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與孫臏師出同門卻為何屢屢設計陷害孫臏?除了忌憚師兄之才,還有其他原因嗎?

聚焦歷史記錄


這怪他們的老師鬼谷子

鬼谷子學問很深,醫療、術數、軍兵、治國等都是大家,名氣很大,位列先秦諸子之一,地位僅次於道家黃老開創者老子,以及儒家一脈的奠基人孔子。但是,從各自學派傳承的弟子來說,鬼谷子比另外兩人其實更強,可為什麼地位卻不及孔老二人呢?

站在當今,去俯視歷史,我們發現,鬼谷四友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兩兩敵對,攪的本無寧日的天下更加混亂

徒弟如此,師傅呢?較之老子的悠然,孔子的大治,喜歡亂的鬼谷子地位自然不能登頂

題主問題,或許龐涓孫臏下山出仕,或許就帶著某種使命。不過鬼谷子畢竟是高明師傅,他並未把這種使命明白告知二人,而是通過潛移默化不知不覺間的傳遞,讓徒弟們自然覺醒

只是某徒弟不孝,不想按照師傅規劃的線路實行

下山之後,先一步覺醒的龐涓想打破這種使命,打算先下手為強幹掉孫臏,這樣沒了對手,天下自然安穩,或許就能大一統。可惜,龐涓此人顯然顧念同窗之誼,佔了先手的他並沒有對孫臏狠下殺手,僅僅廢掉雙腿了事……

後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孫臏入住齊地,死磕生在魏地的龐涓,最終馬陵山一戰解決龐涓

或許失去髕骨的孫臏也覺醒知道因果,但仇恨已積,只得讓彼此雙雙退出歷史……

不知道鬼谷子是否算計到先一步覺醒的龐涓對孫臏廢而不殺呢?沒人知道了

以上


靈石蘊珠寶


鬼谷子有四個出名的弟子,齊國人孫臏,魏國人龐涓、張儀,洛陽人蘇秦,龐涓與孫孫臏結為兄弟,共同學習兵法,張儀、蘇秦結為兄弟,共同學習遊說。

孫臏與龐涓

孫臏,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指揮家,齊國人,據傳少年時貧窮孤苦,年長後去深山跟自號鬼谷子的王栩學習兵法。因學習勤奮,精心鑽研,深為老師所喜愛, 但卻遭到了同學龐涓的妒嫉,被龐涓暗算除去膝蓋骨。

龐涓隋鬼谷子學習三年多的兵法,自覺已經可以建功立業了,聽說魏國正在招納賢才,龐涓感覺是時候下山求取功名利祿了。鬼谷子早已看出龐涓心中所想,放龐涓下山而去。

孫臏被龐涓設計陷害

魏惠王差龐涓把孫賓請來共同效力魏國,龐涓想孫賓來了與他本人必定有利害衝突,先把孫賓騙來再設計陷害。孫臏到了魏國,進入了龐涓設計好的圈套,最終孫臏被迫害挖掉了膝蓋骨。

孫臏被迫害成了廢人。龐涓虛情假意安撫孫臏。龐涓藉機請求孫臏傳授《孫子兵法》。孫臏被龐涓的虛情假意矇騙,傳授兵法給龐涓,但是龐涓急攻心切。後來孫臏得知實情,思考如何脫身時,想起了鬼谷子老師臨別授予的錦囊,錦囊中只有“詐瘋魔”三個字。

