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價高達4億人民幣,無法遠洋登陸的歐洲野牛,為啥還如此重要?

邵嘉楠


中國買“野牛”也壓根沒想讓他出遠洋,任何裝備的設計或者採購都是有一定目標性的。大型的“野牛”未必要出遠洋,反而更小的“野馬”可以以兩棲攻擊艦和兩棲船塢登陸艦為平臺進行遠洋兵力投送。所以看問題不能看表面,也不能只看價格。


從表面來看,“野牛”作為兩棲氣墊登陸船的性能非常漂亮,滿載排水量達到550噸,可以攜帶3輛主戰坦克或5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5臺NK-12MV燃氣輪機(3臺推進、2臺舉升)為其提供最高60節的航速。而其他的氣墊船和“野牛”相比簡直是太渺小了,包括美國LCAC。


但是這裡存在一個問題,蘇聯研發“野牛”的初衷是在黑海、裡海與波羅的海這些內海使用,他不是為了在氣象條件惡劣的遠海使用。在黑海、裡海與波羅的海這些地方小型氣墊船航程不夠,又不能用大型兩棲登陸艦衝擊海灘,所以乾脆研發一款大型氣墊船靠自身裝載自身航程直接到達想內海沿岸要去的地方。這樣,其實“野牛”在近海兩棲作戰中有著極強的運載能力,但還是無法靠自身的實力進行遠洋行動,畢竟航程只有550公里/55節,算上往返作戰半徑實際在250公里左右。

另外一個問題,“野牛”運載能力極強,但是尺寸也極為巨大,長57米,寬23米,所以沒有兩棲艦艇能夠運載他,也就是說他是獨立使用的。美國的LCAC和中國726“野馬”雖然都只有“野牛”的三分之一大小,但是他們可以進兩棲攻擊艦和兩棲船塢登陸艦的塢艙,所以雖然他們小但是可以依託大型兩棲艦艇進行遠洋登陸,作戰範圍取決於兩棲艦艇的航程。比如美國曾經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向印度洋派出過6艘兩棲攻擊艦。

所以我們給“野牛”的定位是這樣的:大型、近海兩棲氣墊船


那為什麼近海還要引進呢?近海使用≠沒用,開頭我就說過,任何裝備的引進都是有目標性的。我們看一下下面兩張圖,“野牛”以55節航速航行時擁有550公里航程,如果降低航速那麼航程可以達到600-700公里。也就是說,“野牛”的航程足夠往返大陸和海峽,由海南出發可以抵達西沙群島,4艘配合可以運載12輛主戰坦克或一個兩棲作戰營的兵力及其突擊裝備。也就是說如果有了“野牛”那麼對於某些地區完全可以由高速氣墊船發起快速突擊,實施兩棲作戰,這就是為什麼“野牛”重要的原因。

中國目前有4艘“野牛”,其中2艘烏克蘭原裝進口和2艘技術轉讓後的自制。當然,這個數量暫時也夠了,因為沒有遠海的使用要求。遠洋兩棲兵力投送還是要075型或071型搭載726“野馬”來進行。


雛菊西瓜Peterpan


先說錢的事,不過說起錢來都不親熱,錢的多少,于軍購上很能反映關係親疏。目前“野牛”外賣客戶共兩家,希臘和中國,希臘的價格每艘2000萬美金,買得早,要便宜一些,我們4艘共計花費3億多美元,看著是否貴了點?並不是這樣,我們是轉讓技術組裝的價格,自然不同於原裝進口。致說遠洋登陸問題,如圖,有了868“東海島”半潛船,無論再遠都能實現有效機動,拖上去就跑,2萬多噸的排水量,可以馳騁在萬里海疆。要問為何重要,裝備都有個優劣長短,主要看自家如何使用,用得好,撒豆可以成兵;用不好,再好的裝備,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戰術不是一個被無限放大的空間,要想使其最大化,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戰爭勝負手,是人而非裝備,早就有了定論。

登陸衝灘

“野牛”滿載排水量555噸,在海上可以跑到117公里每小時,航程達到1200多公里,在浪高2米,風速12米每秒的海況下,如履平地。可以搭載180噸物資,或可一次性搭載500名士兵,要說運物資,一次3輛坦克,或8輛履帶式步戰車,或10輛輪式裝甲車,都沒什麼問題。裝備造得大,自然肚大能容。它就是目前最大的,也是最快的,如果幾艘一齊出動,在空中火力支援下,連裝備帶人直接衝灘登陸,可以對近近縱深的敵人構成一定鎮懾,能量著實不小。在灘頭,自身且具一定的火力壓制能力;直接開上岸,要在一個塊,更在裝甲車輛與人同時登岸。以其能力,不在敵既設陣地展開,或在意想不到的地區突然衝擊的話,可以想見,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陣勢。

