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導讀:

《封神演義》的大結構中,藏著兩條情節線索。

一條是所謂殷商當滅,周室當興;紂王無道而失天下,周武王伐紂而得天下。另一條是所謂神仙犯了一千五百年的殺戒,姜子牙斬將封神。

而這兩條情節線索又共同遵循一條主線索:即從修仙,到遭劫,再到封神的三部曲,神仙打鬥的故事幾乎全在這個框架之下展開。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姜子牙封神

元始天尊的小徒姜子牙當了周武王的丞相保周伐紂,闡教與截教的神仙各助一方而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儒教和道教的思想碰撞:在描述紂王暴虐無道的故事中,體現了儒家的思想,小說在這部分歌頌忠臣義士,譴責昏君奸佞。而在寫神仙打鬥的故事中,則更多地體現了道教的思想。兩條思想線索互相交叉,彼此影響,共同構建了一個光怪陸離、離奇荒唐的神話世界。

儒家思想的那一條線暫且先不說,今天和大家一起討論下修仙—遭劫—封神的三部曲。


一、道教宗旨:恬靜無慾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抱朴子·內篇》

道教的基本思想觀念,其核心是重視生命,追求長生。要長生,必須修仙,而修仙必須恬靜無慾,守一知足。

“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抱朴子·內篇》

<strong>恬靜無慾是神仙的特徵,修道求做神仙的人,“能恬能靜,便可得之”。

<strong>修仙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每隔五百年要遭逢一次大劫數,也就是受一次考驗,考驗通不過,則前功盡棄,做不成神仙了。能不能經受住考驗,是否謹守恬靜無慾的原則是至關重要的。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闡教

《封神演義》裡闡教、截教實際上是道教內部的兩個流派。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大徒弟老子和二徒弟元始天尊創闡教,三徒弟通天教主創截教。

<strong>在殷滅周興的大劫數里,闡教元始天尊門下眾神仙“犯了紅塵之厄”,必須參與爭戰,冒險犯難。截教眾仙則只要閉門修行,不去管人間是非,就可平安無事。

其實,這正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是能否謹守恬靜無慾這一道教根本宗旨的考驗。 截教眾仙大都沒有經受住這個考驗。從第三十八回王魔、楊森、高友乾、李興霸所謂“四聖” 開始,十絕陣陣主,趙公明、羅宣、呂嶽,一直到誅仙陣、萬仙陣無數截教眾仙,都因不甘寂寞,與闡教爭一日之短長,結果失卻長生之路。最後連通天教主也牽扯了進去。

<strong>這些情節的有關描寫反覆渲染了截教不能恬靜無慾、守一知足的火氣。

“聞太師自己不動身,又送四人死。雖然如此,只他四個人要尋事做,不肯靜坐深山,保守天真,甘入‘封神榜’內。” 鍾惺評《封神榜》

對闡教眾仙的描寫,也有一些微妙的細節表現了恬靜無慾是神仙的根本思想。同為元始弟子, 燃燈道人比廣成子等十二弟子修為又略高一籌,所以破十絕陣由燃燈道人代表姜子牙掌管符印,黃河陣時也只有他未曾遭厄。燃燈道人的高明就在他比其他眾仙更能堅持恬靜無慾、守一知足的道教宗旨。 誅仙陣、萬仙陣兩次“觀陣”的細節生動地表現了這一點。第七十六回觀誅仙陣:

內中有十二代弟子到有八九位要去。燃燈道人阻不住,齊起身下了蘆蓬,諸門人也隨著來看 此陣。行至陣前,果然是驚心駭目,怪氣凌人,眾 仙俱不肯就回,只管貪看。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黃龍真人

“貪看”的結果是引發一場爭鬥,不過這一次沒有吃虧,多寶道人被廣成子打了一番天印,逃回陣去了。這一次看陣又惹起爭鬥:

