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德軍,為何一定要嚴格分成國防軍、黨衛軍?

半城煙沙斷橋雪


有職場經驗的同學應該可以更容易的理解這個問題,這就是:老領導、新領導、老員工和新員工的關係。

比如說你是這家公司的老員工,老領導辭職了,來了新領導,你們之間的關係就非常難處理。老領導讓你幹活,你心甘情願的去幹,新領導讓你幹活,你就不舒服。老領導罵你兩句你能忍,新領導罵你兩句你就不能忍。對不對?這就是人性。

而新領導上任,面對老員工,想展開工作也很困難,使喚不動人。不是消極對抗就是跟你硬頂。所以新官上任一定要做一件事:培養自己的新勢力,孤立老員工。招新員工。新員工會對新領導感恩戴德,會非常配合新領導的工作。這個新領導和新員工就產生了以前老領導和老員工的那種關係。

我進這家公司的時候,他就是我的領導,我就服他。他走了,來了新領導,我就不服了。你官大,我資格還老呢。

所以職場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領導對老員工要麼是除掉,除不掉的就邊緣化,不搭理你。然後拉攏新人,培養新貴。就像滅霸說的那樣: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宇宙,知道感恩的宇宙......培養一批懂的感恩的新員工,也是新領導的心願。

而在當時的德國,興登堡就是老領導,希特勒是新領導,國防軍是老員工,黨衛軍是新員工。

德國國防軍的資格那是相當的老,近一點都可以追溯到條頓騎士團,容克地主,而現代德國本身也是普魯士軍隊靠戰功打下來的。德國是普魯士擊敗了法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裡建立的。之後普魯士的軍隊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了德國國防軍。別的國家是國家擁有軍隊,德國是軍隊擁有個國家。

德國國防軍的歷史非常輝煌,資格非常老,榮譽感非常強,勢力非常大,這也導致它非常的:目中無人。狂的很。

興登堡是國防軍的老領導,他本身就是軍事貴族世家出身,也是從國防軍的內部一步步幹上去的,是國防軍的自己人。而且在一戰時期,他也領導國防軍取得過輝煌的勝利。所以國防軍這個老員工服他,聽他的指揮。

等到希特勒上臺,在國防軍的眼裡就是:你算老幾呀?

這些國防軍裡的老帥,老員工跟希特勒握手都不摘手套。

希特勒是草根出身,跟興登堡這種貴族出身差了十萬八千里。而德國國防軍裡也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貴族,他們本能就會看不起這個新領導。這就像你家長是個市長,你單位領導的家長是省長,他爸就管著你爸,他管你,你也不覺得奇怪。現在突然來個新領導,一打聽,他爸是買菜的。你從小吃的是披薩、牛排,他小時候窮的連整張的餅都沒見過,然後他歲數比你還小,長的瘦弱枯乾,現在莫名其妙的他就來管理你了......你說你鬧心不?

希特勒當過兵,也在國防軍裡幹過。問題是他最高的軍銜是下士,一戰結束他就退伍了。然後走仕途,兜一圈當上了總理,國防軍裡的元帥將軍們反倒成了他的手下......

希特勒出身太低,而且對於國防軍來講絕對是個:外人!不是自己體制內培養出來的。所以希特勒這個新領導在使用德國國防軍這個老員工的時候就難免不順手。

希特勒說:這麼打。將軍們總會說:應該那麼打。言外之意還是認為希特勒是外行。希特勒讓他們滅絕猶太人、吉普賽人、斯拉夫人,殺俘虜......國防軍的將軍們:那不行,我們高貴,不幹這事兒......其實要是換了興登堡、魯登道夫之流的老領導讓他們幹這些事,他們也就幹了。

老員工不順手,新領導就必然要培養自己的新員工:黨衛軍!黨衛軍這個新員工,對希特勒這個新領導而言,最大的優勢就是:聽話。

黨衛軍是希特勒一手組建的。黨衛軍上上下下所有官兵,從進門的那一天開始,認的領導就是希特勒,這個忠犬隻認自己的第一個主人是一個道理。所以希特勒讓黨衛軍咬誰,他們就咬誰,不問是非對錯,只有堅決的執行命令。滅絕猶太人、吉普賽人、斯拉夫人,屠殺戰俘,這都不是問題。

黨衛軍,後期已經發展到裝甲師的規模,就是地地道道的軍隊。是希特勒親手組建的,所以希特勒對黨衛軍也更加的信任,黨衛軍對希特勒也更加忠誠。希特勒、黨衛軍這是一家人。而在國防軍裡,刺殺希特勒,搞政變這些事也是一直不斷。