孫臏領會錦囊之意,便開始裝瘋賣傻,風言風語,龐涓為了試探孫臏並把他扔到了豬圈裡,孫臏知道如果自己漏出破綻,必定會被龐涓殺害,最終孫臏的演技騙過了龐涓。

墨翟來到齊國元帥田忌家裡作客,得知了孫臏的遭遇,之後田忌以偷樑換柱之法,從魏國救回孫臏,自此孫臏擺脫厄難,否極泰來。在戰國的舞臺上,師兄弟展開了較量。

孫臏與龐涓之爭

孫臏與龐涓第一次的較量,是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

孫臏與龐涓第二次的較量,是兩人在堂邑縣東南大斗八卦陣,龐涓大敗而歸,幸而子侄相救,僅以身免。

孫臏與龐涓最後一次較量,是在龐涓進兵伐韓之際,韓國向齊國求援,孫臏採用聲東擊西,先答應韓國救援,堅定韓軍守城之意志,然後攻其所必救,齊軍向魏國邊境進攻,促使龐涓回援,韓國之圍自解。然後孫臏以減灶之計向魏軍示弱,引魏軍兵馬追趕,大軍在馬陵道前後設伏,以逸待勞。齊軍在馬陵道兩側埋伏弓弩手,當龐涓率大軍趕到馬陵道正是傍晚,龐涓隱約看見一棵大數有字,叫士兵舉火查看,樹上寫道“龐涓死於此地”。龐涓不敵最後舉劍自吻。

總結:

龐涓利慾薰心,心胸狹窄,陰險毒辣,在孫臏身上耍盡了陰謀詭計,正所謂“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想那龐涓如果心存磊落之心,不耍陰謀也不至落得如此可悲下場,正應了魯迅那句名言:以陰謀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二弟聊歷史


孫龐鬥智,涉及一個古老的很不可解的問題。《論語》開篇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們多認為這幾句稀鬆平常,屬於開篇福利,或者是老夫子的自嗨,孰不知這三句屬於靈魂拷問,很少有人能做到題中境界,不然孔子也不會用問句形式。

“有朋自遠方來”不是像你想象的那種:有好友出差來訪,大家狠擼一頓串兒,完事兒換地方接著擼……

“朋”跟“友”不一樣,更類似於同窗、同門、同黨、同僚;而“同”自然是同樣的,

他跟你有幾乎一樣的知識背景,

有幾乎一樣的技術手段,

有幾乎一樣的人際網絡,

你能幹的他都能幹,你不能幹的他未必不能幹。

職位就一個,資源就那麼多,

現在他不遠萬里朝你這地方來了,

你還認為他就是衝著一頓擼串?

你還樂得起來嗎?

龐涓之病,就在於此。嫉妒是伴隨著恐懼而生的,


so口rock口評書聯播


孫龐鬥智或者說孫龐互害的故事很多人都講過了,緊扣題主的問題來回答一下吧。

古代這種戲劇性很強的故事往往都有傳奇和神話的成分,龐涓為什麼非要置同門師兄孫臏於死地?原因有三:

一來是嫉賢妒能的偏執病態心理。

這個在武俠小說裡比較常見,不把比自己強的高手滅掉,就算是老子是天下第二也是寢食難安,必欲除之而後快。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史記》)

二來是各為其主,必須將敵方的賢達徹底消滅,才能保證己方的強勢地位。不至於以後被對方滅掉。雖說兩人開始都在魏國,但戰國時代“人才流動”那麼厲害,很難說哪天會不會突然變成對手,不如先下手為強。

三來是宿命因果,也就是神話和超現實的原因。這裡主要說這點。

在龐大的評書話本體系當中,很多重要人物都有前世今身,三生因果。孫臏和龐涓都是有前身的,他們的前身就是一對冤家。

孫臏的前身是姜子牙,龐涓的前身是申公豹。

在《封神榜》故事中,姜子牙和申公豹就是同門師兄弟,同為元始天尊的徒弟,本來應該一起去保周天子去和商紂王作戰,但申公豹這人心胸狹窄,天生有異心,腦後長了根反骨,他不甘屈居姜子牙之下,所以叛變師門,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商朝軍隊作戰,但四處遊說各路神仙鬼怪,讓他們助紂為虐。特別是策反了本該投奔周朝的殷郊殷洪兩位前殷商太子,給周軍制造了巨大的麻煩。後在姜子牙封神時,把他填塞入北海眼,封為分水將軍,朝觀日出,暮轉天河,夏散冬凝,週而復始。

按照民間評書藝人的說法,後來申公豹和姜子牙又都轉世了,依然是這種相愛相殺的狀態,就變成了鬼谷子門下的師兄弟二人:孫臏與龐涓。

龐涓身上前世的記憶依然蠢蠢欲動,或許仇恨還更深了,所以他才對無冤無仇的孫臏下毒手,將他的膝蓋剜掉,要不是孫臏後來裝瘋賣傻,性命也難保了。

評書給出的這個背景今天看著有些荒誕,但在過去卻是必不可少,深入人心。宿命論和輪迴轉世之說古人深信不疑,特別是對於孫臏龐涓這種有慧根的人來說,屬於一次次地渡劫,直至兩人的業債消除為止。