“馬遂躍步仗劍來取,黃龍真人手中持劍急忙來迎。只一合,馬遂祭起金箍,把黃龍真人的頭箍住了。真人頭疼不可忍,眾仙急救真人。大家回蘆蓬上來。真人急除金箍,除又除不下,只箍得三昧真火從眼中冒出”。

<strong>黃龍真人等不聽燃燈道人勸阻,沒有恪守恬靜無慾的道教宗旨,就惹出是非,吃了大虧。


二、截教遭劫

1、截教的組成

<strong>截教裡有許多非人類的動物,截教也正因此受到闡教輕視,如龜靈聖母是大烏龜,虯首仙、靈牙仙、金光仙分別是獅、象、犼,羽翼仙是大鵬鳥等。 截教門人自己也知道這個弱點,第七十三回廣成子三進碧遊宮,多寶道人在通天教主面前造謠挑撥:

“……他罵吾教是左道傍門,‘不分披毛帶角之人, 溼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他視我為無物,獨稱他玉虛道法為‘無上至尊’,所以弟子等不服也。”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龜靈聖母

第七十七回元始天尊責備通天教主:

“況賢弟也不擇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鬥是非,令生靈塗炭。”

<strong>可見截教門中來歷龐雜。第八十二回又說:

“見截教中高高下下,攢攢簇簇,俱是五嶽三山四海之中雲遊道客,奇奇怪怪之人。”

“截教中一意濫傳,遍及匪類。”

<strong>動物比起人來自然要更缺乏理性自制,更兇頑難伏,因而也更難做到恬靜無慾,而恬靜無慾正是修真了道的根本要求。從道號透露的信息看,闡教中只有黃龍真人是非人類出身,因而本事最差又最不安靜。

2、雲霄娘娘下山

另一方面,最能體現恬靜無慾難能可貴的是雲霄娘娘下山的故事。雲霄是截教眾仙中頗有見識的一位。她哥哥趙公明被燃燈道人奪去定海珠,找雲霄借寶貝報仇,雲霄不肯借,對趙公明說:

“大兄,此事不可行。昔日三教共議,簽押‘封神榜’,我等俱在碧遊宮。我們截教門人,‘封神榜’上頗多,因此禁止不出洞府,只為此也。……如今闡教道友犯了殺戒,我截教實是逍遙。…妹子不敢從命。”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禁不住碧霄、菡芝仙等再三攛掇,不得已借金蛟剪給趙公明,還再三叮囑“千萬不可造次行事!” 甚至趙公明被陸壓射死後,雲霄仍然說:

“我師有言:‘截教門中不許下山;如下山者,封神榜上定是有名。’此天數已定。我兄不聽師言,故此難脫此厄。”

<strong>可是終因兩個妹妹瓊霄、碧霄下山,雲霄娘娘被形勢裹挾,越陷越深,終於擺了黃河陣,最後落得一敗塗地,也成了封神榜上之人。

<strong>雲霄下山的故事很有藝術趣味,它生動地表現了一個有主見的人怎樣受到所處形勢和身旁人的影響而終於身不由己,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strong>從《封神演義》立意本旨來說,則是要表現恬淡無欲對修仙是多麼重要,又是多麼難以做到.

“雲霄既知師訓又知天命,如何立腳不牢,必(畢)竟被旁人搖動了。大抵氣是易動的,所以孟夫子要養氣,神仙要消卻無 明。又曰:心如死灰,方才做得神仙。” 鍾惺評《封神榜》

3、修仙遭劫才封神

修仙要遭劫,劫數挺不過去則肉體死滅,靈魂封神。封神由來是因為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也就是說天宮缺少官員,出榜招賢,共要三百六十五位成神,上四部雷、火、瘟、鬥,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嶽、步雨興雲、善惡之神。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這些神將去天宮當差,有職有權,可是為什麼闡教和截教的那些仙人們卻那麼害怕封神榜上有名呢?原來成神遠遠不如修仙,第七十七回元始天尊對通天教主說:

“當時在你碧遊宮共議‘封神榜’,當面彌封,立有三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 其神道;根行淺薄,成其人道,仍墮輪迴之劫。”

這表白得十分清晰:根行深者才能成仙,根行淺薄只能成神。


三:仙道與神道的理論視域

那麼仙道和神道之間的根本區別究竟是什麼?