二戰後期,德國戰鬥力最強,意志最堅決的部隊就是黨衛軍,因為他們跟希特勒是一條心。國防軍一直是三心二意。


國防軍這個老員工,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但總跟你矯情,沒辦法也只能先湊合用著。黨衛軍是自己招的新員工,執行力強,幹勁十足,絕對的聽話,這就得好好的培養。不招新員工,你這個新領導早晚會被老員工擠跑的。如果沒有黨衛軍鎮著,希特勒也早就被國防軍推翻N回了。


銳度何老師


在一本反映二戰的小說《鷹從天降》裡,英國牧師叱罵德國士兵,說他們是卑鄙的納粹。德國傘兵中校施泰納回答說,我們是德國國防軍,不是黨衛軍,你以為所有的德國人都是在希姆萊手下服役嗎?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分為國防軍和黨衛軍。這兩支軍隊分別是兩個系統,一個屬於陸軍,一個屬於納粹黨。但是,既然是一個國家的軍隊,為什麼要分成兩個系統呢?

這是因為在納粹黨奪取權力的時候,它就擁有了一支多達二百萬人的準軍事化武裝----衝鋒隊。這些身穿褐色襯衫,腳踏皮靴的暴徒,是納粹黨的重要支柱。他的首領羅姆也是野心勃勃的人,對權力有無限的渴望。

在希特勒登上總理寶座的時候,為了獲得軍方的支持,他答應瞭解散衝鋒隊的要求。為了這個目的,他動用了他自己能夠直接指揮的納粹黨的特別行動隊,黨衛隊。在黨衛隊的迅速處置下,羅姆和他的黨羽被處決,衝鋒隊被解散。

衝鋒隊被解散了,德國軍官團認為,這除去了納粹運動對他們的傳統特權和權力的威脅。但是,他們錯了。因為除去了衝鋒隊,又來了黨衛隊。不久,黨衛隊因為執行處決有功,脫離衝鋒隊而獨立,由希姆萊擔任全國領抽,只聽命於希特勒一人。沒有多久,這支紀律嚴明得多的忠實部隊的力量就大大超過了當初衝鋒隊的力量。

希姆萊偷偷摸摸的招募人員,來擴大黨衛隊的實力。但是,與國防軍相比,這支部隊缺乏必要的裝備和訓練。同時,德國陸軍也對這支超出自己控制的第二武裝抱有戒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希特勒允許了黨衛軍建立自己的戰鬥隊,因為他認為黨的軍事精英應該在戰爭中付出血的代價,這樣,在戰後他們就將得到廣泛的尊敬。

這個觀點被一些黨衛軍內的高級官員所接受,例如黨衛軍全國副總指揮埃利希·馮・巴赫・澤勒維斯基就曾對此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非常重要,“黨衛軍中大多數的高層領導幹部應該在這場生死鬥爭中流血犧牲”。

這些思想,成為黨衛軍建立的理論依據。1938年8月17日,希特勒簽署的一項命令明確指出了黨衛軍戰時的職責以及軍事地位。該命令指出,黨衛軍特別機動部隊包括----除了豪塞爾的三個團外----警衛旗隊、容克學校以及艾克的骷髏隊,還包括骷髏旗隊的預備隊。

這就不太引人注意地指出了,骷髏隊的後備人員將為武裝黨衛軍各作戰單位提供後備力量。這項命令在當時確實並未引起太大的注意,但卻讓希姆萊一改戰前偷偷摸摸用盡手段擴大黨衛軍部隊的做法,他現在可以積極地為各個預備旗隊招兵買馬了,對黨衛軍預備隊的人員限制放開後,現在的黨衛軍想招募多少人就招募多少人。

希特勒明確地指出,武裝黨衛軍將在陸軍的指揮下參加戰爭,這就給予了武裝黨衛軍合法的軍事地位。這一安排被陸軍在1938年9月17日欣然接受了。

該規定還指出,“黨衛軍軍事組織的成員……根據他們的加入時間,與國防軍士兵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這樣,這項法令就徹底解決了黨衛軍的合法性問題,它成為一支和德國國防軍一樣的國家武裝力量。

黨衛軍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四處擴充人員,並且和陸軍合作,派軍官去進修學習,提高自身的戰鬥力。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黨衛軍表現出色。在東線,黨衛軍尤其起到了救火隊的作用,在許多戰役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比如在曼施坦因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三個黨衛軍裝甲師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使得德國獲得了勝利。

在戰爭後期,尤其是發生了狼穴的爆炸暗殺行動後,希特勒對德國國防軍失去了信任。他越來越依賴自己的黨衛軍。希姆萊趁機將黨衛軍擴張到三十八個師之多。在很多地方,黨衛軍成為了作戰的主力。黨衛軍為了希特勒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直到納粹德國滅亡。

與德國國防軍不同,德國國防軍認為自己是國家的正規武裝,他們遵循自己的傳統。他們認為自己的義務就是為了國家而戰鬥。因此,在戰爭中,雖然國防軍也犯下了很多戰爭罪行,但一般都能夠遵守國際法。比如,隆美爾在北非就拒絕執行處決猶太人俘虜的命令。