而且這個說法,從文學功能上來說也是必要的,它解決了一個情節上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龐涓對孫臏的到達極致的歹毒到底出於什麼原因?以前並沒有偏執病態心理這種說法,只有用業債孽緣來解釋方才顯得合理。

此外,申公豹還有前世,他的前世是貪婪的怪獸饕餮。如果按這種說法,那麼龐涓的性格特點也有了依託,他極度渴望富貴,總是追求名望與地位的極致,貪功無厭嫉賢妒能,這些不都是貪得無厭的饕餮身上的特性嗎?

孫臏龐涓死後,二人繼續投胎纏鬥,有種說法是說二人又託生為諸葛亮和司馬懿。直至後來到《昇仙傳》這部書中,姜子牙又託生為明代的濟小唐,在與嚴嵩奸黨鬥爭後升入仙班,成為道教的下八仙之一。

(關於姜子牙申公豹輪迴轉世說,可參考梁彥評書《封神演義》)


探謎古小說


導讀:嫉妒會導致失去人性,慾望會矇蔽良知,龐涓與孫臏本是同窗好友,但是由於龐涓的猜忌,最終導致了悲劇發生

孫臏與龐涓的關係

孫龐二人是同窗之誼,兩人一起上的學,鬼谷子是兩人的導師,上學期間兩人友誼甚是濃厚,一起打個遊戲,翻個牆的事還是時有發生,兩個有著共同理想的年輕人,對著天對著地行了八拜之禮,結為異姓兄弟。

學習生涯是枯燥無味的,魏國國君魏惠王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英才,龐涓心裡燃起了希望的烈焰,學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求得榮華富貴,於是積極投了簡歷,只等一聲召喚,龐涓就如出籠小鳥,展翅高飛了。

孫臏畢竟穩重一些,覺得自己還可以再學習一點,於是修完本科,打算繼續考個研,但是龐涓還是想謀個富貴榮華,於是拜別了導師鬼谷子,也對師兄孫臏say good bye。

龐涓走之前,還和孫臏喝了一頓離別酒,他對師兄孫臏說,哥啊,你放心,等我在魏國飛黃騰達了,一定把你也接來享福,憑咱倆這才幹,聯起手來,天下無敵。孫臏很感動啊,還是我師弟對俺好。兩人的友誼瞬間昇華,一種革命情誼在二人之間盪漾開來,他們緊握雙手,一起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

龐涓與孫臏的感情一開始應該還是美好而純潔的,兩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總把世界想得太美好。

龐涓到了魏國很受重視,在擁有了鮮花掌聲後,他未必想得起當初“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言。

龐涓在魏國遞了簡歷,大boss魏王親自面試的,大boss問了龐涓一些關於企業怎麼長治久安,怎麼統籌作戰的問題,龐涓畢竟師從鬼谷子,也確實有幾分本事,雖然是中途輟學,但是這些企業管理的知識還是學了個七七八八,面試完畢後,大boss很是滿意。

龐涓看到大boss面露喜色,趁熱打鐵,就像魏王討了一個將軍的頭銜,他對著大boss拍胸脯保證,您用我做事一定不會後悔,橫行天下,兼併六國盡在掌握之中,反正一高興,龐涓就把牛吹下了。

龐涓口若懸河,把大boss魏王都說得激動不已,便任命他為上將軍、執掌魏國兵權。龐涓上任初始,發奮圖強,從不要加班費,很是任勞任怨,他擴張帝國版圖,收購了周邊幾個小公司,宋、魯、衛、鄭的大boss,紛紛表示願意被魏國併購。

這些都是一些小成就,他還策劃了一個很牛的案例,打敗了當時已非常強大的齊國有限公司,魏國集團就此名聲大噪,這一戰,龐涓被推上了魏國的神壇,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此時龐涓在魏國擁有了大量的粉絲,龐涓也逐漸膨脹起來,一個籍籍無名的純潔孩子,在經歷了榮譽,金錢,地位的侵蝕後,心理自然是有變化的,他也是凡人,沒有足夠的定力來抵擋這些誘惑。