發展前景

登陸的方式,衝灘是一種,立體奪佔也是一種。立體登陸可直接深入敵軍腹心陣地,在其要害或防護薄弱地區展開,所以美軍打造了大量的兩棲攻擊艦,利用的就是防不勝防的戰術空隙。有強大的空中對地打擊火力做支撐,如F-35B垂直起降的戰鬥機和AH-1Z武裝攻擊直升機,有MV-22“魚鷹”可以快速運送兵員,有CH-53K“種馬王”直接吊運火炮和裝甲車輛,這是美軍展開立體登陸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同,缺乏重型直升機,臨時也沒有“魚鷹”這樣的傾轉旋翼機,在我空中火力掩護下,奪陸衝灘是主要選擇。當然,今天我們的075亮相了,不過,二種作戰樣式可以有效配合,做到視情變化,靈活使用。登陸為得是穩固控制,不會在襲佔或奪佔了重要目標後而結束,以最大能量掌控局勢,或說控制好戰爭節奏,那麼逐一打掉核心節點,以為才是大關鍵。所以,未來“野牛”作用不可低估。


魂舞大漠


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船舶,中國限於自身技術一直無法實現國產,在2009年7月2日,中國與烏克蘭大海造船廠簽約訂購一批野牛型,合約總價值2.4億美元;這筆交易讓先前陷入危機的大海造船廠運作五年,並付清了該廠積欠員工的薪資與退休金。首批兩艘野牛型於2010年9月在大海造船廠開工 ,此合約也將轉移野牛型的技術給中國,中國自此有了氣墊艇製造技術。

野牛級氣墊艇對中國意義重大,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南海部分島嶼依舊被東南亞國家佔據

沒有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就無法快速實現搶灘登陸,無法將裝備人員及時送到岸上,有了野牛級氣墊登陸艇,部署在南海吹填的島礁上,就可以實現快速機動,一旦有需要,可以快速對敵佔島嶼實現登陸作戰。

二、對臺灣的威懾

我軍裝備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後,有了快速搶灘登陸能力,是對臺灣反動派的極大震懾。

三、進一步完善我軍作戰能力

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的配備,可以實現海洋上機動兵力裝備的快速機動,大大增強了我軍海洋作戰能力。

綜合以上原因,野牛級氣墊登陸艇雖然造價昂貴,但對我國軍隊戰鬥力建設意義非凡,確定了它對我國海洋戰鬥力的重要作用。







嶺南通途


我國斥巨資從國外引進歐洲野牛大型氣墊登陸艇是有特定的作戰目標的,解放軍看中的其大航程+大載重+高航速優勢在國內有很大的市場和作戰需求。

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是目前現役的噸位最大的氣墊登陸艇,是由蘇聯上世紀末期研發,該型氣墊艇標準排水量5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550噸,使用五具10000馬力的UGT-6000型高溫燃氣渦輪機,最的高航速可以達到60多節,以55節的速度續航里程達到300海里,能在海上持續運作5天不需要任何補給。

我國對於作戰登陸艇的航程有極高的要求,這也與我國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作戰需求有直接關係。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550公里的作戰航程使得其在我國一些獨特的作戰環境中無需得到其他兵力的支持即可完成自行搭載輸送,在臺海或者南海島嶼作戰中,野牛憑藉其自身的續航能力即可完成投送任務。

其此,高航速也是我們所看重的,我們都知道在傳統登陸作戰中,最大的困難就在於兵力投送上,重型裝備需要泛水潛渡最終才能上陸,這就造成兵力投送間隙時間過長的問題。野牛的最高航速超過60節,是普通登陸艦的兩倍還多,這將極大的縮短登陸輸送時間;同時還可以高速往返於登陸兩岸,快速投送兵力,提升效率。

野牛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大載重能力。野牛排水量555噸,能夠一次搭載150噸的貨物。具體的方案如下,搭載人員一次可投送36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相當於一個步兵營;或者能夠一次攜帶3輛96A型主戰坦克;或者一次搭載8輛05兩棲戰車;或者搭載8輛裝甲運兵車和140名士兵。由此可見,野牛出動一次就可以至少投送一個連的兵力上岸,這一點就是野牛的大體量帶來的。

對於野牛的作戰定位,我軍在引進後更傾向於獨立使用,因為野牛的體量過大,目前尚沒有一款兩棲艦艇可以容納這個龐然大物,因而蘇聯人在設計之初就賦予了其數百公里的作戰航程,能獨立在海上持續運作5天,自持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正是由於野牛憑藉其大航程+大載重+高航速的優勢,在國內特殊的 作戰環境中佔據一席之地,能夠發揮出其他裝備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就是野牛存在的重要意義。野牛服役以來多次亮相海軍組織的兩棲登陸演訓中。


鷹鴿分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歐洲野牛的研發初衷,主要是在蘇聯的波羅的海執行快速搶灘登陸任務。