原來就是肉體生命的存在與否。這正是道教信仰的基石,神仙情結的核心。 所謂:

“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

高楠《道教與美學》把道教的這個特徵概括為:此岸性--宗教彼岸性在道教中的獨特體現。這種“此岸性”是對道教信仰--對生命、享樂和自由的追求嚮往的一種理論概括,具體到《封神演義》裡,就是“神道”不如“仙道”,因為“神道”是肉體毀滅後靈魂“封神”,而“仙道”則是“肉身成聖”。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strong>道教的此岸性特徵既體現在它的宗教思想體系中,又體現在它的神仙譜系中,還體現在它的宗教活 動中。在道教這裡,作為幻化了的現世生活自由的彼岸世界,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體用範疇中的“體”, 它的此岸意義、此岸作用則是體用範疇中的用。

哲學範疇的確定,集中體現著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思維特徵。中國古代哲學中體用範疇的普遍意義,表明古代中國人總是見體便必求其用, 因用而必求其體,沒有無用之體,也沒有無體之用。

由這種“體用不二”思維出發創造出的道教,<strong>在盡力幻化出一個彼岸之體的同時,又盡力把它迴流為現世之用。而在這種彼岸向此岸迴流,此岸向彼岸昇華的實幻互融之中,起著樞紐作用的, 是在中國古代文化精神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 的哲學觀念。

道教從產生之日起,就從它所依據的思想母體那裡獲得了這樣的定性:

<strong>一方面它具有現實性的目的和現實性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是決定道教所以為宗教的方面,是它的彼岸性質。本來,此岸與彼岸是對立的,但由於道教從產生那天起便是此岸與彼岸的雙根共體,因此,它總是以各種方式實現著此岸與彼岸的融合。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長生不死

道教一方面由生殖崇拜生髮出對生命的崇拜、對永生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由對男女“陰陽交合”大而化之的抽象模擬產生非常具體的“還精補腦”煉內丹、結聖胎等長生方術,確實是“彼岸”與“此岸”的高度融合。

凡人可以修煉成仙,由現世生活而直接進入原來是彼岸的神仙世界。而修煉成仙的方法又是此岸性的。這正是神秘的彼岸力量向現實世界迴流,現實世界向彼岸世界昇華的最充分的體現。

<strong>這就是《封神演義》裡“仙道”高於“神道”, 即肉體、靈魂共同不朽高於肉體毀滅而靈魂不朽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據。道教此岸性和彼岸性的雙根共體及互相融合衍生了《封神演義》裡修仙—遭劫—封神這樣的情節構思。


結語

仙高於神,不僅因為仙比神多了肉體的不朽,還因為仙比神要逍遙自在。這正是道教的根本追求-生命與自由,尋根問源,這當然又充分體現了道教此岸性與彼岸性的雙根共體。要葆有自身的逍遙,即使天帝的束縛也不願忍受,這是何等現實,多麼“此岸”!

也正是因為此點,闡、截兩教神仙對陣時,闡教神仙總是用“你也是封神榜上有名的” 這句話來恐嚇對方。

總而言之:修仙·遭劫·封神的三部曲體現了道教根本的思想觀念:“仙道”與“神道”之間的根本區別是肉體生命的存在與否,正是因為截教眾仙沒有經受住恬靜無慾這一道教宗旨的考驗,所以必須封神榜上走一遭。

《封神演義》:眾仙人封神榜上走一遭的原因何在?肉身成聖不好嗎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