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不好好吃飯,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食習慣?

然然媽咪育兒


T:寶寶總是不好好吃飯,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食習慣

現在的我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理應不存在什麼營養問題。然而事實卻比想象的要更殘酷,雖然我們不缺糧食,但因為家長對孩子的寵溺遷就,孩子反而不愛好好吃飯,以此“機靈”的試圖換取更多的利益或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吃個飯也要打心理戰,這屆的父母真的太難了。

我們總說孩子嘛,吃了睡睡了吃,長身體是大事,但總有寶寶不好好吃飯,其實造成寶寶不好好吃飯的原因會有很多,身體不舒服,腸胃功能不好,飯不合胃口,沒有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都是會影響寶寶不好好吃飯,那麼我們就要找到原因對症下藥。

對於不好好吃飯寶寶的家長,看到別人家寶寶吃嘛嘛香的視頻簡直恨不得讓自己寶寶粘貼複製,這種心理想必很多家長都有體驗過。

那麼在排除寶寶自身身體情況引起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外,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食習慣呢?

一,吃飯的時候,只做吃飯這個事情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家長會因為想喂寶寶更多飯而讓他們邊看動畫片邊吃飯,或者是邊玩邊吃,時間久了,會給寶寶造成吃飯注意力不集中,沒把吃飯當回事的壞習慣,久而久之,對吃飯就真的沒有任何興趣了。

二,七分飽,三分寒

媽媽群裡有個笑話叫“有種冷叫奶奶覺得冷,有種餓叫外婆覺得餓”。不管多小的寶寶對於飢餓都是有判斷的,當然會有寶寶遇到很好吃的東西就剋制不住自己,所以家長在給寶寶吃飯的時候切記不能強迫去吃,這樣只會加重寶寶對於直返這個事情的厭惡感,所以從小就要養成定時定量的好習慣。

三,和大人一起吃飯

吃飯的時候建議寶寶和大人一起吃,為什麼很多寶寶上了幼兒園就改變了很多不好好吃飯的習慣呢,更多時候就是因為幼兒園有吃飯的氛圍,所以在家裡面,可以給寶寶做單獨的飯菜,但是一定要和大人一起進食,這樣能培養他們好好吃飯的習慣。

四,從小養成營養均衡的飲食

為什麼100個人會有100個飲食習慣呢,其實就是因為養成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對於不常吃的食物,寶寶會有一種抗拒感,所以在從吃輔食的時候開始,就要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和蔬菜給寶寶吃,從小養成不偏食的好習慣。

五,讓寶寶自己選擇餐具

這個看似很雞肋,但實用性真是666,選擇一個他們自己喜歡的餐具,能增加他們對於吃飯這個事情的興趣呢。

六,讓寶寶參與烹飪

看起來很天方夜譚,這麼小的人能做些什麼正經事?但是若在烹飪過程中讓孩子幫忙洗洗土豆,剝剝青菜,相信寶寶對於食物的興趣也是會更濃烈的,讓寶寶適當參與烹飪或者採購食物的過程,也是讓他們體驗到食物裡面包含的一些樂趣。

七,切記不把餵飯當成習慣

從寶寶會手抓飯那一刻開始,家長就可以放心的放手讓孩子去吃,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髒一點,亂一點,但是換來的肯定是後面寶寶吃飯的自理能力。

總之,培養幼兒進食好習慣是一個細水長流循序漸進的過程,寶爸寶媽們一定要耐心完成。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小皮育兒經


作為倆娃媽,我們家孩子吃飯習慣還不錯,跟你分享一下吧。


從孩子6個月開始,我就把孩子放小餐椅裡面吃飯。(不是做廣告,但是這個牌子真的非常贊)

剛開始,婆婆挺反對,怎麼那麼麻煩,我抱著他吃飯多好,我說“媽,這樣養成好習慣,再說大熱天的,你抱著多累。”


餵飯時,我會把顆粒狀的,能抓的,泡芙、小肉塊等放在餐椅的小桌上,讓孩子自己抓著吃。


剛開始,他跟貓捉老鼠一樣,怎麼也抓不住,當費了半天勁,把食物送進口中,臉上哪個成就感啊!