但是,黨衛軍則不同。他們的忠誠是向著希特勒的。他們唯希特勒之命是從。在戰爭中,他們對所謂的戰爭法則嗤之以鼻,毫不在乎的踐踏國際公約。他們不但執行作戰任務,還擔負佔領區的治安任務。

他們在戰爭中濫殺無辜,處決戰俘。並在佔領區進行大規模的滅絕猶太人,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因此,黨衛軍的名聲十分惡劣。甚至在盟軍,有著不給與黨衛軍俘虜軍人待遇的呼聲和做法。最終,黨衛軍隨著戰爭的失敗,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箱。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二戰時的德國武裝力量分為國防軍和黨衛軍。兩者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國防軍是德國名正言順的正規部隊,效忠於國家,服務於人民,不去崇拜某個人;而黨衛軍則是納粹黨的專屬武裝力量,是隻屬於這一個黨派的軍事力量,他們崇拜希特勒,可以說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裝力量。從這一點上說希特勒並不信任國防軍。

著重說一下黨衛軍:黨衛軍最開始就是黨衛隊,主要就是希特勒的護衛以及處理他的政敵之用,他們是有了納粹黨之後才成立的。在衝鋒隊長羅姆被解決後,黨衛隊得到長足發展,因為他們乾的竟是一些髒活(屠殺猶太人就是他們搞的),在這方面國防軍是瞧不上黨衛軍的,國防軍認為黨衛軍充其量就是一群打手。1935年希特勒擴軍後,黨衛隊被軍事化,有名的就是那三個裝甲師,其中黨衛軍第一裝甲師又被稱為希特勒師還參與了坦克大決戰。



這裡說一下,一開始我就說了希特勒不信任國防軍,所以假如你是國防軍,但是晉升速度很慢,這可以考慮加入納粹黨,成為他們一個系統的人,這樣你的晉升速度就很快了,但是你會被周圍的國防軍同僚排擠,瞧不起,因為國防軍成員是不屑於加入某個黨派的,他們根本就瞧不上黨衛軍。



在發生戰鬥的時候,黨衛軍是要被編入國防軍戰鬥序列的,雖然黨衛軍只聽從於納粹黨,但是在這種大事大非的時候還是會和國防軍合作。在戰事很順利的時候,國防軍是主力,當戰事陷入焦灼時,希特勒就不信任國防軍了,著重打造黨衛軍。所以在戰爭後期,黨衛軍的裝備武器還要比國防軍略微先進一些。

另外如果一個國防軍和一個黨衛軍被俘,他們受到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國防軍很可能被按照戰俘優待條例對待,而黨衛軍可能就呵呵了。幹壞事的往往都是黨衛軍


怎樣區分國防軍和黨衛軍:國防軍陸軍頭盔兩側的標誌分別是鷹徽和國旗三色徽,而黨衛軍則是雙閃電和萬字旗。


鐵血戰史1927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也是漫長的故事。

德國國防軍來源於普魯士軍隊,有著幾百年的悠久傳統。

早在腓特烈大帝縱橫歐洲的時候,普魯士軍隊就是他的工具。

所謂德國國防軍就是德軍。

至少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這個說法沒有問題。

當年希特勒在一戰中加入的,也是德國國防軍。

在整個二戰中,德國國防軍也是德國的主要軍事力量。

國防軍的將軍們,基本都是傳統的容克貴族軍人。

他們對希特勒這個前下士多持不屑的態度,希特勒也不信任他們。

希特勒在自殺前,曾經接見過希特勒青年團的少年們。

得知一個年僅14歲的少年,單人擊毀了2輛蘇軍坦克,希特勒拍著他的肩膀,“孩子,真希望我的將軍們,也能有你的勇氣”!

