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寫在疫情下浙企迎難而上覆工復產之際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寫在疫情下浙企迎難而上覆工復產之際

2月17日,位於蕭山的浙江恆遠化纖集團春節後首批外貿訂單順利啟運,將通過寧波舟山港發往埃及、土耳其等國。 本報記者 董旭明 拍友 蔡卡特 華興橋 攝

這個冬季,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城市和鄉村“靜下來”,也帶給企業一場生存的歷練與考驗:開工難、招工難、產業鏈聯動難、物資運輸難、資金週轉難、保外貿訂單難……困局中,有人甚至發出“撐不過3個月”的擔憂。

面對危機,更多企業選擇迎難而上,有的加緊恢復生產儘量彌補損失,有的爭取多方資源穿越“生死火線”。自2月13日以來,我省規上企業復工率每天上升10個百分點左右,復工企業員工到崗率超55%,在逐漸響起的隆隆機聲裡,在緊鑼密鼓的借勢拓市中,在只爭朝夕的超前佈局裡,眾多企業家向記者道出心聲:愈挫愈勇正是浙商的品質。

大道至簡。這些年,“黑天鵝”“灰犀牛”頻現,市場的盪滌越加殘酷,浙企卻在一次次“嚴冬”中“破繭”。不管是國際金融危機下的得失成敗,還是中美經貿摩擦中的苦辣酸甜;不管是經濟全球化下的“雙刃劍”,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巨流河”,人們不退不縮、不卑不亢,持續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商業傳奇和財富故事。

回溯過往,摸爬滾打中積累的教訓和經驗,照耀著現實之路。是那些挫折,讓企業艱辛蛻變;是那些坎坷,讓人勇毅前行。共克時艱,人們的信念在激盪、力量在釋放——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哪怕遇山而彎,河流依然百折向東

有人說,眼下有兩場“戰爭”。一場關於人的生命,另一場關於企業的生存。

疫情突襲而來,餐飲業首當其衝。緊急關閉全國200家門店,“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最初計劃閉店15天,但很快就決定延長到一個月。每月9000多萬元的成本壓力,員工對能否拿到工資有擔憂,吳國平卻沒有“叫苦”,他在每一個門店群裡回覆員工“你們放心,有我在”,還把門店的食材全都留給留守員工。他說:“疫情過後,餐飲行業必然迎來較旺盛的市場需求。堅持下去,就有希望。”

生存的考驗來得殘酷,如果沒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就無法走向遠方。與時間賽跑,我省各地陸續推出減輕企業負擔、幫扶企業應對困難的政策措施,全力暢通人流物流商流;截至2月16日,全省企業復工率指數為42.87,超五成規上工業企業已經復工,它們正在安全可控的基礎上,千方百計恢復生產、適度調整生產經營策略、保障員工待遇和健康,應復盡復、應動盡動,以期早日迎來“春天”。

位於永康的正陽科技廠區裡,包裹在寫著各國文字箱子裡的電動工具整裝待發。該公司副總經理胡樹理說,2月15日首批200名本地員工已經復工,有把握完成前期的訂單。在推遲開工的這些天裡,公司展開了一場火熱的“危機公關”,每天給世界各地的客戶發送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傳遞企業的信心,保證外貿訂單不受影響,還收到客戶的邀請:“雖然不能在3月的科隆展會上見到你們,但期待4月相見。”

“對於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我們準備採取提前支付貨款、提供供應鏈融資等方式進行幫扶,因為我們唇齒相依。”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說。

共渡難關,不被問題和困難嚇倒,我們看到了一批執著而堅韌的企業和企業家。他們雖然感嘆“很難”,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堅持、堅持、再堅持”。

這是在磨礪中獲得的成長。猶記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魯冠球曾說,大自然的冬天來了,世界經濟的嚴冬也來了,但經濟這個冬天不會很快過去。其實,未知的“嚴冬”一直伴隨著浙商的創業和再創業,他們深諳面對困難最強大的武器,不是精明的頭腦,不是精巧的方法,而是最樸素的“堅持”。

回首浙企這些年經歷的坎坷,這筆獨特的精神財富愈發珍貴。面對歐美企業的技術“刁難”,正泰集團在十多年裡當了24次被告,在“曠世的馬拉松官司”裡不斷進行自主創新、研究相關法律,最終達成全球和解;面對全球裝備製造業的罕見冬天,臥龍集團狠心“砍”去多項業務,專注電機行業,即使在市場需求放緩時仍堅持開發30多項新產品,方有如今行業內全球第二的地位……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是浙商曆經千錘百煉的感悟。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可預見性中,他們說得很平靜:“我們都是從艱難的環境下過來的,那就繼續去適應。”

納愛斯集團創始人莊啟傳曾把企業家比作涓涓的水流:“哪怕遇山而彎,也改變不了它百折向東浩蕩前行的規律。世事蒼茫,卻從來沒能阻擋它無言流淌。”商路漫漫、天道酬勤,他們無畏嚴冬,無畏冰雪。

真正的行業龍頭,是在危機中誕生的

全民戰“疫”的特殊時期,在立春節氣、元宵佳節,很多浙商以個人名義給員工寫公開信。幾乎每一封信裡,都提到當前之“危”,更展望未來之“機”:增強與客戶溝通聯繫能力的好機會、改進企業風險管控的好時機、調整產品結構的好契機、改進生產流程的好機遇。

面對一時之困,浙企正想盡辦法,讓眼前的“坎”成為蛻變的“機”——在杭州、嘉善、永康等地,當地企業和政府部門聯手通過包機包車包專列,跨越大半個中國,把員工點對點地接回崗位,緩解一線操作工人短缺的困境;在寧波,不少龍頭企業積極通過產業鏈聯動復工的形式復工復產,全市多部門聯動協調,協助配套企業領取運輸通行證,開通綠色通道;遭遇大部分門店關店或客流急速下降的服務業企業,正通過電商公司、線上雲店、社群營銷、直播等數字化經營方式,進行經營自救。