再大點,給他個小勺,讓他試著自己吃固體的食物,比如山藥泥等,一歲左右,讓他自己啃排骨,自己喝湯,他學會了自己抱著碗喝湯等。

每次吃完飯,都跟種地一樣,桌上一片地上一片,我們都耐心收拾,從來也不代勞,因為這既鍛鍊他的手眼協調,也提高他的肌肉協調能力。


除了小餐椅,我們家吃飯有幾個規矩:


1. 定點吃飯


有幾次,孩子不想上桌,說玩會再吃。


我跟他們說,一家六口人,如果奶奶4點餓,爸爸5點餓,爺爺6點餓,媽媽7點餓,你倆8點餓,大家都什麼時候餓什麼時候吃,那讓奶奶怎麼做飯?!


所以吃飯的時間必須吃,不吃就等下一頓,中間不能有加餐,生病除外。


2. 定時吃飯


有幾次,他們吃飯特別慢,我就約定,吃飯時間就半小時,超時就撤餐。


因為吃飯慢對牙齒非常不好,我見過一個補牙的小女孩,不喝飲料不吃糖,就是吃飯慢,大夫說這樣最容易腐蝕牙齒。

3. 葷素搭配


兒子喜歡吃肉,剛開始,跟他約定必須吃完盤子裡的菜,才能吃肉,後來他自己都知道,肉和菜搭配著吃,常常吃一大盤子菜,才吃一點肉。


所以,父母堅守住原則,孩子就能養成好的進食習慣。


加油哈:)


嘿卡羅爾


我家孩子一開始吃飯也是不好好吃,現在每頓吃飯都不用管,吃的很香。我覺得孩子吃飯問題,主要看父母如何引導。

  1. 注意飲食的豐富性,有一段時間天天早上喝小米粥,然後孩子看到小米粥就反感了,就不願意吃了,現在早餐豆漿,八寶粥,玉米糝,各種稀飯輪流著做。
  2. 吃的適量,不貪多,有一次我家孩子吃大蝦一次了吃了一二十隻,因為孩子愛吃,大人就讓著他,讓他吃,結果吃的好幾天都不咋吃飯,吃的傷了脾胃了。
  3. 適當的不吃飯,有時候孩子不想吃飯,就不管他就不吃,這樣餓到一定地步了,不讓他吃零食,他自然老老實實吃飯了
  4. 吃飯的時候不要過多幹預孩子,比如有的家長在吃飯的時候,要給孩子說你先吃這個,先吃那個,應該讓孩子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想吃啥吃啥。
  5. 家長做好榜樣,家長吃飯的時候,可以故意吃的誇張一點,吃的香一點,孩子也會覺得很香吃。
  6. 平時可以吃一些補脾胃的食物,比如山楂,山藥粥。

樂樂愛玩具


我兒子從8個多月,吃飯時我們就把他放餐椅桌上,他想要勺子,就給他一個勺子,然後我一個勺子,他自己一遍吃,同時我一遍喂他。

同時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保持吃飯時有吃飯時的氛圍,電視,手機,音樂都關閉,大人要以身作則,吃飯時專心吃飯。

第二:寶寶自己吃到嘴裡了,要不斷鼓勵孩子,不要在吃飯時責罵孩子,給孩子一個愉悅的吃飯環境。

第三:寶寶偶爾不想吃飯,不要逼迫他,但是當天零食也狠心拒絕給他吃,這樣下次他就不會不好好吃飯了。

第四:看看是否是孩子脾胃不好導致的不想吃飯,如果是脾胃問題,給孩子調理好脾胃。


依舊很好啊


以我的經驗給出以下建議:吃飯是孩子的天賦,是孩子天生的本領,餓了就會要吃的,從來不會讓自己餓著,但是,當我們家長養育孩子時,逼著她追著她,端著飯跟著她餵飯,孩子就跑著鬧著哭著不吃,這都是家長包庇代辦以後,把他的本能弱化了,所以家裡老人追著孩子餵飯的時候,孩子就跑,其實孩子不是不想吃飯,是不想讓你這樣,但是孩子不會表達,他只能這樣反抗,孩子一歲時,他邊吃邊玩,有人會把飯放到他嘴裡,到了三歲時,他還邊吃邊玩,有人還會把飯放到他嘴裡,慢慢的,吃飯就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就成為別人的事情了。