二戰中,希特勒一度認為,自己是在同德國國防軍的將軍們作戰。

這些將軍們過於保守,他們的思維和英法蘇軍都差不多。

希特勒認為,德軍獲得輝煌勝利的戰役,基本都是強行命令將軍們改變戰略才獲得的。

因為以上原因,希特勒對國防軍並不很信任。

希特勒曾經向秘書說過心裡話:我真想學斯大林,把所有的高級軍官都殺光。

只是,希特勒可以說是草根政治家。

他想要統治德國,必須獲得德國各階層的支持,也包括容克軍人階層。

所以,希特勒是不可能徹底改變德國國防軍的。無論如果渲染希特勒是獨裁者,隻手遮天。

其實,希特勒對於德軍的干涉有限。

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都敢直接對希特勒出言不遜。

直到戰敗,國防軍內部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傳統,沒什麼改變。

然而,希特勒的改變,只能用於自己的軍隊,也就是黨衛軍。

黨衛軍來自於黨衛隊,本來只是衝鋒隊的一個下屬分支機構。

衝鋒隊是希特勒起家的準軍事組織,多是社會底層組建。

在希特勒上臺時,他和德國實力派達成協議,消滅仇視貴族和上流社會的衝鋒隊領袖們。

長刀之夜中,1934年6月槍決了羅姆和150多名衝鋒隊頭目,以希姆萊的黨衛隊取代。

黨衛隊只是衝鋒隊的分支,在1929年在希姆萊領導以後,就開始快速發展。

到1934年已經有5萬人規模。

需要說明的是,黨衛隊和黨衛軍是兩個概念。

黨衛軍也就是武裝黨衛隊,是黨衛隊下屬的軍事作戰部隊。

而黨衛隊一半以上的成員不是軍人,也不需要作戰,從事諸如行政、情報、警察、集中營管理等五花八門的工作。

大家看到死亡集中營的看守,基本都是黨衛隊,帶著骷髏的標誌。

黨衛軍則是作戰單位,開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在1939年波蘭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國防軍已經有400萬規模,黨衛軍也就幾萬人而已。

本來黨衛軍是要嚴格選擇的,必須是至少三代沒有外族通婚史的純正日耳曼人、身高和體重都要較高的要求、必須信仰納粹黨的主張等等。

到戰爭開始以後,德國兵員緊缺,黨衛軍就難以招兵買馬,大量徵召兩種人。

第一是有日耳曼血統的非德國人,第二是東歐斯拉夫人。

這兩種人都是黨衛軍中打醬油的,前者用於防禦次要戰場,後者乾脆是在本地維持治安,對付游擊隊。

但武裝黨衛軍是很可怕的。

他們只有50萬(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打醬油部隊),裝備也不明顯強於國防軍,但作戰意志很強悍,不怕犧牲,對希特勒和德意志民族有狂熱的忠誠。

他們的座右銘,就是最出名的:我的榮譽是忠誠!

在隨後的一次次作戰中,盟軍都畏懼和黨衛軍交手。

這些人非常頑強,往往戰鬥到最後一個人。黨衛軍受到的教育讓他仇恨敵人,有過虐待甚至槍殺戰俘的情況。

然而,黨衛軍的士兵也不是禽獸,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愛護自己的家人。

只是,他們被極端民族思想洗腦,相當嚇人。

柏林被攻克後,一個月內追隨元首自殺的黨衛軍達63000餘人,躲在角落拒不投降選擇繼續作戰的達70000餘人。

即便柏林戰役中,面對絕對優勢的蘇軍,大部分黨衛軍士兵在碎石瓦礫中戰鬥到最後一刻。

一個年僅18歲的黨衛軍士兵斷氣之前,是這麼說的:“告訴元首,我已經盡力;告訴父親,我愛他。”


薩沙


這個問題準確的講,應該是二戰中的德軍由德國國防軍和武裝黨衛軍兩部分組成。德國國防軍很好理解就是德國的軍隊,基本國防力量。但是黨衛軍並不是國防力量,屬於警察系統,是德國納粹黨中用於執行治安勤務、情報監視等任務的組織。隨著黨衛軍力量和其全國領袖希姆萊私慾的膨脹,加上希特勒對德國國防軍上層的不滿,為加強納粹黨對武裝力量的控制,黨衛軍成立了野戰部隊,即:武裝黨衛軍,參加前線作戰,統一受德軍大本營指揮。所以屬於德軍的只有武裝黨衛軍,執行治安勤務、情報監視等任務的黨衛軍就不受德軍大本營指揮,直接聽命於其全國領袖希姆萊和元首希特勒。國防軍和武裝黨衛軍,作戰時統一受前線指揮官的指揮,區別是在部隊建設上,二者不是一個系統,武裝黨衛軍聽命於黨衛軍。由於是納粹黨直接領導的武裝,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預下,通常情況下主力的武裝黨衛軍部隊要比國防軍的裝備好,新式武器也優先裝備武裝黨衛軍,人員招募上武裝黨衛軍也以招募“鐵桿納粹”為主,也招募一部分外籍軍人,組成外籍部隊。實際上不少國家也有類似情況,比如伊朗的國防力量就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


因敵而變


在二戰時期能夠真正稱之為德國軍隊的,那隻能是德國國防軍,這才是一支真正效忠於德國的正規軍隊。而二戰時的德國黨衛軍,根本不算作是德國國家領導的軍隊,嚴格意義來說更像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鏢隊伍。

而二戰中的德軍,並不是德國有意的將其分為國防軍與黨衛軍,因為德國國防軍在希特勒上臺之前就早已經存在。在希特勒上臺後,對這支軍隊進行軍事改革,並且以國家的名義更名為德國國防軍,屬於正統的德國國家軍隊,也可以說這才是真正德軍。

那麼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與黨衛軍到底有何區別呢?