透過這次疫情反觀今日企業的發展,浙商們已經意識到企業的生命不只是沿著價值規律而行的“內流河”,更是時刻與社會交融激盪的“大洋流”,企業只有在“社會大系統”中思考問題,才能找到危中有機、危中見機、轉危為機的節點。

“眾多製造業企業開始重新思考供應鏈安全、生產基地佈局和智能製造問題。比如大型跨國公司加快全球配置的步伐是不是會更快?企業用工的模式是不是會有轉變?企業與社會互動是不是會更強?”汪力成的思索,頗具代表性。

其實,浙商的創業創新,從來不是一馬平川、一帆風順,他們總是在今天就為明天可能出現的更大困難做著準備:當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時,西子聯合控股集團憑藉對航空產業的超前佈局,挺過了艱難的時期,還在全球航空領域創下多個唯一;當中美貿易摩擦導致汽車零部件行業長期負增長時,兆豐機電得益於早年對產品的差異化調整,實現逆勢增長,並在智能製造領域領跑……

在時代的邏輯中發展,在危機的辯證中前行,這樣的經驗,還成就了娃哈哈的飲料、雅戈爾的襯衫、萬事利的絲巾、奧康的皮鞋……宗慶後曾形象總結企業家的素質:詩人的想象力、科學家的敏銳、哲學家的頭腦、戰略家的本領。這些寶貴的特質,或許正是浙商在每次危機後,保持一路向前走、一路向上攀的原因。

從危機中走來,難得的是,在今天,他們依然傳承著這份基因,保持著面對危機的警醒和洞察。

“不要怕危機,真正的行業龍頭是在危機中誕生的。”寧波博洋控股集團董事長戎巨川說。帶著清醒、憂患和勇氣,浙商奔跑在崎嶇的創業路上。他們說,企業和企業家真正的成功並不是待在輝煌之中,而是從遠處凝望輝煌,朝它奔去,在拼命忘我的時間裡,才有人生真正的輝煌,才能締造常青的傳奇。

境界有多高,企業就有多強

這兩天,隨著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浙江經濟正從短暫休整的這個特殊春節逐漸醒來,一些行業和企業忙到“飛起”。

在車間,納愛斯集團爭分奪秒調集資源,防疫急需的消毒產品生產線滿載運作,每天6萬瓶消毒液源源不斷產出;

在線上,微醫集團早在1月23日火速上線“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3萬餘名醫生通過在線接診,累計為全國125多萬人次提供遠程問診,義診專區訪問量超過1億人次;

在雲端,在全國幾億人開啟“雲上班”之時,“釘釘”免費開放百人視頻會議功能,向1000萬家企業開放全套“在家辦公”系統,還緊急開發出健康管理功能,員工在線上打卡“報平安”。

線上線下、虛擬實體,非常時期,就是浙商的非常機會。即便是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宅”家線上買菜,代替了去菜市場;醫療機構照料患者,派出機器人護理,避免了傳染風險……

意外的“爆款”、全新的需求,在浙商眼裡,意味著新的產業可能性。同樣是受到疫情影響,阿里巴巴集團在2003年非典期間經歷過全員隔離,這場“災難性的打擊”非但沒有擊垮阿里巴巴,反倒成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節點——在線對接全球買家和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業務有了鉅額的增長;順應國內消費習慣的變化,網絡零售平臺淘寶橫空出世。

這束互聯網之光,直到今天仍在創造著一個個照耀人們生活的新行業。不過,當很多人津津樂道於這個商業奇蹟時,馬雲卻道出本質:誰都不應該想到,這是一個機會,而應該想到,大家碰到什麼麻煩,我們能夠怎麼幫助到大家。

正如微醫,10年前人們一度觀望遠程醫療、在線就診,但廖傑遠“就醫不難、健康有道”的初心不變,連接起全國3200餘家醫院的掛號資源,他開創的互聯網醫院走入20多個省區市,把看病時間從2至3小時減少到半小時。

還如吉利,20多年前敲打出“吉利一號”之時沒人相信,甚至還收到“造車不合法,停止生產”的通知,但靠著一股“把民企造車進行到底”“讓中國汽車跑遍全世界”的勁頭,圓了中國人的汽車夢,成為中國第一家跨國汽車集團。

浙商的創業史上,有一場場關於未來的競爭,驚心動魄的商業故事裡,藏著制勝密碼:不是你的機會,而是你的責任。這般境界,讓浙商在面對困難時,不僅善於進取,還會耐心等待;讓浙商在面臨抉擇時,懂得商之大道,不僅只是為了自己,讓企業和社會一起轉型、一起成長。

難忘的2020之初,“靜”並非寂靜。我們欣喜地發現;企業更多地擔起社會責任,在想方設法克服自身困難的同時,義不容辭地加入到抗疫隊伍中:服裝企業臨時“轉行”生產口罩、防護服;化妝品企業將生產線緊急改造為消毒劑生產線;互聯網企業推出智能社區疫情防控小程序、智能外呼機器人……

市場的復甦和爆發,永遠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也許一個新的巨頭,已經在醞釀之中。

未來,可能依然佈滿了不可預知的困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有時候,是那些未知和挑戰,造就了時代的弄潮兒,就像李書福在一首小詩《我清楚》裡抒懷:

人在旅途

誰能知道前方有多少條路

酸甜苦辣

早已留在記憶深處

不低頭 不認輸

擦乾淚 堅持住

清晨日暮

陽光星光為你引路

春夏秋冬

希望就在不遠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