應該從小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從小給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飲食,不要評價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如果在這個時候加以分別,孩子就會偏食。

想要讓孩子專心吃飯,家長也要專心吃飯,而不要抽出精力來去管孩子吃飯,所以從一歲時就自己吃自己的,好的習慣就能夠養成了。

按時吃飯,比如說早飯中午喝晚上,都是幾點,固定下來,孩子就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腰溫和而堅持,家長在吃飯的問題上也要嚴格要求。希望能夠幫到你


家庭教育心法


人類進食習慣是後天習得的,進食習慣應從嬰幼兒期開始培養。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呢?家長要注意哪些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1、提供適應兒童年齡特點的食物

6月齡前最適合的食物是母乳,4~6月齡應逐漸開始為嬰兒添加輔食。應根據月齡,循序漸進地添加輔食,輔食添加把握三個原則:種類從單一到多樣化,量從少到多,食物質地由細到粗。嬰幼兒的食物應與成人分開製作,清淡易消化。

2、營造安靜舒適的進餐環境

兒童進餐環境要安靜、舒適,日常進餐地點和座位應相對固定,可為兒童準備漂亮適用的餐具。進餐前避免過度興奮或疲勞。兒童進餐時不訓斥或逗弄兒童,營造愉快的進餐氛圍。進餐過程中不給兒童讀書、講故事,不提供電視節目或玩具,使其專心進食。需家長餵食時應面對嬰幼兒,並與之進行目光接觸和語言交流,進行回應式餵食。

3、提供自助進食機會

從添加輔食起,應有意識地給嬰兒提供自主進食的機會,從7~8月齡起,應允許嬰兒用手抓握食物練習進食,鼓勵10~12月齡嬰兒自己用勺進食,逐步培養兒童正確使用餐具、獨立進餐。給兒童的食物要少盛勤添,對兒童尤其嬰幼兒的自主進食行為,應適當給予積極回應。 在保證食物營養均衡、種類齊全、搭配合理的前提下,尊重兒童對食物的愛好或拒絕態度,允許兒童在合理範圍內選擇食物。不強迫進食,避免過度餵養,保護兒童對飢餓與飽的感知能力,以免妨礙兒童的進食興趣。

4、培養良好餐桌禮儀

成人應以身作則,為兒童示範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優雅的餐桌禮儀,如正餐前不吃零食,餐前餐後洗手。細嚼慢嚥,不含飯說話。進食時間最好在30分鐘內完成進餐。成人也不應挑食、偏食,並不帶有偏見地評價食物,不過量取食以避免剩飯剩菜。自幼兒期應逐漸做到定時、適量、有規律地進餐,兒童食量與其體力活動水平應相對平衡。合理安排進餐時間,避免零食影響主餐食慾和進食量。

寶寶學漢字可以使用【貓小帥學漢字】哦!


嘿呦喂哦


您好,非常榮幸可以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其實孩子不吃飯和不好好吃飯,他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他只是部分的孩子會有這樣的情況。

如果按照孩子的性格來說的話,一般是外向的孩子和調皮的孩子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我在這裡給你分享三招,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招

如果您的孩子平時不愛說話喜歡獨處,那麼他如果說有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嘗試著用他想能聽得懂的語言去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因為他這個性格是比較容易剋制自己的,不過他有個原則就是我可以遵守規則,但是你也必須得遵守規則。

第二招

如果您的孩子平時沒有滿足他的要求的話,他是又哭又鬧又撒嬌啊,反正情緒是非常的豐富。

那麼如果他有這樣的情況,媽媽就不要再用嚴厲的表情去和他溝通,而是溫柔的抱著她去哄她,讓她的情緒比較快的平復下來。

因為他的性格導致他的情緒多變,所以媽媽在做飯的時候儘可能做不同顏色的食物,準備不同形狀可愛的飯碗或者是筷子。

最後再用一個勾引法,你不用管他吃飯不吃飯或者是不好好吃飯,反正我就先吃,而且要表露出我吃的很香很香。

第三招

如果您的孩子平常他想要的東西,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這種情況。

那麼他很可能早就學會了對付父母的招數,也不會與強勢的父母直接正面對抗,但是卻會用迂迴的方法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麼當他不想吃飯的時候或者是想在吃飯的時候吃其他的零食的時候,您一味的說不行,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那是沒用的,你可以告訴他吃飯的好處,而且這個好處是它所想要得到的。