在1936年,希特勒並不是推翻當時上個德國政府、也就是“魏瑪共和國”而取得政權的。而是在那個時期依靠選舉當上德國總理,而這個時候的德國也並不是希特勒一個人說了,因為除此之外還有“國會”等各大國家機構。


而當時的希特勒,或者說是德國納粹黨想搞獨裁政權,但是在德國國家內部存在著大量的反對聲音、或是政治對手。希特勒與納粹黨當時手中並沒有絕對的一兵一卒的指揮權,因為德國國防軍的指揮權是掌握在德國政府手中,就連希特勒想要調動國防軍,也必須要經過德國政府這一程序。

而在之後希特勒成立的黨衛軍,那就是希特勒或者納粹黨的私人武裝,同樣黨衛軍的指揮權與德國政府也沒有絲毫的聯繫。

而“黨衛軍”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希特勒想要用於掃平獨裁之路的障礙,用於對付國內政治競爭對手。或者在某些情況無法調動國防軍事,能夠直接調動黨衛軍為希特勒、納粹黨無條件執行一些私下任務。可能以上說的有點繞腦,但咱們只要知道:德國國防軍的指揮權在德國政府手裡,是屬於真正的德國國家軍隊。而德國黨衛軍,是屬於希特勒與納粹黨的私人武裝,也可以理解為咱們所熟知的“錦衣衛”,甚至從嚴格意義來講,黨衛軍並不能稱之為德國軍隊。

舉個例子,就算當時希特勒與納粹黨下臺,只要德國政府還存在,那麼對於德國國防軍來說也沒有任何影響,因為國防軍的軍費、指揮權一直都在德國政府所負責。

但是如果希特勒與納粹黨下臺,沒有了希特勒與納粹黨的私下軍費支持,對於德國黨衛軍來說會遭到分崩離析的下場。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二戰中黨衛軍的頭盔是雙閃電和萬字旗。國防軍陸軍頭盔是鷹徽和國旗三色徽,所以很好的分辨出國防軍和黨衛軍。


為什麼在二戰的時候,一定要嚴格的分出國防軍和黨衛軍呢!這兩支軍隊服務的對象不同,首先國防軍是服務於國家,而黨衛軍是納粹黨的私有部隊,這支部隊是服務於希特勒,所以兩支部隊服務不同。

希特勒是德國的老百姓選出來的首領,希特勒任期滿的時候,那麼就會換另外一個總統,但是希特勒不滿足這樣的一種現狀,於是就開始培養自己私人部隊,黨衛軍的前身是衝鋒隊,在希特勒上臺之後,應老百姓要求,解散了黨衛軍,希特勒換湯不換藥,把中鋒隊的人員改改頭換面變成了黨衛軍。


希特勒的黨衛軍有多麼強大,可能只有蘇聯才知道,希特勒收下的骷髏師,維京師,京國師是蘇聯的噩夢,特別是骷髏師,讓蘇聯損失慘重,也正是因為這三個師,讓現在很多的人都特別的敬仰。

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希特勒收下特別優秀賬將領,他們的戰略、戰術都特別的厲害,希特勒的成就之所以那麼高,和手下得力將領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些人一直聽從希特勒,因為在希特勒上臺之後,讓德國的失業率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把德國從經濟危機中拉出來,也同時對英法蘇國際再交進行抗衡,這些將領從希特勒身上看到了德國的未來和曙光,他們在希特勒的手下,可以發揮他們的軍事才能。



希特勒不僅僅是一個戰爭狂魔,但還是一個政治的觀摩,不滿足是作為一任的元首,建立自己的私人部隊是可以鞏固自己的政權,對希特勒有威脅的都剷除,想剷除危險因素,就需要一支自己的部隊。

希特勒雖然是一個戰爭狂魔,但是他也是非常的怕死的,所以他想用更多人去保護他,所以黨衛軍的出現,就是針對服務希特勒而已。

希特勒利用黨衛軍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比如刺殺、還有對猶太人下手,二戰時候猶太人在德國不僅僅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波及,而且還發起了國難財,他們販賣軍火,猶太人就像今天中間商,喜歡用低價購買,然後高價拋出,讓很多的德國老百姓受到很大的影響,希特勒利用了德國的老百姓仇富的心理,對猶太人開始下手,希特勒利用黨衛軍刺殺很多的猶太人,從猶太人身上得到錢和資源物資。



希特勒也把這些任務交給國防軍,利用國防軍力量做一次見不得光的事,但是國防軍沒有做這樣的事,因為他們是服務於國家,而不是服務於希特勒,他們不願意做希特勒的手中的棋子,正是因為國防軍和黨衛軍的不合,讓希特勒大力的發展自己的黨衛軍,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很多士兵變得更加的兇殘,同時很多士兵在希特勒帶領下,發掘自己的能力,一將功成萬骨枯。


蘇聯攻破到柏林的時候,德國雖然還擁有700萬的士兵,但是這些士兵都是臨時拼湊的,很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剩下的都是從蘇聯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爭留下的老弱病殘的士兵,而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這些兵已經心灰意冷,看不到勝利的曙光,所以只能投降,投降還可以給德國留下種子,從現在來看當時投降是最明智的選擇,如果當時跟蘇聯火拼,那麼今天的德國不會那麼繁榮昌盛。

德國投降之後,在美蘇英的壓力下,把所以的納粹黨都剷除,所以說德國把黨衛軍和國防軍分出來還是有好處的,按照希特勒的瘋狂,如果都讓希特勒統治,那麼二戰更加可怕。


風暴吳逖


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武裝力量分為國防軍和黨衛軍,兩者是貴族於平民的區別!

