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技術引進合資多年,為什麼還沒被消化吸收?

一生平安287169577


我是一名汽車從業者,我要說的是,越是銷量好的合資廠,越沒有吸收汽車的技術。

真正在吸收開發,生產技術的還是在搞自主品牌的整車廠。

合資廠(品牌),都是從國外引進成熟(開發完成)車型,中方只是照圖生產,至於為何設計成這樣,沒人知道,外方也不會告知。

在生產這一塊,當然是可以學習一些國外先進經驗,但是這些不足以支撐汽車的自主開發,生產。

自主廠(品牌),是拿在售車型做標杆,模仿別人的設計,找供應商來完成零部件的設計,製造。整車廠完成整車的實驗評價,量產。

那自主廠商把國外技術吸收完了嗎?

答案是沒有!

我們在吸收老技術的同時,寶馬,奔馳,豐田在聯合博世,電裝等一流供應商開發新的產品。

中國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在汽車核心技術上不可能超越歐洲,日本。

我們能做什麼?

消化先進技術,把先進技術變成白菜價的產品。

這就是現狀!並且還會保持若干年!


飛馳的汽車人


早已吸收完畢,並已推陳出新。

中國汽車工業的計劃是:引進、吸收、自主、創新。現在是第四階段“創新”的收尾。你說的吸收階段早在2006年已經基本就結束了,從2006年幾個標誌性國有大廠,同時推出自主品牌就可以看出來。上汽的榮威、一汽的奔騰、長安的奔奔等。現在是合資公司和合資品牌遺留問題。

第一是誠信問題:

吸收不等於消滅,不能卸磨就殺驢。人家幫你把技術都掌握了,你就把人家趕走,這不符合中國人的道德標準。技術吸收完了還可以合作。一起發展,一起賺錢。

第二是安全問題:

現在世界發展的趨勢就是合作共贏,有錢大家賺。經濟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安全。為什麼華為會被打壓,因為不上市。M國的資本進入不了華為公司,你想賺M國人的錢,還不叫M國人一起賺,人家能幹?小米就沒事,人家上市,還入股高通,有錢大家一起賺嗎。

第三是品牌問題:

任何品牌都創建不易,不可能輕易拋棄。品牌都是有溢價能力的,隨著品牌知名度提高,溢價能力越來越強。合資品牌現在的溢價能力是高於自主品牌的,它的價值決定了它不可能被拋棄。更何況現在是合資品牌的紅利期,更不會有人放棄。

第四是出去問題:

自主品牌不可能只在中國發展,必定要走向世界。自主品牌想走向世界,就必須利用合資品牌這個跳板。中國汽車還是太年輕,在國內還可以靠價格混的風生水起。出去就沒有了價格優勢(要加稅)、品牌優勢(都沒人知道)、還沒有經驗(純小白)。這時候就得靠合資品牌帶一把,提高知名度,積累經驗。

反攻的號角已經吹響:

隨著自主品牌創新的基本結束,一些企業開始反攻外國市場。奇瑞發動機的出口,就是自主品牌反攻的代表。搭載奇瑞第三代1.6T發動機的瑞虎8,在國內市場就有很好的表現。在動力、油耗、平順性等方面,都證明了這款發動機的優秀。期待更多的自主品牌,創新出更多更好的拳頭產品。


木東說車


消化吸收可不是隨便說說行的,當初是以技術換市場,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技術沒得到多少,市場反倒是真給合資車企了。

首先,汽車是由上萬個零件組裝在一起後運行起來的,這其中涉及到零配件質量,設計人員設計是否合理,安裝尺寸是否匹配,工人是否負責等等各個方面。

再者,每一項新技術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等堆出來的,而在這個方面正是我們所欠缺的,都想賺快錢,一臺車上馬之後,幾個月就推向市場,也不經過大量的實驗,測試。到市場後問題一大堆,再加上售後一般,導致口碑越來越差。

最後,核心技術不是花錢就能搞定的,是買不來的,等你把核心技術攻克之後,外資企業會低價賣給你,而且採購價會低於你自己的生產價,這個時候就看自主車企怎麼掌握了。


眾泰集團製造部主任


這個話題說來略帶一些沉重!我們的汽車工業特別是乘用車前期的政策是“市場換技術”,那麼我們換來了哪些技術呢?

一.整車開發流程,項目管理,供應鏈協同,開發總體工程設計,技術條件匹配等,從合資公司慢慢拓展到自主品牌,這一點已經沒有什麼問題,我們是學到手了。雖然整車平臺起步晚,但發展受侷限小,很快就能趕上。

二.零部件開發和匹配,這裡面有喜有憂。車身,內外飾,開閉件,管線,電器等中端甚至高端的設計和製造已經沒有問題。短板最大的部分是動力和懸架,雖然長安,奇瑞在發動機領域有了一些突破,但整體存在差距是不爭的事實。自動變速器現在萬里揚等有所突破,整體性能還在早期階段。至於四驅部分現在還是空白。

特別是懸架部分,我們目前都是引入成品仿製,能力強一點的可以可以做一些改進和優化,但是大的改動還沒有能力。

這一點不僅是乘用車,商用車的情況也不樂觀。

三.製造部分也許是我們目前差距最小,甚至沒有差距的領域。四大(五大)工藝的整體水平已經是前列。

四.外資引入的利弊。汽車工業整體的巨大進步是直接受益於外資引入的,弊端是收益的大部分被外資拿走,核心的技術沒有也不會交給我們。

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研發,合資公司只是製造而已,那些所謂的研發中心都是做圖紙翻譯和國產化。


