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說李世民仁慈,他不殺開國功臣究竟是真的仁慈,還是另有原因?

老兵歷史怪談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就沒有一個例外的皇帝嗎,他們的位置安穩以後,就會除掉那些昔日為自己流血流汗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對待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大臣們很好,但是這並不能表示李世民不殺人。能夠從一眾兄弟裡面脫穎而出,最後成功,他怎麼會是個心慈手軟的人呢?尤其是李世民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李建成,若不是他使用了手段,怎麼會有唐太宗李世民呢?大家都知道,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親手殺了自己的兄長還有弟弟,還殺害了跟隨他們張亮,侯君集等人。按理來說,連親兄弟都不放過的李世民,是絕不會放過那些開國元勳的,怎麼反倒沒有殺害他們呢?皇帝們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還有地位,是無所不用,怎麼李世民就與眾不同,放過了這些開國大臣們呢?李世民為什麼放過了秦叔寶,這裡面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1.不必擔心會有威脅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最擔心的,莫過於手下的大將們,有二心。這個讓皇帝忌憚的規格,秦叔寶就不符合要求。他不過是李世民打仗時的一名先鋒將,鞍前馬後,衝鋒陷陣的,本身沒有多大的權力,充其量管著一兩萬人馬。這些士兵,對當時的唐王朝而言,不過是一支小分隊,想要成功造反,還差得很遠。李世民並不傻,他知道將過於重,對國家的危害,所以自己當皇帝以後,秦叔寶只是有個虛名,並無實權,給予賞賜,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擔心這些人會造反,秦叔寶對他更是沒有任何威脅。再者,秦叔寶這些人對李世民也是一片忠誠,為了李世民可以赴湯蹈火,根本就不會想要去造反。

2.相信自己

李世民年紀輕輕就開始在戰場上打拼,常年和戰士們一起作戰,很明白怎麼樣收服人心。常年帶兵打仗,他和士兵們的關係很近,他知道士兵們的所思所想,更加懂得如何收服將領們的心。李世民對人坦率,懂得用兵之道,因此大家也都拿他十分的愛戴,尊敬,忠心耿耿。而且,秦叔寶,程咬金他們都是李世民並肩作戰的戰友,所以李世民堅信這些人並不會背叛自己。年齡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正值壯年的李世民而那時他身邊的大臣也都年近花甲,並且因為征戰,大多都體弱多病。這麼一群人,還需要整日提防他們會犯上作亂嗎?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做,他只是稍微制衡了一下這群人的權利就可以,沒到趕盡殺絕那一步。李世民帶領著這些人物常年作戰,兄弟情同手足,又怎麼會反咬一口李世民呢?

3.還有用處

從李世民登基來看,當時的國家並不是安逸的環境。李世民在面對多方殘餘勢力的情況下,並沒有退縮。當時,唐朝不僅面臨內亂,還有外敵入侵,要是把這些人都殺掉了,誰來幫他剷除那些勢力?總不能來個御駕親征吧。玄武門事變對李世民影響很大,他已經背上了殺害手足這個名聲,就不能再來一條殺害開國大將的罪名了,所以這些人要留著。為了能給自己留下一個光輝的形象,李世民非但不能殺,還要善待這些人,所以他用自己的手段奪取了他們的權勢。

4.成為世人稱頌的君王

李世民不僅要當一個皇帝,還要當那種被大家都讚揚的好皇帝,因此他注重解決民生問題,讓大臣們勇於納諫。李世民把唐朝引向了一個繁榮的盛世。國家繁榮,民族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外邦來賀,整個世界都為唐朝的興盛留下讚美。李世民這個人平生最喜歡儒家的文化,所以他的內心深處也是不喜殺戮的。唐太宗確實是罕見的一代明君,他也留下了很多治世明言。





A影視歷史


李世民對待除了他的大哥和弟弟的後代殘忍冷酷,但,那是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才將他的所有侄子一併殺掉的。

李世民清楚,如果要想做個有作為的皇帝,沒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他對臣子是寬仁的。

可以說,玄武門也是激勵他做個好皇帝的心理陰影。

對他的臣子是相對仁慈的。


喬加貝


大唐王朝的建立,和李淵的那些兒子們有著最直接的關係,當年李淵根本沒有起兵造反之心,怎奈天下大亂,讓他的那些兒子們非常擔心,於是,他們便用計逼著李淵走上了起兵造反之路。