<strong>

這兩者各自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起源,與德國的歷史密切相關。

國防軍是德國的正規部隊,其前身便是一戰中的德國軍隊,一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條約》 ,德國軍隊規模雖然大大縮減,但仍作為魏瑪共和國的正規軍隊而存在。

直到1933年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他才將德國國防軍重新整頓為一直強大的武裝力量,執行了包括武裝進軍萊茵蘭、吞併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等任務並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黨衛的前身則是衝鋒隊,是納粹黨在初期打擊政治敵人,蠱惑群眾的一支準軍事力量,衝鋒隊還直接參與了啤酒館暴動以及水晶之夜等等臭名昭著的行動。

而隨著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希特勒為了控制德國國防軍,就必須要打消軍隊對於衝鋒隊的顧慮,因為當時德軍尚未充分擴員,而衝鋒隊已經羽翼豐滿,且衝鋒隊的行為常常裹著著暗殺和暴力,對國家法律和社會秩序造成極大衝擊。


在長刀之夜後,衝鋒隊的主要軍官被希特勒清洗,但希特勒仍然需要這樣一個準軍事化組織來服務於他打擊政敵,鞏固統治的目的,於是原本屬於衝鋒隊編制下的黨衛隊,就成為了希特勒的得力爪牙。

在二戰中,國防軍自然以前線戰事為主,而黨衛軍多執行在佔領區進行維穩和迫害等任務。<strong>

但畢竟國防軍效忠於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而黨衛軍效忠納粹黨黨魁,在黨政合一的政治環境下,希特勒擁有全權指揮這兩隻軍隊,所以這兩者也沒有極其本質的區別。

黨衛軍有時會帶著重型武器奔赴前線,充當“救火隊員”,而國防軍也為敵佔區針對平民俘虜以及猶太人的大屠殺提供過便利。

但在性質上,兩者也是有同有異,兩者同樣帶有德國軍人與生俱來的忠誠的特質,也都擁有不凡的戰鬥力。

但國防軍更多地帶有一絲傳統的普魯士容克軍事貴族的色彩,雖然忠於希特勒,但卻在戰爭後期開始更多地反思和懷疑,以致有了後來的狼堡之變。

而黨衛軍則顯現出一種近乎瘋狂的忠誠,戰爭後期,黨衛軍蠱惑了數十萬青年人為投入這場萬劫不復且註定慘敗的戰爭,這或許也和他建立的初衷之一密切相關。

納粹的種族理論認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優越的民族,黨衛軍在戰爭初期也是由“正統的雅利安人”組成的,更加鋪天蓋地的洗腦換來的是更加瘋狂的忠誠。

比起國防軍,黨衛軍更加骯髒不堪,他們犯下了更多不可饒恕的罪行。但更深層次地來講,黨衛軍與國防軍的並存,並不僅僅是一個軍事編制問題,也不是僅僅存在於納粹德國的特殊環境下。

事實上,正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從一個國家的軍隊設置中,往往能夠窺探到其他的獨特的歷史和政治背景。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有各種答案,而且都靠譜。但是,很多人都沒有說出二戰中的德軍,為何一定要嚴格分成國防軍、黨衛軍的最關鍵因素是什麼?

這個關鍵因素就是“普魯士軍官團”的存在。德國在歐洲長期的騎士階層文化的影響下,加上在長期的統一戰爭、對抗拿破崙的戰爭、沙皇俄國的戰爭中,孕育出了一個職業軍人群體“普魯士軍官團”。這個群體是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為思想的軍人群體,他們大多是世代從軍的軍人世家,互相之間聯繫很緊密。他們不太參與、不過問具體的政府內部的政治爭鬥,誰當政都不反對。但是他們的信條就是為德國而戰、維護德國的利益。

“普魯士軍官團”一直是德國軍隊的主導力量。由於他們不參與政治派別的爭吵,也不會受到政治派別的打擊。無論戰爭結果如何,政權變更、都不會受到追究。而且任何政治派別掌權,也都需要得到這各群體的支持。德國皇帝退位後,資產階級政府掌權,在各種風雲變幻中,德國軍隊更是形成了超脫於政治以外的特點和性格。他們只效忠國家而不是某個政客。