當龐涓享受這些來自外界的鮮花,掌聲時,他已經忘了當初信誓旦旦的要接師兄共同建功立業的誓言,這應該是人性,共患難,卻難享富貴。

孫臏的出山,讓龐涓忌憚不已

在龐涓享受鮮花掌聲的時候,孫臏還在讀研,他還在繼續求學,夯實基礎,完成畢業論文。

導師鬼谷子見他為人誠懇,是一個做學問之人,再加上他系出名門,是一代兵聖孫武的嫡系後人,出生加上品性,有些人註定被上天眷顧,他的導師鬼谷子就把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傳授於他,此時的孫臏就像閉關的武林高手,即將出世。

魏王大boss親自派人事部經理接孫臏下山,孫臏畢竟還是信任龐涓的,以為是師弟“苟富貴,莫相忘”,臨行前,他的導師給他算了一卦,卦相富貴無比,但是命中有一劫難,然後給了他一個錦囊。

先不說這鬼谷子是不是真可以算出前程,但是從他和孫臏,龐涓相處的那麼久來推測,誰人的品性他還能不了如指掌嗎?一個高人不僅僅是才學出眾,識人辯物更是高超無匹。

孫臏到了魏國,第一時間去拜會師弟龐涓,可能還拉著龐涓的手,很是興奮的說,好久不見,格外想念。孫臏還是那個純潔的孩子,而此時的龐涓已經是享受過榮譽、掌聲、金錢、地位的世俗之人了,哪裡能真心對待初出茅廬的孫臏,知道你牛,也知道你才華橫溢,但是我在這裡幹得好好的,你來難道就是上天派來的滅霸,要來滅我的威風?龐涓是不能答應的。

更何況,孫臏還讀了研,學歷比自己高不說,本事還比自己大,導師鬼谷子把畢生絕學都傳授於他,這人留著後患無窮,他不但要搶走我的富貴,更會搶走我現在擁有的一切,此時的龐涓在慾望的慫恿下,變得狹隘嫉妒。

大boss魏王知道孫臏的才幹,於是就對龐涓說,寡人想封孫臏先生為副軍師,與卿同掌兵權,卿以為如何?龐涓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情況,心驚肉跳,這是要奪我權利了。於是他說:臣與孫臏,同窗結義,不能要他做我的副手,不合適可以先拜為客卿,等他拿到大項目的時候,有了資源,再讓他名正言順的做正職。

辦公室鬥爭就這麼開始了,龐涓畢竟是經歷過職場的老油條,處處算計,步步為營。

龐涓陷害孫臏,除了嫉妒心作祟,應該還覬覦師兄手裡的《孫子兵法》

龐涓曾經無數次問過孫臏,那本天下至寶《孫子兵法》在哪裡?有不有副本之類的,可不可以一起觀賞一下,孫臏說:“此書經先生講解後,只讓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並無手本在此。”

對於兵書的渴望,也讓龐涓喪心病狂,他以為得到這本書,就可以鞏固榮譽,穩定地位。他問孫臏可否全部記憶下來,畢竟一起同過窗,對於師兄的學習成績,他還是有所瞭解的,沒想到孫臏說,差不多都可以背下來。

孫臏是一個學霸,偏偏沒有防人之心,社會閱歷尚淺,他不知道龐涓此時看到他,就像看到一個天下至寶的承載物,腦海裡的《孫子兵法》就是寶藏,他在心裡竊喜。

在他設計除掉孫臏之時,還沒有忘記要孫臏把《孫子兵法》給默寫出來,但是孫臏已經對他有了深深的懷疑,雖然龐涓說是大boss要他的命,孫臏也明白了一切,他知道當他默寫完兵法之日,就是他的死期,於是他拆開了導師鬼谷子給他的錦囊,裡面兩個字“裝瘋”。

