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入編考試:三類考點的學習策略

教師招聘筆試三類考點的學習策略

在教師招聘筆試的試卷中,如果從考點的性質來說,無外乎存在著三大類考點:識記類、理解類和應用類。針對不同性質的考點,採取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入編考試:三類考點的學習策略

識記類考點集中於教育學、教育法律法規等考查模塊中。面對識記類考點,考生可以通過反覆誦讀強化識記。在這個過程中,考生應當儘可能地挖掘與考點相關的內容,不斷進行拓寬。另外,有很多的識記類考點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成為歸納總結相關考點的線索,由此可以由點成線、以點帶面。如:義務教育的三個特點(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義務教育課程的三個特徵(發展性、基礎性、普遍性)、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性質(強制性、普及性、發展性)。有的識記類考點可以採用更加簡潔的口訣進行掌握。如“木蘭織絲巾,程序有兩步,積極復即低”——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及五原則(小步子、自定步調、積極反應、即時反饋、低錯誤率)。

理解類考點更多地集中於心理學(含教育心理學)的考查模塊中,而且很多屬於考試的難點。面對理解類考點,考生應當儘可能結合學習資料、例子、解釋等信息進行消化吸收。這類考點的學習既需要考生有較強的學習消化能力,更需要考生有更大的耐心。如很多考生都百思不得其解的“不考不玩,小考小玩,大考大玩”問題。該問題涉及到的是學習動機水平與任務難度之間的關係,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還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學習較複雜的問題時,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低些;在學習任務比較簡單時: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高些。現在僅以“大考大玩”為例來進行說明。解決複雜問題,需要的是不斷切換相關的信息。如果保持過高的動機水平,我們便會在工作記憶所載入的信息中尋找解決方案;如果保持較低的動機水平,我們便會忘記掉工作記憶載入的部分複雜問題信息,而給真正的包含解決方案的信息一個進入工作記憶的機會。另外,面對難度較大的任務,需要比較平靜縝密的思維。而如果動機過強,情緒喚起也會比較強烈、激動,甚至於緊張、焦慮,會耗費一定的心理能量、認知資源。

應用類考點和理解類考點緊密相連,也是更多地集中於心理學。學習應用類考點既需要考生深入靈活的理解,也需要考生能實現對問題的有效解讀。如:

【單選題】學過高等數學之後有利於初等數學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這屬於( )。

A.順向正遷移 B.逆向正遷移 C.順向負遷移 D.逆向負遷移

考生如果單純從題幹表面的文字來看,是極容易誤認為高等數學在初等數學之前進行學習的,進而錯誤地將其看作是順向遷移。實際上,我們都應當清楚,按照人類認識的基本規律,我們都是先學初等數學,之後再去學習高等數學的。綜合題幹中的“有利於”字眼可以確定屬於正遷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

文章轉自:http://wuhu.offc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