我是濤哥,兩個孩子的父親!這是我教育孩子常用的技巧!希望對你有用!更多育兒知識,我們一起探討阿。




濤哥育兒


孩子不好好吃飯,是讓家長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吃飯時,孩子滿屋跑、家長時不時的喂兩口;面對調皮的孩子,父母有時耐心用勁、怒火中來便將孩子吼了一頓,孩子一邊留著眼淚,一邊慢慢的吃著飯。類似以上情況,數不勝數,家長無奈,長久以往,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一定危害。分析其中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家長沒有科學的餵養孩子。那如何養成科學的餵養方式呢!

1.保持安靜的就餐環境,塑造良好的就餐氛圍

身邊一位朋友,為了讓自家孩子乖乖吃飯。在吃飯時,便給孩子放喜歡看的動畫片,趁孩子看的入迷時,便給孩子快速地餵了飯。時間久了,孩子習以為常,一到飯點,立即要求家長打開電視。邊吃邊看,不僅會降低孩子對於飢飽能力的控制還會減弱對於食物的味覺敏感性。

就餐時,有些家長喜歡邊開電視或手機便吃飯,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慢慢養成吃飯不專心的習慣。作為家長,應給孩子做好榜樣以身作則。

2.放開雙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嬰幼兒在六個月左右時,對於自己動手品嚐輔食的興趣開始萌芽,到一歲左右,愈加強烈,他們對於家人的餵食,已明顯不滿。這時候,我們應放開雙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儘管剛開始,會造成食物到處都是、孩子吃進嘴裡的聊聊無幾,我們需保持良好的心態。對於孩子每次成功的將孩子放進嘴巴里,我們應立即給予鼓勵、誇讚。孩子在面對家長的肯定時,內心會產生自信和滿足,吃飯也會越來越好。

3.選擇合適的餐椅、餐具

當孩子開始輔食起,家長可以為孩子選擇一個舒適的餐椅,對孩子來說,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從滿足幼兒的安全、舒適來說,一套適合孩子的餐椅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孩子養成良好吃飯習慣的基礎。在選擇餐具時,一套漂亮的勺子和叉子能很好的吸引寶寶,激發他們的食慾。

4.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在正餐時間沒有好好吃飯,可是沒過一兩個小時他就餓了,父母不忍心看著孩子捱餓,便允許他們吃一些零食來充飢。只是孩子吃飽了後,到下一次的飯點,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孩子偶爾有一頓少吃或者沒吃,對於孩子的健康來說,沒有什麼影響。家長應把控好自己的心態,讓孩子養成正餐點準時吃飯的習慣。

孩子吃飯時,應在指定的位置,如餐椅上,不能到處亂跑,家長切勿追著孩子一口口餵飯。等孩子用餐完畢(吃飽即可),再讓孩子去玩。

5.給孩子適當的選擇

和成人一樣,對於飲食上,孩子也有自己的偏好。當不愛吃某種食物時,會借題發揮,拉長吃飯的時間。為此,我們可以讓孩子有一定的選擇權,和孩子一起討論每天的食譜。給孩子選擇時,主要範圍不要太寬,三種左右即可,比如:“今天你想吃牛肉、雞肉還是豬肉,或者冬瓜、胡蘿蔔還是土豆。孩子在面對著自己的選擇成果時,更會願意坐下來好好吃飯。

6.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

孩子在感覺不到飢餓的情況下,家長一味強求孩子,對於孩子來說,只會增加對吃飯的反感。我們可以增加孩子的運動量,促進孩子的食慾。閒暇之餘,帶孩子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和感受充足的陽光,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因素。經常進行鍛鍊和戶外活動能促使孩子食慾的增加和對營養的吸收。

以上,便是我認為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食習慣的六大要素。


小木二小


孩子不好好吃飯想必是很多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家長一定要知道原因,不能一味地責怪孩子,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家長要從根本解決問題,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進餐習慣,家長可以試一試一下幾個小妙招。