孫臏“裝瘋”成功逃脫,而龐涓最後自刎而死,不得善終,假如當初龐涓接納孫臏,不這樣做,魏國會不會有更好的結局,他們是不是會實現雙劍合璧,未有可之。

龐涓除了嫉妒外,更多的是對於孫臏的防範,他擔心到手的富貴被孫臏所奪去,在鮮花掌聲面前,龐涓人性中的醜陋被暴露無遺。嫉妒之外,他更是垂涎導師鬼谷子授予孫臏的《孫子兵法》,他認為得到此書,就可以鞏固地位,穩固得來的榮譽。


逆風解語


龐涓和孫臏師出同門,二人拜師的初衷都是為了學習兵法,造福於社稷,但龐涓出山要早於孫臏,從當時來看龐涓確實比孫臏要聰明,學的快,領悟的快,再加上龐涓胸有宏志,所以鬼谷子知道已經留不住龐涓了,隨即放他出山去歷練,相信以他的聰明才智想要在亂世間謀一片天地不成問題。

而孫臏顯得要慢一些,他比較注重循序漸進,跟龐涓比起來要稍顯遜色,沒有龐涓那麼鋒芒畢露。於是鬼谷子想要將他留在身邊時間更多一些,再培養一段時間,等孫臏能更好的保護自己時再讓他出山。而在龐涓的眼裡,孫臏這位小師弟始終都是被他保護的那種,信誓旦旦的說出去後一定會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到時候孫臏再出山時就可以投奔他了。

沒錯,龐涓確實有才華,也有能力,到了魏國後很快就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成為魏國頭號大將,統領魏武卒。在戰國紛爭的年代,成為響噹噹的頭號人物,無論是戰功、還是威望都達到了無人企及的地步。

多年後,孫臏也終於到了下山的年齡,鬼谷子知道再也攔不住孫臏留在自己身邊了,經過這麼多年的觀察,龐涓是什麼樣的人鬼谷子似乎已經看得十分明白,而孫臏這次要去投奔他,不免讓鬼谷子有些擔心,保護了這麼多年最終還是要讓他自己去面對,無奈之下,鬼谷子讓孫臏去山裡摘一朵花回來,以此來為他卜上一卦。

當時秋風瑟瑟,百花凋零,孫臏最終只是找來一隻插在瓶子裡的菊花,鬼谷子手捧此花,沉吟良久,才說道:“此花已經不新鮮,花瓣和花萼都有折損,不過它能堅持到這一刻,說明他經得起風霜,你此番下山,就如此花一樣,雖有苦難,但終能化險為夷,你且將此花插入瓶中,那麼你最後也必定能返回母國齊國,並且在那裡成就一番事業。”

其實到這個時候鬼谷子已經知道孫臏和龐涓的結局了,但正所謂“天機不可洩露也”,鬼谷子也只好放他下山。

孫臏懷著對新生活的熱望來到師兄龐涓所在的魏國,倆人一見面顯然很激動,少不了談及過去幾年彼此的生活,更少不了暗中考校彼此的學問有無長進,最後龐涓驚奇的發現這位師弟的學問已經遠遠將他甩在身後!

也就是說,從這一刻開始,孫臏再也不是龐涓一直要保護的師弟了,因為孫臏此時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他的地位。龐涓善妒,並且心胸狹隘,名利心又太重,為人乖戾又心狠手辣,是一個功名心極強的人。心胸狹窄的他絕不容許自己的師弟超過自己,遂決定對這個友好的小師弟痛下殺手!

魏王聽說與龐涓同出鬼谷先生的師弟孫臏也來投奔魏國,心裡那叫一個爽,並且親自去迎接孫臏,這讓龐涓更加確定了要除掉孫臏的想法。

因為魏王的賞識,孫臏做副軍師的提案很快被提上日常,魏王於是和龐涓商量,龐涓表面上答應,暗地裡恨得直咬牙。由於龐涓屬於速成法下山的,而孫臏則是靠著日積月累慢慢消化,最終學的鬼谷子真本事。所以魏王在讓孫龐二人表演陣法時,龐涓深知自己比不過孫臏,但又怕在魏王面前失去面子,偷偷問了孫臏後在魏王面前賣弄,假作高明。

孫臏從來不去計較這些,在他眼裡龐師兄能夠得到魏王的賞識就足以,他孫臏甘願做背後的影子,他始終是把龐涓當作師兄來看待。可龐涓卻不這麼想,他深怕孫臏有一天超過自己,取代自己的地位,於是除掉他的計劃在他心中悄然成型。