希特勒一直依靠自己的準軍事組織”衝鋒隊“打擊政治對手。他上臺後,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獨裁地位,與國防軍接觸.但是,得到條件卻是”必須解散衝鋒隊,國防軍才可以效忠元首制度“。希特勒也很清楚,”衝鋒隊“只是一群流氓、混混組成的打架、鬥毆、暗殺為主的別動隊,他們根本不是國防軍的對手,也不堪支撐自己的獨裁政權。要想穩住納粹在德國的專制統治,實現真正的元首制度、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戰爭的夢想,依靠”衝鋒隊“是萬萬不可行的。他必須得到國防軍的支持。於是,希特勒接受了國防軍的條件,果斷處決了”衝鋒隊“的主要頭目羅姆等人,宣佈解散”衝鋒隊“(實質是做給國防軍看的)。由此他換取了國防軍的支持。之後,他要求”衝鋒隊“員加入軍隊,在衝鋒隊的基礎上,以建設軍隊為幌子,建設起了納粹的黨衛軍。這個黨衛軍和過去的衝鋒隊,除了實行軍隊建制、裝備精良、待遇優厚以外,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依然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和黨衛軍頭目希姆萊的私人武裝。其主要任務是駐紮重要地區、監視國防軍,和屠殺戰俘和猶太人。

(衝鋒隊)

(納粹黨衛軍)

但是,希特勒深知”普魯士軍官團“的根深樹大和頑固,他們有他們的信仰,那就是隻忠於德國。所以希特勒一直沒有敢於徹底改革”普魯士軍官團“控制的國防軍的狀況,德國的快速擴張也不允許他這麼做。於是就造成了,很多國防軍軍官拒絕加入納粹黨,包括許多高級將領。許多國防軍的軍隊在執行希特勒的超出職權的命令是敢於公然抗命。比如,著名將領古德里安,在對蘇作戰中接到希特勒要求屠殺蘇軍政工人員的命令時,就公開拒絕執行。戰爭中,對眾多戰敗失利的國防軍高級將領,希特勒也只是撤職而已,未敢隨意處決和追責。直到二戰末期,刺殺希特勒的事件不斷髮生,希特勒才下令對參與政變的將領一律處決。可以看出,普魯士軍官團對德國國防軍的影響,和他們敢於對抗希特勒的問題,希特勒根本沒有能力解決。國防軍之所以也成為發動戰爭的幫兇,是因為他們認為希特勒可能帶來強大的德國、讓德國雪恥,在對外擴張戰爭和取得歐洲霸權上,他們是一致的。他們互相都看到這一點,形成了團結、並由此一起發動了戰爭。但是,到戰爭的中期以後,國防軍中的”普魯士軍官團“將領對希特勒的期望值已經大打折扣,逐步喪失。一些軍官一直在尋找機會幹掉希特勒,結束戰爭。

由此可以看出,德國的國防軍和黨衛軍的區分,並不是希特勒想要的,他只是沒有辦法和能力改造國防軍為黨衛軍而已。也正是因為國防軍一定程度敢於對抗希特勒的特點,才使得納粹的大屠殺沒有能夠大規模、公開進行。而且,德國在二戰結束後,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德國也是最快的,對戰爭的反省也是最坦誠的。因為對於國防軍而言,希特勒早期塑造的神話一旦破滅,他早就是德國的噩夢了。他們也在尋求改變。


秋宜聲


二戰中的德軍,為何一定要嚴格分成國防軍、黨衛軍?


我們知道,在二戰中,德國在獨裁領袖希特勒的帶領下,率先發動了戰爭,以“閃電戰”的方式在歐洲大陸瘋狂侵略,雖然最終在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努力下,納粹頭目希特勒走投無路而自殺,但二戰中的德軍確實是能征善戰,並且還嚴格分為國防軍和黨衛軍。按理說,同一個國家的軍隊,受領導於同一人,為什麼要嚴格區分呢?

小編認為,嚴格區分國防軍和黨衛軍,其目的是為了便於希特勒的領導和納粹獨裁統治。

1、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的軍隊幾乎完全解散。士兵獨自或是結伴返回德國。很多這些士兵後來成為半軍事自願組織自由軍團的成員,在1918至1923年期間參與鎮壓革命與邊境衝突。但是,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始終需要組織軍隊,於是在1919年3月6日頒佈法令,建立了臨時國防軍。目的是為了儘快結束第一世界大戰後期因德國戰敗而引發的社會騷動。

1921年前後,魏瑪共和國政府基本完成了社會秩序的重構,臨時國防軍完成其“過渡性軍隊”的歷史使命,但因《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臨時國防軍沒能取消“臨時”二字。而是被改為有“限制”意味的德國防衛軍,那時德國這支軍隊是一支防禦姿態的軍隊,跟現如今的日本自衛隊差不多。