行之御風


合資的目的就是拿市場換技術,這就像師傅教徒弟一樣

師傅教會你汽車具體生產辦法,流程、甚至工藝都告訴你,在師傅的指導下可以獨立生產這一款汽車。但是師傅是怎麼開發這一款汽車、又如何開發的呢?這點是學不來的,師傅也是不能教的,教也學不會的東西。就像音樂家寫曲子一樣,教你如何演奏很容易,但是沒有辦法教會你譜出經典的曲目。工匠很容易培養,培養大師級別的人物難上加難。


汽車是一個系統工程,並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鬥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團隊合作完成的。培養一個人才容易,拉起一支隊伍,培養一個優秀團隊就更難了!單單是每年團隊消耗的研發費用都是可觀的。沒有能力的汽車廠家研發費用都負擔不起,而我們的研發費用始終都是最低的。

即使研發費用足夠,短時間內也是不可能有成績的。汽車研發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並不是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做好的。單單是一款新發動機從立項開發到上市就需要三年之久,這還是算快的。



而對於白手起家的車企,技術積澱沒有,造車經驗沒有,專利沒有。研發能力就是笑話,指望著短短的十幾年光景趕超英美是不現實的

有研發團隊也只能是從頭做起,從基礎研發做起。因此我們的消化吸收也只能是以某一臺車為藍本,再此基礎上開發一款國產車型,技術參數能達到參照車型80%就不錯了!最典型的就是我們造的車油耗始終要高一點。發動機可以買方案,但是變速箱就行不通了。只有雙離合變速箱一條路可以走,雖然說是我們與某某變速箱合作,其實我們只生產了齒輪與殼體。其他零部件/技術還是供應商提供的,而AT變速箱只能外購、底盤也是拿成熟的底盤改改而已。總之,外資車企讓你看怎汽車是怎麼造的,但是技術專利是不會給你的。




因此大部分合資企業都沒有拿的出手的獨立研發車型,上汽、長安還算好一些。廣汽傳祺稍差一些。其他與外資車企合作的自主品牌基本提不上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汽。無論自主品牌的奔騰、紅旗都離不開外資企業支持。要麼用某某車底盤,要麼用某某車動力總成,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捯飭出一臺新車。造出的汽車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好大喜功、追求短平快,導致這麼多年都沒有一個傳世車型。

如果潛心的從基礎做起,十年磨一劍肯帝不會是今天的樣子。北汽也是如此,合資多年後毫無建樹,動不動就仿奔馳。最後沒辦法了直接收購過氣的技術生產過氣的車型,賣的好才怪呢!消費者又不是傻瓜!仿造都沒仿明白,更別提消化吸收技術了!

這不燃油車搞砸了,又開始搞新能源汽車了!

可以看出來技術並不是學出來的,合資也不一定能學到真正的技術

真正的技術是自己經歷失敗後搞出來的。例如非合資公司的比亞迪汽車,完全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出來的。雖然各方面都馬馬虎虎,發動機/變速箱都沒有突出的亮點 ,但是人家的重心在新能源汽車上。新能源完汽車全是自己團隊搞出來的,或者說是北市場逼出來的。就是因為燃油車競爭激烈,後來者想要在燃油車上擊敗傳統燃油車對手是難上加難。因此比亞迪在生存的壓力下才搞成了新能源汽車,擁有全部的自主產權。



另外一個合資代表就是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後推出的車型有明顯的進步,但是新車型設計仍然離不開沃爾沃的支持。沃爾沃教吉利造車,毫無保留的教會吉利造車,技術專利也是共享的。因此目前也只有吉利敢說吸收消化了沃爾沃技術!
與外資企業合資造車的大部分都是國企,沒有任何生存壓力。領導不愁員工不愁,衣食無憂。在這種情況下消化吸收合資技術如同搞笑一樣,如何混好當下的日子才是重點。因此就沒有心思搞研發了!這樣的研發團隊能吸收消化創新嗎?來任務了抄一下交差就可以了!或者短時間給你一個設計任務,沒有此方面的技術積累也只能是“照抄”交差。


水墨丹青一世情


您好!汽車工業技術引進合資多年,為什麼還沒被消化吸收?對於這個問題,當時的主管部門就引進外資汽車企業時就提出了一個口號:以市場換技術。最終結果是,市場拱手相讓了,但是技術卻沒有換來,主要原因有二個方面,一是任何的外來企業,都不會將核心技術外流,二是國內企業不出力就能坐享其成,沒有建立研發機構的意願,所以,綜合這兩方面的因素,合資生產的車型,國內企業並沒有實質性學到東西,更談不上消化吸收了。

後來,國家主管部門又出臺相關文件,要求國內企業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於是有了舊平臺合資產品換殼後的所謂自主車型,因為一直以來,國內大部分企業幾乎沒有研發基礎,所以要談自主研發非常困難。

經過十多年前的努力,國內企業研發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與合資產品還有很大的差距。汽車是高技術附加值產品,產業鏈很長,一萬多個零件組裝在一起還要保證穩定性,這個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做到的,畢竟發達國家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要追趕需要時間。


柏來之車


我認為有兩點。第一是中國的材料技術有待提高。第二是中國的製造工藝和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eueueieieeiy


你以為研發這麼簡單 什麼是研發 既要研究 還要發展 要是一比一複製 人家會告你 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不然都是枉然


用戶9143427050806


這個是個複雜的商業談判,有帶技術談,有不帶技術談,總體講技術專利方面,我們還是很吃虧。


賣車的蔡洋


中國的汽車工業己經進入了創新時代!消化吸收都己過去,現在是成長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