龐涓在孫臏的家屬中偽造孫臏的筆跡,篡改了孫臏的話,寫了一些大逆不道和通敵叛國的話,然後到魏王面前告發孫臏,說孫臏私通敵國,對魏不忠。龐涓就這樣順理成章的給孫臏編造了一個罪名。

一夜之間,孫臏從一位座上賓淪為階下囚,但是好在他的師兄還在,師兄有地位、有權力,他一定能幫自己度過難關。孫臏在大獄中,默默呼喚著龐師兄,可是他那個曾經的師兄卻在一旁冷笑。

孫臏沒有等到師兄的營救,然而等來的卻是繩索、皮鞭、烙鐵、還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孫臏久居深山,未經世事的小白臉上黥上了屈辱的字跡,還未馳騁沙場的雙腿被剜去了膝蓋骨。

孫臏想過自殺,可是他最後還是想通了,他決定要活下去,不光要復仇,還要燃燒生命,讓世人知道他孫臏曾經在人世間存在過,於是孫臏裝瘋賣傻,在豬圈裡翻滾跌爬,甚至故意在龐涓面前吃下豬糞,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受不了打擊而徹底瘋狂。

龐涓以為孫臏真的瘋了,所以放鬆了警惕,不在管他了。

孫臏也終於等到了機會,隨著魏國出使齊國的使節一同逃往齊國。

也正是經歷過這個劇變才使得孫臏能夠巡視成長,這個時候才是孫臏真正開啟開掛一般的人生。

他和孫臏之間的較量這才剛剛開始,一段為期數十年的生死大戰也隨著孫臏的逃離生天逐步拉開序幕!

總結一下:

龐涓為什麼屢屢設計陷害孫臏?

1、是龐涓爭強好勝的心理在作祟,在他眼裡容不得曾經處處不如自己的孫臏超越自己;

2、孫臏內斂,不爭不搶的性格讓龐涓認為除掉他易如反掌;

3、二人追求的目標不同,價值觀和人生觀也不同,造成二人對學習的態度完全不同,一個是為達目標而選擇速成方式學習本領,修的的外;孫臏修的是內,加上時間積累和沉澱,在兵法運用和造詣上形成巨大反差,這使得龐涓心生嫉妒。

4、孫臏的能力遠在龐涓之上,他早晚會取代龐涓的位置,這是龐涓要殺掉他的直接原因。


談閒士



自古文人相輕,一山不能容二虎。

龐涓與孫臏雖然同出一個師門,但是龐龐涓一直對孫臏就有嫉妒心理。龐涓原本就很懷疑孫臏在老師那裡學到了比他更多的或者是更高明的東西。雖然表面上還是跟孫臏有著濃厚的同門之誼,內心卻早已算計在心。



戰國時代,大爭之世,幾乎每一個有學問和能力的人都能找到合適的地方去施展抱負和發揮才能。龐涓到魏國做了上將軍,孫臏也到了魏國,龐涓知道孫臏的才華遠遠在自己之上,擔心遲早有一天,孫臏會奪取自己的地位,所以對孫臏動了殺機。

但是可能會有人想,戰國有那麼多國家,將孫臏送走不就完了,讓他去別國效力,也沒有必要不顧同門之誼而殘酷迫害啊?


其實這就是龐涓在孫臏面前極為不自信的原因,因為龐涓是魏國上將軍,孫臏無論到哪一國效力,都有可能成為龐涓的對手。戰國之世,風雲變幻,敵友不定。可能今天是盟國,明天就是死敵。龐涓毫無把握戰勝孫臏,所以就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那就是迫害孫臏,對其處以臏刑(即撬掉膝蓋骨,對孫臏處以臏刑,這恐怕算是世界上最惡毒的玩笑了),讓其永遠不能成為自己的絆腳石或者對手。

另外,龐涓不徹底處死孫臏,原本還想撬開孫臏的嘴,從孫臏那裡得到一些他認為他在師父那裡沒有學到的東西。結果一無所獲,孫臏又裝瘋,他也就對他認為已經是瘋子的孫臏聽之任之,任其自生自滅。