波羅的海比較平靜,適合大型氣墊船快速機動。

歐洲野牛的標準排水量480噸,最高時速高達63節,最大行程550公里。

它可運載1個全副武裝的兩棲陸戰連,搭載選擇包括:

3輛主戰坦克(總重150噸),

8輛兩棲坦克(總重150噸),

10輛裝甲車+140名士兵(總重131噸),

8輛裝甲運兵車+140名士兵(總重115噸),

500名武裝士兵(其中艙內360人)。

看看,歐洲野牛的突破能力和運輸能力還是很強的。

以63節的高速,迅速登陸500名士兵或者3輛主戰坦克,絕對能夠進行閃電登陸了。

我國購買歐洲野牛,其實主要就是為了臺海的登陸戰。

對於登陸戰來說,第一波作戰是極為重要的,直接決定了戰鬥是否能夠成功。

一般認為,在對敵人岸防工事進行飽和攻擊以後,登陸部隊應該趁著二三線敵人尚未集結的短暫時期,果斷髮起搶灘作戰。

然而臺灣海峽有200公里左右寬度,大型登陸艦不可能不被對方雷達發現,攻擊前必須停留在我方海域。即便在中線上,仍然有近100公里距離。

那麼,在我方海空軍發動攻擊後,登陸艦隊越快登陸就越好。

然而,傳統登陸艦航速最多二三十節,100公里距離需要數個小時的時間。

這樣一來,敵人就算被第一波攻擊擊潰,這麼長的時間也能夠重整旗鼓完成集結,準備反登陸。

此時,歐洲野牛的優勢就發揮出來。

它的航速高達63節,是普通登陸艦的二三倍。

如果在臺海中線,只需要1個小時就可以開始搶灘登陸。

而歐洲野牛的運輸量很大,超過我軍現有的大型直升機,是第一波進攻的核心運載工具。

這是我國以3.15億美元購買歐洲野牛和技術的重要原因。

然而,歐洲野牛也有缺陷。

它的缺點主要是,第一武器太弱,只有1門30毫米機關炮和便攜式防空導彈,自衛能力很弱;第二就是對於海況有要求。作為氣墊船,它只能適應4級海況,海域浪高不能超過2米,風速不能超過12米。

臺灣海峽的海況並不好,經常會有大風大浪,限制了歐洲野牛的使用。

目前除了我國以外,還有希臘購買了這種氣墊船,主要用於風浪平靜的愛琴海,可以連續跨島作戰。

然而,希臘只是購買了一批,後續就沒有再買了。一般認為,希臘對於氣墊船的適應能力不滿意。

一般認為,希臘對於歐洲野牛的適應能力不滿意,認為它只能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使用。


薩沙


野牛氣墊船注重於高航速,最大航速60節,巡航速度55節。許多島嶼的海灘及淺水區都密佈礁盤,通常登入灘無法登入,它憑藉著氣墊式的格外設計,能夠經過礁石區域,直接登上海灘把部隊直接送上陸地,這將大大削減陸戰隊的丟失。就算是在沼澤地或是溼地這麼的淺水區都來去自如,這即是它獨特或許說是它不同於其它船舶的當地。這麼的運輸工具能夠在江河上游險灘、淺水激流、淺海灘塗以及冰雪地段飛行,進一步的讓人們看到了它不行代替的價值。但是因為締造成本較高目前還僅僅適用於軍事範疇。

野牛級氣墊船主要缺點是續航里程有點短,只有320海里,但臺灣海峽最寬處也沒有超過300海里,已經綽綽有餘。且一艘船一次性最多可以攜帶360名士兵,這個規模已經是一個加強營的規模。同時野牛氣墊船的即時搶灘,戰役調整和戰術靈活性上,都是商船和老式坦克登陸艦所不能比的。在進攻中搶灘,省去了過去解放軍兩棲作戰演習上所必要的"換乘"時間。

另外野牛氣墊船由於體積大,並不能被船塢運輸艦搭載。但配合類似868東海島號半潛船也能實現遠洋部署,這一點對於南沙方面的運用也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決斷的提督


野牛氣墊登陸艇可以有船塢登陸艦攜帶實現遠洋作戰。主要就是速度快,可以搶灘登陸,為友軍掃清障礙。


拍照的東子


用在島嶼林立的南沙群島 西沙群島更適合它,投送重裝備和兵力,沒必要像傳統登陸艦那樣再叨登一次,大型登陸艦無法靠岸(包括國產新兩棲攻擊艦),而氣墊船沒問題!屬於快遞直達! 但它目標巨大很容易遭到敵軍重火力破壞,造多了也是個搞運輸的活也沒那麼高的利用率,索性放棄繼續搞牙齒硬的兩棲登陸艦和搭載坦克的氣墊船即可,具備強行突擊能力也不會被人全鍋端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