在起兵造反之後,李淵也是非常清閒,李淵只負責坐鎮後方便可以了,而率軍出征之事都交給了他的那些兒子們。

在大唐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如果說功勞最大的人,非李世民莫屬,當年整個李唐王朝的大半,都是由李世民和秦王府那些功臣們打下來的。

李世民並非仁慈,玄武門之變說明一切。

對於大唐王朝的繼承人,如果按照功勞的話,自當是李世民莫屬,而如果按照長幼之分的話,李世民卻無緣帝位。

自古以來,恰恰都是遵循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的制度,所以李淵在立太子之時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李建成為繼承人。

這讓李世民非常不滿,隨後,在李世民秦王府的那些謀士們的建議之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李世民成功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可是李世民同父同母的哥哥和兄弟,李世民能夠做出這一步已經證明他並非仁慈之人了。

而且經考證,李建成並不像唐史中的那種卑鄙小人,而是一個仁慈之人,這也意味著由李建成上位的話,李世民也未必遭遇滅頂之災,反而這意味著李世民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

在玄武門之變結束之後,李淵也被迫讓出了皇位,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在我國曆史上,自從劉邦開創了屠殺開國功臣的先河之後,我國的那些帝王們屢試不爽,而在我國曆史上自然也有一些皇帝他們並沒有屠殺開國功臣,其中李世民就是一位。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帝,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李世民之所以不殺開國皇帝,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原因就明白了。

李世民身上不存在兩個特點,這也決定了他不會屠殺開國功臣。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一點,自古以來那些屠殺開國功臣們的皇帝,無非有兩個特點,一個出身低微,一個是生性多疑,同時那些開國功臣們的地位和權力也威脅到了他們的皇位,所以他們才對那些開國功臣們大開殺戒。

對於李世民而言,這些都不是問題,無論是他的出身還是地位,在當時都是非常高貴的,而且李世民也並非疑心很重的人。李世民身上最大的汙點莫過於他上位的手段非常血腥了。

李世民上位時間很特殊,這決定可他有最後大的可能壓住那些開國功臣。

和很多開國皇帝們不同,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時候,還很年輕,這也就為他之後在位能夠長久一點提供了保障。

在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建立了凌煙閣,以表彰那些開國功臣們,隨後李世民便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三年統治時間。

當年李世民是一個年輕力壯之人,他當然知道自己在位的時間不會太短,這種想法是正確的,若不是晚年的李世民沉迷於“長生藥”,說不定他也不會僅僅五十二歲便去世。

而李世民在位期間可謂是熬死了很多開國功臣,能夠活過李世民的屈指可數,在那些人中除了試圖謀反的張亮和侯君集之外,其他人李世民一個都沒有動過。

總之,對於李世民當年秦王府的那些開國功臣們,李世民根本不需要殺掉他們,完全可以用時間去熬死他們。

表面上李世民表示要和這些人共享天下,共享榮華富貴,其實李世民早就想好了,如果不出什麼問題的話,李世民肯定會活過他們這些人的。

後來,李世民也應驗了這句話,在位二十三年,在我國曆史上算得上的是比較長久的皇帝了,若不是晚年的李世民沉迷於丹藥,相信長生不老一說,導致服食丹藥過多,體內毒素堆積,最終毒發身亡,說不定李世民還可以在皇位上座十年。

那麼李世民就更不用愁是不是有些開國功臣會對他的以後子孫的皇位構成威脅了。

李世民這樣的皇帝,歷史上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

其實,除了李世民之外,還有一位比較著名的皇帝,他本是開國皇帝,但同樣不殺開國功臣,他便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劉秀上位的時候也非常年輕,所以劉秀和李世民一樣,也不需要屠殺開國功臣們,這一點和李世民非常相似。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是一位比較仁慈的皇帝,事實真的如此嗎?前面提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和李世民可謂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還是將他們殺害了。

事實上李世民並非仁慈之人,對自己的親兄弟如此,對於那些大臣們也可想而知,只不過李世民早就把這筆賬算清楚了,他留下了那些開國功臣,因為他有信心熬過那些開國功臣們,因此了落下了一個不屠殺開國功臣的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