這才有了孫臏利用齊國使臣逃出生天,最後舉兵伐魏,一戰大敗龐涓,將其亂箭射死的復仇故事。


謝金澎


孫臏與龐涓

雲夢山學道,師出鬼谷門;

龐涓心不真,未悟先入世,

皮毛也建功。拜為上將軍。

孫臏真賢德,盡得師真傳,

下山求報復,龐涓妒其能,

陰見私用刑。刑畢成廢人,

裝瘋於市集。齊人敬其才,

竊載於之齊。田忌重其才,

拜為坐上賓。賽馬得其智,

圍魏救趙時,天下傳其名。

馬陵道一役。龐涓立其名,

身殘志堅輩,千古第一人。

世人皆以為龐涓嫉賢妒能是惡的,正是龐涓的嫉妒心才成就了孫臏名揚天下。而在孫臏受了極刑之後,也有過自尋短見的念頭,因為他一直敬重的師兄是害他最深的人,他萬念俱滅,不想苟活於世。後來猛然間打開了鬼谷子送他的錦囊,裡面只有一個字“瘋”。孫臏才恍然大悟,決定不死,就留此殘生尋找機會逃出魏都。正是這樣,齊國人才有機會偷偷地把孫臏偷到齊國去,才有後面的名垂青史阿。

孫臏與龐涓的角逐中,其實都是鬼谷子先生手中的棋子,諸侯國相互攻伐,其實就是他兩個愛徒之間的生死之爭,鬼谷子先生早就照見了孫臏的遭遇,就在他下山之時,贈其錦囊妙計。

所以鬼谷子先生才是亂世指點江山之大智者阿。

鬼谷子的另外兩個高徒:蘇秦張儀。蘇秦曾身負六國相印,主張六國合力抗秦,張儀則反蘇秦,六國與秦國的角逐其實就是鬼谷子高徒蘇秦張儀之間的生死角逐。也是鬼谷子先生的大手筆。

鬼谷子

自古聖賢多智謀,雲夢山中點江山;

天下紛爭比智謀,諸侯攻伐因人才






如來藏海



嫉妒,嫉妒之心能使人矇蔽了雙眼喪失了理智,龐涓與孫臏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兩個人在一起就難免被人比較,孫臏是孫武之後,在加上鬼谷子的調教,孫臏可以說在兵法上面無人可以與之匹敵,但是孫臏兵法厲害但是卻看不透人心,這是孫臏後來吃虧上當的因素。


正所謂一山容不下二虎,龐涓其實也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並且還是一個很要強的人但是被人比較的時候,都說龐涓比孫臏差那麼一點點,龐涓如何能忍,所以後來龐涓就先走了,等到龐涓有了一定地位以後他就給孫臏寫信說一起來享富貴,但是孫臏卻當真了直接去了,龐涓懵了最後龐涓下手了,弄殘了孫臏所謂的師兄弟情義如此不堪一擊,這時候孫臏才明白龐涓的狹窄之心。


其實龐涓是一個入世心很重的人,把權力地位看的很重要,並且為了權力地位無所不用其極,孫臏如此有才來找龐涓,將來龐涓哪還有一席之地啊,不得不說孫臏兵法高超卻識人不明,實屬可悲啊!


婉兮歷史


本身同窗之誼,而龐涓視孫臏如仇敵。因為龐涓極端自私,才華不及孫臏,所以藉故廢了孫臏雙腿,不讓他出仕。根本原因是想廢了孫臏,就可以獨步天下。

事與願違。在馬陵一戰(前343年),齊孫臏用增灶丶減灶之法迷惑魏軍,龐涓見齊軍從十萬灶丶八萬灶丶五萬灶天天往下減,以為齊軍軍心已亂,人員減半。馬下丟下步兵,親率輕騎策馬狂追。

大軍馬不停蹄,追到一山前,一棵大樹上大寫"龐涓死於此樹下"。龐涓一驚,發覺中計,落入包圍圈中。

坐在輪椅上的孫臏,指著龐涓大罵:勢力小人,惡貫滿盈,今日葬無之地!

龐涓跪下求饒,看在鬼谷子先生面上,網開一面。孫臏說:無德之徒,留於何用。令旗一指,萬箭穿心。龐涓體無完膚,餵了野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