞的四個典故蟬聯而下,一氣貫注,甚至完全消泯了上下片之間的自然分割,其自然流暢與一瀉如注的氣勢,也為其他詞人所罕見。這就是“其氣不掩”。再次是詞彙與意象的使用已與傳統婉約詞有明顯差別。“稼軒體”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是婉約詞中極為罕見的,即使在豪放詞人當中也罕有其匹。如孫叔敖、廉頗、劉邦、韓信、張良、馬援、李廣、劉備、曹操、諸葛亮、孫權、陳登、辛毗、謝安。文學家有莊子、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稼軒體”中的物象也隨之有很大變化,婉約詞中難得一見的長鯨、鵬翼、天馬、長劍、刀、馬、弓、弦、箭等反覆出現。其中,僅“”字就出現近五十次。這些物象詞語,在“稼軒體”中荷載著特殊情緒與特殊信息的傳遞,可以看成是“稼軒體”的“情結指示器

”。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稼軒體中的物象

例如,稼軒詞中“”字的反覆出現,或許正是作者被廢置不用而又無時不在企盼躍馬殺敵這一“抗金情結”的自然流露。總之,“稼軒體”的語言在兩宋詞人中是最為豐贍多彩的,但其主導風格卻是雋峭。寓清麗於雋峭之中,行雋峭於清麗之外,變化繁富。要之,“

稼軒體”很少有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阿諛逢迎的無病呻吟,卻多有金戈鐵馬,虎帳談兵,撫時感事,悲壯蒼涼之慨。“稼軒體”很少有秦樓楚館,月媚花羞,嚼蕊吹香,搓酥滴粉的描繪,卻大有吞吐八荒,胸羅萬象,登高望遠,別開天地之勢。“稼軒體”很少有珠圓玉潤與富豔精工的追求,卻擁有雄深雅健,嫵媚多姿,橫豎爛漫,神駿風流的高韻。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歌詞創作發展之不足

奔馬

稼軒體”的出現,完成了詞史上視界的轉換,彌補了歌詞創作自身發展之不足。這種轉換與彌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審美方面完成了以陰柔為美的婉約詞向以陽剛為美的豪放詞的轉換;從題材內容方面完成了向“言志”這一古老詩歌傳統的復歸。所謂“轉換”,即“稼軒體”的出現,繼承與弘揚了東坡詞與南渡詞人的傳統,開創了婉約詞與豪放詞長期並存的歷史新格局。所謂“復歸”,當然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在審美感興高峰體驗這一層次上,使“緣情”與“言志”水乳交融,美妙結合,保有詞體本身所獨具的深美閎約,幽窈馨逸,又貫注有中華民族至大至剛的堂堂正氣。“稼軒體”終於以“異軍特起”之姿,“於唐宋諸大家外

”,“屹然別立一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稼軒詞四卷》與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人們之所以尊辛詞為“稼軒體”(包括稼軒也同意這一稱謂),其本旨正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