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防疫前線 23 :隔離點醫生,希望身體不掉鏈子!

早上八點,是紐賓凱隔離點例行查房的時間,查房由金銀湖街衛生院抽調來的5名醫生負責進行。


穿戴好厚重的防護用具,金銀湖街衛生院中西醫結合主治醫師張燕妮從自己住的房間經清潔通道下樓,再由另一個通道前往隔離間。踏出的每一步,她都要忍受因防護服過於厚重導致缺氧帶來的強烈眩暈感。


探訪防疫前線 23 :隔離點醫生,希望身體不掉鏈子!


查完房,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張燕妮開始吃藥,希望身體不掉鏈子,能讓她的“服役”時間更長一些。疫情發生以來,她就堅守一線,她希望能一直堅持下去,直到贏得“抗疫”的勝利。


長期駐守發熱診室


新冠病毒剛出現時,“冠狀病毒”“發熱”等字眼一下就讓張燕妮警覺起來。她馬上勸說丈夫帶著孩子回到老家,張燕妮開始和同事們一道籌備設立發熱診室。出於同樣的警覺,金銀湖街衛生院迅速採購了一批防護用品。


發熱診室成立後,張燕妮則與衛生院副院長周超雲一起,長期駐守,對患者進行轉診研判。


面對湧入求醫的患者,張燕妮有時也忍不住落淚。這些來求醫的患者裡,很多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這讓張燕妮感觸很深,也讓她有種強烈的責任感。


武漢“封城”後,由於缺少公共交通,衛生院不少醫護人員只能步行上下班,即使這樣也沒人打退堂鼓。


探訪防疫前線 23 :隔離點醫生,希望身體不掉鏈子!


2月,武漢設置集中隔離點,張燕妮主動請纓前往隔離點駐守。金銀湖街衛生院80多名醫護人員,分別在金銀湖街衛生院老院區、新院區和三個隔離點駐守,分赴五個不同的“戰場”。


一天查完房就到了晚上十點


由於太忙,時間的概念在張燕妮這裡已經模糊。她大概記得,自己在隔離點待了十來天,由最初的不太習慣到駕輕就熟,新住進來的患者症狀也越來越輕。


紐賓凱隔離點的查房,有一套“規則”。醫生們胸前掛著對講機,一人進去給患者測體溫,另一人留在門外記錄數據,全程通過對講機溝通。這樣一來,可以同時對兩到三個房間進行查房,極大地節省時間。整個查房過程需要四小時左右,每天這樣的查房會進行兩輪,到晚上十點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探訪防疫前線 23 :隔離點醫生,希望身體不掉鏈子!


遇到新住進來的患者,查房的時間就會相應地變長。醫護人員會詳細瞭解患者身體、生活情況。


前幾天跟新住進來的患者閒聊時,張燕妮得知,一名患者家中成年人都感染了,分別在不同的醫院、隔離點接受治療。家中只有症狀較輕的大兒媳照顧四個小孩,四個小孩最大的才10歲,最小的只有1歲,而大兒媳當天下午也要接受隔離治療。


這一情況讓張燕妮非常揪心,查完房後她特意打電話給那名患者,詢問家中的孩子由誰來照顧。得知患者將孩子託付給社區後,張燕妮又給社區打了幾回電話,直到得知社區將孩子安頓好了才安心。


志願者為他們送來一車饅頭


“從一開始我就相信,武漢人一定會過關的,到現在我也有這個信心。”張燕妮說,在看不見的角落裡,許多武漢人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為這個城市努力。


在發熱診室值守時,經常六點多就要從家中出發。冬天的早晨,六點多還沒有大亮,但是這時候的街道早就被清掃過了。雖然周邊的寂靜讓張燕妮很不適應,但乾淨的街道也讓她產生一種底氣:在看不見的地方,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這座城市。


探訪防疫前線 23 :隔離點醫生,希望身體不掉鏈子!


隨著疫情升級,張燕妮的同事們,有的去了120中心,每天接送重症患者;有的承擔起消殺工作,無論白天黑夜,只要有需求就揹著四五十斤的器材出門;也有的,像張燕妮一樣,始終堅守在一線最需要的地方。談到同事們的辛勞,張燕妮卻總說:“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個。”


她說,還有更多普通人,主動站上抗擊疫情的一線。大批的志願者,組成車隊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有人想盡辦法為醫院找防護物資,還有位志願者拉來了一車饅頭,因為擔心醫護人員沒地方過早,志願者特地找到做饅頭的商家,定了350個饅頭送到衛生院門口,叮囑醫護人員們“一定要吃飽,這樣才能戰鬥“。


“大疫情中見大愛”,這些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場景,時常讓張燕妮熱淚盈眶。


來源 - 東西湖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 郭淞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