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碎片化閱讀?長期以往會不會給大腦帶來影響?

詩回萬古


碎片化閱讀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任何知識都是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學會聯想才能夠將別人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不然會產生熟視無睹,收益甚微。

最重要的是,將碎片化閱讀轉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主動地自覺地去探索。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並掌握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才能夠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智慧的目的。

其實,學習知識只是手段,提高智慧才是目的。不僅要愛學習,更要會學習。


老梁139490047


如果只是打發時間,碎片化的閱讀完全能夠滿足;如果想升級認知,實現自我,系統化的閱讀可能更有價值。

閱讀習慣的養成可分為三個階段:

閱讀意識的覺醒

這個階段的人,往往知道閱讀很重要,眼看著周圍有閱讀習慣的人,生活有變化,也想要改變,卻遲遲沒有行動。

更多的是想起來就看點,想不起來就不去理睬,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因為沒有刻意練習,閱讀收穫自然也就微乎其微,這個階段的意義在於,看到了閱讀。



全面撒網

因為看到了閱讀,不斷深化之後,開始從思想上接納,並且嘗試行動起來。

只不過涉獵的範圍通常比較廣,只要是別人推薦的好書,暢銷榜的書,通通都買來。

但是買回來,看沒看,能不能看進去,不知道,重要的是,我買了很多書。

這個階段,書對重要對的作用是自我安慰和炫耀,在朋友圈裡發個買書的圖,再曬曬家裡的被擺的慢慢的書架,想要告訴全天下,我讀了很多書。

如果自制力不行,那就跟著讀書會,一本一本強制自己讀,但有可能是這個月讀理財,下個月讀演講,再後來讀職場,讀什麼都熱血沸騰,什麼都讀了一點,什麼都沒真正搞明白,到頭來忙忙活活,真正消化吸收者很少。

而每一種舊認知被推翻,狂喜過後,卻又迷茫,新的認知沒有建立起來,內在或許還會混亂一陣子。

於是,感慨: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依然過不好人生?



重點捕魚

帶著困惑和懵懂,還有內心的不甘,不斷認識自我,有一天發現想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於是開始聚焦,在這個領域深耕。

刻意練習,假以時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簇而就。

如果你在第一階段,也大可不必著急,因為你的一隻腳已經踏進了閱讀的大門;如果你在第二階段,也無須懊惱,因為你已經在路上了;如果你在第三階段,那麼恭喜你,剩下的就剩下堅定了。

等到你翻越千山萬水,抵達,突然發現,已經走在知行合一的路上了。原來讀了許多書,可以過好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