1、身體不適

有些孩子年齡比較小或性格比較內向,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家長就會責怪孩子,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問問孩子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孩子的消化系統比較弱,可能會發生積食的情況,長期下去孩子會食慾不振,更容易生病,所以要幫孩子改善消化功能。

2、飯前飯後吃零食

現在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吃零食,甚至自己也經常吃零食,所以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這種行為,如果孩子到飯點不吃飯,告訴他現在是吃飯的時間,現在不吃飯,只能等到下一頓飯,並且不可以吃零食,也不會因為你不吃飯或吃飯慢就不收拾,讓孩子養成飯點吃飯的好習慣。

3、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有的家長會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或玩手機,孩子就會跟著模仿,導致吃飯慢或不好好吃飯,所以在進餐時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在進餐時不看任何電子產品,不討論任何話題,防止食物噎住,進餐時可以放輕音樂,飯後自己收拾殘渣和碗筷。

4、增加運動量

很多孩子不好好吃飯是因為沒有飢餓感,平時運動量小,上一頓的食物還沒有消耗完,怎麼可能吃飯快,那家長可以一起去戶外運動,比如:跑步、打籃球、跳繩等,如果天氣不好可以在家裡做一些親子游戲,不僅可以促進消化,還可以增強親子感情,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觀看教育性的繪本和短篇。

5、做飯變換花樣

孩子喜歡生動形象的物體,而且好奇心比較重,家長可以利用食材做出各種各樣的造型,讓孩子有新奇感,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讓孩子充分的體驗做飯的辛苦和快樂。


大頭的小世界


不少家庭,寶寶吃飯就像打仗,全家追著喂,但是孩子吃不了兩口就不願意吃了,很多家長都抱怨寶寶吃飯好難,但是其實瞭解了這幾點方法,讓寶寶好好吃飯不成問題。

首先準備一個穩固的寶寶餐椅,再在餐椅上準備一個吸盤碗,碗可以牢牢的固定在餐椅上,寶寶在進食過程中不至於把碗裡的飯打翻。

1.用手指食物,讓寶寶自行進食

寶寶對大人的食物感興趣,總是會企圖用手去抓你餵給它的食物,但在你餵食的過程中拒吃,這就是想自己嘗試的信號,媽媽可以給寶寶切一些條狀或片狀的食物或水果,教他用手指捏著吃。每一餐準備一些可以讓寶寶自己手抓著吃的食物,比如:胡蘿蔔、西藍花、土豆等等,這都是寶寶學習抓吃的好食物。

2.做示範,讓寶寶跟著學

要讓寶寶自己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是一定要讓大人們教的,而用手指進食就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式,另外也可以示範用餐具吃飯給寶寶看,讓寶寶自己慢慢的學會如何使用餐具。因為寶寶力氣小,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於餐具的把握不能很精準,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從旁協助,如果寶寶不小心將勺子掉到地上,媽媽也要耐心的指導,千萬不能嚴厲的指責寶寶,以免寶寶排斥學習。

對於筷子的使用,是相對困難的,可以在2歲之後再進行練習,在這期間可以讓他們使用兒童使用的筷子,短而輕。媽媽可以手把手的交給寶寶拿筷子的姿勢,在6歲前,孩子不能輕鬆使用筷子,父母也不必過分苛責。

3.通過卡通圖案讓寶寶吃的更香

為了增進寶寶的食慾,很多寶寶專用餐具都會有可愛的卡通圖案,很多卡通圖案都能讓寶寶吃的更香,所以很多媽媽在選購兒童專用餐具時都會選擇,在餐具外部有圖案的餐具。

4.在寶寶自己吃飯的時候還要注意,父母千萬不能強迫餵食,停止過度餵食,很多老人總會覺得孩子吃不飽,而硬是哄著騙著多吃幾口,這樣對寶寶來說也是負擔。

5.寶寶吃飯慢也不要著急

寶寶一開始吃飯都會很慢,很可能家長們一頓飯吃完了,但是寶寶還沒吃多少東西,寶寶吃的慢不打緊,吃的再慢也是寶寶自己吃的,跟大人味道嘴裡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寶寶的用餐時不會超過30分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