直到1935年10月15日,希特勒上臺擴軍之後,才將其正式更名為“德國國防軍”,隸屬於國防部訓練和管轄,作為代表整個德國的對外武裝力量,體制結構上是效忠德國政府。可以說,國防軍是德國的正規建制軍隊,是職業軍人,也是德國傳統的軍官團,他們信仰的是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誰做皇帝誰做總統都和自己無關,從來不信仰個人。

我們知道,德國是個有著軍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其國內龐大的軍事貴族階級叫容克貴族。在普魯士歷史上,從十六世紀起,容克貴族就開始把持德國的軍政大權。他們類似於印度的剎帝利種姓和中國的門閥,長久壟斷德國的權力。容克貴族的壟斷,讓德國變成了一個非常注重出身的社會,這對於希特勒來說非常不利。國防軍的大多數軍官都是由傳統普魯士貴族組成,因此,國防軍雖然效忠元首希特勒,但卻並不完全聽命與希特勒。

2、完全忠誠於希特勒的黨衛軍。

其親身是黨衛隊,簡稱SS,德國納粹黨的法西斯特務組織和軍事組織。黨衛隊成立初期僅為希特勒的衛隊和對付政敵的工具,隸屬於羅姆領導的衝鋒隊。1925年,納粹從衝鋒隊中選拔出一群精幹力量,成立了“黨衛隊”,負責保護納粹高官們的安全。與衝鋒隊不同的是,衝鋒隊們忠於納粹黨,而黨衛隊只忠於希特勒個人。他們的口號是“吾之榮耀即忠誠”。1929年1月起由希姆萊領導,黨衛隊有很大發展。1931年6月建立情報機關黨衛隊安全處。次年1月設黨衛軍種族局。1933年初,其成員已發展至5萬餘人。1934年6月衝鋒隊被清洗之後,作為衝鋒隊的替代品存在。此時的黨衛軍,不再是效忠納粹黨的部隊了,它是完全效忠希特勒個人的私人武裝。隨著希特勒的權力越來越大,黨衛隊開始分成了武裝黨衛隊、特別行動隊。按照國防軍的標準訓練,二戰中長時間作為國防軍的支援力量,其實他們就是希特勒的“御林軍”。

在組織結構上,因其定義是負責德國內部和佔領區的“維穩”工作,因而理論上在整個納粹政府結構中黨衛軍歸內政部。其有獨立的總部機構和直接負責人,且他們的負責人往往是直接跟希特勒對接。我們熟悉的蓋世太保等秘密警察屬於這系列。

3、二戰中的德軍,為什麼一定要嚴格分成國防軍、黨衛軍呢?

一是希特勒不完全信任國防軍,所以要發展黨衛軍。因為國防軍是職業軍人,是正規部隊,他們只效忠國家和人民,並且大部門軍官是傳統貴族出身,他們看不起平民出身的希特勒,雖然希特勒最終通過手段,成為總覽總統和總理權利的“元首”,但由於國防軍軍官從根子裡瞧不起希特勒,所以,為了自身安全和執行命令暢通,希特勒不得不區分發展自己的“御林軍”黨衛軍。

二是希特勒區分發展黨衛軍是為了牽制國防軍。納粹時期的德國國防軍和希特勒的關係像“合作”的關係,部分軍官並不都認同納粹主張。假如希特勒跟其自身利益有衝突,依舊會幹掉希特勒,並且1944年以施陶芬貝格為首的國防軍將領也作出了刺殺希特勒之舉,所以為了自身安全,牽制國防軍,要嚴格區分發展。

三是黨衛軍能夠完全聽命於希特勒,不折不扣執行他的命令。這一點與國防軍完全不同,並且黨衛軍絲毫不顧及戰爭規則與軍人榮譽,像殺俘虜、搞種族滅絕這種“髒活”、暗活,希特勒只交給黨衛軍,國防軍是不會也不屑於乾的。比如1941年,黨衛軍帝國師的元首團,曾經在伏爾加河流域,面對著七倍於己的蘇軍,以兩千人的兵力擊敗了一萬五千蘇軍的進攻,最後該團戰至只剩下三十五人,可見黨衛軍對希特勒的命令是多麼服從。

四是黨衛軍的入選嚴格,為了確保血統純正,絕對忠誠,要嚴格區分。黨衛軍成立初期,其篩選的標準十分嚴格,既要是純種日耳曼人,又要身高體型戰鬥力合格,而且對於希特勒必須絕對忠誠,只有最瘋狂的年輕人才能加入黨衛軍。而國防軍則不是如此,所以,為了確保他們血統純正,絕對忠誠,而要嚴格區分。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德軍嚴格區分國防軍和黨衛軍,其目的就是為了希特勒的自身利益,便於他的統治和自身安全,也為了他的命令得到不折不扣執行,但小編認為,其實是為了希特勒那些見不得人的殘忍政策得到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