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沒結束,是什麼支撐大盤走出“小新高”?

截至昨日收盤,上證綜指來到了2983點,大漲2.28%,創下春節後的“小新高”

;創業板指表現最亮眼,以3.72%領漲各指數。

疫情還沒結束,是什麼支撐大盤走出“小新高”?

(wind,2020年2月17日當天)


“疫情”對於A股的影響似乎只停留在2月3日開盤首日,就滬指而言,節後開盤第二日起,便是罕見的七連陽,至上週四稍許回調後,又恢復上漲態勢。截至2月17日收盤,上證綜指漲幅0.24%,滬深300漲幅1.84%,創業板大漲11.33%!

疫情還沒結束,是什麼支撐大盤走出“小新高”?

短短兩週,A股各主流指數已經把之前的“虧損”全部補回來了,並且不少還跑出了好成績。


“疫情”還未結束呢,是什麼支撐著大盤走出了“小新高”?


昨日大漲原因:再融資新規落地!

2月14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規的正式稿。

疫情還沒結束,是什麼支撐大盤走出“小新高”?

相對徵求意見稿,本次正式稿明顯有“放鬆”跡象:

1) 發行上限由總股本的20%上調至30%;

2) 新老劃斷時間點由“批文下發”改為“增發完成”;

3) 發行間隔新增了條款,如上次募集資金使用完畢可以不受18個月的限制(但不能少於6個月)。


此次再融資新規,對於再融資的條件、定價、鎖定期等不同程度放寬。中歐基金認為,此次新規落地,有望激活市場參與企業再融資熱情,有助於緩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企業現金流緊張的現實問題。


受此影響,昨日創業板指大漲3.72%,深證成指上漲2.98%,上證指數上漲2.28%。


中長期看,將有利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中歐基金認為,此次再融資新規,從中長期角度來看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 增強對國家實體經濟支持能力。自2016年底金融去槓桿以來,資本市場再融資趨於弱化,此次鬆綁是在新冠疫情發生後,經濟尋底仍存在不確定性,信用傳導機制不夠順暢的背景下推動的。整體來看,再融資新規對於直接融資的發展具有助推作用,有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整體經濟轉型。

➤ 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質量水平。再融資新規更加強調了市場自身的力量。對於市場而言,再融資的活躍會產生兩方面的效應,一是為市場注入更多再融資事件性主題催化,二是使得市場在融資發行端競爭加劇。

➤ 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場,提升資本市場重要性。再融資新規從放寬參與者人數限制、上調發行價格定價折扣、提高發行規模上限入手,各項細則舉措均有利於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定增發行,有助於我國資本市場積極拓展中長期資金來源,進一步提升機構投資者佔比。

從投資方面看,疫情並沒有改變經濟下行、政策放鬆的方向,資產配置的方向,也沒有被疫情改變,“成長”佔優的行情,從去年就開始了,背後的邏輯不是經濟企穩、週期企穩,而是流動性寬鬆。


2020年:科技景氣度擴散!

自農曆春節開市以來,創業板表現尤為強勢,自節後1769點開盤至昨日收盤的2146點,累計漲幅11.31%,創出年內新高(wind,統計區間:2020.2.3-2020.2.17)。


創業板指的大漲,主要依賴板塊內的科技公司。基金經理認為,在全球5G週期、半導體週期、雲計算週期等帶來的科技產業景氣度擴散背景下,如此的行情風格大概率會維持一段時間。在科技產業週期的內生推動力之下,新科技領域依舊是全年業績趨勢最為確定的板塊。


事實上,

從創業板2019年的年報預告中,我們就能看到景氣度逐步擴散化的跡象。從創業板的增速區間分佈看,高增速比例在提升、低增速比例在降低,盈利結構在改善。

疫情還沒結束,是什麼支撐大盤走出“小新高”?

(統計區間:2016.3.1-2019.12.31)


上表可以明顯看出:創業板年報預告中,負增長的比例39%,低於三季報和中報的44%和42%,板塊整體盈利在改善;增速在100%以上的比例有16%,也高於三季報和中報的水平。

進入2020年,在全球科技產業週期整體共振向上的背景下,結合政策端的放鬆,大概率中小公司也能在此過程中,享受到產業和政策紅利。科技板塊的景氣度正在逐步擴散!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材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認真閱讀相關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